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古时把书写在竹简上,为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须先用火烤干水分,叫“杀青”。后泛指写定著作。
B.传说狐狸在洞外死去时,一定会把头朝着它洞穴所在的土丘,表示对自己巢穴的依恋,叫“正丘首”。
C.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D.“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明日,指重阳节后。古人多于重阳节赏菊,重阳一过,赏菊者渐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6-07 04:10: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在古汉语中,用作第二人称的敬称代词主要有“子”“君”“敝”“阁下”“卿”“殿下”“足下”等。
B.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省城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
D.“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
同类题2
下列关于古代文学常识的表述,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梦轲言行的书,是由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B.《六艺经传》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指人物传记。
C.韩愈,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苏轼称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D.古代常用“耀”“拔”“迁”表明升职。《琵琶行》(并序)“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左迁”即为升迁之意。
同类题3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B.朝觐,指诸侯朝见帝王。觐:原指诸侯春天朝见天子。朝:诸侯秋天朝见天子。
C.蛮夷,泛指少数民族。在古代,蛮指代南部少数民族,夷指代东部少数民族,戎指代西部少数民族,狄指代北部少数民族。
D.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同类题4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华夏族、汉族多建都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夷之中,故后世称其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B.“顿首”是古时的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C.“博士”在古代为学位名称,现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职官,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的职官。
D.“庠”是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也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同类题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与歌、引、谣、吟、曲无严格区别。这种体裁的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采用五言、七言和杂言。
B.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曾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C.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抒情诗《长恨歌》《琵琶行》,还有七律《钱塘湖春行》等。
D.白居易的诗歌,不单《赋得古原草送别》人人皆知,他的《长恨歌》《琵琶行》也被众口传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说。
相关知识点
语言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
姓名称谓
风俗礼仪
阅读与鉴赏
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