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08-05 08:43: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存,字诚之,冀州人,举进士,为安肃军判官、天禧中,诏铨司以身言书判取士,才得二人,存预其选、知大名府朝城县,寇准为守,异待之,御史中丞王曙,屡荐为殿中侍御史。侍御史。仁宗初亲政,罢百官转对,存请复之。又言:“前者曹修古辈同忤旨废黜,布衣林献可因上封事窜恶地,恐自今忠直之言,与夫理乱安危之机,蔽而不达。”因引周昌、辛毗事,以开帝意。西边动兵,以天章阁待制为陕西都转运使黄德和之诬刘平也,存奏言:“平与敌接战,自旦至暮,杀伤相当,因德和引却,以致溃败。方贼势甚张,非平搏战,其势必不沮;延州孤垒,非平解围,其城必不守。身既陷没,而不幸又为谗狡所困,边臣自此无复死节矣。”朝廷采其说,始遣文彦博按治,由是平得直,而德和诛,元昊求款附,议者犹执攻讨之策。存建言:“兵役不息,生民疲弊,敌既有悛心,虽名号未正,颇羁縻之。”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以母老惮行,徙泽州,还为待制。契丹与元昊结昏,阴谋相首尾,聚兵塞上而求关南。存言:“河北城久不治,宜留意,”乃以为都运使,尽城诸州。入知开封府,复使河北。王则反,坐失察,降知汀州。久之,以吏部侍郎致仕。存性孝友,尝为蜀郡,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衣冠不见。与宾友燕接,垂足危坐终日,未尝倾倚。枣强河决,势逼冀城,或劝使他徙,曰:“吾家,众所望也,苟轻举动,使一州吏民何以自安?”讫不徙。卒,年八十八,谥恭安。

(《宋史·列传第七十九》)

注身言书判:吏部选官的一关,其内容,先试书判,书楷法道美,判文理优长为合格;再察其身言,身必体貌丰伟,苦须言辞辩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得奇增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衣冠不见/
B.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衣冠不见/
C.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衣冠不见/
D.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衣冠不见/
【小题2】下列对古代文化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转对,是指唐宋时期,大臣们轮流到皇帝面前接受皇帝的询问,并指陈时政得失。
C.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也含有“贬谪、平级调动”之意;文中是指升职。与“升职”意思相近的文言词语还有起、进、擢等。
D.致仕,意为辞官退休。致,交还,仕,官职。致仕的年龄一般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还有致事、致政等词,与乞骸骨、乞归等意思较为相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存有胆有识。契丹和元昊结盟后,他察知危险,建议注意黄河以北城防;枣强河决口,洪水逼近冀城时,他不肯迁走,以此来安定百姓。
B.张存善于进谏。他请求恢复转对制度时,指出了拒受忠直之言的危害,同时还引用古代正直大臣进谏的事例,开悟了皇帝之心。
C.张存很受赏识。他担任大名府朝城县令后,受到太守寇准的厚待;后来,御史中丞王曙又多次推荐他,让他担任侍御史。
D.张存秉性正直。黄德和诬陷刘平时,张存为之申辩,认为如果不是刘平解围,那延州城一定不能守住,从而使其冤情被昭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采其说,始遣文彦博按治,由是平得直,而德和诛。
(2)兵役不息,生民疲弊。敌既有俊心,虽名号未正,颇羁縻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

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旨。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不苟言笑。 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谓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而朱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守仁既卒,桂萼奏其擅离职守。帝大怒,下廷臣议。萼等言:“守仁事不师古,言不称师。欲立异以为高,则非朱熹格物致知之论。号召门徒,互相倡和。才美者乐其任意,庸鄙者借其虚声。传习转讹,背谬弥甚。”帝乃下诏停世袭,恤典俱不行。

隆庆初,廷臣多颂其功。诏赠新建侯,谥文成。二年予世袭伯爵。大学士申时行等言:“守仁言致知出《大学》,良知出《孟子》。”

守仁弟子盈天下,其有传者不复载。惟冀元亨尝与守仁共患难。

冀元亨,字惟乾,武陵人。笃信守仁学。举正德十一年乡试。从守仁于赣,守仁属以教子。宸濠怀不轨,而外务名高,贻书守仁问学,守仁使元亨往。宸濠语挑之,佯不喻,独与之论学,宸濠目为痴。 他日讲《西铭》,反覆君臣义甚悉。宸濠亦服,厚赠遣之,元亨反其赠于官。已,宸濠败,张忠、许泰诬守仁与通。诘宸濠,言无有。忠等诘不已,曰:“独尝遣冀元亨论学。”忠等大喜,搒元亨,加以炮烙, 终不承,械系京师诏狱。

