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元勋,字世臣,沈毅有谋。值倭警,隶戚继光麾下。有功进千户从破横屿诸贼屡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福建游击将军隆庆初破倭福安改南路参将。从李锡破曾一本,进副总兵。
五年春,擢署都督佥事,代郭成为总兵官,镇守广东。惠州河源贼唐亚六、广州从化贼万尚钦、韶州英德贼张廷光劫掠郡县,莫能制。明年,元勋进剿。斩馘(guó)六百有奇,亚六等授首,余党悉平。肇庆恩平十三村贼陈金莺等,与邻邑苔村三巢贼罗绍清、林翠兰、谭权伯,藤峒、九迳十寨贼黄飞莺、丘胜富、黄高晖、诸可行、黄朝富等,相煽为乱。故事:两粤惟大征得叙功,雕剿不叙,故诸将不乐雕剿。总督殷正茂与元勋计,令雕剿得论功,诸军争奋。正茂又密遣副将梁守愚、游击王瑞等屯恩平,若常戍者,掩不备,斩翠兰等,生擒绍清、权伯以献。 其诸路雕剿者,效首功二千四百有奇,生得金莺。元勋逐北至藤峒,又生获胜富等八十人。三巢、十寨、十三村诸贼尽平,余悉就抚。
潮州贼林道乾之党诸良宝既抚复叛,袭杀官军,掠六百人入海。再犯阳江,败走。乃据潮故巢,居高山巅,不出战。官军营淤泥中。副将李诚立挑战,坠马伤足,死者二百人。贼出掠而败,走巢固守。元勋积草土与贼垒平,用火攻之,斩首千一百余级。捷闻,进世荫一级。遗孽魏朝义等四巢亦降。寻与胡宗仁共平良宝党林凤。惠、潮遂无贼。其冬,倭陷铜鼓石、双鱼城。元勋大破之儒峒,俘斩八百余级。万历五年,从总督凌云翼大征罗旁贼,斩首万六千余级。进都督,改荫锦衣。寻以疾致仕,卒于家。
元勋起小校。大小百十战,威名震岭南。与广西李锡并称良将。
(选自《明史·张元勋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功进/千户/从破横屿诸贼/屡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福建/游击将军隆庆/初破倭福安/改南路参将/
B. 有功/进千户/从破横屿诸贼/屡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福建游击将军/隆庆初/破倭福安/改南路参将/
C.有功进/千户/从破横屿诸贼屡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福建/游击将军隆庆/初破倭/福安改南路/参将/
D.有功/进千户/从破横屿诸贼/屡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福建/游击将军隆庆/初破倭/福安改南路参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古代一般指官职提升,明朝时也指官职调动,文中是指官职调动。
B.世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官爵而得官,这里指元勋的后代会因袭他的官爵。
C.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朝使用了48年,是明朝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D.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辞官;源于周朝,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是七十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元勋抗击倭寇,战绩显赫。张元勋曾在抗倭名将戚继光麾下抗击外侮,作战有功;后来又在儒洞大破倭寇,俘歼八百多人。
B.张元勋沈毅有谋,智平反贼。张元勋在平定三巢等乱贼时,自主更改惯例,诸贼尽平;巧用火攻诸良宝,斩杀一千一百多敌人。
C.张元勋屡建奇功,过蒙皇恩。张元勋无论是平定叛贼还是抗击倭寇,先后参战一百多次,多次被提拔,且两次受到世荫封赏。
D.张元勋出身卑微,威名远扬。张元勋虽出身小校,但在保家卫国、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威名响彻岭南,曾与广西良将李锡并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元勋进剿。斩馘六百有奇,亚六等授首,余党悉平。
(2)再犯阳江,败走。乃据潮故巢,居高山巅,不出战。官军营淤泥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6 01:02: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珝,字叔温,寿光人。正统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天顺中,历右中允,侍讲东宫。
