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魏晋南朝人品评人物,非常重视人物风度的清俊爽朗之美。《世说·容止》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又载:“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这里赞誉人物的风神姿貌,用了“爽朗清举”“俊爽”等词语,大致都是清俊爽朗的意思。当时玄学盛行,上层人士往往把超脱尘俗、神游物外当作雅人雅事,他们认为清俊爽朗的风度是一个人在思想、感情、性格方面超脱尘俗的标志。《世说》等书关于风姿、风神的记载都是针对人物的外部风貌说的,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风”是针对思想感情呈现为作品的外部风貌说的,二者特色都是“清”。可见文学批评中“风”的概念是从人物品评借用而来的,而且借义同原义仍相吻合。。
至于品评人物的所谓“骨”,是指骨相、骨法而言的。《赏誉》载:“王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轻诋》载:“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注引《说林》曰:“范启云:韩康伯似肉鸭。”“垒块”原意指众石错落突兀,这里借指人的骨骼挺拔。陈玄伯骨骼挺拔,故王羲之评为“有正骨”。韩康伯肥胖臃肿,有似肉鸭,骨骼为血肉所掩,故被人评为“无风骨”。肥胖使人体好像无骨,借用到文学批评方面,则肥辞使文无骨,故《风骨》说:“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
让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六朝画论中的风骨论。人物画评论中关于风骨的概念,是直接从当时人物品评的言论中得来的。顾恺之《论画》一文中多次运用“神”“骨”等词品评古画,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序》认为画有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气韵生动即指风,骨法用笔即指骨。谢赫把气韵生动、骨法用笔放在六法第一、第二位,可见他对风骨的重视程度。画论中风、神、气韵等词,都指人物的神情风貌在画中表现的生动性而言;骨、笔迹、骨法用笔等词语,则指人物的骨相形貌在画中是否被勾勒得遒劲有力而言。人物品评、画论中风骨连称,除二者都很重要外,还由于二者的关系颇为密切。
文学批评中的风骨论和画论中的风骨论的关系比起和人物品评的关系更为接近,因为文论、画论二者都是文艺理论。画论中的风骨论产生时代较文论中的风骨论要早,文论中的风骨论,或许主要是从画论移植而来的,从画论中的风骨论发展到文论中的风骨论,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画论中首先强调气韵生动,借用到文论,刘勰也强调“风”在作品艺术表现中的首要地位,他在《风骨》中说“诗总六义,风冠其首”。其二,画论中也很强调骨法用笔,移用到文学创作上,骨法用笔犹如端直劲健的语言。在绘画上,骨法用笔和随类赋采在步骤上有先后之分,即先勾勒轮廓,再施色彩;在写作上,端直劲健的语言和美丽的辞藻在运用上却是不可能划分为先后两个步骤的。
从人物品评到画论再到文论,三者的评论对对象虽有不同,但风骨概念的基本特征却没有改变,“风”均指清俊爽朗的风貌,“骨”均指端直劲健的骨骼。
(节选自王运熙《从<文心雕龙·风骨>谈到建安风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风”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是作品内在思想感情的外在呈现。
B.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骨”是指作品端直劲健的语言,辞藻美丽的作品都无“骨”。
C.文学批评风骨论虽然源于人物品评,但它与画论中的风骨论的关系更为接近。
D.文学批评中的风骨论的产生晚于画论中的风骨论,它可能是从画论中移植过来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魏晋南朝人赞誉人物的风神姿貌“爽朗清举”“俊爽”,其实就是肯定他在思想、感情、性格方面超脱尘俗。
B.六朝人物画论中的“风骨”概念直接源于人物品评的言论。谢赫认为,“风”指气韵生动,“骨”指骨法用笔。
C.在六朝画论和人物品评中,“风”与“神”“ 气韵”等词,“骨”与“笔迹”“骨法”等词的含义是完全一致的。
