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朱买臣,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载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

(选自《汉书》)

(1)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
(2)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08-21 11:54: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班固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为后世封建王朝官修正史的楷模。《苏武传》是《汉书》中的名篇,它主要用纵式结构并适当用插叙的方法来组织文章,脉络清晰,故事完整,生动刻画了一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形象。
B.莎士比亚剧作宏富,贯通古今,展示了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塑造了众多不同的性格丰满复杂的人物形象,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金句。如《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议论金钱的台词:“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早已成为世界文学的千古名句。C柳永大力创制和写作长调,为词拓宽了艺术表现的天地。苏轼突破格律规范和语言习惯,用词来抒情、记事、写景、议论、怀古、悼亡和寄人,形成了一种疏朗、刚健的风格。辛弃疾擅长大量用典,借古人古事来表达内心郁闷和愤怒。李清照善于创意出新,造语新奇。他们都对词的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
C.蒙田是文艺复兴后期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主要作品有《随笔集》;蒙田以博学著称,他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他的《随笔集》,旁征博引,娓娓而谈,举凡日常生活、传统习俗、历史文化、人生哲理等等无不涉及,堪称十六世纪各种思潮和各种知识分析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美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耿秉字伯初,有伟体,腰带八围。博通书记,能说《司马兵法》,尤好将帅之略。丙申春,以父任为郎,数上言兵事。常以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专在匈奴。以战去战,盛王之道。显宗既有志北伐,阴然其言。永平中,召诣省闼,问前后所上便宜方略,遂见亲幸。每公卿会议,常引秉上殿,访以边事,多称帝心。十五年,拜驸马都尉。十六年,以骑都尉秦彭为副,与奉车都尉窦固等俱伐北匈奴。虏皆奔走,不战而还。十七年夏,诏秉与固合兵万四千骑,复出白山击车师,遂定车师而还。肃宗即位,拜秉征西将军。遣案行凉州边境,劳赐保塞羌胡,进屯酒泉。建初元年,拜度辽将军。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甚见亲重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除三子为郎。章和二年,复拜征西将军,副车骑将军窦宪击北匈奴,大破之。封秉美阳侯,食邑三千户。秉性勇壮而简易于事,军行常自被甲在前,休止不结营部,然远斥候,明要誓,有警,军阵立成,士卒皆乐为死。永元二年,代桓虞为光禄勋。明年夏卒,时年五十余。赐以朱棺、玉衣,将作大匠穿冢,假鼓吹,五营骑士三百余人送葬。谥曰桓候。匈奴闻秉卒,举国号哭,或至梨面注流血。长子冲嗣。及窦宪败,以秉窦氏党,国除。冲官至汉阳太守。曾孙纪,少有美名,辟公府,曹操甚敬异之,稍迁少府。纪以操将篡汉,建安二十三年,与太医令吉平、丞相司直韦晃谋起兵诛操,不克,夷三族。于时衣冠盛门坐纪罹祸灭者众矣。(节选自《后汉书·耿秉传》)
注梨面: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风俗,割面流血,以示忠诚、哀痛。梨通“剺”,割破、划开的意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甚见亲重/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除三子为郎/
B.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甚见亲重/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除三子为郎/
C.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甚见亲重/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除三子为郎/
D.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甚见亲重/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除三子为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丙申,属于干支纪年法,我国古人用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本文的“永平”“永元”也属此类纪年法。
B.食邑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邑、采地、封地。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C.斥候,指古代侦察兵,因直属王侯手下而得名。分骑兵和步兵,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
唐宋后改称探马或探子。
D.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耿秉屡立战功。永平十七年,耿秉受诏与窦固率兵出白山攻打车师国,平定后返还;章和二年,耿秉又作为车骑将军窦宪的副手一起征讨并大败北匈奴。
B.耿秉备受宠信。显宗常常让耿秉参与公卿集会议事,并让他巡查边务,他的所为多能符合皇上心意;肃宗时,任命耿秉为征西将军,封美阳侯。
C.耿秉治军有方。耿秉生性勇敢,处事简便而高效,行军时常身先士卒,休息时不安营扎寨,但遇到紧急情况军队能迅速进入作战状态,士兵都愿意为他效死。
D.耿秉深受爱戴。他在边疆任职多年,深受匈奴人的感恩怀念;匈奴人听说他去世的消息以后,举国痛哭,有人甚至割脸流血以表达心中的悲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平中,召诣省闼,问前后所上便宜方略,遂见亲幸。
(2)长子冲嗣。及窦宪败,以秉窦氏党,国除。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何,沛人也,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初,项羽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何谏之曰:“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何进韩信,汉王以为大将军,说汉王令引兵东定三秦。

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计户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汉三年,与项羽相距京、索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何曰:“今王暴衣露盖,数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不决。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酇侯,食邑八千户。列候毕已受封,奏位次,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召平谓何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有疑君心。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何从其计,上说。

高祖崩,何事惠帝。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

孝惠二年,何曰文终侯。

(选自《汉书·萧何传》有删改)

