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邓皇后讳绥,太傅禹之孙也。父训,护羌校尉;母阴氏,光烈皇后从弟女也。后年五岁,太傅夫人爱之,自为剪发。夫人年高目冥,误伤后额,忍痛不言。左右见者怪而问之,后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父训异之,事无大小,辄与详议。
永元七年,后与诸家子俱选入宫,入掖庭为贵人,时年十六。恭肃小心,动有法度,和帝深嘉爱焉。及后有疾,特令后母兄弟入视医药,不限以日数。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帝曰:“人皆以数入为荣,贵人反以为忧,深自抑损,诚难及也。”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zhì)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
元兴元年,帝崩。殇帝生始百日,后乃迎立之。尊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是时新遭大忧,法禁未设。宫中亡大珠一箧,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左右莫不叹服,以为圣明。及殇帝崩,太后定策立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自太后临朝,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每闻人饥,或达旦不寐,而躬自减彻,以救灾厄,故天下复平,岁还丰穰。
(选自《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
B.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
C.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
D.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弟”,唐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B.“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博士”是官名,秦汉时为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D.“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与之意义相同的词语还有“崩殂、驾崩、仙逝、薨、不禄”等等,均指皇帝的死亡。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皇后恭良孝顺,善解人意。祖母为她剪发时不小心弄伤了她的额头,她为了不伤害老人家的好意,就忍住痛苦没有出声。
B.邓皇后识大体,明大义。她入宫后虽深得皇上恩宠,但一直进退有度,患病之后,她请求皇上特许她母亲和兄弟入宫探病。
C.邓皇后顾大局,不恃宠。和帝每次想给邓皇后家族里的人加官进爵,邓皇后就哀求辞让。
D.邓皇后心忧黎民,厉行节约。她主政时,国家内忧外患不断,她关注民生疾苦,减少自己的生活用度,天下恢复了丰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
(2)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左右莫不叹服,以为圣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6 08:10: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太,字林宗,大原介休人也。家世贫贱。早孤.母欲使给事县廷。林宗曰:“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乎?”遂辞。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善谈论,美音制。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唯与李膺同舟共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司徒黄琼辟,太常赵典举有道。或劝林'宗仕进者,对曰:“吾夜观乾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遂并不应。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身长八尺,容貌魁体.褒衣博带,周游郡国。尝于陈梁闲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其见慕皆 如此。或问汝南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 ”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
后遭母忧,有至孝称。林宗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故宦官擅政而不能伤也。及党事起‘知名之士多被其害,唯林宗及汝南袁闳得免焉。遂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
