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衡进士登第,累辟使府,至监察御史。后为华原县令。 时畿辅有镇军督将恃恩矜功者,多挠吏民。元衡苦之,乃称病去官。放情事外,沉浮宴咏者久之。德宗知其才,召授比部员外郎。一岁,迁左司郎中。时以详整称重。
顺宗即位,以病不亲政事。王叔文等使其党以权利诱元衡,元衡拒之。时奉德宗山陵,元衡为仪仗使。监察御史刘禹锡,叔文之党也,求充仪仗判官。元衡不与,其党滋不悦。数日,罢元衡为右庶子。宪宗即位,复拜御史中丞。持平无私,纲条悉举,人甚称重。
初,浙西节度李锜请入觐,乃拜为右仆射,令入朝。既而又称疾,请至岁暮。上问宰臣,郑絪请如锜奏。元衡曰:“不可。且锜自请入朝,诏既许之,即又称疾,是可否在锜。今陛下新临大宝,天下属耳目,若使奸臣得遂其私,则威令从兹去矣。”上以为然,遽追之。锜果计穷而反。
先是,高崇文平蜀,因授以节度使。崇文理军有法,而不知州县之政。上难其代者,乃以元衡代崇文,充剑南西川节度使。元衡至则庶事节约务以便人比三年公私稍济抚蛮夷约束明具不辄生事。重慎端谨,虽淡于接物,而开府极一时之选。
时王承宗遣使奏事,请赦吴元济。请事于宰相,辞礼悖慢,元衡叱之。承宗因飞章诋元衡,咎怨颇结。元衡宅在静安里,十年六月三日,将朝,出里东门,有暗中叱使灭烛者,导骑诃之,贼射之,中肩。又有匿树阴突出者,持元衡马,东南行十余步害之,批其颅骨怀去。及众呼偕至,持火照之,见元衡已踣于血中,即元衡宅东北隅墙之外。时夜漏未尽,陌上多朝骑及行人,铺卒连呼十余里,皆云贼杀宰相,声达朝堂,百官恟恟,未知死者谁也。须臾,元衡马走至,遇人始辨之。既明,仗至紫宸门,有司以元衡遇害闻。上震惊,却朝而坐延英,召见宰相。惋恸者久之,为之再不食。辍朝五日,谥曰忠愍。
(取材自《旧唐书·列传》)
【注释】①比部:唐代为刑部所属四司之一。②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成立府署,选置僚属。③恟恟:议论纷纷。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衡至/则庶事节约/务以便人比/三年公私稍济/抚蛮夷约束/明具不辄生事。
B.元衡至/则庶事节约/务以便人/比三年/公私稍济/抚蛮夷/约束明具/不辄生事。
C.元衡至/则庶事节约/务以便人比/三年公私稍济/抚蛮夷/约束明具/不辄生事。
D.元衡至/则庶事节约/务以便人/比三年/公私稍济/抚蛮夷约束/明具不辄生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还有征,拜,除,授,举,出,权……。
B.即位,指就位、入席,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古代君王的帝位按礼制应传给嫡长子。
C.觐,朝见(君主),朝拜(圣地)。朝觐是古代政治礼节,是众多诸侯集中在秋天面见帝王,故属于礼节性拜访,不涉及复杂事务,这个短暂的见面就叫做“觐”。
D.右仆射为官名。秦始置,汉以后因之。汉成帝建始四年,初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尚书令,职权渐重。汉献帝建安四年,置左右仆射。唐宋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宋以后废。
【小题3】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元衡经历三朝,一直颇受皇帝的信任和器重,而他自己的确也处事谨慎守法,忠于皇帝。
B.武元衡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曾因反感权贵而主动辞职,也曾因拒绝党附而被降职。
C.武元衡虽然不太热衷于与人结交,但他的口碑一直很好,办事公正而周到,为人们所敬重。
D.武元衡遇刺之初,大家都不敢相信被害人是他,直到他的马被认出来,君臣才都伤心起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畿辅有镇军督将恃恩矜功者,多挠吏民。元衡苦之,乃称病去官。
(2)元衡不与,其党滋不悦。数日,罢元衡为右庶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8 05:35: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贾直言,河朔旧族也,史失其地。父道冲,以艺待诏。代宗时,坐事赐鸩①,将死,直言绐其父曰.:“当谢四方神祗。”使者少怠,辄取鸩代饮,迷而踣。明日,毒溃足而出,久之乃苏。帝怜之,减父死,俱流岭南。直言由是躄②。
后署李师道府属。及师道不轨,提刀负棺入谏曰:“愿前死,不见城之破。”又画缚载槛车状而妻子系累者以献,师道怒,囚之。刘悟既入,释其禁,辟署义成府。后徙潞,亦随府迁。
监军刘承偕与悟不平,阴与慈州刺史张汶谋缚悟送阙下,欲以汶代节度。事泄,悟以兵围承偕,杀小使,直言遽入责曰:“司空纵兵胁天子使者,是欲效李司空③邪?它日复为军中所指笑。”悟闻,感悔,匿承偕于第以免。悟每有过,必争,故悟能以臣节光明于朝。穆宗召为谏议大夫,群情洒然称允。而悟固留,得听。
始,悟子从谏贵甚,见直言辄衣紫拥笏,以兵自卫。直言谏悟曰:“郎少年,毋使袭山东态,朝服可擅著邪?”悟死从谏不发丧召大将刘武德等矫悟遗言与邻道使共表求袭位直言入让曰父死不哭何颜面见山东义士乎从谏曰欲反耳直言仰天哭曰:“尔父提十二州地归朝廷为功臣。然以张汶故,自谓不洁淋头,卒羞死。郎今日乃欲反邪?”从谏起,抱直言项哭曰:“计穷而然。”直言曰:“君何忧无土地,今胁朝廷,正速死耳。若从武德谋,吾见刘氏为元济④矣。”从谏拜曰:“唯大夫救之。”直言乃自摄留后,使从谏居丧。初,从谏惟郓兵二千同谋。直言既折之,军中遂安。大和九年卒,赠工部尚书。
(选自《新唐书•贾直言传》,有删改)
