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熊赐履,字敬修,湖北孝感人。顺治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康熙六年,圣祖诏求直言。时辅臣鳌拜专政,赐履上疏几万言,略谓:“民生困苦孔亟,私派倍於官征,杂项浮于正额。一旦水旱频仍,蠲豁则吏收其实而民受其名,赈济则官增其肥而民重其瘠。然非独守令之过也,上之有监司,又上之有督抚。朝廷方责守令以廉,而上官实纵之以贪;方授守令以养民之职,而上官实课以厉民之行。故督抚廉则监司廉,守令亦不得不廉;督抚贪则监司贪,守令亦不得不贪。此又理势之必然者也。伏乞甄别督抚,以民生苦乐为守令之贤否,以守令贪廉为督抚之优劣。督抚得人,守令亦得人矣。虽然,内臣者外臣之表也,本原之地则在朝廷。其大者尤在立纲陈纪、用人行政之间……”疏入,鳌拜恶之,请治以妄言罪,上勿许。
八年,鳌拜败,陛下命堂兄康亲王杰书等鞫治,以鳌拜衔赐履,意图倾害,为罪状之一。方鳌拜辅政擅威福,大臣稍与异同,立加诛戮。赐履以词臣论事侃侃无所避,用是著直声。上即位后未举经筵赐履特具疏请之并请设起居注官上欲幸塞外以赐履疏谏乃寝且嘉其直
九年,擢国史院学士。未几,复内阁,设翰林院,更以为掌院学士。举经筵,以赐履为讲官,日进讲弘德殿。赐履上陈道德,下达民隐,上每虚己以听。十四年,谕奖其才能清慎,迁内阁学士,寻超授武英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
二十九年,起故官,仍直经筵。命往江南谳狱,调吏部。会河督靳辅请豁近河所占民田额赋,命赐履会勘。奏免高邮、山阳等州县额赋三千七百二十八顷有奇。四十八年,卒,年七十五,命礼部遣官视丧,赐赙金千两,赠太子太保,谥文端。
(选自《清史稿·列传四十九》,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即位后/未举经筵/赐履特具疏请之/并请设起居注官/上欲幸塞外/以赐履疏谏/乃寝/且嘉其直。
B.上即位后未举/经筵赐履/特具疏请之/并请设起居注官/上欲幸塞外/以赐履疏谏/乃寝/且嘉其直。
C.上即位后/未举经筵赐履/特具疏请之/并请设起居/注官上欲幸塞外/以赐履疏谏/乃寝/且嘉其直。
D.上即位后/未举经筵/赐履特具疏请之/并请设起居/注官上欲幸/塞外以赐履/疏谏乃寝/且嘉其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祖,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
B.监司,有监察州县之权的地方长官简称。清朝布政使、按察使及各道道员皆有督察所属府、州、县之权,通称监司。
C.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了给太子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经筵制度是与中国古代社会最高统治者密切相关的一项教育制度。
D.吏部、礼部,是中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赐履十分关心民生困苦。他说百姓非常困苦,地方私自摊派的相当于官府征敛的几倍,各种名目的征敛数额超过了正式规定的数额。
B.熊赐履分析问题能击中要害。他认为国家把养育人民的职责授予太守、县令,然而上级官吏实际用收重税的行为来虐害人民,根本问题在于总督、巡抚。
C.熊赐履面对权臣专政敢于直言。他议论国事侃侃而谈无所回避,上疏几万言发正直之声。以致鳌拜怀恨熊赐履,心里图谋陷害。
D.熊赐履为民办实事,为官清正。应河督靳辅请求,他被任命会同勘察,上奏免除一些靠近黄河州县民田的陚税。死后皇帝命令礼部官员前去吊唁,赠送钱财资助其办丧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蠲豁则吏收其实而民受其名,赈济则官增其肥而民重其瘠。
(2)伏乞甄别督抚,以民生苦乐为守令之贤否,以守令贪廉为督抚之优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5 07:01: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邹容传

