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杳,字士深,平原人也。祖乘民,宋冀州刺史。父闻慰齐东阳太守,有清绩,在《齐书·良政传》。
杳年数岁,征士明僧绍见之,抚而言曰:“此儿实千里之驹。”十三,丁父忧,每哭,哀感行路。
杳少好学,博综群书,沈约、任昉以下,每有遗忘,皆访问焉。出为临津令,有善绩。秩满,县人三百余人诣阙请留,敕许焉。杳以疾陈解还除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詹事徐勉举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撰《遍略》书成以本官兼廷尉正又以足疾解因著《林庭赋》。王僧孺见之叹曰:“《郊居》以后,无复此作。”普通元年,复除建康正,迁尚书驾部郎;数月,徙署仪曹郎,仆射勉以台阁文议专委杳焉。出为余姚令,在县清洁,人有馈遗,一无所受,湘东王褒称之。还除宣惠湘东王记室参军,母忧去职。服阕,复为王府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大通元年,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昭明太子谓杳曰:“酒非卿所好,而为酒厨之职,政为不愧古人耳。”俄有敕,代裴子野知著作郎事。昭明太子薨,新宫建,旧人例无停者,敕特留杳焉。仍注太子《徂归赋》,称为博悉。仆射何敬容奏转杳王府谘议,高祖曰:“刘杳须先经中书。”仍除中书侍郎。寻为平西湘东王谘议参军,兼舍人、知著作如故。迁为尚书左丞。大同二年,卒官,时年五十。
杳治身清伦,无所嗜好。为性不自伐,不论人短长,及睹释氏经教,常行慈忍。天监十七年,自居母忧,便长断腥膻,持斋蔬食。及临终,遗命敛以法服,载以露车,还葬旧墓,随得一地,容棺而已,不得设灵筵祭醊。其子遵行之。
(选自《梁史·刘杳传》,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杳以疾陈解/还除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詹事徐勉举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撰《遍略》/书成/以本官兼廷尉正/又以足疾解/
B.杳以疾陈解还/除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詹事徐勉举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撰《遍略》书成/以本官兼廷尉正/又以足疾解/
C.杳以疾陈解/还除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詹事徐勉举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撰《遍略》书成/以本官兼廷尉正/又以足疾解/
D.杳以疾陈解还/除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詹事徐勉举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撰《遍略》/书成/以本官兼廷尉正/又以足疾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史,汉武帝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孝成帝把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B.“普通元年”是用年号纪年。我国古代的纪年法常用的有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
C.服阕,又叫服除,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居丧者的服丧期长短不同。“期功”就是穿丧服满一年。
D.尚书,一指《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以记言为主;另指官职,本文“尚书左丞”就是辅佐尚书令的职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杳孝敬父母,能够克己守制。刘杳十三岁为父亲守丧,常常痛哭,哀伤得让过路人也感动不已。后来他为母亲守孝不食荤腥,只吃素食。
B.刘杳政绩很好,深受百姓爱戴。刘杳出任临津县令,在任期满后,该县有三百多人到朝廷请求他继续留任,皇帝下诏同意了百姓的请求。
C.刘杳博闻强记,文学成就卓著。沈约、任昉等人每遇到遗忘的,都来问他。他还曾参与撰写《遍略》《林庭赋》和注解《徂归赋》。
D.刘杳清廉俭朴,没有过多嗜好。临死时,他要求儿子丧事从简。回乡安葬时,选择墓地,只需安放下一副棺材就行,不要设灵筵祭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为余姚令,在县清洁,人有馈遗,一无所受,湘东王褒称之。