【注】①鸩(zhèn):毒酒。②躄(bì):腿瘸。③李司空:李师道。唐代叛将。④元济:唐代叛将。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悟死/从谏不发丧/召大将刘武德等矫悟遗言/与邻道使共表求袭位/直言入让曰/父死不哭/何颜面见山东义士乎/从谏曰/欲反耳/
B.悟死/从谏不发丧/召大将刘武德等矫悟遗言/与邻道使共表求袭位/直言入让曰/父死不哭何颜面/见山东义士乎/从谏曰/欲反耳/
C.悟死/从谏不发丧召大将/刘武德等矫悟遗言/与邻道使共表求袭位/直言入让曰/父死不哭何颜面/见山东义士乎/从谏曰/欲反耳/
D.悟死/从谏不发丧召大将/刘武德等矫悟遗言/与邻道使共表求袭位/直言入让曰/父死不哭/何颜面见山东义士乎/从谏曰/欲反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待诏,文中指文辞经学之士及医卜技术等有专长而等待诏令供奉内廷的人。
B.天子,指皇帝,统治阶级把他们的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的,因此称皇帝为天的儿子。
C.笏,文中指古代皇帝赏赐给掌兵大将的信物,调兵时用,一般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D.留后,文中是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通常以子弟或亲信代行此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贾直言冒死救父,打动皇上。他欺骗父亲而喝下了皇帝赐予的毒酒,因此差点丧命,皇帝为此怜悯他,下令免去他父亲的死罪。
B.贾直言坚守道义,犯言直谏。当李师道图谋不轨时,他提着刀载着棺材进去规劝,并画图献给李师道,李师道一气之下将其囚禁。
C.贾直言善于劝导,得到信任。他常常指出刘悟的过失,从而使刘悟因臣子的节操而显耀;当皇帝诏令他人朝时,刘悟坚持挽留他。
D.贾直言未雨绸缪,指点迷津。他规劝刘从谏不可擅自着朝服,以免遭受祸患;当刘从谏无计可施而准备谋反时,他及时出手制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者少怠,辄取鸩代饮,迷而踣。
(2)监军刘承偕与悟不平,阴与慈州刺史张汶谋缚悟送阙下,欲以汶代节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相如贱人   素:向来
B.吾念之     顾:回头看
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扬言
D.相如引车避匿   引:调转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徒吾两人在也
B.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大功 我见相如,必辱
C.臣所以去亲戚事君者 廉君宣恶言,君畏匿之
D.是舍人相与谏曰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赵者
【小题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位在廉颇之”: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B.“口舌为劳”:徒,白白的。口舌:言语。
C.“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臣”在秦汉以前是表示谦卑的自称,对方不一定是君主。
D.“廉颇闻之,肉袒负荆”中“负荆”是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这是向对方请罪的一种方式。
【小题4】“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对蔺相如的这一举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是文臣,自感不如老将军廉颇的功劳大,因而不好意思与廉颇“争列”。
B.这一举动表明蔺相如的忍辱、退让,他宽宏大量,以国家大事为重。
C.蔺相如害怕见廉颇,担心受到他的羞辱。
D.蔺相如自知自己是一个门客,地位低下,因而没勇气跟廉颇见面。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江谧字令和,济阳考域人也。祖秉之,临海太守,宋世清吏。父徽,尚书都官郎,吴令,为太初所杀。谧系尚方署,孝武平京邑,乃得出。解褐奉朝请,辅国行参军,于湖令,强济称职。宋明帝为南豫州,谧倾身奉之,为帝所亲待。即位,以为骠骑参军。
谧转尚书度支郎,俄迁右丞,兼比部郎。泰始四年,江夏王义恭第十五女卒,年十九,未笄。礼官议从成人服,诸王服大功。左丞孙夐重奏:《礼记》女子十五而笄,郑云应年许嫁者也。其未许嫁者,则二十而笄。射慈云十九犹为殇。礼官违越经典,于礼无据。”博士太常以下结免赎论;谧坐杖督五十,夺劳百日,谧又奏:“夐先不研辨,混同谬议。准以事例,亦宜及咎。”诏“可”。出为建平王景素冠军长史、长沙内史,行湘州事。政治苛刻。僧遵道人与谧情款,随谧莅郡,犯小事,饿系郡狱。僧遵裂三衣食之,既尽而死。为有司所奏,征还。明帝崩,遇赦得免。为正员郎,右军将军。
太祖领南兖州,谧为镇军长史、广陵太守,入为游击将军。性流俗,善趋势利。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建元三年,为左民尚书。诸皇子出阁用文武主帅,皆以委谧。寻敕曰:“江谧寒士,诚当不得竞等华侪。然甚有才干,堪为委遇,可迁掌吏部。”