〔清〕章炳麟

邹容,字威丹,四川巴人。父某,略知书。容少慧敏,年十二,诵“九经”、《史记》、《汉书》皆上口。父以科甲期之君弗欲时喜雕刻父怒辄榜笞至流血然愈重爱。容稍长,从成都吕冀文学。与人言,指天画地,非尧舜,薄周孔,无所避。冀文惧,摈之。父令就日本学,时年十七矣。与同学钮永建规设中国协会,未。学二岁,陆军学生监督姚甲有奸私事,容偕五人排闼入其邸中,榜颊数十,持剪刀断其辫发。事觉,潜归上海,与章炳麟见于爱国学社。是时,广州买办冯镜如,故入英吉利籍,方设国民议政厅于上海,招容,容诘镜如曰:“若英吉利人,此国民者,中国民邪?英吉利国民邪?”镜如惭,事中

容既熟习国史,学于冀文。疾异族如仇雠,乃草《革命军》以摈满洲。会虏遣江苏候补道俞明震检察革命党事,将逮爱国学社教习吴朓。朓故恶容、炳麟,又脱祸,直诣明震自归,且以《革命军》进。明震缓朓,朓逸,遂名捕容、炳麟。容在狱,日就炳麟说经,亦时时讲佛典。明年,狱决,容、炳麟皆罚作。西人遇囚无状。容不平,又啖麦饭不饱,益愤激。明年正月,遂疾。体温温不大热,但欲寐;又懊烦冤,不得卧;夜半独语骂人,旦皆不省。炳麟知其病少阴也,则告狱卒长,请自为持脉疏汤药,弗许;请召日本医,弗许。病四十日,二月二十九日夜半卒于狱中,年二十一矣。炳麟往抚其尸,目不瞑。内外哗言:西医受贿,下毒药杀之。疑不能明。然西医视狱囚至微贱,凡病者皆令安坐待命,勿与药。狱囚五百,岁瘐死者率一百六十人。容疾始发,而医不知其剧;比日久,病能已著,顾予以热病常药,亦下毒之次也。

容卒之岁,日本与露西亚始成。

——选自《太炎文录》,有删改

注:①露西亚:是日本对俄罗斯的一个旧称。
【小题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同学钮永建规设中国协会,未成功
B.镜如惭,事中    搁置
C.朓故恶容、炳麟,又脱祸   侥幸
D.旦皆不省 等到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以科甲期之/君弗欲时/喜雕刻/父怒/辄榜笞至流血/然愈重爱
B.父以科甲期之/君弗欲/时喜雕刻/父怒辄榜笞/至流血然/愈重爱
C.父以科甲期之/君弗欲时/喜雕刻/父怒辄榜笞/至流血然/愈重爱
D.父以科甲期之/君弗欲/时喜雕刻/父怒/辄榜笞至流血/然愈重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容年少时聪慧敏捷、博闻强识,深得老师厚爱,与人交谈慷慨激昂,指斥尧、舜,鄙视周公、孔子,毫无顾忌。
B.邹容为人正义、嫉恶如仇。在日本留学期间,和同学一起怒搧陆军学生监督姚甲。
C.邹容去世后,监狱内外哗然,都说外国医生受贿,下药毒死了邹容。作者认为这一说法没有确切依据。
D.文章结尾交代了邹容去世的当年日本和沙俄签订了和约。作者将邹容去世与国事相连,寄意遥深。
【小题4】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容诘镜如曰:“若英吉利人,此国民者,中国民邪?英吉利国民邪?
(2)疾异族如仇雠,乃草《革命军》以摈满洲。
【小题5】文章为邹容作传,以叙为主。请概括入狱后邹容所发生的事情。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答刘仲鲁书

(清)马其昶

①往吾与足下游,至乐也。无旬日不见,见未尝不善相旌,过相敕也,不见未尝不思也。别久矣,吾之情犹 是也。前足下过此,甚喜,以为可谋永朝永夕之欢,竟不能然。譬之饿者嚵焉求哺①,终不得食,斯已矣,尝鼎一 指②而挥之去,此人之情,能无怨望者⅘?