宪宗即位,以旧宫僚屡迁太常卿,兼侍读学士,直经筵日讲。成化十年,进吏部左侍郎,充讲官如故。珝每进讲,反覆开导,词气侃侃,闻者为悚。学士刘定之称为讲官第一,宪宗亦爱重之。明年诏以本官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帝每呼“东刘先生”,赐印章一,文曰“嘉猷赞翊”。寻进吏部尚书,再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文华大训》成。加太子太保,进谨身殿大学士。
珝性疏直。自以宫僚旧臣,遇事无所回护。员外郎林俊以劾梁芳、继晓下狱,珝于帝前解之。李孜省之辈以左道乱政,欲动摇东宫。珝密疏谏,谋少阻。素薄万安,尝斥安负国无耻。安积忿,日夜思中珝。初,商辂之劾汪直也,珝与万安、刘吉助之争,得罢西厂。他日,珝又责王越于朝,越惭而退。已而西厂复设,珝不能有所诤。成化十八年,安见直宠衰,揣知西厂当罢,邀珝同奏。珝辞不与,安遂独奏。疏上,帝颇讶无珝名。安阴使人讦珝与直有连。会珝子镃邀妓狎饮,里人赵宾戏为《刘公子曲》,或增饰秽语,杂教坊院本奏之。帝大怒,决意去珝。遣中官覃昌召安吉赴西角门出帝手封书一函示之安等佯惊救次日珝具疏乞休。令驰驿,赐月廪、岁隶、白金、楮币甚厚。其实排珝使去者,安、吉两人谋也。
时内阁三人,安贪狡,吉阴刻。珝稍优,顾喜谭论,人目为狂躁。珝既仓卒引退,而彭华、尹直相继入内阁,安、吉之党乃益固。珝初丁母忧,庐墓三年。比归,侍父尽孝。父殁,复庐于墓。弘治三年卒,谥文和。嘉靖初,以言官请,赐祠额曰“昭贤”,仍遣官祭之。
子锐,字汝中。八岁时,宪宗召见,爱其聪敏,且拜起如礼,即命为中书舍人。宫殿门坎高,同官杨一清常提之出入。帝虑牙牌易损,命易以银。历官五十余年,嘉靖中至太常卿,兼五经博士,仍供事内阁诰敕房。博学有行谊,与长洲刘荣并淹贯故实,时称“二刘”。
《明史·刘珝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遣中官覃昌召安\吉赴西角门出\帝手封书一函\示之安等\佯惊救\次日\珝具疏\乞休
B.遣中官覃昌召安\吉赴西角门\出帝手封书一函示之\安等佯惊救\次日\珝具疏乞休
C.遣中官覃昌召\安吉赴西角门\出帝手封书一函\示之安等\佯惊救\次日\珝具疏乞休
D.遣中官覃昌召\安吉赴西角门出\帝手封书一函示之\安等佯惊救\次日\珝具疏\乞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吉士,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在考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  
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之一。
B.“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C.成化十八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成化是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重
要的纪年法之一,如文中的“正统十三年”、“嘉靖初”以及我国历史上的“赵惠文王十六年”,
都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D.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珝颇有口才,善于辞令。他担任讲官,每次入朝讲学时,都反复开导,言词语气从容不迫;在当时被世人称为第一讲官,就连皇帝也称他为“刘东先生”。
B.刘珝性格直爽,敢于奏议国事。他遇到事情时从不回避,李孜省等人用歪门邪道扰乱政事,想改换太子,刘珝就秘密地上疏来劝谏皇帝,阴谋稍微被阻止。
C.刘珝嫉恶如仇,爱憎分明。曾当面指责万安;有一个朝臣王越,刘珝又在朝堂上责备他,使他羞愧地退了下去。
D.刘珝的儿子刘锐博学又有品行。他先后任官五十多年,嘉靖年间官至太常卿,兼任五经博士,同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素薄万安,尝斥安负国无耻。安积忿,日夜思中珝。
