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张以宁,字志道,古田人。父一清,元福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尹异之,命赋《琴堂诗》,立就,伯父得释,以宁用是知名。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进六合尹,坐事免官,滞留江、淮者十年。顺帝征为国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在朝宿儒虞集、欧阳玄、揭傒斯、黄溍之属相继物故,以宁有俊才,博学强记,擅名于时,人呼小张学士。

明师取元都,与危素等皆赴京,奏对称旨,复授侍讲学士,特被宠遇。帝尝登钟山,以宁与朱升、秦裕伯等扈从拥翠亭,给笔札赋诗。

洪武二年秋,奉使安南,封其主陈日煃为国王,御制诗一章遣之。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事竣,教世子服三年丧,令其国人效中国行顿首稽首礼。天子闻而嘉之,赐玺书,比诸陆贾、马援,再赐御制诗八章。及还,道卒,诏有司归其柩,所在致祭。

以宁为人洁清,不营财产,奉使往还,襆被外无他物。本以《春秋》致高第,故所学尤专《春秋》,多所自得,撰《胡传辨疑》最辨博,惟《春王正月考》未就,寓安南逾半岁,始卒业。元故官来京者,素及以宁名尤重。素长于史,以宁长于经。素宋、元史稿俱失传,而以宁《春秋》学遂行。门人石光霁,作《春秋钩玄》能传以宁之学。

 (选自《明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 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B.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C.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D.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有关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是儒家典籍“五经”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
B.“三年丧”是古代丧服中的一种。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等要服丧三年,这是封建社会的基本丧制。
C.玺即印,古时尊卑通用,秦汉以后唯皇帝印称玺;“玺书”是指古代用印章封记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D.“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也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为“有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以宁颇富才能,名声传扬一时。他八岁时为伯父之事进县衙,奉县尹之命赋《琴堂诗》救伯父而出名;元顺帝时因有杰出之才,博学强记,而在当时享有盛名。
B.张以宁历经两代,官场几番变动。他在元朝考取进士,担任过黄岩判官、六合县县尹,因事免官后再任国子监助教和翰林院侍读学士;明朝时又被任命为侍讲学士。
C.张以宁奉命出使,深受天子赏识。刚到安南国边境,该国就发生了不测之事,他因处事得体而受到天子嘉奖;他在返途中不幸去世,天子下诏让有司将他的灵柩运回。
D.张以宁廉洁清正,学问研究专一。他为官不谋求财物,出使往来只携带简单的生活用品;在学说上只专攻《春秋》,并写下《胡传辨疑》和《春王正月考》两部研究专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与现代汉语。
(1)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
(2)元故官来京者,素及以宁名尤重。素长于史,以宁长于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20 04:39: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苏武传》节选文段,回答问题。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毉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节选自《苏武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应当
B.副有罪,当相坐     坐:治罪
C.反欲斗两主 斗:使…… 争斗
D.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供
【小题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毉/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B.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毉/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C.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毉/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D.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毉/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小题3】下列叙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第一、二段写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唆使,匈奴产生内讧,从而也累及苏武。
B.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他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匈奴的所有人,连单于也对他佩服不已。
C.从文章内容看,卫律原是汉朝官员,后投降匈奴,但一直有归汉之心。
D.本文段主要叙述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的经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刻画苏武的浩然正气。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邓皇后讳绥,太傅禹之孙也。父训,护羌校尉;母阴氏,光烈皇后从弟女也。后年五岁,太傅夫人爱之,自为剪发。夫人年高目冥,误伤后额,忍痛不言。左右见者怪而问之,后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父训异之,事无大小,辄与详议。
永元七年,后与诸家子俱选入宫,入掖庭为贵人,时年十六。恭肃小心,动有法度,和帝深嘉爱焉。及后有疾,特令后母兄弟入视医药,不限以日数。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帝曰:“人皆以数入为荣,贵人反以为忧,深自抑损,诚难及也。”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zhì)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
元兴元年,帝崩。殇帝生始百日,后乃迎立之。尊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是时新遭大忧,法禁未设。宫中亡大珠一箧,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左右莫不叹服,以为圣明。及殇帝崩,太后定策立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自太后临朝,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每闻人饥,或达旦不寐,而躬自减彻,以救灾厄,故天下复平,岁还丰穰。
(选自《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
B.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
C.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
D.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弟”,唐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B.“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博士”是官名,秦汉时为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D.“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与之意义相同的词语还有“崩殂、驾崩、仙逝、薨、不禄”等等,均指皇帝的死亡。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皇后恭良孝顺,善解人意。祖母为她剪发时不小心弄伤了她的额头,她为了不伤害老人家的好意,就忍住痛苦没有出声。
B.邓皇后识大体,明大义。她入宫后虽深得皇上恩宠,但一直进退有度,患病之后,她请求皇上特许她母亲和兄弟入宫探病。
C.邓皇后顾大局,不恃宠。和帝每次想给邓皇后家族里的人加官进爵,邓皇后就哀求辞让。
D.邓皇后心忧黎民,厉行节约。她主政时,国家内忧外患不断,她关注民生疾苦,减少自己的生活用度,天下恢复了丰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
(2)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左右莫不叹服,以为圣明。