(2)昭明太子薨,新宫建,旧人例无停者,敕特留杳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4 09:01: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王邦瑞,字惟贤,宜阳人。早有器识。为诸生,山东盗起,上剿寇十四策于知府。正德十二年成进士。改庶吉士。与王府有连,出为广德知州。
嘉靖初,祖忧去。补滁州。屡迁南京吏部郎中,出为陕西提学佥事。坐岁贡不中式五名以上,贬滨州知州。再迁固原兵备副使。泾、邠巨盗李孟春,流劫河东、西,剿平之。以祖母忧去。服除,复提学陕西,转参政。母忧解职。起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寇乘冰入犯,设伏败之。改南京大理卿。未上,召为兵部右侍郎。改吏部,进左。
俺答犯都城,命邦瑞总督九门。邦瑞屯禁军郭外,以巡捕军营东、西长安街,大启郭门,纳四郊避寇者。兵部尚书丁汝夔下狱,命邦瑞摄其事,兼督团营。寇退,请治诸将功罪,且浚九门濠堑,皆报可。邦瑞见营制久弛,极陈其弊。遂罢十二团营,悉归三大营,以咸宁侯仇鸾统之。邦瑞亦改兵部左侍郎,专督营务。复条上兴革六事,中言宦官典兵,古今大患,请尽撤之,帝报从之。
仇鸾构邦瑞于帝,帝眷渐移。会鸾奏革蓟州①总兵官李凤鸣、大同总兵官徐珏任,而荐京营副将成勋代凤鸣,密云副将徐仁代珏。旨从中下。邦瑞言:“朝廷易置将帅,必采之公卿,断自宸衷,所以慎防杜渐,示臣下不敢专也。且京营大将与列镇将不相统摄,何缘京营,乃黜陟各镇。今曲徇鸾请,臣恐九边将帅悉奔走托附,非国之福也。”帝不悦,下旨谯让。鸾又欲节制边将,罢筑蓟镇边垣。邦瑞皆以为不可。鸾大憾,益肆谗构。会邦瑞复陈安攘②大计,遂严旨落职,以冠带③办事。居数日,大计自陈。竟除名,以赵锦代。
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既至,疏便宜数事,悉允行。逾年卒。赠太子少保,谥襄毅,遣行人护丧归葬。
邦瑞严毅有识量。历官四十年,以廉节著。子正国,南京刑部侍郎。
(节选自《明史·王邦瑞传》,有改动)
(注)①蓟州:蓟州镇,即下文“蓟镇”,今名蓟县,在天津市最北部,为明九边重镇之一。②安攘:排除祸患,使天下安定。③冠带:戴帽束带,泛指官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B.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C.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D.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是明清时期对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的统称。
B.“忧”指居丧。一般来说,古代官员的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亲去世,官员必须辞官,办完丧事后再出来为官。
C.“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副长官。明代,左侍郎的职位要比右侍郎的高。
D.“郭”是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古时,内城叫城,外城叫郭,皆用作防御工事,后来城郭泛指城市。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邦瑞有气量和才识,做诸生时,山东一带盗匪蜂起,他就向知府上呈平定盗匪的十四条建议。
B.王邦瑞谙熟军务,他总督九门时,因丁汝夔下狱,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他提出的合理建议,皇帝都同意了。
C.王邦瑞善剿盗寇。他曾经剿平了泾、邠大盗李孟春,还设伏击败了乘河水结冰进犯宁夏的敌寇。
D.王邦瑞仕途坎坷。由于仇鸾的诬陷,皇帝对他的信任渐渐转移。导致其最终被免官;仇鸾被杀十年后,皇帝才让他官复原职。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条上兴革六事,中言宦官典兵,古今大患,请尽撤之,帝报从之。
(2)朝廷易置将帅,必采之公卿,断自宸衷,所以慎防杜渐,示臣下不敢专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府吏得闻之,堂上 阿母启:禀告,告诉。
B.女行无偏斜,何意 不厚致:招致,招来。
C.往昔初阳岁, 家来贵门谢:告别,辞别。
D.鸡鸣外欲曙,新妇起 妆严:严格、严肃。
【小题2】下列语句中划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非 织作迟/君家妇难
B.还必迎取/会不 从许
C.府吏得闻 /便可速遣
D.物物各异/举动 专由
【小题3】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B.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
