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演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B.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C.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管辖的地区(相当于今陕西中部地区)。
D.社日是古代人祭祀谷神的节日。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代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8-02 04:03: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面有关的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项脊轩志》中的“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长亭送别》中“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的“鱼雁”,指书信。
C.《报任安书》中“剖符丹书”指朝廷发给功臣及其子孙享受特权、免除罪责的契券。
D.《陈情表》中提到“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汉朝时选拔人才采用的是察举制和征辟制,明清时期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省试,殿试。
同类题2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
B.“殡”在古代指验而未葬。后世把送灵枢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殡”“送殡”。
C.“坟墓”在古时是两个概念: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后世“坟”与“墓”并称,不再有所区别。
D.古人在服丧期间,在坟墓旁搭建的屋舍,叫作“庐冢”,亦作“庐墓”。“庐”,屋舍;“冢”,坟墓。
同类题3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文字,叫“墓志铭”。
B.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C.骈文又称“四六文”,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讲求辞藻华丽,注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但内容较空,远离社会生活,其价值不大。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秦汉。
D.在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同类题4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六艺
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六经,指礼、乐、射、御、书、数。
B.永和九年,岁在
癸丑
癸丑:这里以干支纪年,永和九年为癸丑年。
C.
太史
文起文公 太史:官名,负责修史等事。
D.吾妻
归宁
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同类题5
下列关于文中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城”“京师”均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B.“孤”是指年幼丧父。
C.“尚飨”是祭文结尾常用的语言,表示希望死者的魂灵来享用祭品。
D.“十二郎”中的“郎”是对男子的通称,也称“郎子”。
相关知识点
语言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
风俗礼仪
文史典籍
阅读与鉴赏
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