②辱书乞言于我,并承惠《中州名贤集》③,多荷!多荷!仲鲁虚受之怀犹昔也。贤者进修之诣,岂一谈之顷所能测?又其昶方自愧德业无所就,虽欲效前时,有不知所为言者,顾盛指④不可不答记。尝与孙佩公语:“境遇 困人,贤者不免。”佩公深感动其言。盖非独贫约为困也,脱蓬累⑤而之显,其困乃弥甚。《易》曰:“困于金车, 吝。”⑥孟子之称大丈夫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足下不移之操,吾既见其然矣,继自今当更有以观足 下之处显也。《诗》不云乎:“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士未有不始终坚持一守而能有立于世者也。

③其昶开春即南返,自北归隐故山,与公等盖日远矣。天寒,惟朝夕珍摄。不宣。

注①嚵焉求哺:意为小鸟饥饿,张口求哺。②尝鼎一指:满鼎的食物,却只能用手指头沾来尝一尝, 不能吃饱。③《中州名贤集》:金代诗人元好问所编诗集。④指:通“恉”,情意。⑤蓬累:飘泊流落。⑥金车: 古代诸侯亲迎时所乘的礼车。吝:悔恨。

【小题1】下列分析文章第一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曾相旌,过相数”与下文内容有内在联系。
B.忆往昔交游,叙离别之情,使全文情理交融。
C.小鸟求哺的比喻突出了作者渴求相聚之情。
D.因为长期不能相处而心生怨恨乃人之常情。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写这封信的主要原因。
【小题3】下列对“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能遇事就退缩,否则不能最终成功。
B.事情都有它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C.腐朽的生活不能有开头,否则就不得善终。
D.浪费习惯一旦养成,到最后就难以克服。
【小题4】第二段中引用《易》中的话作用是
【小题5】概括本文的主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鞭虎救弟记
(清)蒋衡
康熙乙卯(1675)秋,含光偕仲弟自六安归,过箬岭;岭峻且险,会日暮,四顾绝人烟,沉阴黯惨,二人策蹇行,俄而腥风骤起,飞沙疾卷,木叶扑面如雨下,猛虎攫其弟去。含光大惊坠地,持短鞭力追,左手据虎颈,右手以鞭乱捶虎头,呼号声震山谷。虎怒,力不得肆,舍其弟据嵎而吼,将以搏含光。含光负其弟疾奔下岭,投旅店。既息肩,其弟尚一息未殊,以汤灌之,徐苏;含光喘亦略定,起视仲弟肩,前后十余孔,血淋漓满地,复大恸。有道士谓之曰:“虎牙有毒,深入,恶血不尽出,不可救。”含光竭力以口遍吮之,去血数升,医数十日渐平,乃偕归。
当是时,含光仲弟甫十有五岁,今年已近八旬,其伤痕历历可数,俱寸许阔,每解衣示人,则泪涔涔,念乃兄不置也。
含光,大程村望族。幼具至性,偕诸弟读书。因家道中落,谋所以亲养,遂以治生为念,奔走大江南北。家少康,远近亲朋重其才,有重务,悉资之,未尝以劳瘁辞,故不克永世。
又闻含光能尽孝养,归囊所有,必陈于父母前,不少私其妻子。与人交,重然诺,济困解纷,人咸赖之。——而竟以中年殒命!
呜呼!含光至此死,死亦可以无憾。向使虎攫仲弟时气馁战栗伏地不能起即起欲图所以救区区一竹鞭何足撄虎威?惟有坐视其弟麋虎口,或捐躯与之同尽耳。而含光当其时,奋身一往,目中不知有虎,并不知其为竹鞭,且不知有己;惟痛弟危难而奔赴之,其死其生不暇计。余故曰:“此非人力之所能为也。诚也。 ”至于今,八十老翁,一鞭抚摩,时时以血泪拂拭,光莹滑泽如鉴,珍藏以为世守,真千古奇行,足以垂教友爱云。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含光偕弟自六安归   仲:兄弟间排行次序第二
B.虎怒,力不得     肆:尽、极
C.医数十日渐     平:心情平复
D.光莹滑泽如鉴     鉴:镜子
【小题2】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向使虎攫仲弟时/气馁战栗/伏地不能起/即起/欲图所以救/区区一竹鞭/何足撄虎威
B.向使虎攫仲弟/时气馁/战栗伏地不能起/即起/欲图所以救区区/一竹鞭何足撄虎威
C.向使虎攫仲弟/时气馁战栗/伏地不能起/即起欲图/所以救区区/一竹鞭何足撄虎威
D.向使虎攫仲弟时/气馁战栗伏地/不能起/即起欲图/所以救/区区一竹鞭/何足撄虎威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鞭虎救弟记”的“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文中的“乙卯”是干支纪年法,“望族”指有名望的家族。
B.作者认为危难时候含光完全到了“忘我之境”,这才有救弟于虎口的奇行,“持短鞭力追”,“以口遍吮之”等都是含光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写照。
C.文章写了弟弟对含光的怀念,含光对亲朋的义气、对父母的孝顺,从侧面勾勒出含光的为人处世态度。
D.本文叙事部分生动详尽,善用环境和细节描写,渲染猛虎之威、人力之薄、情势之危,更村托出含光之勇、爱弟之深,与议论部分交相呼应。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既息肩,其弟尚一息未殊,以汤灌之,徐苏。
(2)其伤痕历历可数,俱寸许阔,每解表示人,则泪涔涔,念乃兄不置也。

