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预修《天圣编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若是,则清强者沮矣”。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
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使部将狄青将万余人,筑招安砦于谷旁,数募民耕种,收粟以赡军。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朝廷从之。
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薨,年七十六。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B.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C.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D.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根据成绩分为三甲,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B.群牧判官,是主管国家公用马匹的机构群牧司的判官。
C.致仕,指的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嫔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籍不畏权贵。庞籍在担任群牧判官时,力阻章慧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面对后宫干政,要求杖打内侍,拒绝听从命令。
B.庞籍长于吏事。仁宗执政初期,庞籍劝谏皇帝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党,提拔近亲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执政大臣。
C.庞籍治军有方。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用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戍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
D.庞籍足智多谋。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信投诚是欺骗,并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抵挡敌人大举进犯。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
(2)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5 01:01: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   管:钥匙
B.而无所,必有悖心    勤:勤奋
C.蹇叔之子师 与:参加
D.文王之所风雨也 辟:通“避”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师之所为,郑必知B.使出师于东门
C.尔墓木拱矣D.夏后皋墓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负责卜筮的官员,把晋文公出殡时棺材里发出的像牛叫的声音解释为君命大事,说明晋国已有作战准备,这和蹇叔对战事的分析是一致的。
B.秦穆公攻打郑国是缘于杞子从郑国派人传递回来的一个消息。这个杞子,应该就是《烛之武退秦师》中“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的那个“杞子”。
C.秦穆公就攻打郑国的事去征求蹇叔的意见,说明穆公是信任蹇叔的。当他听完蹇叔的分析之后却谢绝了蹇叔的劝告,可见蹇叔的分析有违事理。
D.蹇叔不同意穆公偷袭郑国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是不合适的。因为长途行军,士兵会劳累不堪,战斗力也会下降。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乃不可乎?
(2)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小云石海涯,其父楚国忠惠公,名贯只哥,小云石海涯遂以贯为氏,复以酸斋自号。年十二三,臂力绝人,使健儿驱三恶马疾驰,持槊立而待,马至,腾上之,越二而跨三,运槊生风,观者辟易。或挽强射生,逐猛兽,上下峻阪如飞,诸将服其矫捷。稍长,折节读书,目五行下,吐辞为文,不蹈袭故常,其旨皆出人意表。
初,袭父官为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镇永州。御军极严猛,行伍肃然。稍暇,辄投壶雅歌,意所畅适,不为形迹所拘。一日,呼弟忽都海涯之曰:“吾生宦情素薄,顾祖父之爵不敢不袭,今已数年矣,愿以让弟,弟幸勿辞。”语已,即解所绾黄金虎符佩之。北从姚燧学,燧见其古文峭厉有法,及歌行、古乐府慷慨激烈,大之。仁宗在东宫,闻其以爵位让弟,谓宫臣曰:“将相家子弟其有如是贤者邪?”俄选为英宗潜邸说书秀才,宿卫禁中。仁宗践祚,上疏条六事,书凡万余言,未报。拜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会议科举事,多所建明,忽喟然叹曰:“辞尊居卑,昔贤所尚也。今禁林清选,与所让军资孰高,人将议吾后矣。”乃称疾辞还江南,卖药于钱塘市中,诡姓名,易服色,人无有识之者。偶过梁山泺,见渔父织芦花为被,欲易之以绸。渔父疑其为人,曰:“君欲吾被,当更赋诗。”遂援笔立成,竟持被去。人间喧传芦花被诗。其依隐玩世多类此。
晚年为文日邃,诗亦冲淡。草、隶等书稍取古人之所长,变化自成一家。所至士大夫从之若云,得其片言尺牍,如获拱璧。其视死生若昼夜,绝不入念虑,攸攸若欲遗世而独立云。泰定元年五月八日卒,年三十九,文靖。有文集若干卷、《直解孝经》一卷行于世。
(节选自《元史·小云石海涯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服其矫健 全,都
B.呼弟忽都海涯之曰  告诉
C.大之     奇怪
D.渔父疑其为人,曰  通“佯”,假装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名称,因方位而得名。为国储所居,故又曰“储宫”,借指太子本人。
B.“践祚”,即“践阼”,“阼”是古代庙堂主阶,为主位;“践祚”称天子、诸侯王、王公大臣等登基、即位。
C.虎符,虎符是古代帝王调兵遣将用的兵符,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
D.谥,谥号。谥号指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给予的称号,分褒扬、贬斥、同情三种情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云石海涯臂力惊人,骑术高超。他挽强弓射猎禽兽时,遇上下陡坡如履平地,众位将领都非常钦佩他。
B.小云石海涯虽出身宦家,却淡泊名利。他将自己的爵位让给弟弟,令仁宗大加赞赏,认为他是贤德之人。
C.小云石海涯对于家国政事颇多见解,曾给仁宗皇帝上万言建议,但未得到皇上回复,他一怒之下,辞官而去。
D.小云石海涯为人豁达,对生死看得很淡;晚年文章深邃,诗风冲淡;书法则自成一家,士大夫多以得其只言片语为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长,折节读书,目五行下,吐辞为文,不蹈袭故常,其旨皆出人意表。
(2)稍暇,辄投壶雅歌,意所畅适,不为形迹所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灵运,安西将军弈之曾孙而方明从子也。祖玄,晋车骑将军。灵运幼便颖悟,玄甚异之。

