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陵盛此公家故不賞,先世有义声,屋以内多藏书,外多良田。年十数齡,有声邑里;长,肆力为古文词,虽不中有司尺度,而声名盛。然是时,此公但闭户读书,固不出与人见也。后,去而之秣陵,欲尽交东南士。此公以为:“世且乱,吾当见天子,慷慨言当世事。彼轻生何足语,会求其人屠狗间,”于是益散金结客,遂为广陵儿所给。
是时边事急,广陵儿讽此公出家资,备公家缓急。久之,事卒不济,而金垂尽。嗒然与世无所合,退而返邑里,邑里又嗤笑之。此公益不复事事,产益落,所为文益不合有司尺度。侘傺无聊,不数年,病矣。
岁在辛未,予自大梁来秣陵省家大人。家大人好此公诗,语亮曰:“此间有盛此公,工为诗,儿识之。”亮因以父命往交此公。明年,此公目痛,或不能视。予窈忧之,讽其勿读书饮酒。此公曰:“如是,不如其遂盲也!”
此公以目久不愈,愈愤激,家益窘乏,无从得医药,于是遂长盲矣。尝以书寄予大粱,至数千言。言“予当不长贫贱。他日拥节江上,取道南陵,魁湖之北,桃源之南,予墓在焉。子当为我书石曰‘盛此公埋骨处’,予属足矣!他则子之事也,予何言。”予得其书,忽忽如失者数日,知此公将不永矣。
不数日,凶问至,予为位哭之。会予官山东,不能即至秫陵;比至,欲省盛母,会乱甚,又不果行。乃使掾往慰盛母。掾归,为予言盛母且八十,妻倍孝谨。一老仆,樵以供两嬬妇,糠豆不赡,祖褐不完,败屋数楹,不蔽风雨。嗟夫天乎!孰使此公而至此极耶!予解橐金,复促掾往,赎其田之易人者。市石,撒南陵令碑其墓,予自书“盛此公埋骨处”,从其生时请也。
(节选自清·周亮工《南陵盛此公遗稿序》,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陵儿讽此公出家资  讽:劝说
B.事卒不济    卒:仓促
C.工为诗 工:擅长
D.比至,欲省盛母 比:等到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此公祖上不是特别富有,但是有德义的名声,家中藏有很多书。
B.盛此公关心国事,富于担当精神。当他认为这个世道将要有动乱后,他表示要面见皇帝,正义凛然地发表对当今形势的看法。
C.盛此公宁可双目失明,也要读书饮酒。在我遵父命与他结交后,他曾给我写了一封信,谈及我的前途并恳请我为他书写墓碑。
D.盛此公去世后,我在山东为他设置了灵牌位来哭祭他,并想办法慰问照顾他的亲人。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经生何足语,会求其人于屠狗间。
(2)予解橐金,复促掾往,赎其田之易人者。
(3)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小题4】文章结尾说“嗟夫天乎!孰使此公而至此极耶!”,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导致盛此公人生结局悲惨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9 04:02: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进士,授刑部主事,……成化初,用王翱荐,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竞劝,文教大兴。
御史孔儒清军,里老多挞死。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儒怒。继宗入见曰:“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也。”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
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中官咋舌不敢受。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
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继宗欲宽之而无由。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由是十人者获释。尝监乡试得二卷,具朝服再拜曰:“二子当大魁天下,吾为朝廷得人贺耳。”及拆卷,王华、李旻也,后果相继为状元。人服其鉴。

(选自《明史·杨继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
B.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
C.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
D.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刑部是封建时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长官为刑部尚书,其他五部为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工部。
B.擢,提拔。古代表示提升官职的词语有升、迁、擢、陟等。“擢第”也是“提升”之意。
C.中官,即宦官,通称太监,是古代被阉割后再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成员的男性官员,宦官本为内廷官,不能干预朝政,但历史上也有宦官专权的事实。
D.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选拔人才的考试,因在秋天的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叫举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继宗尊师重教,成效突出。升任嘉兴知府时,他大力兴办地方学校,要求八岁的孩子都要入学,对学官以礼相待,形成了教师文人学者竟相劝勉、文化教育繁荣兴盛的局面。
B.杨继宗为民说话,得罪权贵。御史孔儒清查军队,却把多位里老杖死,杨继宗张贴告示调查此事,惹怒孔儒;杨继宗又进入朝廷状告孔儒越职行事,让孔儒非常恼恨。
C.杨继宗为官清廉,抵制腐败。任嘉兴知府时,他的官署和住所很简朴,平时不爱金钱,宦官路过他那里,他只送了普通物品;当宦官索要钱财时,他则要求对方出具凭证,巧妙地拒绝了宦官。
D.杨继宗慧眼识才,很有远见。他监察乡试时,发现两份优秀试卷,非常郑重和高兴地说这两位考生都将是天下的一流人才。后来,这两位考生相继考中状元,人们佩服他有眼光。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也。