C.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D.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小题4】下列语句中都属于焦母驱遣刘兰芝的理由的一项是( )
①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②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③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④东家有贤女,可怜体无比
⑤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A.①③④B.②⑤⑥
C.①③⑤D.②④⑥
【小题5】下列对文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节选部分兰芝的诉苦,表现了她对仲卿的信赖,也交代了矛盾冲突的背景。仲卿求母失败,刘、焦之间的话别,反映了仲卿的无能、兰芝的软弱。
B.第二段写兰芝诉苦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反映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故事的悲剧性质蓄势,有利于激起读者对兰芝的同情。
C.第九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铺陈手法,表现了兰芝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突出兰芝的“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铺垫。
D.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E.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这是一篇现实主义的杰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卢简求,字子藏,长庆元年登进士第,释褐江西王仲倚从事。又从元稹为浙东、江夏二府掌书记。裴度镇襄阳,保厘洛都,皆碎为宾佐,奏殿中侍御史。入朝,拜监察。裴度镇太原,复奏为记室。入为殷中,赐绯。牛僧孺镇襄汉,辟为观察判官。入为水部、户部二员外郎。会昌木,讨刘稹,诏以许帅李彦佐为招讨使。朝廷以简求累佐使府,达于机略,乃以简求为忠武节度副使知节度事、本道供军使。入为吏部员外,转本司郎中,求为苏州刺史。

时简辞镇汉南,弘正为侍郎,领使务,昆仲皆居显列,时人荣之。既而宰执不协,弘正出镇,罢简求为左庶子分司。数年,出为寿州刺史。九年,党项叛,以简求为四镇北庭行军、泾州刺史、泾原渭武节度押蕃落等使、检校左散骑常侍、上柱国、范阳县男、食邑三百户。十一年,迁检校工部尚书、定州刺史、御史大夫、义武军节度、北平军等使。十三年,检校刑部尚书、凤翔尹、凤翔陇西节度观察等使。十四年八月,代裴休为太原尹、北都留守,充河东节度观察等使。

简求辞翰纵横。长于应变,所历四镇,皆控边陲。属杂虏寇边,国之移授,所至抚御,边鄙晏然。太原军素管退浑等三部落或抚纳不至多为边患前政或要之诅盟质之子弟然为盗不息简求开怀抚待接以恩信所质子弟,一切遣之。故三部之人,欣然听命。咸通初,以疾醉,表章沥恳。制以太子太师致仕,还于东都。都城有园林别墅,岁时行乐,子弟侍侧,公卿在席。诗酒赏咏,竟日忘归,如是者累年。五年十月卒,时年七十六。赠尚书左仆射。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十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原军素管退浑夺三部落/或抚纳不至/多为边患/前政或要之诅盟/质之子弟/然为盗不息/简求开怀抚待/接以思信/
B.太原军素管退浑夺三部落/或抚纳不至/名为边患前政/或要之诅盟/质之子弟然为盗不息/简求开怀抚待接以恩信/
C.太原军素管退浑夺三部落/或抚纳不至/多为边患/前政或要之/诅盟质之子弟/然为盗不息/简求开怀抚待/接以思信/
D.太原军素管退浑夺三部落/或抚纳不至/多为边患前政/或要之诅盟/质之子弟/然为盗不息/简求开怀/抚待接以思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隋唐时有“释褐试”,见“解试”“省试”之后的第三层级考试。
B.赐绯:赐给绯色的官服。唐代五品、四品官员绯色官服、有时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赐,以示恩宠。
C.侍郎:古代官名。自唐朝以后,中书省、门下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最高长官之副官,地位渐高。
D.致仕:交还官职的意思,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休沐等一些词语指代官员辞职归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简求善于谋划。他多次在幕府任职,协助裴度治理襄阳、洛都,协助牛僧孺治理襄汉,裴度两次向朝廷举荐他。.
