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左云县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近年实行“农林牧三三制”模式,即通过退耕造林种草,使农、林、牧用地各占可用地三分之一左右,形成以林护农、以草兴牧、以畜肥田的良性循环,同时开展农畜产品加工,走上特色产品开发的富裕之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左云县在实行“农林牧三三制”模式前较为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洪涝
C.寒潮
D.地震
【小题2】左云县拟采取工程措施改善生态环境,下列措施中不合适的是( )
A.保塬工程
B.护坡工程
C.固沟工程
D.填沟工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17-12-28 04:25: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 ( )
A.长期以来的土地不合理利用
B.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C.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D.干旱和大风现象
【小题2】保持水土的根本措施是 ( )
A.平整土地
B.修水平梯田
C.深耕改土
D.植树造林
【小题3】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 ( )
A.植被破坏
B.人口过度增长
C.贫困
D.环境恶化
【小题4】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 )
A.经济可持续发展
B.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生态可持续发展
D.减少污水排放量
同类题2
为了解不同植被坡耕地水土保持情况,分三组观测:I组植被覆盖度约95%,II组约75%,III组为裸地。下表为某年5月和8月各选三场的降雨过程及水土流失数据,甲、乙、丙分别对应三个观测组。
结合相关地理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表中的甲、乙、丙依次对应的观测组是
A.I组、II组、III组
B.II组、III组、I组
C.II组、I组、III组
D.III组、II组、I组
【小题2】通过上表可推出
A.降雨量越大,土壤流失量越大
B.降雨强度对土壤流失的影响大于降水量
C.5月份降水量多于8月份
D.单场降雨时间最长的是8月份的最后一场雨
同类题3
读“露天煤矿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图”,完成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很多地区能够建设露天煤矿的原因是什么?
(2)露天煤矿易于对自然环境产生什么危害?
(3)露天矿区建设隔离护坝的原因是什么?
(4)复垦区对环境的作用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在不同时期变化较大(图a、b、c)。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有了很大增加。大量人口向长城以北的鄂尔多斯高原迁移,有一部分人口向黄土高原的山地移民。据记载,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北部长城沿线植被为草原和荒漠草原。
(1)阅读图c,简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点。
(2)分别说出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和明清时期到现在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有何特点。
(3)根据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的变化,推测秦汉到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有哪些变化。
同类题5
国家制定的“十三五”规划确定了到2020年消除贫困的目标。打响了“精准扶贫”的攻坚战。2016年已超额完成1 000万人脱贫目标,同时出现一些成功案例。
我国的贫困地区多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读图,回答下题。
在甲、乙两区域中任选其一,简述该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自然原因。
相关知识点
区域地理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