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贤,字贤和,其先陇西成纪人也。贤幼有志节,不妄举动。九岁,从师受业,略观大旨而已,不寻章句。年十四,遭父丧,抚训诸弟,友爱甚笃。大统二年,州民豆卢狼害都督大野树儿等,据州城反。贤乃招集豪杰与之谋曰:“贼起仓卒,便诛二将,其势虽盛,其志已骄。然其政令莫施,唯以残剥为业。夫以羁旅之贼,而驭乌合之众,势自离解。今若从中击之,贼必丧胆。如吾计者,指日取之。”众皆从焉。贤乃率敢死士三百人,分为两道,乘夜鼓噪而出。群贼大惊,一战而败。狼乃斩关遁走。贤轻与三骑追斩之。迁原州长史,寻行原州事。八年,授原州刺史。贤虽少从戎旅,而颇闲政事,抚导乡里,甚得民和。十二年,随独孤信征凉州,平之。又抚慰张掖等五郡而还。俄而茹茹围逼州城,剽掠居民,驱拥畜牧。贤欲出战,大都督王德犹豫未决。贤固请,德乃从之。贤勒兵将出,贼密知之,乃引军退,贤因率骑士追击。斩二百余级,捕虏百余人,获驼马牛羊二万头,财物不可胜计。魏恭帝四年,王师东讨,朝议以西道空虚,虑羌、浑侵扰,乃授贤使持节、河州总管、三州七防诸军事、河州刺史。河州旧非总管,至是创置焉。贤乃大营屯田,以省运漕;多设斥候,以备寇戎。于是羌、浑敛迹,不敢向东。五年,宕昌寇边,百姓失业,乃于洮州置总管府以镇遏之。遂废河州总管,改授贤洮州总管、七防诸军事、洮州刺史。属羌寇石门戍,撤破桥道,以绝援军。贤率千骑御之,前后斩获数百人,贼乃退走。羌复引吐谷浑数千骑将入西疆贤密知之又遣兵伏其隘路复大败之。虏遂震慑,不敢犯塞。俄废洗州总管,还于河州置总管府,复以贤为之。(选自《周书·列传·卷二十五》,有删节)
【注】①大野树儿:人名。大野(dà yě),后魏赐谢总为大野氏。②斥候:侦察兵。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师业,略观大旨而已 受:通“授”,教授
B.贼起仓,便诛二将 卒:通“猝”,仓促
C.迁原州长史,行原州事 寻:不久
D.属羌石门戍,撤破桥道 寇:进犯,侵犯。
【小题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羌复引吐谷浑/数千骑将入西疆/贤密知之/又遣兵伏/其隘路复大败之
B.羌复引吐谷浑/数千骑将入西疆/贤密知之/又遣兵伏其隘路/复大败之
C.羌复引吐谷浑数千骑/将入西疆/贤密知之/又遣兵伏其隘路/复大败之
D.羌复引吐谷浑数千骑/将入西疆/贤密知之/又遣兵伏/其隘路复大败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贤自小就有志向节操,在他十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就担负起了抚养教育弟弟的责任,十分友爱。
B.对于州民豆卢狼杀害都督大野树儿、据城作乱一事,李贤认为谋划得当,就可以诛杀为首的将领,平定叛乱。
C.李贤在跟随独孤信平定凉州后,又安抚了张掖等五郡,不久,又带兵击退了抢劫百姓的茹茹族,百姓得以安居。
D.李贤在河州担任总管期间,积极备战,撤破桥道,斩获数百人,打得羌族、浑族不敢进犯,从而境内太平。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前两处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虽少从戎旅,而颇闲政事,抚导乡里,甚得民和。
(2)贤勒兵将出,贼密知之,乃引军退,贤因率骑士追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07 03:29: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兖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选自《隋书·循吏》)

 注①髫龀(tiáo chèn),儿童时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
B.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
C.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
D.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如王勃《滕王阁序》“宇文新州之懿范”句中宇文氏即为新州刺史。
B.樊叔略曾任都督一职,这一职位属武职官衔,其职能是负责监督统领前线军队的最高长官。而“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李密《陈情表》中说“辞不赴命”。
C.樊叔略拜营构监,关于官员任职授官的还有“任、授、除”等。如李密《陈情表》中“除臣洗马”句。
D.樊叔略死后皇上追赠他为亳州刺史,谥号为襄。谥号是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来定的,有专门的《谥法》为依据,所以,陶渊明死后被朝廷赐谥号为“靖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叔略在孩童时就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官府的杂役, 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C.樊叔略所治理的地方都很出名,他的政绩在当时第一。皇帝颁下诏书嘉奖他,赐给他绸缎三百匹,粟米五百担,并且告示天下。
D.樊叔略为官清明果决,奉命营建宫殿,规划设计都出于他的精巧构思,因而百姓称赞他智慧无穷,品行端正。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