(2)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世为儒。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工文章,善五言诗。淮南杜佑表管书记,入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擢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崇陵使判官。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度无以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扬也。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旧时,凡学官,春秋祭于先师,斯止于太学辟雍【1】,非及天下。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今夔四县岁费十六万,举天下州县岁凡费四千万,而于学无补也。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犹不下万计。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增掌故,以备使令,儒官各加稍食,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梦得尝为《西塞怀古》《金陵五题》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
开成初,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俄授同州刺史。秩满,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
(取材于《新唐书·刘禹锡传》)注释:【1】太学辟雍:指国家设立的大学。
【小题1】用斜线( / )给上面文言文画线的部分断句(5分)
【小题2】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言诗善:擅长
B.禹锡与议禁中引:延请
C.生三千余徒:只有
D.其资半归所隶州籍:登记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叔文每称有宰相器
叔文经常说自己有宰相的才能
B.当与其子死决
将与她的儿子就此死别
C.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
这就如同不耕地而只感叹仓库没有剩余的粮食
D.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
如今各地方州县一年四季都在孔子庙中举行祭祀活动
【小题4】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刘禹锡有才华的一项是(3分)
A.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
B.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C.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D.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
【小题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刘禹锡与柳宗元因为王叔文的引荐参与朝政,提出了很多建议,均被采纳。
B.刘禹锡被贬播州,裴度以会对皇帝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有损害为由替他求情。
C.宪宗认为孝亲应谨慎,但刘禹锡指望别人来帮他奉养母亲,实在罪不可赦。
D.刘禹锡第一次被贬是受王叔文变法失败连累,第二次是因写诗得罪当政者。
【小题6】刘禹锡认为当时“天下少士”的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什么解决措施?请根据文意概括。(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槠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

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仁宗在东宫,召为司经,未至,改文学,拜监察御史。初,议立尚书省,养浩言其不便;既立,又言变法乱政,将祸天下。台臣抑而不闻,乃扬言曰:“昔桑哥用事,台臣不言,后几不免。今御史既言,又不以,台将安用!”延祐初,设进士科,遂以礼部侍郎知贡举。进士诣谒,皆不纳,但使人戒之曰:“诸君子但思报效,奚劳谢为!”擢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改右司郎中,拜礼部尚书。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乃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黑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數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瘺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元史·列传六十二》)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一项是
A.尽诸法 置:处置
B.又不以 闻:知道
C.以其直 旌:表彰
D.为之大 恸:大哭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追还之/夜缒而
B.犹盗目之/犹不能不之兴怀
C.帝欲内庭张灯为鳌山/人为可讥
D.臣以为玩者小/若属皆且为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御史台,中国古代官署名,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B.朔、望,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相关的说法还有“晦”,指农历的每月末一天。
C.进士科,是隋唐科举取士制度的考试科目之一,与“明经科”相比较,难度要大。
D.英宗,庙号。庙号指皇帝死后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的名号,例如唐太宗、隋炀帝。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B.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C.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D.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拾金不昧,勤奋刻苦。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了张养浩的事迹,对他的做法感到非常的惊喜,就推荐他做了东平学正,并举荐给不忽木。
B.张养浩勤勉政事,不畏强暴。他上任后首先拆毁了滥设的祠庙30多所;对原先官员不敢追查的为害百姓的凶残之徒依法处治,百姓非常高兴。
C.张养浩性情刚直,敢于谏言。皇帝打算在宫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进言反对。皇帝虽然起初生气,但最后还是接受了张养浩的进言。
D.张养浩心怀怜悯,体恤百姓。在将家中财产分给村中穷人后,张养浩赴任大早之地,他想方设法救济饥饿的人,找到了对付狡猾官吏的办法。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2)诸君子但思报效,奚劳谢为!