其奖拔士人,皆如所鉴。左原者‘陈留人也,为郡学生,犯法见斥。林宗尝遇诸路,为 设酒肴以慰之。谓曰:“昔颜涿聚梁甫之巨盗‘段干木晋国之大驵.卓为齐之忠臣,魏之名贤。蘧瑗、颜回尚不能无过,况其余乎?慎勿恚恨.责躬而已。”原纳其言而去。或有讥林宗不绝恶人者。对曰:“人而不仁,疾之以甚也。”原后忽更怀忿,结客欲报诸生。基旦林宗在学.原愧负前言.因遂罢去。后事露,众人咸谢服焉。
建宁元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阉人所害,林宗哭之于野,恸。既而叹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瞻乌爰止,不知于谁之屋’耳。”
明年春,卒于家,时年四十二。四方之士千余人.皆来会葬。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蔡邕为其文,既而谓涿郡卢植曰:“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
(《后汉书,郭太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宗唯与李膺同舟共济 济:过河
B.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 训:批评
C.为郡学生,犯法免斥   斥:驱逐
D.慎勿恚恨,责躬而色   恚:怨愤
【小题2】下列对义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坟籍”即古代经典,古有“三坟五典”之说,“三坟”即指伏羲、神农、黄帝的书,“五 典”则指少昊、颛顼、高辛、唐、虞的书.相传为我国最早的古籍。
B.“遭忧”指遇到父母亲死去的情况,又称“丁忧”,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不能招丁忧的人为官,已经为官的人也要丁忧去职,回家守丧。
C.征辟”是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由地方官吏或王公大臣推荐,再由朝廷选用,授以官职。《后汉书,张衡传》中说“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就反映了这一制度。
D.“建宁元年”是西汉时期的一种年号纪年。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第一年即称为元年,如《游褒禅山记》中的“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林宗的父亲死得早,母亲想要他去县里做事。但林宗认为那是一个低贱的工作,就推辞了,而是去成皋学了三年,博学有才。
B.郭林宗形象上佳,淡薄名利。他一举一动都有人效仿,喜欢游历,不愿做官,无论天子还是诸侯,他都不愿意去接近。
C.郭林宗喜欢帮助人,曾有陈留人左原犯过错误,林宗不顾众人的嘲笑,为他摆下酒席,并以蘧瑗曾为大盗、颜回也有过错来安慰他。
D.郭林宗死后,有一千多人前往会葬,并为他立下石碑,著名文学家蔡邕为他撰写了碑文,并认为,碑文与郭林宗是很相称的。
【小题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林宗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故宦官擅政而不能伤也。
(2)其日林宗在学,原愧负前言,因遂罢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梁字君严,渔阳要阳人也。为郡吏,太守彭宠以梁守狐奴令,与盖延、吴汉俱将兵南及世祖于广阿,拜偏将军。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为梁功及即位,议选大司空,而《赤伏符》曰“王梁主卫作玄武”,帝以野王卫之所徙,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于是擢拜梁为大司空,封武强侯。建武二年,与大司马吴汉等俱击檀乡,有诏军事一属大司马,而梁辄发野王兵,帝以其不奉诏敕,令止在所县,而梁复以便宜进军。帝以梁前后违命,大怒,遣尚书宗广持军中斩梁。广不忍,乃槛车送京师。既至,赦之。月余,以为中郎将,行执金吾事。北守箕关,击赤眉别校,降之。三年春,转击五校,追至信都、赵国,破之,悉平诸屯聚。冬,遣使者持节拜梁前将军。四年春,击肥城、文阳,拔之。进与骠骑大将军杜茂击佼缰、苏茂于楚、沛间,拔大梁、啮桑,而捕虏将军马武、偏将军王霸亦分道并进,岁余悉平之。五年,从救桃城,破庞萌等,梁战尤力,拜山阳太守,镇抚新附,将兵如故。数月征人,代欧阳歙为河南尹。梁穿渠引谷水注洛阳城下,东写巩川,及渠成而水不流。七年,有司劾奏之,梁惭惧,上书乞骸骨。乃下诏曰:“梁前将兵征伐,众人称贤,故擢典京师。建议开渠,为人兴利,旅力既愆,迄无成功,百姓怨讟,谈者欢哗。虽蒙宽宥,犹执谦退,‘君子成人之美’,其以梁为济南太守。”十三年,增,定封阜成侯。十四年,卒官。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为梁功/
B.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为梁功/
C.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为梁功/
D.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为梁功/
【小题2】下列对原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司马,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东汉初大司马为三公之首,掌管军事。
B.节,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牦牛尾,古代使者出使时用作凭证。