世宗嗣位,言者交白其冤,出狱五日卒。元亨在狱,善待诸囚若兄弟,囚皆感泣。其被逮也,所司系其妻李,李无怖色,曰:“吾夫尊师乐善,岂他虑哉!”狱中与二女治麻枲不辍。事且白,守者欲出之。曰:“未见吾夫,出安往?”按察诸僚妇闻其贤,召之,辞不赴。已就见,则囚服见,手不释麻枲。问其夫学,曰:“吾夫之学,不出闺门衽席间。”闻者悚然。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    乞骸骨:自请退职
B.守仁事不古    师:效法
C.宸濠语挑之,佯不 喻:明白
D.系京师诏狱    械:器械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B.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C.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D.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守仁认为宋代周敦颐、二程兄弟以后,只有象山陆九渊的学说简易直捷,能够上接孟轲的学统。他认为朱熹的《集注》、《或问》等,是中年时还不成熟的学说。
B.守仁死后,桂萼弹劾他擅离职守,并认为守仁在学术上不取法先贤,不称道前儒。他还认为若论达到标新立异、格调最高的学术水平,非朱熹格物致知的学说莫属。
C.冀元亨对朱宸濠反复陈说君臣大义,并拒绝其所赠的礼物,后来面对诬陷,经受严刑拷打,坚持立场, 不攀诬王阳明,这正是践行阳明学说“良知”的具体体现。
D.冀元亨的妻子李氏,面对逮捕毫无惧色,在狱中还和两个女儿一起不停地编麻,守礼有节,令人肃然起敬。冀元亨夫妇的言行中,均表现出坦荡、磊落的君子风度。
【小题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才美者乐其任意,庸鄙者借其虚声。传习转讹,背谬弥甚。
(2)事且白,守者欲出之。曰:“未见吾夫,出安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甫十岁而孤,故吏归千缣赗之,已能让不受。及长,好学,嗜《汉书》,崖略暗诵。贞观中,第进士,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兄弟友睦,事诸舅谨甚。召拜太子司议郎,累迁吏部侍郎。高丽叛,诏李勣为浿江道大总管,处俊副之。师入虏境,未阵,贼遽至,举军危骇。处俊方据胡床,体胖,安餐不顾,密畀料精锐击之,虏却,众壮其谋。入拜东台侍郎。时浮屠卢伽逸多治丹,曰“可以续年”。高宗欲遂饵之,处俊谏曰:“修短固有命,异方之剂,安得轻服哉?昔先帝诏浮屠那罗迩娑寐案其方书为秘剂,取灵花怪石,历岁乃能就。先帝饵之,俄而大渐,群臣请显戮其人,议者以为取笑夷狄。故法不得行。前鉴不远,惟陛下深察。”帝纳其言。

上元初,帝观酺翔鸾阁,时赤县与太常音技分东西朋,帝诏雍王贤主东,周王显主西,因以角胜。处俊曰:“礼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二王春秋少,意操未定,乃公朋造党使相夸,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帝遽止,叹曰:“处俊远识,非众臣所逮。”帝多疾,欲逊位武后,处俊谏曰:“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事遂沮。开耀元年卒,年七十五。帝哀叹其忠,举哀光顺门,祭以少牢,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百官赴哭,官庀葬事。子北叟固辞,未听。裴炎为白帝曰:“处俊阽死,诿臣曰:‘生无益于国,死无烦费,凡诏赐,愿一罢之。’”帝闻恻然,答其意,止赙物而已。

处俊资约素,土木形骸,然临事敢言。自秉政,在帝前议论谆谆,必傅经义,凡所规献,得大臣体。

(节选自《新唐书·郝处俊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B.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C.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D.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吏部”掌管全国文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文中用指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太牢”指祭祀帝王时用羊和猪当祭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郝处俊不贪财物,很有家庭教养。他父亲去世时,父亲过去的属下送来了很多财物,他都推辞不接受;他对兄弟和睦友爱,侍奉舅舅们很是恭敬。
B.郝处俊富有胆识,深得大家认可。高丽反叛时,他沉着应敌,将士多服其胆略;他反对皇帝让雍王和周王分率两队争胜取乐的诏令,谏言受到皇帝好评。
C.郝处俊生性俭素,尽享身后哀荣。他去世后,不仅高宗为他在光顺门举哀,并赐给众多绢布、米粟;而且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了他的入葬事宜。
D.郝处俊敢于进谏,甚得大臣之体。他认为寿命长短自有天数,不认可僧人所炼长生药;反对高宗退位给天后;与皇上议论定引经据典,多有匡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帝饵之,俄而大渐,群臣请显戮其人,议者以为取笑夷狄。
(2)诿臣曰:“生无益于国,死无烦费,凡诏赐,愿一罢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陈蕃仲举,汝南平舆人也。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缪,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敕三府①,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为豫章太守。后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永康元年,帝崩。窦太后临朝,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畏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日:“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茶蓼②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用理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

(二)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节选自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注):①三府: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②茶蓼:泛指田野沼泽间的杂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一项是(    )
A.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B.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C.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D.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代人有“名”有“字”,称人之字以表示对人尊称,如文中陈蕃对周缪只称字不称名,是表示对他的尊敬,故“字而不名”。
B.“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选拔官员的方式,属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
C.“出”,被调出京城任官职,实为贬官,有时也指平调;文中陈蕃“出为豫章太守”指的是被贬官。
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陈蕃劝说托病不上朝的大臣要尽职尽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蕃自有名节,能招徕贤士。郡人周缪不接受本郡前后太守的招命,而陈蕃能够招徕,正是因为陈蕃本人自是名节之士。
B.陈蕃识见卓异,颇有方略。他认为地方官吏贪赃枉法、虐待百姓是导致山贼危害一方的重要原因;应该选贤任能,更换地方官吏。
C.陈蕃尽孝尽忠,反而受到杀害。他因母亲去逝,宁愿弃官守丧;虽然多次免官,但他仍然上疏,最后窦太后还是下令捕杀他。
D.陈蕃少有大志,为人称赞。十五岁时闲处一室而庭院芜秽,他以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回答父亲好友之问,被认为有澄清天下的志气,受到赞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