D.无论是魏晋南朝的画论还是文论,都把气韵生动放在首位。刘勰《风骨》中所说的“诗总六义,风冠其首”便是明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玄学盛行致使魏晋南朝上流社会看重超脱尘俗、神游物外的雅人雅事,这影响到当时人物品评的取向,也对后世的画论、文论产生了影响。
B.“风骨”这个概念本为魏晋南朝人品评人物的用语,“风”指清俊爽朗的神情风度,“骨”指挺拔端直的骨骼,后来被借用到文学批评中。
C.画论中的“骨”即骨法用笔,是指画中人物轮廓分明、遒劲有力,所以,韩康伯肥胖臃肿,不符合审美标准,陈玄伯因骨骼挺拔而受到赞誉。
D.从人物品评到画论再到文论,均有“风”“骨”概念,其基本特征前后一致;又因为二者的关系颇为密切,地位重要,常常风骨连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7 12:02: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刘再复所谓“四星”,是指歌星、影星、球星、节目主持人。说“四星高照”,既无褒贬,也无偏见。
只是说,当下这个时代乃是以“四星”为符号的时代。与“抬头望见北斗星”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不同,这个时代人类生活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先的生活(古典生活),只要用“衣、食、住、行”概说即可,而现代生活则增加了另外四个字的内容,即“性、健、寿、娱”。物质生活全面展开了,人们不再安于衣食住行,还普遍地追求情欲的满足、健康的实现、寿命的延长和生活的娱乐化。“四星”应运而生,不仅浮出繁华的地表,而且进入灿烂的高空。不可否认,现代化确实带来了生活的丰富、情感的多元、人性的快乐、视野的扩张、时间的增值。从总体上说,人类其实愈来愈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希望多活一些年月以享受人生。然而,历史总是悲剧性地前行,四星高照的同时,人文的许多部分,如文学、艺术、思想、教育等,都可能付出代价。
说要付出“人文”的代价,从根本上说,是要付出“人”本身的代价,人本身发生了变质。这种集体变质现象,除了可以用“人正在变成另一种生物(金钱动物)”来描述之外,还可以用一个“关键词”来描述,这就是“消费体”。人正在变成消费体而消费一切:消费城市、消费乡村、消费物质、消费技术、消费自然、消费古玩、消费电影、消费传统、甚至消费“神”(包括消费上帝与消费佛)。最后是消费人本身,有肉卖肉,有灵卖灵,有容貌卖容貌,有青春卖青春,有八卦卖八卦,有知识卖知识,一切都是商品,一切都是交易。消费的潮流覆盖一切,横扫一切。个个都成为消费潮流中人。欧洲一些国家,产业(制造业)濒临瓦解,只剩下服务业、旅游业、交通业和高科技,工人阶级几乎消失,因为人人都是消费体,而非生产体。东西方在共同的“四星高照”和消费狂热的“大形势”下,确实存在着一个“何处人文”的大问题。
面对“四星高照”及其相随相生的“价值迷失”的现象,接下去的问题是,在此历史语境中,人文价值包括人文理想是否还能实现?我的答案是“可能实现”。
我的乐观还是来自对“人”本身和天才的信赖,相信人类一部分变质,一部分并不变质;一部分成为潮流中人,一部分却不是潮流中人;一部分神经被金钱所抓住,一部分并不被金钱所抓住。总之,有一部分人,他们拥有超越的能力,拥有从时代的大潮流中跳出来的能力。曹雪芹所处的时代乃是“文字狱”最猖獗的时代,他的历史大环境与家庭小环境都极为恶劣,以致他写作时不得不隐姓埋名,不仅要把“真事隐”,而且要把“真名隐”,然而,他却超越这种环境的限制与困扰而创造出中国文学的第一伟大经典。从这说开去,我们又可以想到但丁,想到达·芬奇,想到米开朗基罗等文艺复兴的伟大先驱。在中世纪的黑暗中,但丁的《神曲》借助宗教的外壳,却注入巨大的人文内容。米开朗基罗,他受雇于罗马教皇,工作于梵蒂冈的西斯廷大教堂,但他却在《创世纪》的大天顶画中注入让人振聋发聩的人文精神。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以及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们,用他们的天才杰作和灵魂经历告诉我们:任何时候,文艺都是可能复兴的;任何时候,“人文”都是有立足之地的。他们还告诉我们:时代是可以超越的,人文创造总是超越时代的困境与超越时代条件(包括政治条件、经济条件、精神条件等)的制约,而后才抵达前人所未至的巅峰。从这个意义上说,“何处人文”的大提问便可做出一种答案:人文不在“环境”的卵翼里,而在个体生命的奋斗中,也可以说,人文就在每个人的手上,每个人的脚下,每个人的心中。
