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金声,字正希,休宁人。好学,工举子业,名倾一时。崇祯元年成进士,授庶吉士。明年十一月,大清兵逼都城,声慷慨乞面陈急务,帝即召对平台。

申甫者,僧也,好谈兵,方私制战车火器。帝纳声言,取其车入览,授都司佥书。即日召见,奏对称旨。超擢副总兵,敕募新军,便宜从事。改声御史,参其军。甫亦阵亡。声痛伤之,言甫受事日浅,直前冲锋,遗骸矢刃殆遍,非喋血力战不至此。帝亦伤之,命予恤典。

声耻无功,请率参将董大胜兵七百人,甫遗将古壁兵百人,及豪杰义从数百人,练成一旅,为刘之纶奇兵,收桑榆之效,不许。俄以清核军需告竣,奏繳关防,请按律定罪,再疏请罢斥,皆不许。东江自毛文龙被杀,兵力弱,势孤。声因东宫册立,自请颁诏朝鲜,俾联络东江,张海外形势。帝虽嘉其意,亦不果用。

寻上疏言陛下晓夜焦劳日亲天下之事实未尝日习天下之人必使天下才不才及才长短一一程量不爽方可斟酌位置帝未及报,声再疏恳言之,终不用,遂屡疏乞归

后大学士徐光启荐声同修历书,辞不就。以御史召,亦不赴。八年春,起山东佥事,复两疏力辞。乡郡多盗,声团练义勇,为捍御。十六年,风阳总督马士英遣使者李章玉征贵州兵讨贼,迂道掠江西,为乐平吏民所拒击。比抵徽州境,吏民以为贼,率众破走之。章玉讳激变,谓声及徽州推官吴翔风主使。士英以闻,声两疏陈辨。帝察其无罪,不问。其年冬,廷臣交荐,即命召用,促入都陛见,未赴而京师陷。

福王立于南京,超摧声左佥都御史,声坚不起。大清兵破南京,列郡望风迎降。声纠集士民保绩溪、黄山,分兵扼六岭。宁国丘祖德、徽州温璜、贵池吴应箕等多应之。乃遣使通表唐王,授声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总督诸道军。拔桂德、宁国诸县。九月下旬,徽故御史黄澍降于大清,王师间道袭破之。

声被执至江宁,语门人江天一曰:“子有老母,不可死。”对曰:“天一同公起兵,可不同公殉义乎!”遂偕死。唐王赠声礼部尚书,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金声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寻上疏言/陛下晓夜焦劳/日亲天下之事实/未尝日习天下之人/必使天下才不才/及才长短/一一程量不爽/方可斟酌位置/
B.寻上疏言/陛下晓夜焦劳/日亲天下之事/实未尝日习天下之人/必使天下才不才及才/长短/一一程量不爽/方可斟酌位置/
C.寻上疏言/陛下晓夜焦劳/日亲天下之事实/未尝日习天下之人/必使天下才不才及才/长短一一程量不爽/方可斟酌位置/
D.寻上疏言/陛下晓夜焦劳/日亲天下之事/实未尝日习天下之人/必使天下才不才/及才长短/一一程量不爽/方可斟酌位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子业,即“举业”,科举时代指为应考试而准备的学业,明清以后也专指八股文。
B.桑榆,即桑树与榆树,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文中指傍晚。
C.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又曰“储宫”。
D.乞归,古代官吏自请退职,常称“乞骸骨”,意谓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声擅长举业,颇受赏识。崇祯元年中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宫廷召对时,得到崇祯皇帝激赏,升任御史、监军。
B.金声性格刚直,拒不受命。他上书建议破格用人御敌,被皇帝斥责并罢官,后徐光启推荐他修历书,他坚持不就。召他当御史,也不赴任。
C.金声拒不投降,坚持抗清。清军攻陷南京,金声同门生江天一率众在徽州起兵抗清,应者甚众,连克旌德、宁国、宣城和泾县等地,一时声威大震。
D.金声兵败被捕,慷慨就义。徽州的原任御史黄澍向大清投降了,与清军里应外合,金声与门生江天一就义。唐王追赠金声为礼部尚书,谥文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十一月,大清兵逼都城,声慷慨乞面陈急务,帝即召对平台。
(2)即日召见,奏对称旨,超擢副总兵,敕募新军,便宜从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6 12:01: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清化:清明的教化。
B.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陨首:头落地。
C.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宦达:做官显达。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告诉:使人知道
【小题2】下列语句编成四组,表现朝廷对李密的“恩情”的一项是()
①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②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④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⑤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⑥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A.①②⑤B.②③④C.③⑤⑥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节选部分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一句。表面看是对晋武帝的赞颂,实际上是对晋武帝的最大嘲讽。
B.“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句中,“切”“峻”“责”都准确鲜明地刻画了当时晋武帝的心态。
C.“臣欲奉诏奔驰”句中的“奔驰”用得绝妙,它形象地显示了作者希望赴京效劳的心情。
D.“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这个比喻形象地表明了祖母大限临头,这也是作者无法奉诏的原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向靖,字奉仁,小字弥,河内山阳人也。名与高祖祖同,改称小字。世居京口,与高祖少旧。从平京城,参建武军事。进平京邑,加宁远将军。京邑虽平,而群寇互起,弥征桓石康于白茅,攻寿阳克之。义熙三年,迁建式将军、秦郡太守,北陈留内史,成堂邑。以平京城功,封山阳县五等侯。