(2)珝初丁母忧,庐墓三年。比归,侍父尽孝。父殁,复庐于墓。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七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因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选自《明史•杨廷和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
B.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
C.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
D.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吉士”,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
B.“七庙”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后泛指帝王的宗庙。“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七庙”也是这个意思。
C.“宫市”,旧制,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由官府承办,向民间采购。中唐以后,宫市改由太监直接办理,成为皇帝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最残酷的方式。
D.“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宪宗、孝宗都是庙号。庙号起源于秦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廷和善于钻研,志存高远。他喜欢考察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远大,有成为宰辅重臣的愿望。
B.杨廷和注重礼制,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再三请求允许自己奔丧,皇上终于答应了;还劝武宗要参加七庙祭祀、孝顺供养两宫太后。
C.杨廷和不畏权势,敢于直谏。他极力劝谏皇上不要听信邪恶小人的话,要效法宪宗、孝宗爱护人民节省财物的做法。后来追究了拟旨人的责任。
D.杨廷和体恤民情,爱惜民力。因江东一带连年歉收,杨廷和等人不愿派官员督促织造,且趁机极力劝说不要派遣,但皇上没有听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
(2)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曰韬,字席珍,莆田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注)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召父老约曰:“彬党至,若等力与格。”又释囚徒,令与丐者各具瓦石待。已,彬党果累骑来。父老直遮之境上,曰:“常州比岁灾,物力大屈,无可啖若曹。府中惟一张推官,一钱不入,即欲具刍秣,亦无以办。”言已,彬党疑有他变,乃稍退,驰使告彬。曰韬即上书巡按御史言状。御史东郊行部过常州,谓曰:“事迫矣,彬将以他事缚君。”命曰韬登己舟先发,自以小舟尾之。彬党果大至,索曰韬,误截御史舟。郊使严捕截舟者,而阴令缓之。其党恐御史上闻,咸散去,曰韬遂免。彬亦戒其党毋扰,由是常州以南诸府得安。世宗即位,召为御史。杨廷和等之争织造也,曰韬亦上言:“陛下既称阁臣所奏惟爱主惜民,是明知织造之害矣。既知之,而犹不已,实由信任大臣弗专,而群小为政也。自古未有群小蒙蔽于内,而大臣能尽忠于外者。崔文辈二三小人尝浊乱先朝,今复蒙惑圣衷,窃弄威福。陛下奈何任其逞私,不早加斥逐哉?臣闻织造一官,行金数万方得之。既营之以重资,而欲其不责偿于下,此必无之事也。”帝不能用。席书以中旨拜尚书,曰韬与同官胡琼各抗疏力争。既受杖,犹占疏劾奸人陈洸罪。未几,竟死。隆庆初,追赠光禄少卿。
(节选自《明史·张曰韬传》)
(注)江彬;曾任明朝边将,后成为明武宗义子,统领镇军,恃宠擅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B.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C.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D.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老,古代乡里管理公共事务的人,多由年岁大德望高的人担任,有时也用作老年人的尊称。
