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世为儒。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工文章,善五言诗。淮南杜佑表管书记,入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擢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崇陵使判官。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度无以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扬也。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旧时,凡学官,春秋祭于先师,斯止于太学辟雍【1】,非及天下。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今夔四县岁费十六万,举天下州县岁凡费四千万,而于学无补也。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犹不下万计。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增掌故,以备使令,儒官各加稍食,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梦得尝为《西塞怀古》《金陵五题》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
开成初,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俄授同州刺史。秩满,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
(取材于《新唐书·刘禹锡传》)注释:【1】太学辟雍:指国家设立的大学。
【小题1】用斜线( / )给上面文言文画线的部分断句(5分)
【小题2】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言诗善:擅长
B.禹锡与议禁中引:延请
C.生三千余徒:只有
D.其资半归所隶州籍:登记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叔文每称有宰相器
叔文经常说自己有宰相的才能
B.当与其子死决
将与她的儿子就此死别
C.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
这就如同不耕地而只感叹仓库没有剩余的粮食
D.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
如今各地方州县一年四季都在孔子庙中举行祭祀活动
【小题4】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刘禹锡有才华的一项是(3分)
A.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
B.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C.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D.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
【小题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刘禹锡与柳宗元因为王叔文的引荐参与朝政,提出了很多建议,均被采纳。
B.刘禹锡被贬播州,裴度以会对皇帝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有损害为由替他求情。
C.宪宗认为孝亲应谨慎,但刘禹锡指望别人来帮他奉养母亲,实在罪不可赦。
D.刘禹锡第一次被贬是受王叔文变法失败连累,第二次是因写诗得罪当政者。
【小题6】刘禹锡认为当时“天下少士”的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什么解决措施?请根据文意概括。(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3-04 02:50: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温纯,字景文,三原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屡迁兵科都给事中。倭陷广东广海卫,大杀掠而去。总兵刘焘以战却闻,纯劾焘欺罔。时方召焘督京营,遂置不问。黔国公沐朝弼有罪,诏许其子袭爵。纯言事未竟,不当遽袭。中官陈洪请封其父母,纯执不可。言官李已、石星获谴,疏救之。俺答请贡市,高拱定议许之。纯以为弛边备,非中国利。出为湖广参政,引疾归。
召为左都御史。矿税使四出,有司逮系累累,纯极论其害,请尽释之,不报。已,诸阉益横,所至剽夺,污人妇女。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亦不报。
中外争请罢矿税,帝悉置不省。纯等忧惧不知所出,乃倡诸大臣伏阙泣请。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广东李凤等以矿税激民变,纯又抗言:“税使窃弄陛下威福以十计,参承受凭藉税使声势以百计。生灵困于水旱,既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安能复胜此千万虎狼耶  !”
御史于永清按陕西贪,惧纯举奏,与都给事中姚文蔚比而倾纯。纯不胜愤,上疏尽发永清交构状,语颇侵首辅沈一贯。一贯等疏辨。帝为下永清、文蔚二疏,而纯劾疏留不下。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帝雅重纯,谕留之。纯不得已,强起视事。   
纯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卒,赠少保。天启初,追谥恭毅。
(选自《明史•温纯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
B.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
C.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
D.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事”指官员到任之后,微服视察所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情况。
B.“中国”原指西周时期的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后来演变为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
C.“上疏”是在朝官员用来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该文书的特点是分条说明。
D.“袭爵”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爵位在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纯为官刚正。他考中进士步入仁途,曾弹劾刘焘谎报军情,指出不应当仓封沐朝弼之子,上奏疏解救谏官李已、石星。
B.温纯反对危害百姓和逐利的行为。他请求释放有关官员滥抓的人;皇帝接受谋利之法,他反对这事却没有得到皇帝支持。
C.温纯尽职奉公。他处理政务很得当,有名声;于永清与姚文蔚勾结排挤他,他上疏揭发于永清与姚文蔚的事,并得罪了沈一贯。
D.温纯忧虑国事。因矿税的事,他提议大臣到宫殿哭泣请求,惹怒皇帝,皇帝知道他是倡议者后而息怒,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司逮系累累,纯极论其害,请尽释之,不报。
(2)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

同类题2

   陈宏谋,字汝咨,广西桂林人。为诸生,即留心时事,闻有邸报至,必借阅之。自题座右,谓“必为世上不可少之事,为世人不能作之事”。雍正元年恩科,世所谓春秋乡会。宏谋举乡试第一,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四年,授吏部郎中。监生旧有考职,多以人代。世宗知其弊令自首而州县吏藉察访为民扰宏谋疏请禁将来宽既往召见征诘再三申论甚晰乃允其奏以是知其能宏谋外任三十馀年,历行省十有二。莅官无久暂,必究人心风俗之得失,及民间利病当兴革者,分条钩考,次第举行。诸州县村庄河道,绘图悬于壁,环复审视,兴作皆就理。察吏甚严,然所劾必择其尤不肖者一二人,使足怵众而止。在云南,立义学七百余所,令苗民得就学,教之书。其后边人及苗民多能读书取科第,宏谋之教也。在天津,屡乘小舟咨访水利,得放淤法,水涨挟沙行,导之从堤左入、堤右出。如是者数四,沙沉土高,沧、景诸州悉成沃壤。在陕西,募江、浙善育蚕者导民蚕,久之利渐著。高原恒苦旱,劝民种山薯及杂树,凿井二万八千有奇,造水车,教民用以灌溉。陕西无水道,滩险仅行小舟。宏谋令疏凿,行旅便之。既至福建,岁歉米贵,内地仰食台湾,而商舶载米有定额,奏弛其禁以便民。又疏言福建民嚣竞多讼,立限月为稽核,以已未结案件多寡,课州县吏勤惰。又言福建地狭民稠,多出海为商,年久例不准回籍。请令察实内地良民或已死而妻妾子女愿还里者,不论年例,许其回籍。从之。三十二年,授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三十四年,以病请告,迭谕慰留。三十六年春,病甚,允致仕,加太子太傅,食俸如故。上东巡,觐天津行在,六月,行至兖州韩庄,卒于舟次,年七十六。赐祭葬,谥文恭。