同类题4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阅袁昂,陈郡阳夏人。年十五,父抃死。昂号恸呕血,绝而复苏,更制服,庐于墓次。昂后与从兄彖同见从叔司徒粲,粲谓彖曰:“其幼孤而能至此,故知名器自有所在。”齐初,起家王俭镇军府功曹史。俭时为京尹,俭于后堂独引见昂,谓昂曰:“卿必居此。”
累迁秘书丞,黄门侍郎。内忧去职。服未除而从兄彖卒。昂幼孤,为彖所养,乃制期服。人有怪而问之者,昂致书以喻之曰:“尔来三十余年,从兄怜爱之至,无异于己。此恩此爱,毕壤不追。”服阕,除右军邵陵王长史。
永元末,义师至京师,州牧郡守皆望风降款,昂独拒境不受命。高祖手书喻曰: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昂答曰:“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后建康城平,昂束身诣阙,高祖宥之不问也。天监二年,以为后军临川王参军事。昂奉启谢曰:“臣东国贱人,学行何取,推恩及罪,在臣实大,敢乞辞之。”不许。六年,征为吏部尚书,累表陈让,徙为左民尚书,兼右仆射。十四年,马仙琕破魏军于朐山,诏权假昂节,往劳军。普通三年,为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给鼓吹,给亲信三十人。五年,加左光禄大夫,增亲信为八十人。大同六年,,时年八十。初,昂临终遗疏,不受赠谥,并敕诸子不得立志铭。复曰:“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幸遇殊恩,遂得全门户。以此阖棺,无惭乡里。”诏谥曰穆正公。
(节选自《梁书·袁昂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B.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C.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D.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丁内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按照旧制,父母死后,家中男丁要守丧,故谓之“丁忧”。
B.吏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唐时为六部之一,全面负责管理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调动等事务。
C.“薨”,按周礼,是对大夫死亡的讳称,当时袁昂当时加左光禄大夫。
D.“褐”指古时贫寒人穿的粗布衣服, “释褐”即脱去平民衣服,换上官服进入仕途。“脱褐”、“衣赭”也是这个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昂知恩图报。从兄袁彖不幸去世,袁昂感念他三十多年的抚育之恩,于是着期服为袁彖守丧。
B.袁昂淡泊节俭。袁昂临终前上疏说不愿接受官职追赠和谥号,并告诫子弟们不得为他立墓志铭。
C.袁昂忠于职守。梁军攻至京师,州牧郡守皆望风投降,唯独袁昂占据辖境拒不受命。
D.袁昂谦卑低调。天监二年,梁高祖命他参谋军务,袁昂认为自己是前朝罪臣,学问品行不佳,婉言谢绝没有就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昂号恸呕血,绝而复苏,更制服,庐于墓次。
(2)后建康城平,昂束身诣阙,高祖宥之不问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袁公可立,字礼卿,以英年成进士,理苏郡报最,召入西台。既上稍厌诸激聒,政府动以“卖直沽名”抑正论。公乃抗疏曰:“近年以来,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夫卖直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毁名者庸。”抗疏归。