【相关链接】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人的生活追求,在古典生活简单的“衣、食、住、行”之外增加了“性、健、寿、娱”,“四星”应运而生并大放光芒,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人对新生活的需求。
B.欧洲一些国家制造业衰退,而服务、旅游、交通等行业却相对发达,这与现代人注重消费,人本身演化成为“消费体”有关。
C.曹雪芹身处“文字狱”最猖獗的时代,“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就的伟大著作《红楼梦》,充满人文精神。这表明越是恶劣的生存环境,越是焕发人文精神的最佳理想之地。
D.在不利于人文精神滋生和繁育的环境里,一部分优秀人士却凭个体的努力创造出闪耀人文精神的文化产品,这样的例子,中外都有。
【小题2】下列对全文大意的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四星高照”是一种社会弊象,四星高照的同时,人文的许多部分,如文学、艺术、思想、教育等,都可能付出代价。
B.现代人类生活内涵发生巨大变化,文学、艺术、思想、教育等人文创造都已付出巨大代价。
C.“四星高照”挤压了人文精神生存的空间,“价值迷失”的现状堪忧,寄希望于一部分超越时代的个体的努力,人文价值和人文理想是有可能实现的。
D.“四星高照”要付出“人文”的代价,从根本上说,是要付出“人”本身的代价,人本身发生了变质。人正在变成消费体而消费一切,甚至消费肉体与灵魂。
【小题3】根据本文的观点,下列推论和延伸理解,不合理的一项是
A.某大学教授对自己行将毕业的学生宣布:“十年之后,赚不到四千万人民币的人不要来见我,更不要对人说你是我的学生。”该教授的行为,属于一种“价值迷失”的表现。
B.在儒家士子普遍抱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且以做官作为实现理想的绝佳途径的时代,陶渊明弃官归隐,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寻求自由的精神,是一种人文价值的体现。
C.某女青年宣布自己的择偶标准时,毫不含糊地说:“宁可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其执着而毫不妥协的精神,是为实现自己的人文价值而发出的强音。
D.身为平民百姓,只要有一点超越时代的精神,在物欲的追求之外,有一些精神文化的索求,比如闲暇读一点“无用”的书,权势面前保持一点自尊,就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回归。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朝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朝代,每一个节日都被宋人发挥到极致。清明节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各种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宋朝的清明节的最大亮点应该是蹴鞠。《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诗圣杜甫《清明》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诗人陆游《感旧四首》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这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娱乐的习俗。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层踢球已经是成为时尚,上海博物馆藏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皇帝和大臣在踢球的情景。宋代社会上还有了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门的对抗性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但书上讲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由射门比准向灵巧和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精神,宋代的踢球爱好者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水浒传》中写到宋徽宗也是“齐云社”的成员。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
