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槠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

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仁宗在东宫,召为司经,未至,改文学,拜监察御史。初,议立尚书省,养浩言其不便;既立,又言变法乱政,将祸天下。台臣抑而不闻,乃扬言曰:“昔桑哥用事,台臣不言,后几不免。今御史既言,又不以,台将安用!”延祐初,设进士科,遂以礼部侍郎知贡举。进士诣谒,皆不纳,但使人戒之曰:“诸君子但思报效,奚劳谢为!”擢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改右司郎中,拜礼部尚书。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乃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黑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數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瘺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元史·列传六十二》)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一项是
A.尽诸法 置:处置
B.又不以 闻:知道
C.以其直 旌:表彰
D.为之大 恸:大哭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追还之/夜缒而
B.犹盗目之/犹不能不之兴怀
C.帝欲内庭张灯为鳌山/人为可讥
D.臣以为玩者小/若属皆且为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御史台,中国古代官署名,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B.朔、望,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相关的说法还有“晦”,指农历的每月末一天。
C.进士科,是隋唐科举取士制度的考试科目之一,与“明经科”相比较,难度要大。
D.英宗,庙号。庙号指皇帝死后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的名号,例如唐太宗、隋炀帝。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B.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C.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D.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拾金不昧,勤奋刻苦。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了张养浩的事迹,对他的做法感到非常的惊喜,就推荐他做了东平学正,并举荐给不忽木。
B.张养浩勤勉政事,不畏强暴。他上任后首先拆毁了滥设的祠庙30多所;对原先官员不敢追查的为害百姓的凶残之徒依法处治,百姓非常高兴。
C.张养浩性情刚直,敢于谏言。皇帝打算在宫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进言反对。皇帝虽然起初生气,但最后还是接受了张养浩的进言。
D.张养浩心怀怜悯,体恤百姓。在将家中财产分给村中穷人后,张养浩赴任大早之地,他想方设法救济饥饿的人,找到了对付狡猾官吏的办法。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2)诸君子但思报效,奚劳谢为!
(3)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12 12:0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临川汤先生传

邹迪光

先生名显祖,字义仍,别号若士。豫章之临川人。生而颖异不群。体玉立,眉目朗秀。见者啧啧曰:“汤氏宁馨儿。”五岁能属对。试之即应,又试之又应,立课数对无难色。十三岁,就督学公试,补邑弟子员。每试必其曹偶。庚午举于乡,年犹弱冠耳。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丁丑会试,江陵公属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曰:“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公虽一老孝廉乎,而名益鹊起,海内之人益以得望见汤先生为幸。至癸未举进士,而江陵物故矣。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公乃自叹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而时相蒲州、苏州两公,其子皆中进士,皆公同门友也。意欲要之入幕,以馆选,而公率不应,亦如其所以拒江陵时者。

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至则闭门距跃,绝不怀半刺津上。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部虽无所事事,而公奉职毖慎,谓两政府进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论之,谪粤之徐闻尉。居久之,转遂昌令。又以矿税事多所蹠戾,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

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即有时事,非公愤不及齿颊。人劝之请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指床上书示之:“有此不贫矣。”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到掩卷而诵,不讹只字。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箫》、《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识者谓神仙中人云。

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选自《汤显祖诗文集》附录,有删节)

注①江陵公:指时相张居正,其为江陵人。②蹠戾:乖舛,谬误。
请简要概括汤显祖读书为文的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夜渡两关记

(明)程敏政

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行。但问驿吏,吏给言:“虽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之。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钰哄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

十七日午,过全椒,趋和州。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行四十里,渡后河,见面山隐隐,问从者,云:“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已而,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过野庙,遇老叟,问此为何山,曰:“古昭关也。去香林院尚三十余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驱虎。”时铜钲、束燎皆不及备。傍山涉涧,怪石如林,马为之避易;众以为伏虎,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复循岭以行,谛视崖堑,深不可测,涧水潺潺,风疾徐。仰见星斗满天,自恐不可免。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尽二鼓,抵香林。灯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噫!予离亲之久,诸所弗计,冒险夜行,度二关,犯虎穴,虽濒危而幸免焉,其亦可谓不审也已!谨志之,以为后戒。

(选自《篁敦程先生文粹》)

