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万贞文先生传

(清)全祖望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斯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漫千言,俄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遣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绛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暑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优,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闇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有尝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矜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矜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唯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谥曰贞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欲焉    豫:参与
B.学士欲其例以授之 援:引用
C.侍者如言而至,无者 爽:差错
D.先生赎而之     归:归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顽,闭空室中  臣壮也,犹不如人
B.杂出经义目试之  不如善遇之
C.持之而泣,告户部  若舍郑为东道主
D.知先生之深于经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
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当修汀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
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很大;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
D.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失去人身自由者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4 06:01: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问 说

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闻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之不能虚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非谓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而好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有删改)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2)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趵突泉记

(清)怀应聘

①趵突泉者,在山东济南郊外,为天下奇观。其游而见之者,无不咄咄称异。余心向往久矣,而未得亲观其胜。

②甲子岁,余适齐鲁间,大中丞徐暾庵招余饮,即偕游趵突泉。泉有三穴,中间相去不数十步,其水自三穴中涌出,各高二三尺。怒起跃突,如三柱鼎立,并势争高,不肯相下。喷珠飞沫,又如冰雪错杂,自相斗击。呜呼!水之劲挺一至此哉!

③夫水,柔物也。方之则方,圆之则圆;挹之则盈掬,挥之则散落;环之则为池沼,决之则为川流。狎弄挠拢,无不如意。即深如长江,险如黄河,为人患害者,莫有加焉。然不过因风鼓浪,触石生涛,挟鱼龙诸怪物以自雄耳。假使无风石之险,无鱼龙诸怪物以助其势,其为平流直泻者,与众水无异也。曾有独起卓立,首耸发竖,若与山峰竞其高下如趵突泉者哉?呜呼!世有戴天履地,目视日月,耳辨声音,手持足行,生而命为人者,无不有心、有性、有情、有识,其为浩然之气,更当何如?而一遇君国大故,濡忍不决,生死一迫,随即披靡,逐波顺流,往而不返,曾不若兹泉之介然自立,足以厉廉耻而砥节行也,岂不哀哉!呜呼!同一水耳,谁实使之然邪?岂润下之名水不乐居,故以至柔之质而发为至刚之概,以自见其奇邪?抑水亦有不平于中而怒气迸发,排空直上,势不可遏,如荆卿悲歌,渐离击筑,壮士发冲冠时邪?泉之上有吕祖阁,亭中题咏属对,后先唱和者不一人。余今与暾庵相对,不能无感于兹泉矣,故记之。

【小题1】全文围绕着一对矛盾展开,它们是“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
【小题2】趵突泉“独起卓立,首耸发竖,若与山峰竞其高下”的力量来自:(用自己的话概括)①_______②__________
【小题3】第③段中的“岂不哀哉?”“哀”指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4】“以山水抒怀抱”是我国古代游记的一大传统。请结合上文对此进行简述。
【小题5】这篇文章论述具有雄辩性,读来气势恢宏。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加以鉴赏。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画树法

①凡画山水,林木当先,峰峦居后。峰峦者,山之骨骼;林木者,山之眉目。未见骨骼先见眉目,故林木须要精彩。譬诸人形骨骼匀停,而眉目俗恶,乌得成佳士?譬诸军旅前锋不扬,何以张后队?故古人未练石先练树。

②况山林非园林可比:园林木植栽培修理,梃干端直,枝叶葱茂,故绘之者易;山林木植,深岩无主,听其荒滋,小者桮棬,大者巑岏,不凿其真,无伤其直,阴森鼪径,响挂空潭,云栖之,露袭之,纵横而出,无不顺适其性,克全其天,故绘之者难。夫惟胸涤尘埃,气消烟火,操笔如在深山,居处如同野壑,松风在耳,林影弥窗,抒腕探取,方得其神。否则虽绘其形,如园林之木植,不能得其天然之野态。

③且树法非石法可比:石有皴擦点染,犹可藏拙;树则筋骨毕露,少有背逆,人即见之。故绘之者必用笔法,或用钉头鼠尾,或用蜂腰鹤膝,务要遒劲,一笔数顿即成梃干,不可回护。一笔要当一笔用,如一笔气力不到则败矣。一笔败则通身减色,而烟火市气由是而出。子其慎之!

(节选自清朝布颜图《学画心法问答》)

(注释)①桮棬:杯子。②巑岏:山耸立的样子。

【小题1】第①段中画线句对阐明事理有何作用?
【小题2】根据第②段,用自己的话说明画山林树木之难的原因。
【小题3】郑板桥画竹主张“意在笔先”,本文哪句话与其有相通之处?
【小题4】下列句子不是写“画树法”的一项是
A.不凿其真,无伤其直B.胸涤尘埃,气消烟火
C.或用钉头鼠尾,或用蜂腰鹤膝D.一笔数顿即成梃干,不可回护
【小题5】本文谈“画树法”,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