谧才长刀笔,所在事办。太祖崩,谧称疾不入,众颇疑其怨不豫顾命也。世祖即位,谧又不迁官,以此怨望。时世祖不豫,谧诣豫章王嶷,请间曰:“至尊非起疾,东宫又非才,公今欲作何计?”世祖知之,出谧为征虏将军、镇北长史、南东海太守。未发,上使御史中丞沈冲奏谧前后罪,诏赐死,时年五十二。
《南齐书•列传十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 一项是 (   )
A.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B.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C.元徽末/朝野威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D.元徽末/朝野威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刀笔,旧时公牍称“刀笔”。古代在竹简上刻字记事,用刀子刮去错字,因此把有关案牍公务的事叫做刀笔。
B.《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汉民族典章制度的书籍,记载和论述先秦时期的汉民族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述修身作人准则的儒家经典。
C.杖在这里指杖刑,用荆条或皮鞭拷打犯人,分大杖﹑法杖﹑小杖三等。后世将杖刑与笞刑、徒刑、宫刑、死刑并称为五刑。
D.解褐即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任为官。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这里代指平民之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江谧做辅国行参军和于湖令时,尽职尽责。宋明帝当初担任南豫州刺史时,江谧倾力侍奉,被明帝当作亲信看待,后明帝即位,让江谧担任骠骑参军。
B.当时左丞孙夐上奏指出礼官提议的错误后,江谧因罪过受到惩罚,便又上奏指出孙夐附和错误议论,当追究其责任,使得孙夐也受到惩罚。
C.江谧秉性鄙俗,善于逢迎。他曾巴结建平王景素,后又归附太祖,诸皇子离开朝廷到自己的封地做藩王时用文武主帅的事,都委派江谧料理。
D.江谧长于文案,办事能力强。太祖驾崩,江谧谎称有病不上朝,大家很怀疑他抱怨未能受太祖临终托付。世祖即位, 得知此事,对他心怀不满,下令赐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僧遵道人与谧情款,随谧莅郡,犯小事,饿系郡狱。
(2) 江谧寒士,诚当不得竞等华侪。然甚有才干,堪为委遇,可迁掌吏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哉。君不如伐吴。 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吴王曰:善。虽然,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勾践顿首再拜而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臣闻之,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今夫齐与吴将战,彼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晋君大恐,曰:“为之奈何?”子贡曰:“修兵休卒以待之。”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惮高、国、鲍、晏    惮:害怕
B.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 过:错,犯错误
C.王置齐而伐越 置:安置
D.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  卒:同“猝”,仓促,突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君愚而不仁 蟹六跪而二螯
B.窃为王危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君因以兵迎之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D.乃使子贡之越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B.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C.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D.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高地广甲坚兵精而本无伐齐之心的吴王,在子贡的救鲁伐齐威晋以成霸业的蛊惑下,欣然踏上了伐齐的征程。
B.为避免被吴王消灭,也为了能够灭掉吴国,在子贡的威逼利诱下,越王勾践高兴地同意派遣士兵帮助吴王伐齐。
C.因为鲁国城墙单薄低矮,护城河狭窄水浅,君主愚昧不仁,大臣伪诈无用,士兵和人民又厌恶战争,所以田常才要伐鲁广齐。
D.为达目的,子贡以巧言游说田常、吴王、越王、晋君等,使他们觉得他在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从而心甘情愿地按他的意思进入战争。
【小题5】翻译下面句子
(1)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2)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