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宇文昌龄,字伯修,成都双流人。进士甲科,调荣州推官。熊本经制梓夔,辟干当公事。凡攻讨招袭,建南平诸城砦,皆出其画。本归阙,言其功,擢提举秦凤路常平。

神宗患司农图籍不肃,选官厘整,昌龄以使夔路入辞,留为寺主簿,遂拜监察御史。鄜延帅奏所部刘绍能与西羌通,将为患。帝察其不然,命昌龄即鄜州鞫之,果妄也。昌龄因请深戒守臣,毋生事徼赏,以靖边人之心。使还,赐五品服。

尚书建,以为比部员外郎。时官曹更新,统纪未立,昌龄悉力从事,虽抵暮亦程吏不止。具所立纲要,请于朝而行之。三司故吏狃玩弛,多不便,思有以中之。擿逻卒纠其宿直遣小吏取衾服事,大臣欲论以私役,帝以职事修饬,释不问。改吏部员外郎,出京西转运副使,召为左司员外郎。

送辽使至雄州,当宴,从者不待揖而坐,昌龄诮其使曰:“两朝聘好百年矣,入境置宴,非但今日,揖而后坐,此礼渠可阙邪?”使者阳若不服,而心悟其非,卒成礼去。

迁太常少卿,诏议郊祀合祭,论者不一。昌龄曰:“天地之数以礼制则异宜有辨而不乱夫祀者必以气合气合然后可以得而亲今祭地于圜丘以气则非所合而求高厚之来享不亦难乎?”后竟用其议。改直秘阁、知梓州,历寿州、河中府、邓、郓、青三州。

徽宗立,召为刑部侍郎,徙户部侍郎。陕西馈刍粮于边,旧制令内郡转给,为民病。昌龄建言止输其州,而令量取道里费助边籴,从之。岁省籴价五百万,公私便之。以宝文阁待制知开封府,复为户部侍郎,知青、杭、越三州。卒,年六十五,诏为封傅护送归,官给其葬费。

