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共19分)
顾宪成,字叔时,无锡人。万历四年,举乡试第一。八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大学士张居正病,朝士群为之祷,宪成不可。同官代之署名,宪成手削去之。
宪成举故大学士王家屏,忤帝意,削籍归。宪成既废,名益高,中外推荐无虑百十疏,帝悉不报。至三十六年,始起南京光禄少卿,力辞不就。
宪成姿性绝人,幼即有志圣学。暨削籍里居,益覃精研究,力辟王守仁“无善无恶心之体”之说。邑故有东林书院,宋杨时讲道处也,宪成与弟允成倡修之,常州知府欧阳东凤与无锡知县林宰为之营构。落成,偕同志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辈讲学其中,学者称泾阳先生。当是时,士大夫抱道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学舍至不能容。宪成尝曰:“官辇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故其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由是东林名大著,而忌者亦多。
既而淮抚李三才被论,宪成贻书叶向高、孙丕扬为延誉。御史吴亮刻之邸抄中,攻三才者大哗。而其时于玉立、黄正宾辈附丽其间,颇有轻浮好事名。徐兆魁之徒遂以东林为口实。兆魁腾疏攻宪成,恣意诬诋。谓浒墅有小河,东林专其税为书院费;关使至,东林辄以书招之,即不赴,亦必致厚馈;讲学所至,仆从如云,县令馆谷供亿,非二百金不办;会时必谈时政,郡邑行事偶相左,必令改图;及受黄正宾贿。其言绝无左验。光禄丞吴炯上言为一致辨,因言:“宪成贻书救三才,诚为出位,臣尝咎之,宪成亦自悔。今宪成被诬,天下将以讲学为戒,绝口不谈孔、孟之道,国家正气从此而损,非细事也。”疏入,不报。嗣后攻击者不绝,比宪成殁,攻者犹未止。凡救三才者,忤魏忠贤者,率指目为东林,抨击无虚日。借魏忠贤毒焰,一网尽去之。杀戮禁锢,善类为一空。崇祯立,始渐收用。而朋党势已成,小人卒大炽,祸中于国,迄明亡而后已。(节选自《明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外推荐无虑百十疏朝廷内外B.裁量人物品评
C.宪成姿性人超越D.宪成殁比较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表明顾宪成性格中同一侧面的一组是(   )(3分)
A.①郡邑行事偶相左,必令改图②力辟王守仁“无善无恶心之体”之说
B.①宪成举故大学士王家屏,忤帝意②故其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
C.①起南京光禄少卿,力辞不就②借魏忠贤毒焰,一网尽去之
D.①宪成姿性绝人,幼即有志圣学②宪成贻书叶向高、孙丕扬为延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顾宪成聪明过人, 幼年就有志于圣学。无锡旧有东林学院修复落成后, 顾宪成带领志同道合的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等人在其中讲学, 学者称他为泾阳先生。
B.顾宪成曾经说: “在朝廷做官, 志向并不在皇上, 在边地做官, 志向不在民生, 居于水边林下, 志向不在世道, 君子是不这样做的。”朝廷之士仰慕他的风范, 多和他遥相呼应。
C.顾宪成为淮南巡抚李三才说话,徐兆魁之徒于是以此为攻击东林党的口实。顾宪成后来也觉得这一做法有些出格,为此后悔。
D.崇祯登基后,贤明之士才渐渐有所任用。但朋党势力已经形成, 无耻小人势力大张, 使国家受害, 明代灭亡后才停止。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学士张居正病,朝士群为之祷,宪成不可。同官代之署名,宪成手削去之(5分)
译文:
(2)当是时,士大夫抱道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学舍至不能容。(5分)
译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11-15 05:01: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柳宗元
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与武元衡亦恶之。三月,乙酉,皆以为远州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为死别,良可伤!”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退,谓左右曰:“裴度爱我终切。”明日,改禹锡连州刺史。
宗元善为文,尝作《梓人传》,以为:“梓人不执斧斤刀锯之技,专以寻引、规矩、绳墨度群木之材,视栋宇之制,相高深、圆方、短长之宜,指麾众工,各趋其事,不胜任者退之。大厦既成,则独名其功,受禄三倍。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万国既理,而谈者独称伊、傅、周、召,其百执事之勤劳不得纪焉。或者不知体要,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听听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是不知相道者也。”