从征鲜卑大战于临朐累月不决弥与檀韶等分军自间道攻临朐城弥擐甲先登即时溃陷斩其牙旗贼遂奔走攻拔广固,弥又先登。卢循屯据蔡洲,以亲党阮赐为豫州刺史,攻逼姑孰。弥率谯国内史赵恢讨之。时辅国将军毛修之戌姑孰,告急续至,弥兼行进讨,破赐,收其辎重。除中咨议参军,将军如故。卢循退走,高祖南征,弥为前锋,于南陵、雷池,左里三战,并大捷。军还,除太尉咨议参军、下邳太守,将军如故。

八年,转游击将军,寻督马头淮西诸郡军事、龙骧将军,镇蛮护军、安丰汝阴二郡太守、梁国内史, 戌寿阳,以平广固、卢循功,封安南县男,食邑五百户。十年,迁冠军将军、高阳内史,临淮太守,领石头戌事。高祖西伐司马休之,以弥为吴兴太守。明年,高祖北伐,弥以本号侍从,留戌确磝,进屯石门、柏谷。迁督北青州诸军事、北青州制史,将军如故。高祖受命,以佐命功,封曲江县侯,食邑千户。迁太子左卫率,加散骑常侍。二年,卒官,时年五十九。追赠前将军。弥治身俭约,不营室宇,无园田商货之业,时人称之。

于植嗣,多过失,不受母训,夺。更以植次弟桢绍封,又坐何杀人,国除。

(节选自《宋书·向靖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从征鲜卑大战/于临朐累月不决/弥与檀韶等分军自间道攻临朐城/弥擐甲/先登即时溃陷/斩其牙旗/贼遂奔走/
B.从征鲜卑/大战于临朐/累月不决/弥与檀韶等分军自间道攻临朐城/弥擐甲先登/即时溃陷/斩其牙旗/贼遂奔走/
C.从征鲜卑/大战于临朐/累月不决/弥与檀韶等分军自间道攻临朐城/弥擐甲/先登即时溃陷/斩其牙旗/贼遂奔走/
D.从征鲜卑大战/于临朐累月不决/弥与檀韶等分军自间道攻临朐城/弥擐甲先登/即时溃陷/斩其牙旗/贼遂奔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本意是指违言,不说,避忌,也指不敢直称帝王、尊长或贤才的名字。
B.“辎重”是古代军事用语,多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等物资。
C.“食邑”又称采邑、封地,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
D.“爵”是皇帝对开疆拓土有功的武将的封赐,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靖追随高祖左右,屡建功绩。向靖在跟随高祖征战中取得一系列战绩,尤以平定京城一役为著,他也因此被封为山阳县五等侯。
B.向靖一生南征北战,深得重用。高祖率军南征,向靖充当先锋;高祖往北征讨,向靖以原来的官号随从征战,深得高祖信任器重。
C.向靖多次得到提拔,身居高位。因为平定广固、卢循有功,向靖被封为安南县男,高祖登上帝位之后,又封向靖为太子左卫率。
D.向靖为人克俭自律,颇受称赞,他一贯严格要求自己,生活方面十分节俭,不建造房舍屋宇,也没有园圃田地和货物等产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京邑虽平,而群寇互起,弥征桓石康于白茅,攻寿阳克之.
(2)卢循屯据蔡洲,以亲党阮赐为豫州刺史,攻逼姑孰。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小题。

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①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②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于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日:“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小题1】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
【小题2】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小题3】“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 ___。
【小题4】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
(1) _________ (2) _________
【小题5】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