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与颜延之为江左第一。纵横俊发过于延之,深密则不如也。从叔混特知爱之。袭封康乐公,以国公例除员外散骑侍郎,不就。为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性豪侈,车服鲜丽,衣物多改旧形制,世共宗之,咸称谢康乐也。累迁秘书丞,坐事免。

灵运多愆礼度,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惋。庐陵王义真少好文籍,与灵运情款异常。少帝即位,权在大臣,灵运构扇异同,非毁执政,司徒徐羡之等患之,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理人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

文帝即位,征为秘书监,再召不起。使光禄大夫范泰与书敦奖,乃出。使整秘阁书遗阙,又令撰晋书,粗立条流,书竟不就。寻迁侍中,赏遇甚厚。灵运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既自以名辈,应参时政,至是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王昙首、王华、殷景仁等名位素不逾之,并见任遇。意既不平多称疾不朝直穿池植援种竹树果驱课公役无复期度出郭游行或一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上不欲伤大臣,讽旨令自解。灵运表陈疾,赐假东归。将行,上书劝伐河北。而游娱宴集,以夜续昼。复为御史中丞傅隆奏免官,是岁,元嘉五年也。

(选自李延寿《南史·谢灵运列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共宗之 宗:崇尚
B.灵运多愆礼度  怼:违背
C.讽旨令自解    解:松弛
D.灵运表陈疾    表:上表
【小题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意既不平/多称疾不朝/直穿池/植援种竹树果/驱课公役/无复期度/出郭游行/或一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
B.意既不平/多称疾不朝/直穿池植援/种竹树果/驱课公役无复/期度出郭/游行或一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
C.意既不平/多称疾不朝直/穿池植援/种竹树果/驱课公役无复/期度出郭/游行或一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
D.意既不平/多称疾不朝直/穿池植援/种竹树果/驱课公役/无复期度/出郭游行/或一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灵运才华卓越,深受文帝赏识。谢灵运被指定撰修晋史,书写完不久又赐予他官职,诗画还被盛赞,可见帝为巩固统治,极尽笼络。
B.谢灵运恃才傲物,寄情于山水。谢灵运自认为应该被委以重任,但未能如愿,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他常常放浪于山水,探奇览胜。
C.谢灵运出身名门,但仕途坎坷。谢灵运是谢玄的孙子,富有才华,在少帝即位时,联合煸动一些不同意见的人,诽谤诋毁执政大臣,故被调离京城。
D.谢灵运参政理想落空,更加不受约束。谢灵运看出真正受重用的是些名望才干远不如他的人,故他常托病不上朝,沉溺玩乐宴饮。
【小题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使者召锜,称疾,即胁使者为众奏天子,幸得留。
(2)或欲以闻,谢曰:“本激于义,非市名也。”
【小题5】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横俊发过于延之,深密则不如也。从叔混特知爱之。
(2)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理人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幼颖悟,丞相完泽见之曰:“是儿貌秀伟,异日必令器也。”辟江浙行省照磨,擢检校。徽州民汪俊上变诬富人反,省臣遣克敬往验之。克敬察其言不实,中道开陈福祸,俊后悔,将对薄,竟仰药以死。延祐四年,监四明倭人互市。先是,监者惧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克敬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受约束。有军士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为他变,克敬曰:“岂有军士还乡,而不纳邪?有衅,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鄱阳大饥,总管王都中以官仓米减价粜之,行省欲罪其擅。克敬曰:“鄱阳距省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罪之,顾不自愧耶?”都中因得免。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受盐,民困诛求。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行省檄克敬抽为舶货,拗蕃者例之。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明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是岁,当天历之变,海漕舟后至直沽者,不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罪督运者,勒其还直沽。克敬谓:“督运者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出于不得已,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元统中,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奏免之。岭海瑶贼窃发朝廷调戍兵往讨之会提调军马官缺故事汉人不得与军政众莫知所为克敬抗言:“行省任方面之寄,假令万一有重于此者,亦将拘法坐视耶?”乃调兵往捕之。视事五月,请老,年甫五十九。克敬历官所至,俱有声绩,明称名卿。著诗文、奏议,传于世。三年卒,年六十一。追封梁郡公,谥文肃。

