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山临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则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选自《晋书·阮籍列传》)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口不否人物(__________)  (2)致灭性(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赍酒挟琴造焉   见青眼
B.年五十四 无英雄
C.既饮酒二斗   母立于兹
D.以白眼对 喜弟康闻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2)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则恸哭而反。
【小题4】引文写阮籍“时率意独驾”一则,反映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联系全文,简析阮籍酣饮的用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6 11:38: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张翰传
①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也。父俨,吴大鸿胪。翰有清才,善属文,而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会稽贺循赴命入洛经吴阊门于船中弹琴。翰初不相识,乃就循言谈,便大相钦悦。问循,知其入洛,翰曰:“吾亦有事北京。”便同载即去,而不告家人。
②齐王冏辟为大司马东曹掾。冏时执权,翰谓同郡顾荣曰:“天下纷纷,祸难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难。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子善以明防前,以智虑后。”荣执其手,怆然曰:“吾亦与子采南山蕨,饮三江水耳。”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俄而冏败,人皆谓之见机。然府以其辄去,除吏名。翰任心自适,不求当世。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时人贵其旷达。
③性至孝,遭母忧,哀毁过礼。年五十七卒。其文笔数十篇行于世。
【小题1】写出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翰有清才,善文()(2)乃循言谈()
(3)齐王冏为大司马东曹掾()(4)时人其旷达()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俄而冏败,人皆谓之见机。
(2)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
【小题3】第①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小题4】第②段最能体现张翰辞官理由的话是(用原文回答)    。)
【小题5】首段张翰的“纵任不拘”,从全文看体现在哪几件事上?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侃,字士行,早孤贫,为县吏。鄱阳范逵称美之,庐江太守张夔察为孝廉。刘弘为荆州刺史,辟侃为南蛮长史,遣向襄阳计贼张昌,以军功封东乡侯。陈敏之乱,弘以侃为江夏太宁,侃备威仅。迎母官舍,乡里荣之。敏遣其弟恢来寇式昌,侃与诸军并力距恢,所向必破。侃戎政齐肃,凡有虏获,皆分士卒,身无私焉。后以母忧去职,服阙,参东海王越军事,迁武昌大宁。帝使侃击杜弢,令振威将军周访、广武将军赵诱受侃节度,击贼,破之。王敦表拜侃为使持节、宁远将军。弢将王贡精卒三千以舟师断官运径向武昌侃使郑攀及伏波将军陶延夜趣巴陵潜师掩其不备大破之斩千余级降万余迁都督荆、雍、益、梁州诸军事,领荆州刺史,楚郢士女莫不相庆。侃勤于吏职,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既苏峻作逆,京都不守,侃子瞻为贼所害。平南将军温峤要侃同赴朝廷,推为盟主。于是戎服登舟,星言兼迈。瞻丧至不临,与温峤、庾亮等俱会石头。诸军即欲决战,侃以贼盛,不可争锋,当以岁月智计擒之。乃从长史殷羡言,与峻战陈陵东,贼众大溃。侃寻以为侍中、太尉,封长沙郡公,加都督交、广、宁七州军事。命张夔子隐为参军,范逵子珧为湘东太守,辟刘弘曾孙安为掾属,凡微时所荷,一餐咸报。平襄阳,拜大将军,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上表固让。咸和七年六月疾笃,又上表逊位。薨于樊溪,时年七十六。侃遣令葬国南二十里,故吏刊石立碑画像于武昌西。成帝策谥曰“桓”,祠以太牢。

(节选自《晋书·陶侃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弢将王贡/精卒三千/以舟师断官运/径向武昌/侃使郑攀及伏波将军陶延夜趣巴陵/潜师掩其不备/大破之/斩千余级/降万余/
B.弢将王贡/精卒三千/以舟师断官运/径向武昌/侃使郑攀及伏波将军陶延夜趣/巴陵潜师掩其不备/大破之/斩千余级/降万余/
C.弢将王贡精卒三千/以舟师断官运/径向武昌/侃使郑攀及伏波将军陶延夜趣/巴陵潜师掩其不备/大破之/斩千余级/降万余/
D.弢将王贡精卒三千/以舟师断官运/径向武昌/侃使郑攀及伏波将军陶延夜趣巴陵/潜师掩其不备/大破之/斩千余级/降万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意为“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是汉朝设立的察举考试科目,亦指被推选的士人。
B.服阕,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古代父母去世后要守丧三年,三年丧满,称之为服阕。
C.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权力与持节相同。
D.国外,指京城或朝廷以外,亦指外任将吏驻守管辖的地域,与朝中、朝廷相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侃为人敦厚,受人恩惠必报。当年他出身寒微,范逵、张夔、刘弘等对他有知遇之恩;封长沙郡公后,他提拔重用恩人的子孙以为回报。
B.陶侃公允无私,受到吏民爱戴。凡有缴获,他全部分赏士卒;为平叛,连儿子的丧仪都没有参加;升任武昌太守时,当地百姓欢庆,旧部为他立碑画像。
C.陶侃勤于吏职,为官政绩显著。任荆州刺史时,公府内外事务千头万绪,他都处理得从无遗漏;他管辖的南陵到白帝一带,民风淳朴,路不拾遗。
D.陶侃忠勇为国,多次平定叛乱。他先后平定张昌、陈敏、杜弢、苏峻之乱,为稳定国家政权立下战功;成帝赐他益号“桓”,准以太牢礼祭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敏遣其弟恢来寇武昌,侃与诸军并力距恢,所向必破。
(2)诸军即欲决战,侃以贼盛,不可争锋,当以岁月智计擒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浔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初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
【注】①桔槔:井上汲水的一种工具,也泛指吊物的简单机械。②海昏:地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D.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吏,闲散的官吏,指有官阶而无职事的官员。如宋代范仲淹《酬滕子京同年》诗中有:“谢家风雅若为酬,散吏方耽海上游。”