(2)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①。食货轻重之权,悉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②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若干蠲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其初,财赋岁入不过四百万缗,季年乃千余万缗。
③晏专用榷②盐法充军国之用,以为官多则民忧,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先是,运关东谷入长安者,以河流湍悍,一斛得八斗至者,则为成劳,受优赏。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水置仓,转相受给。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斛,无斗升沉覆者。晏于扬子造船,每艘给钱千缗,或言“所用实不及半,虚费太多”。晏曰:“不然,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今始置船场,执事者至多,当先使之私用无窘,则官物坚牢矣。若与之屑屑校计锱铢,安能久行乎!”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使司:指转运使官署。②榷:专卖。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每旬月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2)一斛得八斗至者
(3)其间水置仓(4)若与之屑屑校计锱铢
【小题2】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3】对下列两句中“以”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 ②以河流湍悍
A.①②中的“以”都是介词B.①中的“以”是连词,②中的“以”是介词
C.①②中的“以”都是连词D.①中的“以”是介词,②中的“以”是连词
【小题4】(小题4)第②段中,刘晏用什么办法增加户口数量?(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5】第③段内容体现了刘晏怎样的管理理念?请加以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赵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甲。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略有改动)

注①虫出:指死不得葬。②赭(zhě)衣:穿上囚徒的衣服。③自髡(kūn)钳:自己剃光头发,用铁圈系颈。④罢敝:疲劳困乏。“罢”通“疲”,疲乏,疲劳。“敝”疲惫,困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B.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C.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D.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官职名,战国始有,秦汉沿置。是职位仅次于丞相、尚书、侍郎的高级官员。
B.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警备的姿态。
C.弑,古时称臣杀君、子杀父母。
D.顿首即叩首,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便立即举起。因为头触地时间很短,只是略作停顿,所以叫顿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对赵王轻视傲慢,引起赵王属下不满,赵王因感激高祖的恩德,阻止属下谋反,但阻止不成,反遭属下牵连。
B.孟舒、田叔不因赵王获罪弃主而去,而是穿着囚衣、剃光头发、脖子带上枷锁,自称是赵家的奴隶,以此表示对赵王的忠诚。
C.孟舒被免去云中太守的职务,是因为他面对强大的匈奴进犯,软弱无能,使许多无辜的士兵战死。
D.孝文帝通过田叔的回答,了解了孟舒的为人,解除了对孟舒的误会,又启用孟舒为云中太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
(2)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
(3)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三俊,字用章,池州建德人。崇祯元年,起南京户部尚书兼掌吏部事。南京诸僚多忠贤遗党,是年京察,三俊澄汰一空。京师被兵,大臣大获谴。南粮岁额八十二万七千有奇,积逋至数百万,而兵部又增兵不已。三俊初至,仓库不足一月饷。三俊力祛宿弊,纠有司尤怠玩者数人,屡与兵部争虚冒,久之,士得宿饱。
考绩入都,留为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帝以阴阳愆和,命司礼中官录囚,流徒以下皆减等。三俊以文武诸臣诖误久系者众,请令出外候谳。因论告讦株蔓之弊,乞敕“内外诸臣行恻隐实政。内而五城讯鞠,非重辟不必参送法司;外而抚按提追,非真犯不必尽解京师;刑曹决断,以十日为期”。帝皆从之。
