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贤,字原德,邓人。举乡试第一,宣德八年成进士。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帝善之,命翰林写置左右,备省览。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鉴古录》,上之。
英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与徐有贞同预机务。未几,进尚书。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
石亨、曹吉祥与有贞争权,并忌贤。诸御史论亨、吉祥,亨、吉祥疑出有贞、贤意,诉之帝,下二人狱。会有风雷变,得释,谪贤福建参政。未行,王翱奏贤可大用,遂留为吏部左侍郎。逾月,复尚书,直内阁如故。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当亨、吉祥用事,贤顾忌不敢尽言,然每从容论对,所以裁抑之者甚至。
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贤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
初,御史刘濬劾柳溥败军罪,触帝怒。贤言御史耳目官,不宜谴。石亨谮贤曲护。帝渐疏贤,寻悟,待之如初。每独对,良久方出。遇事必召问可否,或遣中官就问。贤务持大体,尤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
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成化二年,丁父忧,诏令起复,三寻不就。帝遣使宣意,遂视事。冬卒,年五十九。帝震悼,赠太师,谥文达。
(节选自《明史·李贤列传》,有删略)
【小题1】对下列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感中饱而不贷 贷:饶恕 |
B.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 贡献:纳资进献 |
C.石亨谮贤曲护 谮:诬陷、中伤 |
D.帝遣使宜意,遂视事 视事:任职、就职 |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 则或咎其欲出者 |
B.石亭、曹吉祥与有贞争权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C.贤因请行宽恤之政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
D.尤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 既自以心为形役 |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举行的一次考试,又称“秋闱”,考中者为“举人。一名叫“解元”。如《范进中举》中范进参加的就是乡试。 |
B.景泰二年,是年号纪年法。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千支纪年法等。如《兰亭集序》“永和十年”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赤壁赋》“壬戌之秋”采用的是千支纪年法。 |
C.吏部,六部之一。除此以外,还有户部、礼部、刑部、兵部和工部五部。明朝六部最高长官为尚书,侍郎为副职。 |
D.谥:谥号,指古代帝王、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味的称号。谥号有官谥和私谥。如欧阳修谥号“文忠”是官谥,陶渊明谥号“靖节”是私溢。 |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 |
B.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 |
C.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 |
D.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 |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贤很有才学。他曾考乡试第一,考中进士后,写正本十策呈给皇帝,皇帝常常将此本放在身边。他还编写了《鉴古录》给皇帝作为参考。 |
B.李贤忠诚能干,很受皇帝信任。景泰年间上书言事,颇被采纳;英宗复位以后,也很听从他的意见;宗即位后,他照样得到了重用。 |
C.李贤敢于进谏。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哪怕遭到权臣石亨等人的诬陷忌恨,都能够始终如一,从不避讳。 |
D.李贤为政识大体。尤其把爱惜人才、广开言路作为国家的急务。深得皇帝倚重,皇帝遇事常常向他征询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