宋代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市民携带炊饼出游踏青。宋代民间,习惯把无馅的食品称为饼,用火烤的叫烧饼,蒸的叫蒸饼,面条叫汤饼,油炸的叫油饼。宋仁宗赵祯做皇帝之后,因为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而蒸饼的“蒸”字和赵祯的“祯”字发音相似,那时说话写字都讲究避皇帝或长辈的名讳,所以,蒸饼就改称为“炊饼”。在当时的汴梁城里,炊饼是一种大众食品,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宋朝把有馅的食品叫做馒头。《水浒传》中武大郎每天早起,挑起做好的一担炊饼出门叫卖。武松离家出行前,曾经交待哥哥武大说:你少在外面,早点回家;原先做炊饼十扇笼,以后只要做五扇笼。扇笼就是蒸笼,可以断定,大郎炊饼是蒸出来,而非烤制的烧饼。宋代炊饼是今天的馒头,绝非烧饼,而馒头却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
宋朝太学与国子监食堂例行加餐,春秋两季加炊饼,冬天供应太学馒头。宋人笔记言,炊饼深受汴梁城民众喜爱,成为主食。年年清明节,市民携带枣粥、鸭蛋和炊饼,出游踏青。黄庭坚在宽慰病中朋友的书简中说:“病者想渐苏醒能食矣。家园炊饼漫佳,不知堪否?”诗人杨万里题作《食蒸饼作》:“何家笼饼须十字,萧家炊饼须四破,老夫饥来不可那,只要鹘仑吞一个。”
读《水浒传》我们可探寻出宋朝清明节的习俗,除了传统的祭祀祖先外,更多的是纵情取乐,宋朝的节日已经走下了宗教的圣堂,成为老百姓外出娱乐的载体。而通过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看到,宋朝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市井生活恬静和谐,宋朝清明节丰富多彩的民俗展示了宋朝的繁荣富足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摘编自刘传录《从〈水浒〉中探秘宋朝清明节的习俗》)
【小题1】下列关于蹴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蹴鞠是宋朝清明节习俗的一大亮点,在当时,这种活动是上层社会的时尚运动,并有了专门的足球艺人,他们靠踢球来维持生计。
B.杜甫《清明》诗和陆游《感旧四首》诗,说明唐宋两代都有在清明节踢球和荡秋千的习俗,而且这两种习俗在唐朝就较为常见。
C.宋代蹴鞠的“白打”踢法,是调动身体多个部位来完成的一套花样动作,使“球终日不坠”,兼顾射门的精准性和控球的灵巧性。
D.“齐云社”是宋代由蹴鞠爱好者成立的民间组织,旨在维护其切身的利益,促进团结互助,同时也负责组织、宣传推广蹴鞠活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常把无馅的食品称作饼,饼的品种繁多,可火烤可蒸煮可油炸,其中炊饼由蒸饼改名而来,是为了避宋仁宗的名讳。
B.宋朝市民常携带炊饼出游踏青,汴梁城从事炊饼生意的商贩很多,宋人笔记和黄庭坚的书简都说明炊饼深受民众喜爱。
C.馒头在宋朝指的是有馅的食品,和今天我们吃的馒头有所不同。当时的宋朝太学食堂有例行加餐,冬季供应的就是馒头。
D.《水浒传》中武氏兄弟关于卖饼的对话,杨万里《食蒸饼作》的诗题和内容,说明烧饼和蒸饼是当时较常见的两种食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节作为宋朝的重要节日,被宋人发挥到极致,人们通过扫墓等形式祭祀祖先,还开展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寄托美好的愿望。
B.在清明节,宋朝人举行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等活动,说明宋朝的节日已成为百姓娱乐的载体,而淡化了传统的宗教色彩。
C.蹴鞠在宋代发展极快,不仅表现在上层流行,皇帝亲自参与,专业蹴鞠艺人出现,还表现在成立了专事蹴鞠活动的组织——“圆社”。