(节选自《清史稿∙陈宏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宗知其弊/令自首/而州县吏藉察访为民扰宏谋/疏请禁将来/宽既往/召见征诘/再三申论甚晰/乃允其奏/以是知其能/
B.世宗知其弊/令自首/而州县吏藉察访为民扰/宏谋疏请禁将来/宽既往/召见/征诘再三/申论甚晰/乃允其奏/以是知其能/
C.世宗知其弊/令自首/而州县吏藉察访为民扰/宏谋疏请禁将来/宽既往/召见征诘/再三申论甚晰/乃允其奏/以是知其能/
D.世宗知其弊/令自首/而州县吏藉察访为民扰宏谋/疏请禁将来/宽既往/召见/征诘再三/申论甚晰/乃允其奏/以是知其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恩科,始于宋,清沿袭并进一步发展,指正常科举考试外,逢朝廷庆典,特地开科考试。
B.庶吉士,取《书经》中“庶常吉士”之意,是明清时期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
C.行省,一般指行中书省,是元朝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
D.太傅,官名,周代始置,辅弼天子治理天下,后历代沿置,地位高,权力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宏谋关心国事,志存高远。求学期间,为了解天下大事,他常常借阅邸报,并时常激励自己要做一个能担大任、做大事的人。
B.陈宏谋体察民情,兴利除弊。在外地为官三十多年,他一贯重视调查民心风俗以及民间利弊,并逐条考核,利就兴办,弊则革除。
C.陈宏谋办学兴教,成效卓著。他在云南兴办七百多所义学,让苗民得到良好的教育,其后许多苗民不仅能读书,还能考取科第。
D.陈宏谋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在天津,他组织百姓清理河道淤泥;在陕西,为百姓养蚕寻求技术指导,并主张打水井,开水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原恒苦旱,劝民种山薯及杂树,凿井二万八千有奇。
(2)又疏言福建民嚣竞多讼,立限月为稽核,以已未结案件多寡,课州县吏勤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敞字原父。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以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人相顾骇愧曰: “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 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駁也。” 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 使还,求知扬州。

扬之雷塘,汉雷陂也,旧为民田。其后官取潴①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敞卒以予民。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②益牢。将论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相传以为神明。

敞以识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持府县短长,数犯法。敞穷治其事,伟伏罪。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于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积苦眩瞀,屡予告。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卒,年五十。

   (节选自《宋史•刘敞传》)

注①潴:蓄积。②傅致:罗织。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B.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C.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D.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廷试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在殿廷上亲发策问考试,故又称殿试、御试,廷试第一按惯例应被点为状元。
B.驿是古代接待传递公文的差役和来访官员途中休息、换马的处所,后也有为普通人传递信件和物资的功能,多临交通要道而建。
C.《山海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地理著作,书中也记载一些奇禽异兽。因书中一些内容出自神话传说,故其记载未可全信。
D.两宫在封建朝代多指皇帝和皇太后,也有指皇帝和皇太子或东西二宫皇太后的,在本文此处应该指皇帝和皇太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敞学识渊博。他不但熟知契丹的山川道路,而且对顺州山中一种形状像马却能猎食虎豹的异兽,也能随口说出其名称,并引用古书详细解说。
B.刘敞体恤民情。雷塘曾是民田,后被官府征去蓄水,田主未得田地补偿,都失去了谋生之业,刘敞根据旧的田契,最终还田于民。
C.刘敞尽职尽责。知扬州时,他为王甲平冤昭雪;知永兴军时,他不畏豪强,极力惩治以奸诈手段获取利益的范伟,使范伟认罪伏法。
D.刘敞善于进谏。他为英宗讲读《史记》时,用史书中包含的义理来劝谏皇帝,使英宗明晓他的用意,太后对此也非常欣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
(2)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界,而不过羲之,临发,一别而去。先是,羲之常谓宾友曰:“怀祖正当作尚书耳,投老可得仆射。更求会稽,便自邈然。”及述蒙显授,羲之耻为之下,遣使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既而内怀愧叹,谓其诸子曰:“吾不减怀祖,而位遇悬邈,当由汝等不及坦之故邪!”述后检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波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B.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C.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D.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隶书,是汉字中一种庄重的字体,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影响巨大,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B.郡,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之一。始见于战国时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汉代,郡成为州的下级行政单位。
C.刺史,官职名。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D.王右军,指王羲之,因其官至右军将军,故称。古时以官职称呼其人是一种习惯,例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韩愈被称为韩昌黎,王维被称为王右丞等。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与王述感情上不合。等到王述得到显要职位后,王羲之先是请求朝廷把自己由会稽调往越州,后来又称病离开会稽郡。
B.王羲之曾与一群好友聚集在会稽山阴县的兰亭宴饮集会,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抒发应该全身心地投入,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称为郗家的女婿。
【小题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陈留(地名)阮裕有重名,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2)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