(选自《宋史•宇文昌龄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地之数/以礼制则异/宜有辨而不乱/夫祀者必以气合气/合然后可以得而亲/今祭地于圜丘/以气则非所合/而求高厚之来享/不亦难乎
B.天地之数/以礼制则异宜/有辨而不乱/夫祀者必以气合气/合然后可以得而亲/今祭地于圜丘/以气则非所合/而求高厚之来享/不亦难乎
C.天地之数/以礼制则异/宜有辨而不乱/夫祀者必以气合气/合然后可以得而亲/今祭地于圜丘以气/则非所合/而求高厚之来享/不亦难乎
D.天地之数/以礼制则异宜/有辨而不乱/夫祀者必以气合气/合然后可以得而亲/今祭地于圜丘以气/则非所合/而求高厚之来享/不亦难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有品级的官员称为品官,品官等级不同,其官服的颜色等也不同,以示尊卑。
B.省,文中指官署名。“省”有“禁中”的意思,尚书等官署设于禁中,因而称为“省”。
C.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武官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郊祀,文中指古代在郊外祭祀天地。郊祀典礼是中国古代一项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宇文昌龄善于谋划,获得赏识。字文昌龄在熊本手下做官,很多事务都是他为熊本出谋划策,熊本回京后,提起昌龄的功劳,昌龄得以升官。
B.宇文昌龄积极进言,关心边地。有将帅上奏说郎下与外族人勾结,事情查明后,字文昌龄请求告诫守将不要无事生非,以保障边地安定。
C.宇文昌龄恪尽职守,遭到报复。他全力工作,勤于政事,请求建立纲纪,得罪一些官员,遭到报复,大臣们为他辩护,皇帝因此不追究。
D.宇文昌龄不满弊政,体恤百姓。陕西向边地送粮草的旧规定,给百姓带来痛苦,他针对弊端建议进行改革,被朝廷采纳,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察其不然,命昌龄即鄜州鞫之,果妄也。
(2)两朝聘好百年矣,入境置宴,非但今日,揖而后坐,此礼渠可阙邪?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4 03:03: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意:料想
B.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隔阂,嫌怨
C.欲诛有功之人 诛:惩罚
D.毫毛不敢有所近     近:接近、沾染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得复见将军于此/樊哙覆其盾于地
B.以待大王来/请以剑舞
C.与之同命/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劳苦而功高如此/立而饮之
【小题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刚愎自大”性格的一组是 (   )
①项王、项伯东向坐
②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③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④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⑥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A.②③④B.①②⑤C.①④⑥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B.宴会前后的称谓变化,体现了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君王”,显然出项羽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的心理状态。
C.刘邦貌似心诚、吹捧的话语,使项羽轻易改弦更张。从中也可以表现出刘邦多谋善断、委曲求全、随机应变的复杂性格。
D.樊哙带剑拥盾入门,瞋目视项王,而项王赐之卮酒、彘肩,表现了樊哙的智勇双全,对项羽指责中又满含尊重,同时也颇受项羽尊重。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2)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後。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哺之。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相鲁元,亦皆贵。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高祖问,曰:“未远。”乃追及,问老父。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高祖乃谢曰:“诚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祖常徭咸阳,纵观     纵:听任
B.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易:交换
C.吕后因哺之    哺:给人吃
D.诚如父言,不敢忘德     诚:果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B.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C.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D.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祖本纪》中对刘季的出身和相貌记述颇具传奇色彩。刘季仁厚爱人,喜欢施舍,心胸豁达。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度,不从事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普通事务。
B.高祖年轻时就有远大志向,吕公到县令家避难,大小官吏都筹备贺礼前往祝贺贵客到来,高祖也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携万钱前往,令吕公等人大为吃惊。
C.吕公擅长给人相面,一见到高祖,便认定高祖有显贵之相,对其敬重有加,虽然吕夫人强烈反对吕公擅定女儿的终身大事,但是吕公最终仍执意将女儿嫁给了刘季。
D.高祖为亭长的时候,就有显贵的预兆。一老者看见吕后与儿女在田间耕作,告诉刘季的妻子将来会因为自己的儿子显贵,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孝惠皇帝。
【小题4】把下列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2)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5小题,共22分)
马周,博州荏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乃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
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籍此人共康时政也”
(选自《贞观政要》)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令奏之,事皆合旨 命令B.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多次
C.令直门下省 同“置”,安置D.此非臣所发意意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4分)(   )