C.乞骸骨,官吏请求退职的说法,表示请求退职的还有“移病”“致仕”“下车”等。
D.邑,旧时县的别称,古代帝王赐给诸侯、有功之臣的领地或食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梁战功卓著,被人称赞。他守箕关,击赤眉别校,拔肥城、文阳、大梁、啮桑等,可谓战无不胜,受到众人称赞。
B.王梁备受信赖,职位显赫。他因战功,先后被授予大司马、中郎将、济南太守等职务,被赐予关内侯、阜成侯等爵位。
C.王梁行事武断,受到惩罚。他与大司马吴汉共同进击檀乡时,不听皇帝诏令,两次私自用兵,惹恼皇帝,险被处死。
D.王梁为民兴利,深受其累。他任河南尹时,想要开渠为百姓谋利,却没有成功,被有关官员弹劾,于是惭愧上书请求辞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不忍,乃槛车送京师。既至,赦之。月余,以为中郎将,行执金吾事。
(2)梁穿渠引谷水注洛阳城下,东写巩川,及渠成而水不流。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祖父经,为郡县狱吏,案法平允,务存宽恕。
诩年十二,能通鬣尚书》.早孤,孝养祖母.后祖母终,服阕,辟太尉李惰府,拜郎永初四年,羌胡反乱,残破并、凉,大将军邓骘以军役方费,事不相赡,欲弃凉州,并力北边,公卿议者成同.诩闻之,乃说李惰曰:“窃闻公卿定策当弃凉州,求之愚心,未见其便:凉州既弃,即以三辅为塞;,三辅为塞,则园陵单外.此不可之甚者也。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观其习兵壮勇,实过余州。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其土人所以推锋执锐,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若弃其境域,徙其人庶,安土重迁,必生异志。如使豪雄相聚,席卷而东,虽贲、育①为卒,太公为将,犹恐不足当御.弃之非计。”惰曰:“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几败国事。然则计当安出?一诩曰:“今凉土扰动,人情不安,窃忧卒然有非常之变.诚宜令四府九卿②,各辟彼州数人,其牧守令长子弟皆除为冗官③,外以劝厉,答其功勤,内以拘致,防其邪计。”惰善其言,更集四府,皆从诩议。于是辟凉州豪桀为掾属,拜牧守长吏子弟为郎,以安慰之。
后朝歌贼宁季等数千人攻杀长吏,屯聚连年,州郡不能絷,乃以诩为朝歌长。及到官,设令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攻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带丧服而不事家业为下.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贳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逆杀贼数百人。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埏④缝其裾为帜,有出市里者,吏辄禽之。贼由是骇散,成称神明。
后羌寇武都,诩迁武都太守.羌乃率众数千,遮词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抄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
……
诩好刺举,无所回容,数以此忤权威,遂九见谴考,三遭刑罚,而刚正之性,终老不屈。永和初,迁尚书令,以公事去官.朝廷思其忠,复征之,会卒。
临终,谓其子恭日:。吾事君直道,行己无愧,所悔者为朝歌长时杀贼数百人,其中何能不有冤者.自此二十余年,家门不增一口,斯获罪于天也。”
(节选自《后汉书•虞傅盖臧列传》)
注:①贲、育:贲,孟贲;育,夏育。二人都是秦武王时的壮士。
②四府,四大官府;九卿:九类官员。③冗官:无固定职事的散官。④采艇:通“彩线”。【小题1】下面各旬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辟太尉李惰府辟:征召
B.微子之言,几败国事微:如果没有
C.窃忧卒然有非常之变卒:突然
D.诩为飨会,悉贳其罪贳:惩治
 
【小题2】下列各句能具体表现出虞诩的“将才”的一组是()
①案法平允,务存宽恕  
②诩年十二,能通《尚书》早孤,孝养祖母
③于是辟凉州豪桀为掾属,拜牧守长吏子弟为郎,以安慰之
④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
⑤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埏缝其裾为帜
⑥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④⑤⑥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大将军邓骘因为怕耗费军饷想要放弃凉州,虞诩知道后,劝他不要这样做。因为放弃凉州后三辅将妻成为边塞,一则皇室园陵也将暴露在外了,二则尚有守城之勇的凉州百姓被弃置不用,将使局势发生动荡。
B.虞诩到朝歌县做长官,能够因势利导,招募游手好闲之人做壮士,并派遣会缝纫的贫民为反贼作标有记号的衣裳,反贼出入市里的时候便捕捉。反贼害怕,认为有神灵相助。
C.羌人入俊,虞诩以武都太守的身份率兵抵挡,因敌众我寡,于是审时度势,采用增灶法成功地抑制住了敌人的追兵。