D.《水浒传》中有关蹴鞠与炊饼的描写,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图景,展示了宋朝市井生活繁荣、民众安居乐业的太平盛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条件即逆境

熊培云

①无论是谈判,还是谈恋爱,人多爱讲条件。这不是因为人世故,而是因为人必须生活在一定的条件之中。值得思考的是,当人们缺乏某些条件时,会感受到自己身处逆境之中,而当他们充分地享用这些条件时,却经常忽略条件给我们带来的麻烦。这种麻烦,就是我要说的“条件即逆境”。
②一条鱼在鱼缸里自由自在地游啊游,也许它并不知道自己身处逆境之中,但是我们知道。鱼缸为鱼提供了生存条件,也为它划定了生活的边界。而且,这个鱼缸随时可能会被打破,如果主人疏忽,没几天水还会变质。简单说,鱼在获得鱼缸这一生存条件时,同时也获得了必须仰仗鱼缸之条件而生活的逆境。
③人也一样,条件无处不有,逆境也无处不在。不是么?没房子的时候,你总想有一个房子。可一旦有了房子,你可能大部分时间都宅在家里,哪儿也不想去,更不愿迁徙,与世界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少。屋顶为你遮挡了夜晚的阵雨,但也为你遮挡了正午的阳光。汽车被发明,是人为自己制造的条件,但汽油短缺同样让我们举步维艰;自行车被发明,你可以拿它当代步工具,但你骑行时必须把手放在车把上。这些都是条件带来的逆境。一个富家子,从小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这种条件也可能成为一种逆境,使他永远失去了底层成长的经验,以及由贫穷到富有的奋斗过程。
④条件并不止于这些有形的工具,还包括无形的工具,比如制度。人类不断地为自己创造制度的条件时,也不断将自己抛进制度的逆境之中。就像影片《心慌方》一样,你打开一个房间,只意味着进入了一处新的逆境。如果承认世界上没有尽善尽美的制度,就不难理解所谓“解放”更像是在不同的监狱之间转移人民,区别只在于有的逆境是深不可测的“地牢”,有的逆境是“天鹅绒监狱”,有的逆境是正常的民居。即使是民居,也有民居的局限。美国司法不可谓不完备,但它对辛普森束手无策。
⑤不过,尽管逆境无所不在,但是人仍是自由的。因为可以选择,可以比较此处的逆境与彼处的逆境的区别,可以比较现在的逆境与过去的逆境的优劣,从而寻求改善。
⑥法国漫画家菲利浦·格吕克曾经讲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过去有比现在更多的未来。”在我看来,这句话已经接近真理。就一个人来说,在他小时候都有千万种选择的机会,长大以后,可以选择或者变动的机会越来越少,而当他已经别无选择或不做选择时,他的生命或者生活就衰老了。不管人类曾经遭遇多少逆境,但还是走到了今天,没有老去,正在于人类可以选择,不断地超越过去的种种逆境。
⑦同样的道理,无论是我们的人生,还是我们栖身的制度,最可怕的是停止生长,别无选择,永远一成不变。
⑧在法国前文化部长、作家安德烈·马尔罗看来,人是世界上唯一预先知道自己要死的动物,人要根据各自的生活态度和条件做出自己的反应,这种反应就是不断地“行动”,从而证实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著名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曾在《人的条件》一书将“劳动”、“工作”以及“行动”作为人的三种基本条件,指出行动与积极生活的意义。
⑨人类加之于自身的真正善良,就在于即使“天塌下来”也要积极生活。这种朴素的“在逆境中求生”,成为人的全部生活与信仰的。正是逆境的永恒,造就了人的永恒;正是条件的无常,造就了人的圆满。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提出条件即逆境的观点;接着举例论证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条件都是逆境;最后指出我们要通过不断选择和积极生活不断超越人生及制度中的种种逆境。
B.文章从“人多爱讲条件”说起,说明人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缺乏,就会“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身处逆境之中”。
C.作者重点论述的“逆境”,不是因条件缺乏所带来的困窘,而是在条件具备、而且人们已在“充分地享用这些条件时”,这些条件给人带来的麻烦。
D.人必须生活在一定的条件之中。当人们受制于这些条件时,会感受到自己身处逆境之中,当人们充分地享用这些条件时,也经常会感到条件给我们带来的麻烦。
【小题2】根据文意第④段“地牢”和“天鹅绒监狱”都是指什么?他们的区别是什么?