又作《种树郭橐驼传》曰:“橐驼之所种,无不生且茂者。或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凡木之性,其根欲舒,其土欲故,既植之,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全而性得矣。它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为政亦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之。旦暮吏来,聚民而令之,促其耕获,督其蚕织,吾小人辍饔飧以劳吏之不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凡病且怠,职此故也。”此其文之有理者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梓人:木匠。②寻引:长尺③伊、傅、周、召:指当时的宰相伊尹、傅说、周公、召公。④听听:争辩的样子。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     坐:因……获罪
B.恐禹锡在所宜矜 矜:怜悯
C.专以寻引、规矩、绳墨度群木之材 规矩:方尺
D.其根欲舒,其土欲故     故:旧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欲请于朝,愿柳易播 则天地曾不能一瞬
B.以责为人子耳    古之学必有师
C.此禹锡重可责也  故木受绳直,金就砺则利
D.指麾众工,各趋隙也,则施施而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刘禹锡都是因为王叔文党祸受牵连而被贬谪,其实他们都很冤枉。
B.文中通过梓人的故事,生动形象阐明了做宰相的人要宏观上把握局面,要懂得选贤任能,不必事必躬亲。
C.柳宗元善于用寓言或借事喻理的文章表达为政治世的道理,其中郭橐驼就是用种树的理论阐述为官之道。
D.御史中丞裴度在刘禹锡任职这件事上对皇上进行劝谏,皇上认为他忠心可鉴。
【小题4】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郑三俊,字用章,池州建德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元氏知县。累迁南京礼部郎中。家居七年,起故官,督浙江粮储。天启初,召为光禄少卿,改太常。未上,陈中官侵冒六事。魏忠贤怒,以语侵内阁,留中不下。擢左佥都御史,疏陈兵食大计,规切内外诸司。吏部郎中徐大相言事被谪,抗疏救之。四年正月迁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杨涟劾忠贤,三俊亦上疏极论。寻署仓场事。太仓无一岁蓄,三俊奏行足储数事。忠贤尽逐涟等,三俊遂引疾去。明年,忠贤党张讷请毁天下书院,劾三俊,褫职闲住。崇祯元年起南京户部尚书兼掌吏部事。南京诸僚多忠贤遗党,是年京察,三俊澄汰一空。京师被兵,大臣大获谴。明年春,三俊以建储入贺,力言:“愿保圣躬以保天下,收人心以收封疆。”帝褒纳之。南粮岁额八十二万七千有奇,积逋至数百万,而兵部又增兵不已。三俊初至,仓库不足一月饷。三俊力祛宿弊,纠有司尤怠玩者数人,屡与兵部争虚冒,久之,士得宿饱。居七年,就移吏部。八年正月复当京察,斥罢七十八人,时服其公。旋上议官评、杜请属、慎差委三事,帝皆采纳。流寇大扰江北,南都震动,三俊数陈防御策。礼部侍郎陈子壮下狱,抗疏救之。考绩入都,留为刑部尚书。帝以阴阳愆和,命司礼中官录囚,流徒以下皆减等。三俊以文武诸臣诖误久系者众,请令出外候谳,帝从之。代州知州郭正中因天变,请举寒审之典,帝命考故事。三俊稽历朝宝训,得祖宗冬月录囚数事,备列上奏,寝不行。初,户部尚书侯恂坐屯豆事下狱,帝欲重谴之。三俊屡谳上,不称旨。帝大怒褫其官下吏徐石麟等上疏力救帝不纳切责三俊欺罔以无赃私令出狱候讯宣大总督卢象升复救之乃许配赎 国变后,家居十余年乃卒。
(选自《明史·郑三俊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大怒/褫其官下吏/徐石麒等上疏力救/帝不纳/切责三俊欺罔/以无赃私/令出狱候讯/宣大总督卢象升复救之/乃许配赎/
B.帝大怒/褫其官下吏/徐石麒等上疏力救帝/不纳切责/三俊欺罔以无赃/私令出狱/候讯宣大总督卢象升/复救之/乃许配赎/
C.帝大怒褫其官/下吏徐石麒等/上疏力救/帝不纳/切责三俊欺罔/以无赃私令出狱候讯/宣大总督卢象升/复救之/乃许配赎/
D.帝大怒褫其官/下吏徐石麒等/上疏力救/帝不纳切责三俊欺罔/以无赃私令出狱/候讯宣大总督/卢象升复救/之乃许配赎/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阁,明清时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关。明洪武年间,仿宋制,设诸殿阁大学士,这是“内阁”机构的滥觞。
B.太仓,古代政府储藏粮食的地方,一般指京师储粮的大仓;也是一种官职名称,掌管仓廪出纳的工作。
C.书院,旧时特指政府设置的教学读书场所。唐玄宗设置丽正书院是我国书院设置之始,此后盛行于宋、明。
D.录囚,是一种监督监狱管理的执行司法制度。皇帝和各级官吏巡视监狱,审录在押案犯,以防止冤狱和淹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三俊不畏权贵,敢于斗争。在担任太常时,郑三俊上书指出当时权势很大的宦官侵占贪污的种种罪行,使得魏忠贤十分恼怒。
B.郑三俊仗义执言,力保同僚。在吏部郎中徐大相因为上书言事被贬谪、礼部侍郎陈子壮下狱时,郑三俊都直接向皇帝上奏章救他们。
C.郑三俊关注民生,重视储粮。郑三俊在代理仓场事务时,上奏了有关粮储的几件事情;初任南京户部尚书时,仓库粮饷短缺,他及时改变了这一状况。
D.郑三俊考核京官,公正严格。郑三俊曾两次参与对京官的考核工作,第二次考核京官时,他罢免了京城中七十八名不称职的官员,时人都佩服他的公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俊力祛宿弊,纠有司尤怠玩者数人,屡与兵部争虚冒,久之,士得宿饱。
(2)初,户部尚书侯恂坐屯豆事下狱,帝欲重谴之。三俊屡谳上,不称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九龄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稍长,补郡学弟子员。

