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①,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顷之,征著作郎,不就。
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愠喜之色,惟遏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注释:①秫谷,可酿酒。
(二)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题1】选出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
A.州郡觐谒  觐:拜见
B.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 反:通“返”
C.博学善属文 属:通“嘱”
D.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况:比
【小题2】对加横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 )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
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征著作郎,不就。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之”相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之”也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也不同
【小题3】下边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陶潜“任真自得”的一组是(    )
①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 ②征著作郎,不就
③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④躬耕自资,遂抱赢疾
⑤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⑥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A.①②⑤⑥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陶渊明深谙音乐,他自己备有一张琴,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作乐。
B.陶渊明年少心怀高尚,博学多才,性情率真,乡里人都十分看重他。
C.陶渊明被任用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
D.文中“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句与我们学过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都表现了陶渊明悠闲自得陶醉于自然的情态。
【小题5】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愤怒
B.《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阻塞
D.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往,到
【小题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南冥者,天池也     ② 风之积不厚
B.①水浅舟大也 ②时矫首遐观
C.①其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  ②其真无马邪?真不知马也
D.①覆杯水坳堂之上    ②鹏之徙南冥也
【小题7】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之二虫又何知
B.而彼且奚适也
C.《齐谐》者,志怪者也
D.彼且恶乎待哉
【小题8】将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2)虽然,犹有未树也。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6 12:08: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沐春,景春,材武有父风。年十七,父英征西番,春从之。又从征云南,从平江西寇,皆先登。积功授后军都督府佥事。群臣请试职,帝曰:“儿,我家人,勿试也。”遂予实授。尝命录烈山囚,又命鞫叛党于蔚州,所开释各数百人。英卒,命嗣爵,镇云南。洪武二十六年,维摩十一寨乱,遣瞿能讨平之。明年,平越巂蛮,立澜沧卫。其冬,阿资复叛,与何福讨之。春曰:“此贼积年逋诛者,以与诸土酋姻娅,辗转亡匿。今悉发诸酋从军,縻系之,而多设营堡,制其出入,授首必矣。”遂趋越州,分道逼其城,伏精兵道左,以羸卒诱贼,纵击大败之。阿资亡谷中,春阴结旁近土官,诇知所在,树垒断其粮道。贼困甚。已,出不意捣其巢,遂擒阿资,并诛其党二百四十人。越州遂平。广南酋侬贞佑纠党蛮拒官军,破擒之,俘斩千计。宁远酋刀拜烂依交趾不顺命,遣何福讨降之。
三十年,麓川宣慰使思伦发为其属刀干孟所逐。来奔。春挟与俱朝,受上方略,遂拜春为征虏前将军,帅何福、徐凯讨之。先以兵送思伦发于金齿,檄干孟来迎。不应。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春帅五百骑救之。夜渡怒江,旦抵寨,下令骑骋,扬尘蔽天,贼大惊溃。乘胜击崆峒寨,亦溃。前后降者七万人。将士欲屠之,春不可。干孟乞降,帝不许,命春总滇、黔、蜀兵攻之。未发而春卒,年三十六。谥惠襄。春在镇七年,大修屯政,开田三十余万亩,凿铁池河,灌宜良涸田数万亩,民复业者五千余户,为立祀之。
(节选自《明史·沐春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
B.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
C.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
D.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女成年时,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
B.姻娅,亲家和连襟,两婿互称曰姻,婿父称娅。后泛指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C.交趾,中国古地名,在越南北部一带。《滕王阁序》里王勃的父亲曾任交趾县令。
D.祠,多为封建制度下供奉鬼神、祖先、先贤或有功德的人的祠堂庙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沐春勇当先锋,因功受任。他跟从沐英征讨西番、云南,平定江西贼寇,总是冲锋在前。他因一次又一次立下战功,而被授任为后军都督府佥事。
B.沐春很有谋略,克敌制胜。阿资叛乱,沐春分析敌情,提出具体降敌措施:分路逼近,精兵埋伏,用羸弱士卒引诱贼兵,然后挥军攻击,大败贼兵。
C.沐春面对降敌,宽大为怀。他在几次战斗中,致使敌兵溃败逃跑,先后投降的有七万人。面对众多投降的敌人,将士们要杀掉他们,他却不同意。
D.沐春大兴农田,赢得民心。他在家乡开辟田地三十多万亩,挖河灌溉干涸农田几万亩,使五千多户农户恢复生产。他死后,这些农户祭祀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2)阿资亡谷中,春阴结旁近土官,诇知所在,树垒断其粮道。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克戬,字德祥,侍中耆曾孙也。第进士,历河间令,知吴县。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使者以状闻,召拜卫尉丞。初,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