(注)①岖崟(yín):山石险峻的样子。②赵检点:指赵匡胤,在后周任殿前都点检。③伍员:指伍子胥,他父兄被楚平王杀害,逃往吴国。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之   识:记住
B.日冉冉过峰后 冉冉:渐渐升起的样子
C.自恐不可免 分:料想
D.尽二鼓   二鼓:二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 他日汝当用之
B.乃烈原以驱虎也   寡人之于国也
C.风疾徐 春与秋其代序
D.予离亲之久     臣以供养无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记述了作者夜渡清流关和昭关途中的遇险情景。虽然是一篇纪实文章,但生动真切,波澜起伏,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B.两次渡关夜行均有“火”相助,只是第一次寒风吹灭束燎,致使险象环生;第二次前山有火引路,只因怪石狰狞,以至惊马难行。
C.本文在叙述遇险中间插人景物描写,生动描写了清流关和昭关的山深地险,渲染了可怕气氛,加剧行人的恐惧心理。
D.文章按时间的顺序叙述遇险情景,表面上似不着意经营,实则行文都有照应。叙事清晰,布局严谨,自然成文。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哄发山谷响动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
(2)既暮,人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卜天璋传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父世昌。宪宗南征,率众款附,授镇抚,统民兵二千户,升真定路管民万户。宪宗六年,籍河北民徙河南者三千余人,俾专领之,遂家汴。
天璋幼颖悟,长负直气,读书史,识成败大体。至元中,为南京府史。时河北饥民数万人,集河上欲南徙,有诏令民复业,勿渡,众汹汹不肯还。天璋虑其生变,劝总管张国宝听其渡,国宝从之,遂以无事。河南按察副使程思廉,察其贤,辟为宪史,声闻益著。
皇庆初,天璋为归德知府,劭农兴学,复河渠,河患遂弭。时群盗据要津,商旅不通,天璋擒百数人,悉磔以徇,盗为止息。升浙西道廉访副使,到任阅月,以更田制,改授饶州路总管。天璋既至,听民自实,事无苛扰,民大悦,版籍为清。时省臣董田事,妄作威福,郡县争赂之,觊免谴,饶独无有。省臣衔之,将中以危法,求其罪无所得。县以饥告,天璋即发廪赈之,僚佐持不可,天璋曰:“民饥如是,必俟得请而后赈,民且死矣。失申之责,吾独任之,不以累诸君也。”竟发藏以赈之,民赖全活。其临事无所顾虑若此。
天历二年,蜀兵起,荆楚大震,复拜山南廉访使。人谓公老,必不行矣。天璋曰:“国步方艰,吾年八十,恒惧弗获死所耳,敢避难乎!”遂行。至则厉风纪,清吏治,州郡肃然。是时,谷价翔踊,乃下令勿损谷价,听民自便,于是舟车争集,米价顿减。复止宪司赃罚库缗钱不输于台,留用赈饥,御史至,民遮道称颂。会诏三品官言时政得失,因列上二十事,凡万余言,皆中时病。因自引去。既归汴,以余禄施其族党,家无甔储,天璋处之,晏如也。至顺二年卒。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河南郡侯,谥“正献”。
(选自《元史》卷一九一)
【注释】①磔(zhé):古代分裂肢体的酷刑,也称“车裂”。②缗(mín):穿钱用的绳子,引申为成串的铜钱。③甔(dān):口小腹大的瓦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悉磔以徇 徇:示众B.省臣衔之,将中以危法  中:中伤
C.天璋即发廪赈之 发:发放D.人谓公老,必不行矣    不行 :不出行
【小题2】下列对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卜天璋,研读书史,懂得成败大体。至元年间,黄河以北有饥民数万人,聚集在黄河上准备向南迁徒,皇帝下诏不得南渡,卜天璋向张国宝建议听凭这些人渡河,最后才没有生出事端。
B.卜天璋任归德府知府时盗贼聚集,占据交通要道,商旅不通,卜天璋捉住盗贼数百人,全部处以极刑,盗贼被平息,他因此升任浙西道廉访副使。
C.卜天璋于八十岁之际上任山南廉访使,整饬风化,严肃吏治,州郡之中肃然安定。御史到达后,百姓都聚集在道路上称赞颂扬他。
D.卜天璋辞官归家后,将自家多余的的财物都施予族人,卜天璋却处之安然自得。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国步方艰,吾年八十,恒惧弗获死所耳,敢避难乎!
⑵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司马迁《报任安书》)
【小题4】卜天璋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