同类题4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荆轲刺秦王(节选)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乙】老僧辨奸
清沈起凤
  严分宜①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一日,同阅《荆轲传》。至樊於期自杀处,严曰:“此呆汉也,事知济不济,辄以头颅作儿戏耶!”遂大笑。王曰:“烈士复仇,杀身不顾,志可哀也!”遂大哭。
  又阅至白衣冠送别时,严复大笑曰:“既知一去不返,乃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王又大哭曰:“壮士一行,风萧水咽,击筑高歌,千古尚有余痛!”
  继阅囊提剑斫,箕踞高骂,严更笑不可抑,曰:“是真不更事②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③亦应胆落。”
  一时,哭声笑声喧杂满堂。一老僧倾听久之,叹者:“哭者人情,笑者真不测也。二十年后,忠臣义士,无遗类矣。”
后,王官中牟县令,颇有政声。而严竞以青词④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殆佛门所谓“定劫”欤?
(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    
【注】①严分宜:即严嵩,明朝中后期的大奸臣。②更事:阅历世事。③祖龙:指秦始皇。④青词;用朱笔写在青藤之上的奏章。明代中后期大臣多用青词邀宠。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既:已经。
B.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登上。
C.严更笑不可抑——抑:控制。
D.殆佛门所谓“定劫”欤——殆:几乎。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乃复遣之使去 ②乃令秦武阳为副
B.①一老僧倾听久之    ②皆白衣冠以送之
C.①而严竟以青词作相   ②而乃以嫚骂了事
D.①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 ②荆轲和而歌
【小题3】对“甲”选段句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和宾客“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
B.“变徵之声”和荆轲的歌声,营造了悲怆的氛围。
C.“复为慷慨羽声”由悲哀转向激昂,同仇敌忾,给壮士以信心和力量。
D.这个场面描写,是全文情节的高潮。
【小题4】下列对两段选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一开头就道出了这是一场生离死别,送者和行者均沉浸于痛楚之中。
B.甲文描写音乐声由激愤转为悲凉,闻者之情由悲壮变为悲凉,高昂变为低沉。
C.乙文结尾处交代了严分宜、王敏斋二人的不同结局,照应了前文老僧的预言。
D.甲、乙两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神态描写,但乙文更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
【小题5】翻译。
(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2)严分宜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