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太原距汾二百里,遣将银朱孛堇来攻,纵兵四掠。克戬毕力捍御。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论功加直秘阁。

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复逼城。戍将麻世坚中夜斩关出,通判韩琥相继亡,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乃益厉兵儆守。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金兵破平遥,平遥为汾大邑,久与贼抗,既先陷,又胁降介休、孝义诸县,据州南二十村,作攻城器具。两遣使持书谕克戬,焚不启。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十月朔,金益万骑来攻愈急。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诸酋列城下,克戬临骂极口,炮中一酋,立毙。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明日,金兵从西北隅入,杀都监贾亶,克戬犹帅众巷战。金人募生致之。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一家死者八人。金将奉其尸礼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事闻,诏赠延康殿学士,赠银三百两、绢五百匹,表揭闾里。绍兴中,谥忠确。

(选自《宋史》,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党欲为内应   阴:阴谋
B.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 终始:偏义复词,到最后
C.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   徇:示众
D.焚香南向拜舞     南向:面对南方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
B.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
C.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
D.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
【小题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从正面说明张克戬为人刚直、视死如归品质的一组是(    )
①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
②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
③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
④皆泣不能仰视。
⑤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
⑥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
A.①②③B.②④⑥C.④⑤⑥D.①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克戬担任吴县县令期间,一改过去县令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依靠法律制裁了向来飞扬跋扈的当地大姓豪富,得到朝廷认可,被授予卫尉丞官职。
B.张克戬治理汾州期间,金兵包围了太原,并派将领银朱孛堇来攻打汾州。张克戬尽全力抵御敌人,先杀了城里的内应;然后出奇兵扰乱敌人,烧毁敌人营寨的栅栏,敌人畏惧退去。
C.在太原被围、汾州危急的情况下,张克戬身先士卒,拼死抵抗,金兵暗中派遣使臣送劝降书,张克戬看都没看,就焚烧了书信。
D.张克戬在保城无望的情况下,给朝廷写了上表,给家人留了遗书,城破后穿朝服自杀身亡。张克戬死后,金人很佩服他,将他礼葬于后园,并拜祭致礼,为他立庙。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
(2)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众乃皆伏。於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摘编自司马迁《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B.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C.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D.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
B.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季父”即最小的叔父。
C.“江西”即现在的江西省,中国省级行政区,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省内最大河流为赣江而简称赣。省会南昌。
D.“禆将”,副将。禆,古代的次等礼服;唐初训诂学家颜师古解释“裨”为:“裨,助也,相副助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起兵反秦时才二十四岁。项氏好几辈人做楚国的将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其姓氏源于他们的封地名。
B.项羽年少时学习文化和剑术都没有学成,但有志于学习军事学知识,经过学习,对兵法的大意,了解透彻。
C.项羽手里拿着郡守的头,身上佩挂着郡守的官印和系印的丝带。郡府的侍从、护卫大为惊慌,一片混乱。
D.项梁配合项籍杀死了会稽郡守之后,项梁又一连杀一百来人。起事成功后,项梁做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鸿门宴》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鸿门宴》)

同类题4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思明叛族黄文昌四世杀知府,占三州二十七村。副总兵康泰偕世宁入思明,执其兄弟三人。而泰畏文昌夜遁,委世宁空城中,危甚。诸土酋德世宁,发兵援,乃得还。文昌惧,归所侵地,降。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宁府威日张,不逞之徒群聚而导以非法,上下诸司承奉太过。数假火灾夺民廛地,采办扰旁郡,蹂籍遍穷乡。臣恐良民不安,皆起为盗。臣下畏祸,多怀二心,礼乐刑政渐不自朝廷出矣。请于都御史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 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

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以父忧归。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援据古今,洞中窾会。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 桂萼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

