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22分)
王商字子威。商少为太子中庶子,以肃敬敦厚称。父薨,商嗣为侯,推财以分异母诸弟,身无所受,居丧哀戚。于是大臣荐商行可以励群臣,义足以厚风俗,宜备近臣。繇是擢为诸曹、侍中、中郎将。
元帝崩,成帝即位,甚敬重商,徙为左将军。而帝元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颛权,行多骄僭。商论议不能平凤,凤知之,亦疏商。建始三年秋,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踩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天子亲御前殿,召公卿议。大将军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群臣皆从凤议。左将军商独曰: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有顷长安中稍定问之果讹言上于是美商之固守,数称其议。而凤大惭,自恨失言。明年,商代匡衡为丞相,天子甚尊任之。
初,大将军凤连昏杨肜为琅邪太守,其郡有灾害十四,已上。商部属按问,凤以晓商曰:“灾异天事,非人力所为。肜素善吏,宜以为后。”商不听,竟奏免肜,奏果寝不下,凤重以是怨商,阴求其短,使人上书言商闺门内事。天子以为暗昧之过,不足以伤大臣,凤固争,下其事司隶。
会日有蚀之,太中大夫蜀郡张匡,其人佞巧,上书愿对近臣陈日蚀咎。曰:“窃见丞相商作威作福,性残贼不仁,天下患苦之。商不尽忠纳善以辅至德,太后前闻商有女,欲以备后宫,商言有固疾,后有耿定事,更诡道因李贵人家内女,执左道以乱政,诬罔悖大臣节,故应是而日蚀,宜究竟考问。商视事五年,官职陵夷而大恶著于百姓,甚亏损盛德,有鼎折足之凶。臣愚以为尤宜诛讨不忠。”
上素重商,知匡言多险,制曰“勿治”。凤固争之,于是制诏御史:“商与先帝有外亲,未忍致于理。其赦商罪。使者收丞相印绶。”商免相三日,发病呕血薨,谥曰戾侯。而商子弟亲属,皆出补吏,莫得留给事宿卫者。
商死后,连年日蚀地震,直臣京兆尹王章上封事召见,讼商忠直无罪,言凤颛权蔽主。凤竟以法诛章。 (节选自《汉书》卷八十二,列传第五十二)
【注】①繇,yóu,古同“由”。②颛,zhuān,通“专”,专擅。③冒,覆盖。④连昏:“昏”同“婚”,姻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多骄僭僭:超越本分
B.义足以厚风俗厚:加厚
C.自恨失言恨:悔恨
D.奏果寝不下寝:搁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其郡有灾害十四②其赦商罪
B.①商不尽忠纳善以辅至德②凤竟以法诛章
C.①故应是而日蚀②而商子弟亲属,皆出补吏
D.①官职陵夷而大恶著于百姓②未忍致于理
【小题3】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凤以晓商曰
B.凤固争之,于是制诏御史
C.商免相三日
D.天子亲御前殿,召公卿议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商肃敬敦厚,自小就有很好的名声,而且把父亲的遗产全部分给异母兄弟,于是被荐入朝为官,得以成为皇帝的近臣。
B.王商得罪了以王凤为首的许多官员,当太中大夫张匡以日食发生因由阴险攻击王商时,汉成帝便听其谗言罢免王商官职。
C.建始三年秋天,京城传言洪水将至,老百姓极度惊慌,王凤推波助澜,唯独王商认为这是谣言,后经查证,果如其言。
D.王商死后,忠臣王章对皇上论说王商正直无罪,认为王凤独揽大权,对皇上隐瞒事情真相。之后,王章被王凤杀害。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有顷长安中稍定问之果讹言。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上于是美商之固守,数称其议。(3分)