A.甚获当时之誉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乃臣家客马周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太宗怪其能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D.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位尊而无功
【小题3】下列句子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4分)(    )
A.马周,博州荏平人也B.凡四度遣使催促
C.与语甚悦D.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太宗求贤若渴,对于自己看重的人能委于重任,十分信赖。
B.马周机敏善辩,办事谨慎周到,评论人物又能秉公直言,因此而官至吏部上书。
C.马周对太宗的心理十分了解,每次奏对,都能让太宗满意。
D.马周看问题全面深刻,能说会辩,亲近忠诚太宗,因此深得太宗赞赏。
【小题5】(1)用“/”为下面文字断句。(3分)
周 见 事 敏 速 性 甚 慎 至 至 于 论 量 人 物 直 道 而 言 朕 比 任 使 之 多 称 朕 意 既 写 忠 诚 亲 附 于 朕 实 籍 此 人 共 康 时 政 也
(2)翻译下列句子。(3分)
乃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贾思伯,字士休,齐郡益都人也。世父元寿,高祖时中书侍郎,有学行,见称于时。思伯释褐奉朝请,太子步兵校尉、中书舍人,转中书侍郎。颇为高祖所知,常从征伐。
及世宗即位,以侍从之勤,转辅国将军。任城王元澄之围钟离也,以思伯持节为其军司。及澄失利,思伯为后殿。澄以思伯儒者,谓之必死焉。及至,大喜,曰:“仁者必有勇,常谓虚谈,今于军司见之矣。”思伯托以失道,不伐其功,时论称其长者。后为河内太守,不拜。寻除鸿胪少卿,以母忧免。服阕,征为荥阳太守,有政绩,因迁征虏将军、南青州刺史。初,思伯与弟思同师事北海阴凤授业,无资酬之,凤遂质其衣物。及思伯之部,送缣百匹遗凤,因具车马迎之,凤惭不往。时人称叹焉。寻以父忧免。后除征虏将军、光禄少卿,仍拜左将军、兖州刺史。
肃宗时,征为给事黄门侍郎。因请拜扫,还乡里。未拜,以风闻免。寻除右将军、凉州刺史。思伯以州边远,不乐外出,辞以男女未婚。灵太后不许,舍人徐纥言之,得改授太尉长史。又除安东将军、廷尉卿。思伯自以儒素为业,不好法律,希言事。俄转卫尉卿。
于时议建明堂,多有同异。思伯上议曰:“……五室之理,谓为可按。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学者善其议。
又迁太常卿,兼度支尚书,转正都官。时太保崔光疾甚,表荐思伯为侍讲,中书舍人冯元兴为侍读。思伯遂入授肃宗《杜氏春秋》。思伯少虽明经,从官废业,至是更延儒生夜讲昼授。性谦和,倾身礼士,虽在街途,停车下马,接诱恂恂,曾无倦色。客有谓思伯曰:“公今贵重,宁能不骄?”思伯曰:“衰至便骄,何常之有?”当世以为雅谈。为元义所宠,论者讥其趣势。孝昌元年卒。赠镇东将军、青州刺史,又赠尚书右仆射,谥曰文贞。
(节选自《魏书·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B.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C.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D.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旧制,新进士必在太学行释褐礼,脱去布衣而换穿官服。 后用来比喻做官或进士的及第授官。
B.持节:节指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故称出使为“持节”。
C.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
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思伯勤勉好学,礼贤下士。他少年时明习经典,做官后勤奋钻研。任侍讲时延请儒士夜读日授。他在街头碰到读书人,就停车下马,认真交谈。
B.贾思伯不计前嫌,尊敬师长。他曾与弟弟一起师从阴凤。因无钱交纳学费,衣物被阴凤作为抵押品。贾思伯在南青州任上送给阴凤礼物,派马车迎接他。
C.贾思伯曾经仕途不顺。被征为给事黄门侍郎,还未拜官上任,就因为传闻而被弹劾免职。拒任凉州刺史却不被允许,幸亏徐纥从中说话,才得以改任。
D.贾思伯久经沙场。他经常跟随高祖征战讨伐。他曾经跟随任城王元澄进攻钟离,作战失利,奉命殿后且出色完成任务,从而改变了元澄对儒士的看法。
【小题4】把文段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伯托以失道,不伐其功,时论称其长者。
(2)公今贵重,宁能不骄?”思伯曰:“衰至便骄,何常之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吏民素多奸黠,连告罢七令。淳至,日夜阅案牍。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 檄。及檄累下,淳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寝不行。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已出营赀以偿。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永人贫,生女多不举。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岁旱,劫掠公行,下令劫夺者死。有夺五斗米者,淳佯取死囚杖杀之,而榜其罪曰“是劫米者”,众皆慑服。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如言迹之,盗正濯足于河,系至,盗服辜。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礼部主事,历郎中,谢病去。起建宁知府,“进浙江副使。时浙江有召募兵,抚按议散之,兵皆汹汹。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官终陕西布政。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注)①两造:诉论的双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B.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C.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D.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就车”和“下车”都是指官吏新到一个地方赴任的意思,如《张衡传》,“衡下车,治威严。”
B.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设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等各种事宜。
C.参加殿试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D.礼部。管典礼、学校、科考等。礼部长官叫礼部尚书,副职为侍郎。部下设司,司长称郎中,副职称员外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淳善于断案。百姓都说张淳断案就像当年的包拯一样迅速,他们只带了一包饭就能结束诉讼。
B.张淳体恤百姓。永康县人贫穷,生下女儿大都不抚养,张淳耐心规劝,又拿出自己的俸禄给百姓,使很多人活了下来。
C.张淳聪明机智。他故意放出强盗卢十八逃跑很久没法抓的风声,令他放松警惕,然后再用计,将卢十八缉拿归案。
D.张淳料事如神,离开永康县之前,他告诉下属,有个逃跑的盗贼就在附近,现在可以去抓捕他,手下人按照他的话,果然抓到了盗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
(2)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