九年秋卒。赠少保,端敏。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安推官:   免除B.数火灾夺民廛地   : 借
C.都御史马昊、陈九畴累废:   因为D.论事多牴牾.:   意见抵触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畏强御,知兵     穷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B.敕王止治远而无所至极邪
C.世宁亡命抵京师  瞻衡宇
D.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抑   是望于群公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请于都御史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宁王止治其国/毋扰有司/以靖乱源/销 意外变
B.请于都御史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宁王/止治其国毋扰有司/以靖乱源销意 外变
C.请于都御史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宁王止治其国/毋扰有司/以靖乱源销意 外变
D.请于都御史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宁王/止治其国毋扰有司/以靖乱源/销 意外变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C.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 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胡世宁通晓军事。他的军事才能在流寇攻打沧州时展现出来,流寇攻打沧州七天七夜,沧州城还是没有攻破,最后,流寇被迫撤离。
B.胡世宁疾恶如仇。他为人风格端庄、峻严,任广西太平知府时,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
C.胡世宁不畏权贵。他果断揭发宁王宸濠骄横不法和造反的意图,虽遭受迫害,并被关进监狱,也毫不屈服,他最后被谏官营救出狱。
D.胡世宁举贤荐才。即使他举荐的人被罢官,考评中被黜斥,被当时大臣压制,他还是连上奏章推荐,唯恐被举荐的人仕途不通达。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泰畏文昌夜遁,委世宁空城中,危甚。
(2)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仲微字致广,瑞州高安人。其先居江州,旌表义门。嘉奉二年,举进士。调莆田尉,会守令阙,台阃委以县事。时岁凶,部卒并饥民作乱,仲微立召首乱者戮之。籍闭粜,抑强籴,一境以肃。囊山浮屠与郡学争水利久不决仲微按法曰曲在浮屠它日沿檄过寺其徒久其事钟上以为冤旦暮祝然莫省为仲微也仲微见之曰:“吾何心哉?吾何心哉?”质明,首僧无疾而死。寓公有诵仲微于当路而密授以荐牍者,仲微受而藏之。逾年,其家负县租,竟逮其奴。寓公有怨言,仲微还其牍,缄封如故,其人惭谢,终其任不敢挠以私。迁海监丞。邻邑有疑狱十年,郡命仲微按之,一问立决。改知崇阳县,寝食公署旁,日与父老樵竖相尔汝,下情毕达,吏无所措手。通判黄州,职兼饷馈,以身律下,军兴赖以不乏。制置使上其最,辞曰:“职分也,何最之有?”迕丞相贾似道,监察御史舒有开言罢。久之,起知惠州,迁太府寺丞兼权侍右郎官,轮对,言;“禄饵可以钓天下之中才,而不可啖尝天下之豪杰;名航可以载天下之猥士,而不可以陆沉天下之英雄。”似道怒,又讽言者罢夺其官。久之,叙复。时国势危甚,仲微上封事,其略曰:“战之罪不专在于庸阃、疲将,君相当分受其责。天子若曰‘罪在朕躬’,大臣宜言‘咎在臣等’。追悔既往尚愈于迷。惟君相幡然改悟,天下事尚可为也。转败为成,在君相一念间耳。”乃出仲微江东提点刑狱。德祐元年,迁秘书监,寻拜殿中侍御史。益王即位海上,拜吏部尚书。越四年卒,年七十有二。

(选自《宋史·陈仲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囊山浮屠与郡学争水利/久不决/仲微按法曰/曲在浮屠/它日沿檄过寺/其徒久揭其事钟上以为冤/旦暮祝诅/然莫省为仲微也/
B.囊山浮屠与郡学争水/利久不决/仲微按法曰/曲在浮屠/它日沿檄过寺/其徒久揭其事钟上以为冤/旦暮祝诅/然莫省为仲微也/
C.囊山浮屠与郡学争水利/久不决/仲微按法曰/曲在浮屠/它日沿檄过寺/其徒久揭其事钟上以为冤/旦暮祝诅然/莫省为仲微也/
D.囊山浮屠与郡学争水/利久不决/仲微按法曰/曲在浮屠/它日沿檄过寺/其徒久揭其事钟上以为冤/旦暮祝诅然/莫省为仲微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旌表,封建时代由官前府以立牌坊、赐匾额的方式对遵守封建礼教的人予以表彰。
B.轮对,宋太祖常令百官轮次面对,指陈时政得失、举述朝廷急务,后成为定制。
C.言者,即谏官,宋时称司谏或正言,是对君主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D.叙复,宋朝官员罢官、责降、追停、停职者,遇赦恩得以恢复并晋升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仲微处事果断。他任莆田县令时,正赶上闹灾荒,士兵和百姓趁机发生叛乱,他处决为首的人,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的人,使全县秩序井然。
B.陈仲微体察民情。担任崇阳县令时,他吃住在县衙的旁边,跟下层百姓亲密无间,对民情了解得细致入微,从而使得下级官员无法弄虚作假。
C.陈仲微以身作则。他担任黄州通判的同时,还兼任运送军饷的职责,他以身作则,保证了军饷充裕,制置使想为他请功,他说不过职分而已。
D.陈仲微敢于直言。他曾说豪杰不会被利禄所诱惑,不能埋没英雄。为此得罪了丞相贾似道而被降职,但仍仗义执言,连皇上也敢批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微还其牍,缄封如故,其人惭谢,终其任不敢挠以私。
(2)邻邑有疑狱十年,郡命仲微按之,一问立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