②凤重以是怨商,阴求其短。(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2-23 11:18: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崔隐甫,贝州武城人。解褐左玉钤卫兵曹参军,迁殿中侍御史内供奉。浮屠惠范倚太平公主胁人子女,隐甫劾状,反为所挤,贬邛州司马。玄宗时,梨园弟子胡雏善笛,有宠,尝负罪匿禁中。帝以他事召隐甫,指曰:“就卿丏此人。”对曰:“陛下轻臣而重乐工,请解官。”再拜出,帝遽谢,与胡雏,隐甫杀之,有诏贳死,不及矣。居三岁,进拜御史大夫。初,台无狱,凡有囚则系大理。贞观时,李乾佑为大夫,始置狱,由是中丞、侍御史皆得系人。隐甫执故事,废掘诸狱。其后患囚往来或漏泄,复系之厨院。台中自监察御史而下,旧皆得颛事,无所承谘。隐甫始一切令归禀乃得行,有忤意辄劾正,多贬绌者,台吏侧目,威名赫然。帝尝诏校外官岁考。异时必委曲参审,竟春未定。隐甫一日会朝集使,询逮检实,其暮皆讫,议者服其敏,帝尝谓曰:“卿为大夫,天下以为称职。”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等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迁刑部尚书,兼河南尹。帝还京师,即拜东都留守,累封清河郡公,卒,赠益州大都督,谥曰忠。始,帝欲相隐甫也,谓曰:“牛仙客可与语,卿常见否?”对曰:“未也。”帝曰:“可见之。”隐甫终不诣。他日又问,对如初。帝乃不用。子弟或问故答曰吾不以其人微易之也其材不逮中人可与之对耶隐甫所至絮介自守,明吏治,在职以强正称云。
(节选自《新唐书﹒崔隐甫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弟或问故/答曰/吾不以其人微易之也/其材不逮中人/可与之对耶
B.子弟或问/故答曰/吾不以其人微易之也/其材不逮中人/可与之对耶
C.子弟或问/故答曰/吾不以其人微易之也/其材不逮中/人可与之对耶
D.子弟或问故/答曰/吾不以其人微易之也/其材不逮中/人可与之对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梨园”, 戏剧界雅称梨园,演员称梨园子弟。因唐代培养乐工之所设在当时长安禁苑附近的梨园而得名。
C.“刑部尚书”是六部中刑部的最高级长官,掌管全国监察和刑狱的大臣。
D.“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大臣死后,追授给大臣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隐甫执法严正,无所回避。惠范倚仗太平公主的权势逼迫他人,崔隐甫检举揭发他;针对胡雏一事,崔隐甫欲辞官抗命,最终将罪犯绳之于法。
B.崔隐甫能力突出,精通吏治。担任御史大夫时,整顿吏治,加强了专断独行的作风,使御史台威名显赫。
C.崔隐甫处事敏捷,毫不拖沓。外官考核,以往整个春季都不能考核完毕,崔隐甫却仅用一天,被皇帝称赞。
D.崔隐甫志节高尚,刚直不阿。崔隐甫因鄙薄牛仙客的才能,没有遵循玄宗要其会见牛仙客的指示,因而错失拜相的机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以他事召隐甫,指曰:“就卿丏此人。”对曰:“陛下轻臣而重乐工,请解官。”
(2)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等暴其过,说赐罢。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文后各小题。
彻里帖木儿,阿鲁温氏。祖父累立战功,为西域大族。彻里帖木儿幼沉毅有大志,早备宿卫,擢中书直省舍人,遂拜监察御史。时右丞相帖木迭儿用事,生杀予夺皆出其意,道路侧目。彻里帖木儿抗言,历诋其奸,帖木迭儿欲中伤之。会山东水,盐课大损,除山东转运司副使。期月,补其亏数皆足。转刑部尚书,京师豪右惮之,不敢犯法,而以非罪丽法者多所全脱。