【小题3】根据文章概括人类超越逆境的方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医文化就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化而独立践行的中国文化,并且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瑰宝,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内经》只有十三方,而整个数十 篇幅讲的治法、理论、原则等,不是仅在医学领域独有,中医的一切都是与向外宇宙自然、向内心态道德,延伸开来,社会家国的认识是一样的,应对的基本理念是一样的。然而,什 么是中医文化?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 质文明的总和。具体而言:中医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 范、器物形象的总和。这样看来,中医文化学的研究范围很广,包括中医学形成的文化社会 背景、中医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价值理念、文化功 能、人文精神、语言文献,中医学区别于其他医学的文化特征,中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历 代名医所处历史文化背景、医学学术思想形成的条件及传承等等。除了上述理论研究之外, 中医文化研究还包括地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医医院文化建设、 中药企业文化建设等应用研究。
②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 自然 观、生命观、生活观的基因构成部分。中医文化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形 态, 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 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著名的中医文化专家张其成教授曾经提出 “易道主 干”说,认为中华文化的主干既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而是通贯儒家、道家的“易家”,易 家的核心就在于“易道”。就易与医的关系论,自古就有“医易同源” “医易会通”的命题。 也就是说,中医与作为中华文化主干的“易道”不仅存在纵向的同源关系,而且存在横向的 同理关系,由此可知,中医思想文化也同样具有通贯儒道的特点。隋唐以后,中医还吸取了 佛家的思想。 更为重要的是中医的一些思想还对易、 儒、 道产生过反影响或产生过修补作用,如天人观念、阴阳五行学说、气学说等。
③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原 创思维方式, 融合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凝聚古圣先贤和儒道佛文化的智慧,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大力弘扬中医文化,大力发展中医文化事业,是提升国家 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和重要途径。
④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医文化,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工业 化、城市化的背景之中,其生存环境已被严重破坏,其生存状况亦不容乐观,在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医文化的现代发展遭遇到西方强势文化的沉重压力,一方面传 统中医文化的内涵正在褪色、消失, 另一方面来自发达西方发达国家的西医实证科学。因此,必须做出主动的努力来确认和维护中医文化的生存空间,在面对外来医学文化的冲击和时代 变迁的荡涤时坚守自己的文化特色,遵守中医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和自身逻辑性,在选择中医文化现代发展的方向、方法及路径时既不会一味固守传统而丧失发展的机遇, 又不会因一 味迎合“现代”而更改或擦除中医药文化的根本属性。中医文化现代发展是动态的过程,它 只有在不断地海纳百川中才会绵延相继、更新常流。
(选自王祚桥《中医文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中医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独有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B.中医文化融合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也凝聚了古圣先贤和儒道佛文化的智慧,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理念与原创思维方式。
C.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的基因构成部分,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形态,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
D.中医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构成了中华中医文化,中医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耕文明是中医文化的发源地,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医文化生长的土壤。在当今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中医文化生存状况堪忧,生存环境已经受到严重破坏。
B.中医文化不仅具有贯通儒家、道家的特点,还吸取了佛家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中医文化思想还对易家、儒家、道家产生过反影响或产生过修补作用。
C.中医文化学的研究范围很广,不仅包括中医学形成的背景、发展规律、思维方式、哲学思想、价值理念、语言文献等理论研究,还包括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中医学的文化功能、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等应用研究。
D.维护中医文化的生存空间,就是要坚守自己的文化特色,遵守中医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和自身逻辑性,选择自身现代发展方向、方法及路径时,既不能一味固守传统而丧失机遇,也不能一味迎合“现代”而更改或擦除自身的根本属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经典《内经》虽然只有十三方,但其中所讲的治法、理论、原则,与应对社会国家的认识和基本理念是一样的。
B.中医思想文化具有贯通儒家道家的特点,这一特点应充分体现在“医易同源”、“医易会通”的命题上。因而中医与“易道”不仅存在纵向的同源关系,而且还存在横向的同理关系。
C.中医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D.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因此,大力弘扬中医文化,大力发展中医文化事业,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和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