注:①收用,容纳使用;此处引申为征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B.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C.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D.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中国古代官名。起初,只是相国的副手,三国时,才为百官之长。后屡有变名废止,至明太祖时废除。
B.列侯,爵位名,秦制爵分二十级,彻侯位最高。汉承秦制,为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通份或列候。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D.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大臣、杰出官员成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称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刘邦攻进咸阳城,将领们大肆抢掠财宝,惟独萧何收走了秦朝的律令图书,为后来刘邦争夺天下提供了详备的文献资料。
B.萧何深得刘邦倚重。刘邦到汉中即位,任命萧何为丞相。萧何举荐韩信,刘邦就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萧何又说服刘邦让自己领兵东进平定三秦。
C.萧何善于理政治民。他留守巴蜀,坐镇汉中,安抚民心,晓谕百姓,为在前线作战的刘邦供给了充足的军需物质,并输送了大量的兵源。
D.萧何对刘邦忠心耿耿,但刘邦对萧何却是疑忌重重。刘邦在外平叛作战时,给萧何派设护卫。看似宠信萧何,实际上是监视萧何的动静。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
(2)与项羽相距京、索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各赐钱十万,免徭役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遣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等,皆敬重武。
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原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
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选编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汉书李广苏建传》
【小题1】(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A.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延尉奏请逮捕武/
B.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
C.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
D.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元,汉武帝的年号。汉武帝首创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可以只有一个,也可多个
B.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天子祭祀才能用太牢。
C.崩,古代帝王之死。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平民死曰“死”
D.侯,爵位之一,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一般有公、侯、伯、子、男五等。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滞留匈奴,虽已娶妻生,但并不表明他对归汉已经死心,这从他为儿子起名就可以看出。
B.苏武归汉以后,受封不高受赏不丰,尽管有桑弘羊、上官桀等人为之鸣不平,但他并不在意。
C.苏武对国家忠贞不渝,为帝室出谋划策,因而受到大臣以及皇亲国戚乃至昭帝宜帝王的看重。
D.因为儿子苏元卷入燕王、上官桀等人的谋反案被处死,苏武也因此受到牵连,差点被逮下狱。
【小题4】(小题4)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
(1)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
(2)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原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治律令,为鲁狱史。积功劳,稍迁至延尉右监。坐法失官,归为州从事。武帝末,诏其治巫蛊郡邸狱。时,宣帝生数月,以皇曾孙坐卫太子事系,吉见而怜之。吉择谨厚女徒,令保养曾孙,置闲燥处。后元二年,武帝疾,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于是上遣使者分条中都官诏狱系者,亡轻重一切皆杀之。内谒者令郭穰夜到郡邸狱吉拒闭使者不得入穰还以闻因劾奏吉武帝亦寤日天使之也因赦天下。

吉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孙遭遇,吉绝口不道前恩。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及霍氏诛,上躬亲政,省尚书事。是时,掖庭宫婢则令民夫上书,自陈尝有阿保之功。章下掖庭令考问,则辞引使者丙吉知状。掖庭令将则诣御史府以视吉。吉识,谓则日:“汝尝坐养皇曾孙不谨督,汝安得有功?独渭城胡组、淮阳郭徵卿有恩耳。”上亲见问,然后知吉有旧恩,而终不言。上大贤之,封吉为博阳侯,邑千三百户。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

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上宽大,好礼让。椽史有罪减,不称职,辄予长休告,终无所案验。

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椽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 ”椽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日:“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连捕,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典调和阴阳,职当此,是以问之。”椽吏乃服,以吉知大体。五凤三年春,吉病笃。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丙吉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内谒者/令郭穰夜到郡邸狱/吉拒闭使者/不得入/穰还以闻/因劾奏吉/武帝亦寤/ 日天使之也/因赦天下
B.内谒者令郭穰夜到郡邸狱/吉拒闭使者/不得入/穰还以闻/因劾奏吉/武帝亦寤/日/天使之也因赦天下
C.内谒者/令郭穰夜到郡邸狱/吉拒闭/使者不得入/穰还以闻/因劾奏吉/武帝亦寤/日天使之也/因赦天下
D.内谒者令郭穰夜到那邸狱/吉拒闭/使者不得入/穰还以闻/因劾奏吉/武帝亦寤/日/天使之也/因赦天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巫蛊,指民俗中信奉借助超人的神秘力量对人、事施以控制影响的方术。巫蛊之术从秦汉时期就有,且汉代和唐代的法律都明令禁止。
B.太傅,官名。始于西周,朝廷的辅佐大臣、皇帝的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位列三公之。
C.笞,指中国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是对犯有较重过错的人使用的惩罚手段。
D.阴阳,古代中国人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面又相联系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丙吉冒险营教皇曾孙。丙吉闭门拒绝郭与使者进入郡邸狱,救下了年幼的皇曾孙,却遭到郭穰的弹劾。
B.丙吉匿功不言受封赏。宣帝即位后,丙吉闭口不提以前对宣帝有恩惠。宣帝知道真相后封丙吉为博阳候。
C.丙吉对属下宽宏大量。丙吉的掾史有罪过或不称职,丙吉就给他休长假或离开职位,没有对其查证追究。
D.丙吉对百姓漠不关心。丙吉外出,清理道路时恰逢一群人斗殴,死伤的人横卧在道路上,丙吉经过却不闻不问。
【小题4】把下而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3)吉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孙遭遇吉绝口不道前恩。
(4)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