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马先生钧,字德衡,天下之名巧也。少而游豫,不自知其为巧也。当此之时,言不及巧,焉可以言知乎?
先生为给事中,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先生曰:“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二子晒之曰:“先生名钧,字德衡,钧者器之模,而衡者所以定物主轻重,轻重无准而莫不模哉!”先生曰:“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此一异也,又不可以言者也。从是,天下服其巧矣。
居京师,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此二异也。
其后有人上百戏者,能设而不能动也。帝以问先生:“可动否?”对曰:“可动。”帝曰:“其巧可益否?”对曰:“可益。”受诏作之。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发焉。设为女乐舞象,至令木人击鼓吹箫;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垣、倒立,出入自在,百官行署,春磨、斗鸡,变化百端。此三异也。
有裴子者,上国之士也,精通见理,闻而哂之。乃难先生,先生口屈不能对,裴子自以为难得其要,言之不已。傅子谓裴子曰:“子所长者言也,所短者巧也。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以子所长,击彼所短,则不得不屈;以子所短,难彼所长,则必有所不解者矣。夫巧者,天下之微事也,有所不解而难之不已,其相击刺,必已远矣。心乖于内,口屈于外,此马氏之所以不对也。”
傅子见安乡侯,言及裴子之论,安乡侯又与裴子同。傅子曰:“圣人具体备物,取人不以一揆也。有以神取之者,有以言取之者,有以事取之者。有以神取之者,不言而诚心先达,德行颜渊之伦是也。以言取之者,以变辩是非,言语宰我、子贡是也。以事取之者,着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旦圣人之明尽物,如有所用,必有所试。然则试冉、季以政,试游、夏以学矣。游、夏犹然,况自此而降者乎?何者?悬言物理,不可以言尽也;施之于事,言之难尽,而试之易知也。今若马氏所欲作者,国之精器、军之要用也。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不经时而是非定。难试易验之事,而轻以言抑人异能,此犹以己智任天下之事,不易其道以御难尽之物,此所以多废也。马氏所作,因变而得,是则初所言者不皆是矣。其不皆是,因不用之,是不世之巧无由出也。夫同情者相妒,同事者相害,中人所不能免也。故君子不以人害人,必以考试为衡石,废衡石而不用,此美玉所以见诬为石,荆和所以抱璞而哭之也。
于是安乡侯悟,遂言之武安侯;武安侯忽之,不果试也。又马氏之巧名已定,此既易试之事,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后之君子,其鉴之哉!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能设而不能动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C.裴子自以为难得其要 吾其还也
D.后之君子,其鉴之载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小题2】下列语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夫巧,天下之微事也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B.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C.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D.大王来何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钧是天下之名巧,但由于他不知道自己有技术,而且还“言不及巧”,因此就没有人知道他的高超技术。
B.高堂隆和秦朗都认为古代没有指南车,马钧也不可能做出指南车,但马钧还是制作成功了技术难度极大的指南车。
C.作者认为裴秀以自己的长处去攻击马钧的短处是不对的,但同时指出马钧内心乖巧,不善言辞也是不对的。
D.作者爱憎分明,对科学发明予以充分肯定,对有高超的技术的马钧不被朝廷重用觉得可惜之至,谴责了对人才采取轻蔑态度的裴子、安乡侯和武安侯。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07 11:01: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云渊先生传

黄宗羲

周述学字继志,别号云渊,越之山阴人。好深湛之思,凡经济之学,必探原板委,尤于易历。古之言历者以郭守敬为最。而守敬所作历经载于元史者,言理而不传其法。

自西域经纬历入中国,始闻经纬凌犯之说。然其立法度数与中历不合。毗陵唐顺之慨然欲创纬法,以会通中西。官不果。述学乃撰《中经》,用中国之算,测西域之占,以毕顺之之志。古来无所谓星道者,述学正其讹舛,删其繁芜,补历代之所未备。莫不各有成书,发前人所未发。盖博而能精,上下千余年,唯述学一人而已。

嘉靖间,赵司马访之边事,述学曰:“今岁主有边兵,应在乾、艮二州,京师可无也。”已如其言。总督胡宗宪征倭,私述学于幕中,以密计,卒成海上之功。武林兵变,述学论以国运安平,不可妄动,其魁亦信述学之言多验,谋遂。述学在南北兵间,多所擘画,其功归之主者,未尝引为己有,故人亦莫得而知也。

