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演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B.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C.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管辖的地区(相当于今陕西中部地区)。
D.社日是古代人祭祀谷神的节日。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代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8-02 04:03: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的“梨园弟子”,是指唐玄宗在梨园里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后来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B.《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列置烽燧”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信号,夜间燃的火称为烽,白天烧的烟称为燧。
C.《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少牢”指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各一头,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
D.《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
同类题2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如不喝酒、不吃荤、不妄行动、不狂言戏笑等),以示虔诚。
B.《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到西汉末年的229年的历史。《后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的历史,作者范晔。
C.《张衡传》中“贯六艺”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均指古代学生需掌握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
D.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他们管辖的地区,这三个地区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同类题3
下面三幅对联对应了中国三个传统节日,请将三个传统节日的名称依次写出。
(1) 上联:去秽除邪千户门前悬虎艾
下联:尊贤吊古万人江岸喝龙舟
(2) 上联:三五良宵,花灯吐艳映新春
下联:一年初望,明月生辉度佳节
(3) 上联:千重远山万重水,十分相思百分念
下联: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轮明月两地心
同类题4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古时把书写在竹简上,为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须先用火烤干水分,叫“杀青”。后泛指写定著作。
B.传说狐狸在洞外死去时,一定会把头朝着它洞穴所在的土丘,表示对自己巢穴的依恋,叫“正丘首”。
C.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D.“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明日,指重阳节后。古人多于重阳节赏菊,重阳一过,赏菊者渐少。
同类题5
下列文学、文化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历史。
B.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循环相配时“地支”在前,“天干”在后。
C.“宗族”是父系单系亲属集团,即以一成年男姓为中心,按照父子相承的继嗣原则上溯下延,这是宗族的主线。若干支线的次序由与主线之间的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定。
D.《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相关知识点
语言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
风俗礼仪
文史典籍
阅读与鉴赏
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