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摄。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则五两①之率也。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

及至兴国,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劝绥引翼,士类兴起。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宝庆二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吕祖谦常称之曰:“所志者大,所据者实。有肯綮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安。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注)①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用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成,故名。一般立在军营中或船舶上,以便随时观测风向。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学行为里人所   宗:尊崇
B.九龄不以职闲自   佚:放松
C.遂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   领:管辖
D.虽积九仞之功不敢 遂:满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由此五要素构成,其盛衰消长能使大自然产生变化,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还能影响人的命运。
B.太学,其名始于西周,因汉代董仲舒向汉武帝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始设于京师,是当时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C.床在古代不仅是卧具,还是坐具,一般指能使身体安稳的器物,由此引申出起承托稳定作用的东西,如底座等。《静夜思》中的“床”便是指井边的围栏。
D.“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君子和而不同。”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为了保持和谐的关系,即使不赞同别人的观点,也要附和别人的言论以示友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九龄聪颖好学,知识渊博。得到许忻的肯定和帮助后,他更加发奋攻读,日日夜夜不知疲倦,通晓了阴阳、星历、五行、卜筮等学说。
B.陆九龄长在治学,亦通武略。在湖南茶寇剽 掠庐陵时,应众人之求主持义社,调遣屯兵防御有章法,虽盗寇没来,但使此事得到了郡县的重视。
C.陆九龄研修礼学,治家、治郡有方。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学者称他们为“二陆”;在兴国任上,他安抚百姓、劝士兴学,使当地学风大振。
D.陆九龄循循善诱,讲究方法。面对求学的人,他等待他们自己主动提问,启发他们自悟其道,不强以为师,不固执己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2)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忽辛,至元初以世.臣.子备宿卫。至元十四年,授兵部郎中。明年,出为河南等路.宣慰司同知。河南多强 盗,往往群聚山林,劫杀行路,官军收捕失利,忽辛以招安自任,遣土豪持檄谕之。未几,贼二人来自归。 忽辛赐之冠巾,且谕之曰:“汝昔为贼,今既自归,即良民矣。”悉放还,令遍谕其党。数日后,招集其为首 者十辈来。忽辛命吏籍其姓名为民俾随侍左右夜则令卧户外时呼而饮食之各得其欢心群盗闻之相继款附。

大徳九年,改云南行省右丞。既至,条具诸不便事言于宗王,请更张之,王不可。忽辛与左丞刘正驰还 京师,有旨令宗王协力施行。由是一切病民之政,悉革而新之。豪民规避徭.役.,往往投充王府宿卫,有司不 胜供给。忽辛按朝廷元额所无者,悉籍为民,去其宿卫三分之二。马龙州酋谋叛,阴与外贼通,事觉,宗王 为左右所蔽,将释不问。忽辛与刘正反覆研鞠,反状尽得,竟斩之。军粮支给,地理远近不同,吏夤缘为奸, 忽辛籍军户姓名及仓.廪.处所,为更番支给,吏奸始除。先是,赡思丁为云南平章时,建孔子庙为学校,拨田 五顷,以供祭祀教养。赡思丁卒,田为大徳寺所有,忽辛按庙学旧籍夺归之。乃复下诸郡邑遍立庙学,选文 学之士为之教官,文风大兴。王府畜马繁多,悉纵之郊,败民禾稼。忽辛度地置草场,构屋数十间,使为牧 所,民得以安。