B.织造,明清于江宁、苏州、杭州各地所设的专门织造宫廷所需丝织品的机构,也指该机构的相关官员。
C.先,古代用以尊称已故之人,如“先考”“先妣”分别是对已故父母的尊称。文中“先”指先帝。
D.隆庆,明朝皇帝明穆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一个皇帝使用一个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曰韬不惧江彬,智勇以对。江彬放纵党羽横行州县,在他们将抵达常州时,张曰韬发动民众积极应对,最终使江彬党羽疑有他变而退去。
B.张曰韬上书御史,赢得主动。张曰韬上书巡按御史说明江彬横行情况,恰好御史东郊率领部队路过常州,将情况向皇上报告,事件得以平息。
C.张曰韬积极进言,指陈政弊。杨廷和等争论织造之利弊,张曰韬积极上言希望皇上明辨是非,信任大臣,斥逐小人。但进言未被采用。
D.张曰韬不惧龙威,抗疏力争。皇上下旨任命席书为尚书,他与同僚胡琼上书竭力反对;受杖刑后他仍口述奏书揭发奸臣陈洸的罪行。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仅语。
(1)常州比岁灾,物力大屈,无可啖若曹。
(2)既营之以重资,而欲其不责偿于下,此必无之事也。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
冯应京,宇慕冈,盱眙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二十八年,擢湖广佥事,分巡武昌、汉阳、黄州三府。税监陈奉恣横,巡抚支可大以下唯诺惟谨,应京独以法栽之。其年十二月,有诸生要被其辱,诉上官。市民从者万余,哭声动地,蜂涌入奉廨,诸司驰救乃免。应京捕治其爪牙,奉怒,阳饷食而置金其中,应京复暴之,益惭恨。明年正月,置酒邀诸司,以甲士千人自卫,遂举火箭焚民居。民群拥奉门。奉遣人击之,多死,碎其尸,掷诸途。可大噤不敢出声,应京独抗疏列其十大罪,奉亦诬奏应京挠命,陵敕使。帝怒,命贬杂职,调边方。给事中田大益、御史李以唐等交章劾奉,乞宥应京。帝益怒,除应京名。缇骑抵武昌,民知应京获重谴,相率痛哭。奉乃大书应京名列其罪榜之通衢士民益愤聚数万人围奉廨奉窘逃匿楚王府遂执其斥牙六人投之江,并伤緹骑;詈可大助虐,焚其府门,可大不敢出。奉潜遣参随三百人,引兵追逐,射杀数人,伤者不可胜计。日已晡,犹纷拏。应京囚服坐槛车,晓以大义,乃稍稍解散。奉匿楚府,逾月不敢出,亟请还京。帝愠甚,手诏内阁,欲究主谋。一贯言民心宜静,请亟遣重臣代可大拊循,因以侍郎赵可怀荐。帝乃褫可大官,令可怀驰往。未至,可大已遣兵护奉行。舟车相衔,数里不绝。可怀入境,亦遣使护之。奉得迄逦去。应京之就逮也,士民拥槛车号哭,车不得行。既去,则家为位祀之。三郡父老相率诣阙诉冤,帝不省。系应京诏狱,拷讯久之不释。应京乃于狱中著书,昕夕无倦,著煌煌二十八卷《经世实用编》。三十二年九月,星变修省。廷臣多请释系囚,于是应京获释。应京志操卓荦,学求有用,不事空言,为淮西士人之冠。出狱三年卒。天启初,赠太常少卿,谥恭节。
(节选自《明史·冯应京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奉乃大书应京名列/其罪榜之通衢/士民益愤/聚数万人围/奉廨/奉窘/逃匿楚王府/遂执其斥牙六人/投之江
B.奉乃大书应京名/列其罪/榜之通衢/士民益愤/聚数万人围/奉廨/奉窘/逃匿楚王府遂执其斥牙六人/投之江
C.奉乃大书应京名列/其罪榜之通衢/士民益愤/聚数万人围奉廨/奉窘/逃匿/楚王府遂执其斥牙六人/投之江
D.奉乃大书应京名/列其罪/榜之通衢/士民益愤/聚数万人围奉廨/奉窘/逃匿楚王府/遂执其斥牙六人/投之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晡,又名日晡,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晡时是十二时辰之一,即申时,上午7时整至上午9时整。
B.缇骑:穿红色军服的骑士,泛称贵官的随从卫队,为逮治犯人的禁卫吏役的通称。此文选自《明史》,文中应该指的是明代锦衣卫校尉。
C.诸生,汉时指儒生,明清时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也包括在太学学习的生员。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今诸生学于太学”。
D.褫,有剥夺之意,在文中指革除官职。与之相类似的说法有“罢、免、废、夺、黜、绌、革”等。如:“不胜其任者废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奉恣横,巡抚以下的官员唯唯诺诺。只有冯应京以法决断与他斗争。有个生员的妻子被他们侮辱,应京抓捕了其爪牙。