天历二年,拜中书右丞,寻升中书平章政事,出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黄河清,有司以为瑞,请闻于朝。彻里帖木儿曰:“吾知为臣忠、为子孝、天下治、百姓安为瑞,余何益于治。”岁大饥,彻里帖木儿议赈之。其属以为必自县上之府,府上之省,然后以闻。彻里帖木儿慨然曰:“民饥死者已众,乃欲拘以常格耶?往复累月,民存无几矣。此盖有司畏罪,将归怨于朝廷,吾不为也。”大发仓廪赈之,乃请专擅之罪。文宗闻而悦之,踢龙衣、上尊。
至顺元年,云南伯忽叛,以知行枢密院事总兵讨之。治军有纪律,所过秋毫无犯。贼平,赏赉甚厚,悉分赐将士。师旋,囊装惟巾栉而已。
除留守上都。先是,上都官买商旅之货,其直不即酬给,以故商旅不得归,至有饥寒死者。彻里帖木儿为之请。有旨,出钞四百万贯偿之。迁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以严厉为政,部内肃然。寻召拜御史中丞,朝廷惮之。
初,彻里帖木儿之在江浙也,会行科举,见驿请考官,供张甚盛,心颇不平,故其入中书,以罢科举为第一事。至元元年,拜中书平章政事。首议罢科举,又欲损太庙四祭为一祭。监察御史吕思诚等列其罪状劾之,帝不允,诏彻里帖木儿仍出署事。时罢科举诏已书而未用宝,参政许有壬入争之。太师伯颜怒有壬曰:“汝风台臣言彻里帖木儿邪?”有壬乃曰:“科举若罢,天下人才绝望。”伯颜曰:“举子多以赃败,又有假蒙古、色目名者。”有壬曰:“科举未行之先,台中赃罚无算,岂尽出于举子?举子不可谓无过,较之于彼则少矣。”伯颜心然其言,然其议已定,不可中辍,乃为温言慰解之。
彻里帖木儿尝指斥武宗为那壁,那壁者,犹谓之彼也。又尝以妻弟阿鲁浑沙女为己女,冒请珠袍等物。于是台臣复劾其罪。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人皆快之。久之,卒于贬所。
(取材于《元史·彻里帖木儿传》)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山东转运司副使   除:撤销官职
B.时右丞相帖木迭儿用事 用事:执政当权
C.而以非罪丽法者多所全脱 丽:通“罹”,遭受
D.时罢科举诏已书而未用宝 用宝:加盖皇帝印章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祖父累立战功,为西域大族 彻里帖木儿为之请
B.生杀予夺皆出其意 监察御史吕思诚等列其罪状劾之
C.以知行枢密院事总兵讨之   举子多以赃败
D.其属以为必自县上之府,府上之省,然后以闻  科举未行之先,台中赃罚无算。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河清,有司以为瑞,请闻于朝
黄河水变清了,地方官认为是祥兆,要上报朝廷
B.太师伯颜怒曰:“汝风台臣言彻里帖木儿邪?”
伯颜生气说:“是你鼓动台臣说彻里帖木儿坏话的吗?”
C.见驿请考官,供张甚盛,心颇不平
看到驿馆中宴请考官,举子们心中愤愤不平
D.民饥死者己众,乃欲拘以常格耶?
很多百姓已经饿死了,竟然还要拘泥于常规吗?
【小题4】下列属于“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的原因一项是(  )
A.彻里帖木儿曾经大声谴责右丞相帖木迭儿的奸诈行为
B.彻里帖木儿曾任刑部尚书,严格执法,令京师豪右害怕
C.至元元年,彻里帖木儿曾经第一个提出了废科举之事
D.彻里帖木儿在言语上对武宗不敬,并曾骗取朝廷的赏赐
【小题5】文中彻里帖木儿、伯颜主张“罢科举”而许有壬反对“罢科举”,请简要说明其各自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滕元发,初名甫,字元发。以高鲁王讳,改字为名。召试,为集贤校理。神宗即位,召问治乱之道,神宗曰:“知君子小人之党乎?”曰:“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神宗以为名言。知课院。御史中丞王陶论宰相不押班为跋扈,神宗以问元发,元发曰:“宰相固有罪,然以为跋扈,则臣以为欺天陷人矣。”拜御史中丞。宰相以其子判鼓院,谏官谓不可。神宗曰:“鼓院传达而已,何与于事。”元发曰:“人有诉宰相,使其子达之,可乎?”神宗悟,为罢之。