广南酋沙奴素强悍,宋时尝赐以金印,云南诸部悉平,独此梗化。忽辛遣使诱致,待之以礼,留数月不 遣,酋请还,忽辛曰:“汝欲还,可纳印来。”酋不得已,赍印以纳,忽辛置酒宴劳,讽令偕印入觐,帝大悦。 至大元年,拜荣禄大夫、江西省政平章政事。明年,以母老谢职归养。又明年正月卒。谥忠简。

(节选自《元史·忽辛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忽辛命吏籍其姓名为民俾 / 随侍左右 / 夜则令卧户外 / 时呼而饮食之 / 各得其欢心 / 群盗闻之 / 相继款附
B.忽辛命吏籍其姓名为民 / 俾随侍左右 / 夜则令 / 卧户外时 / 呼而饮食之 / 各得其欢心 / 群盗闻之 / 相继款附
C.忽辛命吏籍其姓名为民 / 俾随侍左右 / 夜则令卧户外 / 时呼而饮食之 / 各得其欢心 / 群盗闻之 / 相继款附
D.忽辛命吏籍其姓名为民俾 / 随侍左右 / 夜则令 / 卧户外时 / 呼而饮食之 / 各得其欢心 / 群盗闻之/ 相继款附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臣,是指历代有功勋的旧臣。在元代,“世臣”一般都享有世袭的特权。
B.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C.徭役,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 、杂役等。古代的军役不在徭役之列。
D.仓廪,在古代是指贮藏米谷的仓库。贮藏谷的仓库叫“仓”,贮藏米的仓库叫“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忽辛治匪有方。在河南任职时,面对猖獗的盗匪,他采取招安的政策,提供吃住,从而感化了他们,终于解决了匪患。
B.忽辛不畏强权。任云南行省右丞时,他希望宗王能改革一些不够便民的政策却遭到宗王反对,但是忽辛当面据理力争,最终说服了宗王,改革取得了成功。
C.忽辛热衷教育。他夺回了被大德寺占去的学田,从而让孔庙有了祭祀教育的费用,在郡县普遍设立学校,选文学之士为教官,大兴文风。
D.忽辛心系百姓。王府养了很多马,随意在郊外放牧,损坏了老百姓的庄稼,忽辛在适当的地方修建了牧场及牧所,使百姓免受其扰、减少损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龙州酋谋叛,阴与外贼通,事觉,宗王为左右所蔽,将释不问。
(2)酋不得已,赍印以纳,忽辛置酒宴劳,讽令偕印入觐,帝大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故有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臧(3),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臧,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又诘偃:“胶东南近琅邪,北接北海,鲁国西枕泰山,东有东海,受其铁盐。偃度四郡口数田地,率其用器食盐,不足以并给二郡也?而直矫作威福,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服罪当死。上善其诘。

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军行郡国,所见便宜以闻,还奏事。上甚悦。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为谏大夫。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

注:①制,帝王的命令。②编,用作通行证的帛。③传,凭证。④便宜,利益、好处。⑤横草,使草倒下。⑥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B.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C.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D.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徙,表示--般的调动官职,在此处表示提拔之意,与“迁”相似。
B.擢,提拔、选拔之意,现常用于表达人才出众。用“擺第”以作科举考试得中。
C.辞,此处表示托辞。在“言词”这个意义上,“辞”和“词”是同义词。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后逐渐以“词”代“辞”。
D.属,此处表示写作。通“嘱”时,可表示托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军十八岁就被选为博士弟子,他去长安上书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为自己此去一定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不会再返回。
B.徐偃受命在国内巡视风俗民情,他独断专行,事后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案,办案过程中,徐偃理屈词穷,故被百姓唾弃。
C.皇上要派使者使何奴,终军阐述了自己的情况,表达了出使匈奴的愿望。皇上觉得他的话很不一般,就提拔他为谏大夫。
D.南越和汉朝和亲,终军请缨前往,由于越相吕嘉不欲内属,越王以及汉朝使者,均被杀害,年仅二十多岁的终军也未能幸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
(2)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