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按照原文内容填空。
(1)令初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然,籍何以至此?
(5)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故王之不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句子默写 更新时间:2019-11-21 08:04: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弟也。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悦。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高祖大笑。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太祖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昙首固乞吴郡,太祖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者,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我家衰耳。”

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除著作郎,不     于是荆轲车而去
B.高祖览读,问弘曰:“卿弟何如卿?”  项王即日留沛公
C.贤兄屡称疾,固辞州任 愿举国为内臣,诸侯之列
D.直我家衰耳 今急而求子,寡人之过也
【小题2】根据高中语文必修课文判断下面古代文化常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在《荆轲刺秦王》中,“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中的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子。
D.古代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在《鸿门宴》中,“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是项羽的字,本人在自称时要称字,以示谦虚。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从军后随高祖外出,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兴。
B.王昙首在平定内乱中立下大功,太祖认为,如果没有王昙首兄弟俩,自己就不会有今天的皇位,于是便下诏封赏了王昙首。
C.宋高祖十分赏识王昙首,认为他沉稳坚毅、有识见、有器度,是宰相之才,更建议宋太祖日后遇事要多听取王昙首的意见。
D.王昙首为了消除彭城王义康的不满,坚持请求到吴郡任职,但未获准;于是又劝说兄长王弘将府中一半兵力分给了彭城王。
【小题4】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鸿门宴》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
(2)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种树郭橐驼传
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雠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勗尔植,督尔获,蚤缲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安吾性耶?故病且殆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且硕茂,早实以蕃  蕃:多
B.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孳:滋长,繁殖
C.勖尔植,督尔获  勖:勉励
D.故病且怠   病:疾病
【小题2】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A.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B.故不我若也
C.理,非吾业也
D.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介绍人物姓名、形貌、技能,看似漫不经意写起,如同闲笔,其实生动传神,郭橐驼身带残疾而拥有绝技,形貌虽丑而见识过人,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B.本文通过对比手法写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主要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
C.文章从“养树”谈到“养人”,借做官者“好烦其令”与不善种树者构成对比规讽为政不可扰民,主张顺应自然,让百姓休养生息
D.本文属于人物传记,与《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的正史写法相同,都是借普通人物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的事理加以托讽,全文重在议论说教。
【小题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2)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进吏科右给事中,累谪交阯为吏。居九年,仁宗嗣位,始召入御史。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还。亨信让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贻大患。”兵部议,寝不行。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其罪。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着兜鍪处,颠发尽秃。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谪交阯为吏 坐:因犯……罪或错误
B.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还   引:率领
C.诸守将弃城遁,并其罪 按:压抑、止住
D.车驾既北,寇骑日城下 薄:逼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亨信让曰  师道不传也久矣
B.帝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 秦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C.始召入御史  身死人手,天下笑者
D.土木之变  至始皇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B.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C.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D.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小题4】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
B.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文中的庙号还有“英宗”,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
B.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C.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
D.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
②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邦瑞,字惟贤,宜阳人。早有器识。为诸生,山东盗起,上剿寇十四策于知府。正德十二年成进士。改庶吉士。与王府有连,出为广穗知州。

嘉靖初,祖忧去。补滁州。屡迁南京吏部郎中,出为陕西提学佥事。坐岁贡不中式五名以上,贬滨州知州。再迁固原兵备副使。泾、邻巨盗李孟春,流劫河东、西,剿平之。以祖母忧去。服除,复提学陕西,转参政。母忧解职。起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寇乘冰入犯,设伏败之。改南京大理卿。未上,召为兵部右侍郎。改吏部,进左。

俺答犯都城,命邦瑞总督九门。邦瑞屯禁军郭外,以巡捕军营东、西长安街,大启郭门,纳四郊避寇者。兵部尚书丁汝夔下狱,命邦瑞撮其事,兼督团营。寇退,请治诸将功罪,且浚九门濠堑,皆报可。邦瑞见营制久弛,极陈其弊。遂罢十二团营,悉归三大营,以成宁侯仇鸾统之。邦瑞亦改兵部左侍郎,专督营务。复条上兴革六事。中言宦官典兵,古今大患,请尽撤提督监枪者。帝报从之。

仇鸾构邦瑞于帝,帝眷渐移。会鸾奏革蓟州总兵官李凤鸣、大同总兵官徐珏任,而荐京营副将成勋代凤鸣,密云副将徐仁代珏。旨从中下。邦瑞言:朝廷易置将帅,必采之公卿,断自震衷,所以慎防杜渐,示臣下不敢专也。且京营大将与列镇将不相统摄,何缘京营,乃黜陟各镇。今曲徇鸾请,臣恐九边将帅悉奔走托附,非国之福也。帝不悦,下旨谯让。鸾又欲节制边将,罢筑蓟镇边垣。邦端皆烈为不可。鸾大憾,益肆谗构。会邦瑞复陈安攘大计,递严旨落职,以冠带办事。居数日,大计自陈。竟除名,以赵锦代。

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冬童日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既至,疏便宜数事,悉允行。逾年卒,赠太子少保。谥襄毅,遣行人护丧归葬。邦瑞严毅有识量。历官四十年,以廉节著。

(节选自《明史·王邦瑞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B.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C.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D.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进士,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明清时,殿试及第者皆赐出身,且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C.服除,即“除服”。亦称“除丧”、“脱服”。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亲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穿丧服不同,但除服时间一致。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邦瑞轻时就有气量和才识。调任陕西提学佥事时,因贡入国子监的生员有五人以上考试不合格而获罪,被贬为滨州知州。
B.王邦瑞谙熟军务。他总督九门时,因兵部尚书丁汝夔下狱,由他代理兵部事务,他提出的很多合理建议,皇帝都同意了。
C.王邦瑞仕途坎坷。仇鸾向皇帝诬陷他,皇帝对他的信任渐渐转移。后因奏请革除李凤鸣、徐珏等人令皇帝不高兴,下诏书责备他。
D.王邦瑞能够审时度势,因地制宜。他到了京营以后,根据具体情况向皇帝上书,都被允许施行。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邦瑞见营制久弛,极陈其弊。遂罢十二团营,悉归三大营,以成宁侯仇鸾统之。
(2)朝廷易置将帅,必采之公卿,断自宸衷,所以慎防杜渐,示臣下不敢专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注)①漆身为厉(làl),吞炭为哑:身上涂漆为癞,喉咙吞炭使哑。指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厉,通“癞”,癞疮。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B.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C.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D.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在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
B.如厕。古代多指“到厕所去解手”的意思。文中即此意。
C.幸,本义是指意外地得到好处或免去灾害,引申义是福气、宠爱,也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文中使用的是引申义。
D.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
B.豫让的朋友劝说他假意投靠赵襄子再伺机刺杀,但豫让认为那是不义的行为,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做法。
C.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D.第二次行刺失败被擒,豫让要求向赵襄子的衣服刺几下以了却心愿,赵襄子感于他的大义,满足他的要求后才将其处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2)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