(3)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嘉靖二十六年,登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从尚书韩邦奇游,覃思律吕之学,手制十二律,吹之,声毕和,邦奇大喜,尽以所学授之。继盛名益著,召改兵部员外郎。俺答①躏京师,咸宁侯仇鸾以勤王故,有宠,帝命鸾为大将军,倚以办寇;鸾中情怯,畏寇甚,方请开互市②市马,冀与俺答媾,幸无战斗,固恩宠。继盛以为仇齿未雪,遽议和,示弱,大辱国,乃奏言十不可、五谬。
疏入,帝颇心动,下鸾及成国公朱希忠、大学士,严嵩、徐阶、吕本,兵部尚书赵锦、侍郎聂豹、张时彻议。鸾攘臂詈曰:“竖子目不睹寇,宜其易之。”诸大臣遂言,遣官已行,势难中止。帝尚犹豫,鸾复进密疏,乃下继盛诏狱,贬狄道典史。其地杂番,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鬻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薪二百里外,继盛召番人谕之,咸服曰:“杨公即须我曹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
已而,俺答数败约入寇,鸾奸大露,疽发背死,戮其尸。帝乃思继盛言,稍迁诸城知县。月余,调南京户部主事。三日,迁刑部员外郎。当是时,严嵩最用事,恨鸾凌己,心善继盛首攻鸾,欲骤贵之,复改兵部武选司。而继盛恶嵩甚于鸾,且念起谪籍,一岁四迁官,思所以报国。抵任甫一月,草奏劾嵩。
疏入,帝已怒。嵩见召问二王语,喜,谓可指此为最,密构于帝;帝益大怒,下继盛诏狱,诘何故引二王?继盛曰:“非二王,谁不慑嵩者。”狱上,乃杖之百,令刑部定罪。
系三载,有为营救于嵩者;其党胡植、鄢懋卿怵之曰:“公不睹养虎者耶,将自贻患!”嵩颔之会都御史张经李天宠坐大辟嵩揣帝意必杀二人比秋审因附继盛名并奏得报。遂以三十四年十月朔弃西市,年四十。
(节选自《明史•杨继盛传》)
【注】①俺答:明时鞑靼族的首领,经常侵扰明朝的西北边境。②互市:通商。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继盛曾跟从韩邦奇学习音律,专心研究音乐,表现出一定的音乐才华。
B.文章叙述了杨继盛遭贬任狄道典史期间,卖掉了自己所乘之马和妻子的衣装,买来田地,将田地的收益用来资助那些跟从经师学习的学生。
C.杨继盛善于处理民族矛盾,安民有方,政绩卓著,受到皇上的器重,皇上一年之内四次给他升官。
D.文章通过对杨继盛受到仇鸾诬陷遭贬和严嵩报复致死的叙述,赞扬了杨继盛忠心报国、痛恨奸佞的高尚人品。
【小题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嵩 颔 之 会 都 御 史 张 经 李 天 宠 坐 大 辟 嵩 揣 帝 意 必 杀 二 人 比 秋 审 因 附 继 盛 名 并 奏 得 报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冀与俺答媾,幸无战斗,固恩宠。
(2)心善继盛首攻鸾,欲骤贵之,复改兵部武选司。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 题。

种谔字.子正,以父任累官左藏库副使,延帅陆诜荐知青涧城。夏.酋令㖫内附,诜恐生事,欲弗纳,谔请纳之。夏人来索。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㖫,当以景询来易。”乃止。询者,中国亡命至彼者也。夏将嵬名山部落在故绥州,其弟夷山先降,谔使人因夷山以诱之,赂以金盂,名山小吏李文喜受而许降,而名山未之知也。谔即以闻,诏转运使薛向及陆诜委谔招纳。谔不待报,悉起所部兵长驱而前,围其帐。名山惊,援枪欲斗,夷山呼曰:“兄已约降,何为如是?”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得酋领三百、户万五千、兵万人。从李宪出塞,收洮州,下东宜诸城,掩击至大河,斩首七千级。迁东上阁门使、文州刺史、知泾州,徒鄜延副总管。上言:“夏主秉常为其母所囚,可急因本路官捣其巢穴。”遂入对,大言曰:“夏国无人,秉常孺 子,臣往持其臂以来耳。”帝壮之,决意西讨,以为经略安抚副使,诸将悉听节制。敌屯兵夏州,谔率本路并畿.内七将兵攻米脂,三日未下。夏兵八万来援,谔御之无定川,伏兵发,断其首尾,大破之。捷书闻,帝大喜,群臣称贺。迁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敌亦畏其敢战,故数有功。尝渡河,猝遇敌,绐门下客曰:“事急矣,可衣我衣,乘我马,从旗鼓千骑,亟趋大军。”客信之,敌以为谔,追之,几不免。自熙宁首开绥州,后再举西征,皆其兆谋,卒致永乐之祸。议者谓谔不死,边事不已。

(选自《宋史种谔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B.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C.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D.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女的“字”是二十岁成人时由长辈所起,“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B.“夏”指西夏,是历史上党项人在我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曾与北宋对峙,苏轼词“西北望,射天狼”中“天狼”即喻指西夏国。
C.“畿”指我国古代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后又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畿内”“畿辅”“京畿”一般是指京城及其附近地区。
D.门下客又名门客、食客,指依附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其服务的人,多有一技之长,如“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就曾有食客数千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谔富有智谋。西夏人前来索要归附宋朝的首长令㖫,种谔巧妙回应,让敌人无言以对;后来他又巧施计谋,迫降了西夏将领嵬名山。
B.种谔屡立战功。他跟从李宪出兵边塞,收复失地,攻占城池,斩首七千;攻打米脂时,面对增援的八万西夏军队,他巧设伏兵,大破敌军。
C.种谔备受重用。皇帝认为种谔正值壮年,有征讨西夏的决心,就委以重任,让他节制众将;他的官职一路升迁,一直做到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D.种谔为人狡诈,他曾在渡黄河时,突然遇上敌人,为使自己脱险,就欺骗门下客,让他扮成自己去追赶大军,门下客差点儿丢掉性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㖫,当以景询来易。”
(2)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