(选自《新元史》有删改)

(注)①拗蕃:违背货运规定。②天历之变:元代宫廷政变,泰定帝崩,燕帖木儿起兵于大都,复立文宗。③徼(jiǎo):贪求。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衅;吾当坐 脱:如果
B.行省欲罪其擅       发:下令
C.拗蕃者例之 籍:没收,抄没
D.不输,复漕而南还   果:实现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两个句子中加点虚词的解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中道开陈福祸 此人一一具言所闻
B.民困诛求  人为可讥
C.具上闻  久之,能足音辨人
D.子孙贫行乞 犹从师而问焉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岭海瑶贼/窃发朝廷/调戍兵往讨之/会提调军马官缺/故事/汉人不得与军政/众莫知所为
B.岭海瑶贼窃发/朝廷调戍兵往讨之/会提调军马官缺/故事汉人/不得与军政/众莫知所为
C.岭海瑶贼/窃发朝廷/调戍兵往讨之/会提调军马官缺/故事汉人/不得与军政/众莫知所为
D.岭海瑶贼窃发/朝廷调戍兵往讨之/会提调军马官缺/故事/汉人不得与军政/众莫知所为
【小题4】下列对原文中有关文化常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市也称“关市”,即中原王朝在边境地区开辟交易市场,保护官府或私人与边疆民族进行互通有无的交换活动,本文中的互市是与外国商人的交易活动,但也在此列。
B.漕运是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运,多用车载,故又合称“转漕”或“漕辇”。
C.行省制度始于元代,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对明清及后来的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重要影响,文中的行省指的是行中书省,省臣则是中书省长官。
D.乞骸骨的意思是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文中的“请老”一词和“乞骸骨”相近,含义是指交还官职,告老还乡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克敬目光敏锐。任检校一职时,行省指派他去调查徽州人汪俊告发谋反一事,他很快察觉汪俊的状词不实,汪俊后悔,后来在将要对簿公堂前服毒自杀。
B.王克敬心系民生。担任绍兴路总官时,郡中计算人口强制征收盐,百姓们深受其苦,于是王克敬就上奏章,减免了百姓们要缴纳的盐额五千引。
C.王克敬体恤海商。行省要求他对货物收税和没收违背规定的货物,他认为商人事出有因,情有可原,于是据实向朝廷上报,商人们对他非常感激。
D.王克敬遇事求实。松江富人每年主动献粮给朝廷,他死后子孙贫穷,有关部门仍每年征收,不够就摊派在田赋之中让百姓缴纳。王克敬上奏朝廷免除这项粮额。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监者惧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克敬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受约束。
(2)鄱阳距省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罪之,顾不自愧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