B.察,指察举制,汉代至隋代的一种选官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朝廷,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C.龙骧将军,中国古代武职官名,主要见于南北朝时期,地位高下不一,北魏、北齐均第三品,隋代以后无此官职。
D.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是指以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河北两省,与外族对应时泛指中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访治军有方,处事果断。得知自己统领的的厉武将军丁乾与华轶统领的武昌太守冯逸有勾结,就逮捕并杀了丁乾。
B.周访作战勇敢,智慧过人。征伐杜弢时,制作长岐枨破解了杜弢的桔槔进攻,又偷偷渡江,斩掉几百个敌人首级,最终在南康大败杜弢。
C.周访性格谦虚,不矜功伐。周访功勋卓著却从不谈论,他认为将士们冲锋在前,自己没有什么功劳,将士们也因此更敬重他。
D.周访志向远大,为人忠贞。周访训练兵马想进攻中原,慷慨激昂有平定河洛之志;听说王敦有犯上作乱的野心,一直对他切齿痛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2)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武帝受禅,以佐命之勋,进号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改封郡公,邑三千户。固让封不受,乃进本爵为侯。
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每交兵,刻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计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送还之。
祜与陆抗对境,使命常通。抗遗祜酒,祜饮之不疑;抗疾,求药于祜,祜以成药与之,抗即服之。人多谏抗,抗曰:“岂有鸩人羊叔子哉!”抗每其边戍曰:“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吴主闻二境交和以诘抗抗曰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于祜无伤也。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祜寝疾,乃举杜预自代,寻卒,时年五十八。帝素服哭之,甚哀。南州人征市日闻祜丧,莫不号恸,罢市。巷哭者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立身清俭,被服率素,禄俸所资,皆以赡给九族,赏赐军士,家无余财。赐去城十里外近陵葬地一顷,谥曰成。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选自《晋书·羊祜传》,有删节)
羊祜不附结中朝权贵,荀勖、冯紞之徒皆恶之。从甥王衍尝诣祜陈事,辞甚清辩;祜不然之,衍拂衣去。祜顾谓宾客曰:“王夷甫方当以盛名处大位,然败俗伤化,必此人也。”及攻江陵,祜以军法将斩王戎。衍,戎之从弟也,故二人皆憾之,言论多毁祜,时人为之语曰:“二王当国,羊公无德。”
(选自《资治通鉴·晋纪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吴主闻二境交和/以诘抗/抗曰/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于祜无伤也
B.吴主闻二境/交和以诘抗/抗曰/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于祜/无伤也
C.吴主闻二境/交和以诘抗/抗曰/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于祜/无伤也
D.吴主闻二境交和/以诘抗/抗曰/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于祜无伤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但其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B.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C.谥,谥号,主要指古代历史上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其有美谥、平谥、恶谥三种,美谥如成、灵、炀等。
D.卒,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礼记·曲理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种不同规定反映的是古代等级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祜在边境德名素著。他出镇南夏时,开办学校,安抚百姓,取军粮送绢偿还、打猎非己不取,深得百姓之心。
B.羊祜在朝中嫉恶如仇。他对堂甥王衍,也并不赞赏,甚至直言其败坏风俗、损伤教化。还依照军法斩了王衍的堂弟王戎。
C.羊祜对战时讲究信义。和吴人交战,预先与对方商定交战的时间,从不搞突然袭击。对于主张偷袭的部将,羊祜用酒将他们灌醉,让他们什么也说不出来。
D.羊祜去世后许多人都哀悼他。司马炎亲着丧服痛哭,南州百姓在集市之日听闻羊祜死讯,罢市痛哭,街巷悲声相属,吴国守边将士也为之落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
(2)衍,戎之从弟也,故二人皆憾之,言论多毁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羲之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以申其志。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B.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C.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D.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人对名的解释和补充,成年时由父亲或尊长取定,一般用于自称。
B.隶书,产生于战国晚期,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
C.床,古代坐具,与“槌床便大怒”中的含义一样,也可指供人睡卧的用具。
D.序,通常用来说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写作经过,也可用来介绍和评论本书内容。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行事率性。太尉郗鉴派人前来选婿时,王氏诸少“咸自矜持”,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B.王羲之性喜自然。他喜欢会稽山水,曾与当时的文人雅士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并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
C.王羲之书法精湛,被世人看重。在听闻王羲之向会稽孤居老姥求买鹅而不得后,山阴一位道士让王羲之替他抄一遍《道德经》来换群鹅。
D.王羲之自信轻狂。他自称其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不相上下;对与自己齐名的骠骑将军王述甚为轻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2)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