B.卢简求历任要职。他镇守汉南,掌转运使职务,历任刺史、御史大夫等职务,最后以太子太师的官职退休。
C.卢简求治理有方。他善于处理边疆事务,用恩惠和信任对待杂虏,退浑等三部落都乐意听从他的命令。
D.卢简求晚年安闲。他退休后在园林别墅生活,有子弟在身边侍奉,有官员陪同饮酒赋诗,生活惬意舒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宰执不协,弘正出镇,罢简求为左庶子分司。
(2)简求辞翰纵横,长于应变,所历四镇,皆控边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雎者,魏人也。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 答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篑,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
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秦相穰候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
昭王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
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赵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平。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以兵二万人降赵。应侯席稾请罪。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而应侯日益以不怿。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号为“穰侯”。②莝:cuò,铡碎的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阴事:隐秘的事情,机密。
B.雎详死 详死:感觉(自己)快要死了。
C.范雎大供具    供具:摆设酒食。
D.与诸侯通,坐法诛 坐法:犯法判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死”的讳称,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忍辱负重,坚韧顽强。他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并不因此而气馁,入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
B.范雎机智过人,行事谨慎。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假死逃过一劫;去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起来,后来又下车步行,又逃过一劫。
C.范雎能言善辩,谋深虑远。因此信威于强秦,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室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有一定功绩。
D.范雎睚眦必报,任人唯亲。先后逐穰侯,辱须贾,迫魏齐;在白起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情况下,荐郑安平任大将,后又荐王稽任河东守,造成恶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2)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武字君公,蜀郡郫县人也。武兄弟五人,皆为郡吏,郡县敬惮之。武弟显家有市籍,租常不入,县数负其课。市啬夫求商捕辱显家,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赋徭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

久之,太仆王音举武贤良方正,迁扬州刺史。九江太守戴圣,《礼经》号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优容之。及武为刺史,行部录囚徒,有所举以属郡。圣曰:“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武使从事廉得其罪,圣惧,自免。后为博士,毁武于朝廷。武闻之,终不扬其恶。而圣子宾客为群盗,得,系庐江。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武为刺史,行部必先即学官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

初,武为郡吏时,事太守何寿。寿知武有宰相器,以其同姓故厚之。后寿为大司农,其兄子为庐江长史。时武奏事在邸,寿兄子适在长安,寿为具召武弟显及故人杨覆众等,酒酣,见其兄子,曰:“此子扬州长史,材能驽下,未尝省见。”显等甚惭,退以谓武,武曰:“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职在进善退恶。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逸,乃当召见,不可有所私问。”显、覆众强之,不得已召见,赐卮酒。岁中,庐江太守举之。其守法见惮如此。

武为人仁厚,好进士,奖称人之善。为楚内史厚龚胜、龚舍,在沛郡厚唐林、唐尊,及为公卿,荐之朝廷。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托。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

注:①啬夫求商,名叫求商的乡官。②学官,学舍,学校。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B.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C.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D.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仆,职官名。周代为传王命之官,秦汉时为掌管车马及牧畜的官。北齐始称太仆寺卿、少卿,清朝时废止。
B.《礼经》是孟子整理并传授的先秦六部古籍之一,汉时称之为《仪礼》,宋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指的是《礼记》。
C.行部,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汉朝时的制度,刺史常于八月巡视部属,考察刑政。
D.方伯,殷周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汉以来之刺史,唐之采访使、观察使,明清之布政使均称“方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武体恤下情,理性处事。何武弟弟何显因赋税一事与乡官求商结了仇怨,何武从中调停,平息此事,赢得乡人敬服。。
B.何武宽以待人,光明磊落。戴圣屡次出言不逊,但何武从不与之斤斤计较;他公正对待戴圣及其儿子,戴圣最终被感化。
C.何武恪守法令,不徇私情。虽然何寿器重何武,但何武不为此而无端提拔何寿的侄子;任命官吏时严守规定,杜绝私人请托。
D.何武仁义厚道,乐于提携后进。何武憎恨结党营私,对别人的长处加以赞赏;无论是做刺史还是做公卿,他都向朝廷举荐有才识之人。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曰:“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武使从事廉得其罪,圣惧,自免。
(2)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