B.百姓得知缇骑抵达武昌后,立即围攻衙门,打伤缇骑,陈奉派人射杀百姓,城中一片混战,应京坐在囚车中劝说百姓解散。
C.田大益、李以唐等同僚上奏章弹劾陈奉,请求皇上宽恕应京。冯应京被逮捕时,百姓围着囚车痛哭,车辆无法前行。
D.冯应京被关进刑部大牢,受到酷刑拷打,很久不被释放。他在狱中坚持著述,早晚不懈怠,写成二十八卷大作《经世实用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奉怒,阳饷食而置金其中,应京复暴之,益惭恨。
(2)应京独抗疏列其十大罪,奉亦诬奏应京挠命,陵敕使。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孙丕扬,字叔孝,富平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擢御史。历按畿辅、淮、扬,矫然有风裁。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万历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诸府。以严为治,属吏皆惴惴。按行关隘,增置敌楼①三百余所,筑边墙万余丈。录功,进右副都御史。中官冯保家在畿内,张居正属为建坊,丕扬拒不应。知二人必怒,五年春引疾归。
其冬大计京官,言路②希居正旨劾之。御史按陕西者,知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知府遣吏报御史,吏为虎噬。及再报,则居正已死,事乃解。起应天府尹。召大理卿,进户部右侍郎。
十五年,河北大饥。丕扬乡邑及邻县蒲城、同官至采石为食。丕扬伤之,进石数升于帝,因言:“今海内困加派,其穷非止啖石之民也。宜宽赋节用,罢额外征派有诸不急务,损上益下,以培苍生大命。”帝感其言,颇有所减罢。
寻由左侍郎擢南京右都御史,以病归。召拜刑部尚书。丕扬以狱多滞囚,由公移③牵制。议刑部、大理各置籍,凡狱上刑部,次日即详谳大理,大理审允,次日即还刑部,自是囚无淹系。寻奏,帝报从之。已,条上省刑省罚各三十二事。帝称善,优诏褒纳。自是刑狱大减。有内监杀人,逃匿禁中。丕扬奏捕,卒论戍。改左都御史。
丕扬以白首趋朝,非荐贤无以报国。先后推毂林居耆硕,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丕扬齿虽迈,帝重其老成清德,眷遇益隆。而丕扬乞去不已,疏复二十余上。既不得请,则于明年二月拜疏径归。家居二年卒,年八十三。赠太保。天启初,追谥恭介。
①敌楼:城墙上御敌的城楼,即谯楼。②言路:言官。③公移: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的总称。
(选自《明史•孙丕扬传》)
【小题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B.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C.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D.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理,此处指大理寺,官署名,掌刑法复核,其首长为大理寺卿,北齐设置,隋唐之后沿之。
B.畿辅,泛指京都附近的地区,畿指京畿,辅如汉代的三辅。
C.刑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是主管刑法及狱讼事务的机构。
D.拜,有“授予官职”之意,文中有“升任”之意,文中类似的词有擢、起、左、出、进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丕扬为官清正,关心民生。黄河以北发生饥荒,他建议皇帝减免那些额外的赋税,减少官方收益,增加百姓收益而保护百姓性命。
B.孙丕扬治理严厉,善改弊垢。在保定各府做巡抚时,属下官员多惮畏他;任刑部尚书时,他对刑部、大理寺进行改革,改变了狱多滞囚的状况。
C.孙丕扬品性刚正,不畏权贵。他明知冯保和张居正会对自己心生怨恨,也要拒绝张居正要他替冯保修建牌坊的要求。
D.孙丕扬刚而遭折,多受诬陷。他因为得罪高拱而受到诬陷,后又因得罪张居正而受到栽赃,但都因皇帝信任得以保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按陕西者,知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
(2)先后推毂林居耆硕,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