初,户部尚书侯恂坐屯豆事下狱,帝欲重谴之。三俊屡谳上,不称旨。谗者谓恂与三俊皆东林,曲法纵舍。工部钱局有盗穴其垣,命按主者罪,三俊亦拟轻典。帝大怒,褫其官下吏。应天府丞徐石麒适在京,上疏力救,忤旨切责。帝御经筵,讲官黄景昉称三俊至清,又偕黄道周各疏救。帝不纳,切责三俊欺罔。以无赃私,令出狱候讯。宣大总督卢象升复救之,大学士孔贞运等复以为言,乃许配赎。  
十五年正月,召复故官。会吏部尚书李日宣得罪,即命三俊代之。时值考选,外吏多假缮城、垦荒名,减俸行取都御史刘宗周疏论之。诸人乃夤缘周延儒,嘱兵部尚书张国维以知兵荐,帝即欲召对亲擢。三俊言:“考选者部、院事,天子且不得专,况枢部乎?乞先考定,乃请圣裁。”帝不悦召三俊责之对不屈宗周复言三俊欲俟部院考后第其优劣纯疵恭请钦定若但以奏对取人安能得真品帝不从由是幸进者众
三俊为人端严清亮,正色立朝。惟引吴昌时为属,颇为世垢病。时文选缺郎中,仪制郎中吴昌时欲得之。首辅周延儒力荐于帝,且以嘱三俊。他辅臣及言官亦多称其贤,三俊遂请调补。帝特召问,三俊复徇众意以对。帝颔之,明日即命下。以他部调选郎,前此未有也。帝恶言官不职,欲多汰之,尝以语三俊。三俊与昌时谋出给事四人、御史六人于外。给事、御史大哗,谓昌时紊制弄权,连章力攻,并诋三俊。三俊恳乞休致,诏许乘传归。国变后,家居十余年乃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帝不悦/召三俊/责之/对不屈/宗周复言/三俊欲俟部院考后/第其优劣纯疵/恭请钦定若但以奏/对取人安能得真品/帝不从/由是幸进者众
B.帝不悦/召三俊责之/对不屈/宗周复言/三俊欲俟部院考后/第其优劣纯疵/恭请钦定/若但以奏对取人/安能得真品/帝不从/由是幸进者众
C.帝不悦/召三俊责之/对不屈宗周/复言/三俊欲俟部院考后/第其优劣纯疵/恭请钦定若但以奏/对取人/安能得真品/帝不从/由是幸进者众
D.帝不悦/召三俊/责之/对不屈宗周/复言/三俊欲俟部院考后/第其优劣纯/恭请钦定/若但以奏对取人安能得真品疵/帝不从/由是幸进者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B.“东林”指东林党,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
C.“书院”旧时特指政府设置的教学读书场所。唐玄宗设置丽正书院是我国书院设置之始,此后盛行于宋、明。
D.“调补”指调任官职。张居正《答铨部李石塘书》:“考功之缺,已属铨曹调补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郑三俊嫉恶如仇。他先是纠察有关部门中尤为玩忽职守的数人,后又淘汰魏忠贤的遗党,并多次与兵部争执士兵虚数冒领一事。
B.郑三俊勇于进谏。他大胆指出株连的弊端,并乞求下令让朝廷内外众臣施行怜悯政治,还反对皇帝直接召来官员对话、亲自提拔的做法。
C.郑三俊遭人嫉恨。他先是因侯恂案被诬,进谗言的人说他和侯恂同是东林党人,而在审案时想歪曲破坏法律释放侯恂;后又遭给事、御史诋毁。
D.郑三俊守正不终。他为人纯正清明,但因依从众人心意在皇帝面前推荐吴昌时,使吴昌时得以顺利调任,而后遭到人们的指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俊力祛宿弊,纠有司尤怠玩者数人,屡与兵部争虚冒,久之,士得宿饱。
(2)初,户部尚书侯恂坐屯豆事下狱,帝欲重谴之。三俊屡谳上,不称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夏竦罢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注)、扁,难责效矣。”
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治平三年,母丧,丁忧。明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
(注)和:秦和,古代名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B.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C.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D.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在本名以外所取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名字,如苏轼,字子瞻。
B.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谏为规劝之意。
C.丁口,即男子人口,既是统计人口的基本计量单位,也是派征丁银、徭役的依据单位。
D.丁忧,按懦家传统孝道观念,朝廷官员遭逢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家守丧,叫丁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襄是非分明。对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和高若讷的恩怨,以及后来余靖、欧阳修和王素的升官,他均作诗表明了自己鲜明的褒贬态度。
B.蔡襄忠心劝谏。他认为君王选用谏官并非难事,难的是听谏和用谏;君王的过失应在出现之前就要得到补救,这样,天下才能安定太平。
C.蔡襄体恤民情。他在福州为官期间,开塘灌田,奏减赋税;在泉州立石为桥,植松庇路,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和好事。
D.蔡襄深受赏识。他做过留守推官、馆阁校勘,掌管过谏院,担任过知府以及转运使等官职,死后被赐谥号“忠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2)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