河北地大震,命元发为安抚使。时城舍多记,更民惧压,皆幄寝茇舍,元发独处屋下,曰:“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除田祖,修堤障,察贪残,督盗贼,北道遂安。知开封府。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仅所在元发在神宗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神宗知其诚荩,事无巨细,人无亲疏,辄皆问之。元发随事解答,不少嫌隐。

王安石方立新法,天下讻讻,恐元发有言,神宗信之也,因事,出知郓州。历齐、邓二州,会妇党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改安州。流落且十岁,犹以前过贬居筠州。或以为复有后命,元发谈笑自若,遂上章自讼,神宗览之侧然。

哲宗登位,知郓州。学生食不给,民有争公田二十年不决者,元发曰:“学无食而以良田饱顽民乎?”乃请以为学田,遂绝其讼。时淮南、京东饥元发惠流民且至,为疠疫。先度城外废营地,召谕富室,使出力为屋。元发威行西北,号称名帅。河东十二将,其八以备西边,分半番休。以老力求淮南,知扬州,未至而卒, 年七十一。

(选自《宋史·滕元发传》,有删改)

注妇党:妻子的亲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B.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C.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D.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避讳:对去世(在世的除外)的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为示尊敬,避免说出或写出而改用他字。
B.卿:文中是君主对大臣的称谓,古代还可以指对男子的敬称,也指夫妻、朋友间的爱称。
C.学田:我国旧时属于学校的田地。以地租作为祭祀、教师的薪俸和补助学生等的费用。
D.河东:文中指地区名,指山西西南部,或泛指山西全部。因本地区在黄河以东而得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滕元发富有才智,深得神宗信任。神宗向他求取治乱之道,他的回答得到神宗的肯定;他和神宗亲密无间,跟神宗议事,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B.滕元发处事公允,反对不正之风。有人指责宰相跋扈,滕元发不完全认同;宰相任命官员没有避嫌,谏官反对,皇帝没有接受,媵元发发表意见,皇帝醒悟。
C.滕元发刚直易折,遭受打击排挤。王安石担心滕元发对新法有看法,神宗相信了王安石,滕元发被贬;滕元发受妻子亲族牵连被排挤,流落外地将近十年。
D.滕元发体恤百姓,关心教育事业。有地方发生大地震,造成了破坏,他不顾个人安危,安抚百姓,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局面,他解决了多年积累的学校学田问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

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

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士,且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以秦王吏   属:叮嘱,告诫
B.诽谤者   族:灭族
C.沛公又不受   让:推让,谦让
D.方士,且日合战   飨:犒劳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   今君亡赵走燕
B.唯恐沛公不秦王   何辞
C.稍征关中兵自益   敛费财送其行
D.以文谕项羽   人之力而敝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善于笼络人心,重视以“柔”的政策得民心。比如召集年老有德望及豪杰之人,宣传他的政策,不接受百姓进献的牛羊酒食。
B.刘邦知人善任广纳贤才,樊哙、张良就是他身边两个很得力的人,他们曾劝谏刘邦还军霸上,拒守函谷关,并在鸿门宴上合力帮刘邦安全脱身。
C.《史记》多处写到鸿门宴,《项羽本纪》最详,《高祖本纪》则写得相当简略。这正体现了司马迁行文详略结合,疏密相间富于变化的笔法。
D.《高祖本纪》是以刻画刘邦这一人物形象为主,司马迁保留了“归,立诛曹无伤”这一细节,就很好地体现了刘邦处事果断的特点。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2)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共,字田常。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共不至,桧怒,风言者①逐之。桧死,迁吏部员外郎。金犯边,王师北向,诏檄多出其手,词气激烈,闻者泣下。御史王新言劾宦者张义之,忤旨左迁,共不草制,新言得不去。从幸建康,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留守建康,众望属之。及诏出,以杨中为江、淮宣抚使,共不书录黄②。上怒,谓宰相曰:“张共父为浚所知,此特为浚地耳!”命再下,宰相召共谕旨,共曰: “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执奏如初,中命乃寝。
安南贡象,所过发夫除道,毁屋庐,共奏曰:“象之用于郊祀,不见于经。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湖南旱,郴州宜章县李金为乱,共知湖南安抚使。入境,移书制使沈介,请以便宜出师,介即遣田宝、杨钦以兵至,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钦与宝连战破贼,贼党曹彦、黄珙执李金以降。支党窜匿者尚众,共谕钦等却兵,听其自降,贼相率纳兵,给据归田里。
淳熙二年,移知建康府,会水且旱,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遣官籴米上江,得十四万九千斛。 又运米村落,置场平价振粜,贷者不取偿,阖境数十万人,无一人捐瘠流徙者。
进观文殿学士,属疾,请致仕。疾革,草遗奏言:“刘应卿忠良确实,可以任重致远,张栻学问醇正,可以拾遗补阙,愿亟召用之。”薨,年五十七,谥忠肃。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注:①言者:指谏官。②录黄:宋时中书省承旨起草的一种文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言者逐之    风,通“讽”,暗示
B.中命乃寝 寝,停止
C.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  蠲,免除
D.置场平价振粜  粜,买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
B.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
C.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
D.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共为人正直,有慷慨之气。秦桧想追赐父亲谥号,召集礼部官员询问,张共不到;金人犯境,宋军出征,张共替皇帝拟写的诏令、檄文言辞激昂。
B.张共忠于朝廷,尽心国事。群臣认为张浚是主持军务的最佳人选,但皇上任命了杨中,张共以大局为重,支持皇上;病重时,仍向朝廷举荐贤才。
C.张共精明果断,以仁治乱。担任湖南安抚使时,张共犒赏军士,重用杨钦;抓住叛乱首领李金后,下令撤兵,让贼人余党自行投降。
D.张共体恤民情,救济百姓。安南进贡大象,所经之地侵扰百姓、加剧负担,张共为此上奏;建康遇灾,他上奏免税,并派官员到外地买米赈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王新言劾宦者张义之,忤旨左迁,共不草制,新言得不去。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