甲戌,余邂逅述学诸孙周仲,见其架上堆云渊《神道大编》数十册,其册皆方广二尺余,仲言遗书多所散失,此不能十之一二也。余欲尽抄其所有,会仲游楚,不果。丙戌乱后,于故书铺中得中经测图、地理数种,见其历宗述学之《通议》,而掩之为己有也。余读嘉靖间诸老先生文集,鲜有及述学者。唐顺之与之同学,其与人论历,皆得之于述学,而亦未尝言所得之自,岂身任绝学,不欲使人参之耶?天下承平久矣,士人以科名禄位相高,多不说学,述学以布衣游公卿间,宜其卜祝戏弄,为所轻也。虽然,学如述学,固千年若旦暮,奚藉乎一日之知哉。

 (选自《黄梨洲文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尤于易历 邃:精通B.官不果  卒:死亡
C.京师可无也 虞:忧患D.谋遂    寝:搁置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历法研究以郭守敬最有名,但他写的历经只讲规律不说方法。
B.西域传入中原的经纬历与中原不合,周述学撰写《中经》,用中原算法测量西域占象术。
C.周述学在帮助胡宗宪完成征倭之功中多有谋划,但他都归功其主子,因此没有人知道。
D.唐顺之为了独占绝学,从来没有对人说过自己关于历法的观点于周述学这件事。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述学正其讹舛,删其繁芜,补历代之所未备。
(2)士人以科名禄位相高,多不说学,述学以布衣游公卿间,宜其卜祝戏弄,为所轻也。
【小题4】请简要概括周述学治学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巢谷

①巢谷,初名谷,字元修,眉州眉山人。熙宁中,会沪州蛮乞弟扰边,命存宝出兵讨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度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可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往授其子,人无知者。

②苏轼谪黄州,与谷同乡,幼而识之,因与之游。乃轼与弟辙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来相见。绍圣初,轼、辙谪岭海,平生亲旧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两苏,闻者皆笑其狂。

③元符二年,谷竟往,至梅州遗辙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意自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辙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三,瘦瘠多病,将复见轼于海南,辙愍而止之曰:“君意则善,然循至儋数千里,当复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阅其橐中无数千钱,辙方困乏,亦强资遣之。舟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辙闻,哭之失声,恨不用己言而致死,又奇其不用己言而行其志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八·隐逸下》)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因与之(______) (2)非君莫可使之者(______)
(3)妻子不免寒饿(______)    (4)又其不用己言而行其志也。(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与“怀银步往授其子”中的“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报刘之短也(《陈情表》)
B.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C.呈卷,即署第一(《左忠毅公逸事》)
D.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幼识之(《巢谷》)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劝学》)
B.亦强遣(《巢谷》)  相伯乃夜驰沛公军(《鸿门宴》)
C.君意善(《巢谷》)  叩之寺僧,史公可法也(《左忠毅公逸事》)
D.阅橐中无数千钱(《巢谷》)  则或咎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辙闻,哭之失声,恨不用己言而致死。
(2)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
【小题5】第③段中,苏辙劝阻巢谷拜访苏轼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小题6】阅读全文,请对巢谷的性格特点进行概括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老子韩非列传  
司马迁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选自《史记》)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周适:到、往
B.子之骄气与多欲去:除去、除掉
C.态色与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淫:放纵,沉溺
D.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玄孙:曾孙的儿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子将隐矣,强我著书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B.于是老子著书上下篇今君亡赵走燕
C.老莱子亦楚人其闻道固先乎吾
D.假仕汉孝文帝以勇气闻诸侯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选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由此可见,道家也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远离现实生活而选择归隐。
B.孔子认为,会跑的兽可织网捕获它,会游的鱼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鸟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像龙那样的老子,孔子认为他非常虚无,太过超脱。对此,孔子是鄙视的。
C.老子写了5000多字《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然后潇洒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D.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并没有尊老贬孔。
【小题4】翻译
(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同类题5

课外文言语段阅读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④。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B.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C.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D.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封号。
B.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C.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其代表国家。
D.诸侯,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
D.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小题4】把上文划横线的句子及其他课内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
(2)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