凡公值事,多长算,得大体,洞于要会。方为苏理时,湖州董宗伯以厚赀为乱民所窘,哄甚,两台檄公解之。公至,即博收讼牒下各县以杀其势,徐取一二倡乱者抵法,事遂定。

又值倭警,吴中豪子弟王士绣、乔一琦辈驰骤自命,怨家诋为不轨。两台急诇之。公独谓是狂生,无他。卒谳不得实,乃已。众谓公长者也。

及在登莱,方元宵宴客,有传辽将李性忠与张尔心谋叛者,诸监司怖甚。公问沈帅曰:“李性忠固公所用人,令何状?”沈帅百口保其无他。公曰:“吾固知其无他,但且令释兵柄安坐耳。”于是公之整暇再见之矣。

又公为苏理时,以汛期出海澨。有李弁者邀公饮,示三倭刀。公谛视还之。后半载,报海上擒倭二十人,覆夷器,则三刀俱在。公心疑之。亡何而琉球贡使至,称数月前有飘舟坠此岸,出其人视之,则皆琉球也。众咸谓公神明。

又公为苏理时,郡守石昆玉以廉直忤中丞。中丞露章劾之。事下四郡,四郡推公秉笔,公伸牍尽雪其冤,同列为缩项。公曰:“吾自任之!吾奈何以上台故诬贤太守?”谳成,对中丞诵之,其声琅琅。中丞愧甚,举屏自障。公读法声益厉,中丞遂自劾去。众咸谓公强项也。

及在御史台,值他御史触上怒,将廷杖,诸御史诣政府乞伸救,辅臣以上意为辞。公于末坐抗声曰:“特相公不肯耳!”辅臣拂然。先是雷震景德门,公上疏陈阚政,如郊祀、讲朝六七大事,章未下。政府用是谪公,再收再黜,以底于削甚哉!救之罔效也!

寿至七十有二卒。卒之前夕,有巨星陨西南,坠地有声。

   (节选自《明史·节寰袁公传》,有删改)

(注)①报最:旧时长官考察下属,把政绩最好的列名报告给朝廷。②整暇:形容既严谨而又从容不迫。③海澨:海滨之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夫卖直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毁名者庸/
B.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夫/卖直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毁名者庸/
C.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夫卖直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毁名者庸/
D.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夫卖直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毁名者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疏,古代指臣子向皇帝上书直言。如“抗疏归”中,指袁公因抗疏而遭罢官回归故里。
B.讼牒,诉状,封建社会打官司的文书。讼,诉讼;牒,诉状,也常指古代官府的往来文书。
C.琉球,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出使琉球群岛,诏书中称其琉球,当时的琉球实际上是中国的属国。
D.御史,古代行政官职,自秦朝至清朝,专为史官性质的官职,是负责掌管文书、记录时事的官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公年轻时考中进士,任苏州府推官,官员考察时政绩第一,被召入西台。当时皇上不喜欢大臣频繁议论朝政,袁公却直言上疏,得罪皇帝而罢官。
B.袁公为官时,倭寇出没,吴中一带豪侠青年王士绣、乔一琦等人迅速集结,以保家护国自许,却遭到仇家诬告而入狱。袁公替他们辩解,从而洗清了冤屈。
C.袁公在苏州府任职期间,中丞因郡守石昆玉忤逆了他,竟然公开奏章内容来弹劾陷害石昆玉,袁公不畏权势,秉公执法,为石昆玉雪冤,中丞终自离职。
D.袁公曾上疏针砭朝政时弊,抨击京郊祭祀大典、皇帝的早朝讲读等六七项大事,加之触怒辅臣,而被贬职,再用再贬.最后竟然被削职为民。
【小题4】把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下四郡,四郡推公秉笔,公伸牍尽雪其冤,同列为缩项。
(2)值他御史触上怒,将廷杖,诸御史诣政府乞伸救,辅臣以上意为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