D.虞诩一生刚正不屈,忠心于国,所以在朝歌长任上杀掉数百名叛贼,也是忠于职守的行为,问心无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衡传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鹭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范哗《后汉书·张衡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逾侈:过度奢侈
B.再迁为太史令 再:两次
C.中有都柱 都:首都
D.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疾恶:痛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游于三辅/虽才高于世B.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十年乃成
C.大将军邓鹭奇其才/其皆出于此乎D.因以讽谏/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员径八尺B.虽有槁暴
C.一夫作难而七庙隳?D.所守或匪亲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从张衡的为人以及在文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在科学技术方面卓越的才能和贡献和在政治上的突出作为三个方面来写。记叙的重点是张衡在文学上的才能和贡献。
B.本文的写作特点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写法和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在记叙、说明的同时,穿插对张衡为人品格的评价,作者态度鲜明。
C.语言凝练平实是本文的突出特点,作者写作时绝少用形容词,尽量抓住史实,描绘时惜墨如金,无一句赘言。
D.本文在介绍张衡政治上的才干时,文章仅选取两件事作为切人点,一是《思玄赋》的由来,一是出任河间相时与奸党斗争一事。
【小题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
(2)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胡广字伯始,南郡华容人也。广少孤贫,亲执家苦。长大,随辈入郡为散吏。太守法雄之子真,从家来省其父。真颇知人。会岁终应举,雄敕真助其求才。雄因大会诸吏,真自于牖间密占察之,乃指广以白雄,遂察孝廉。既到京师,试以章奏,安帝以广为天下第一。旬月拜尚书郎,五迁尚书仆射。
顺帝欲立皇后,而贵人有宠者四人,莫知所建,议欲探筹,以神定选。广与尚书郭虔、史敞上谏。帝从之,以梁贵人良家子,定立为皇后。时,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限年四十以上,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广复与敞、虔上书驳之,帝不从。时,陈留郡缺职,尚书史敞等荐广。曰:“窃见尚书仆射胡广,谦虚温雅,博物洽闻,不矜其能,不伐其劳。陈留近郡,今太守任缺。广才略深茂,堪能拨烦,愿以参选。”
广典机事十年,出为济阴太守,以举吏不实免。汉安元年,迁司徒。延熹二年,大将军梁冀诛,广与司徒韩演、司空孙朗坐不卫宫,皆减死一等,夺爵土,免为庶人。九年,复拜司徒。灵帝立,与太傅陈蕃参录尚书事,复封故国。以病自乞。会蕃被诛,代为太傅,总录如故。时年已八十而心力克壮继母在堂朝夕瞻省傍无几杖言不称老及母卒居丧尽哀率礼无愆自在公台三十余年,历事六帝,礼任甚优,每逊位辞病,及免退田里,未尝满岁,辄复升。其所辟命,皆天下名士。年八十二,熹平元年薨。文恭侯,拜家一人为郎中。故吏自公﹑卿﹑大夫﹑博士﹑议郎以下数百人,皆缞绖殡位,自终及葬。汉兴以来,人臣之盛,未尝有也。熹平六年,灵帝思感旧德,乃图画广及太尉黄琼于省内,诏议郎蔡邕为其颂云。
(选自《后汉书·胡广列传》)
注探筹:用抽签方式决定。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年已八十/而心力克壮/继母在堂朝夕/瞻省/傍无几杖/言不称老/及母卒居丧/尽哀/率礼无愆/
B.时年已八十/而心力克壮/继母在堂朝夕/瞻省/傍无几杖/言不称老/及母卒/居丧尽哀/率礼无愆/
C.时年已八十/而心力克壮/继母在堂/朝夕瞻省/傍无几杖/言不称老/及母卒居丧/尽哀/率礼无愆/
D.时年已八十/而心力克壮/继母在堂/朝夕瞻省/傍无几杖/言不称老/及母卒/居丧尽哀/率礼无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
C.庶人,文中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古代也可用“黎首”“黔首”来泛指百姓。
D.谥,古代帝王、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广历经清苦,受到太守举荐。胡广少年丧父家中贫穷,后到郡里做散吏,太守法雄之子法真向父亲推举了胡广,于是胡广被推选为孝廉。
B.胡广极力劝谏,改变朝中决议。顺帝想立皇后,朝议决定用抽签方式来决定,胡广与尚书郭虔、史敞上书劝谏,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C.胡广护卫不力,被贬成为庶人。延熹二年,大将军梁冀被诛杀,胡广因平叛不力而获罪,免去死罪减罪一等,削除爵位土地,免为庶人。
D.胡广历经六帝,死后哀荣备至。胡广在公台任职三十余年,共侍奉六位皇帝,胡广死后,数百官员都穿丧服守在灵枢旁,直至下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见尚书仆射胡广,谦虚温雅,博物洽闻,不矜其能,不伐其劳。
(2)广典机事十年,出为济阴太守,以举吏不实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