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B.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又称作“六书”。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C.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汉朝由地方官向朝延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荐的人被称为“孝廉”。
D.缥,青白色丝织品;缃,淡黄色丝织品。古人习惯用青白色丝织品和淡黄色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缥缃”指书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0-02 01:43: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移关,指移文、关文。旧制,对不相统属的官署用“移”,百官互相质询用“关”。清时“关”已不局限于质询。移关诸部,发给平行各部的文书。
B.鹿鸣宴,唐代会试后,州县长官宴请考中者的宴会。因宴会时歌《诗经·小雅·鹿鸣》之章,故名。明清时,于会试放榜次日,宴请主考以下各官及考中者,叫鹿鸣宴。
C.“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如”孔仲尼”的“仲”,“群季俊秀”“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伯仲”又可比喻事物不相上下,如“千载谁堪伯仲间”。
D.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同类题2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辟”是秦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B.“校”是夏代学校的名称,是当时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C.“司业”是古代学官名,隋朝时于国子监置,为监内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儒学训导之政。
D.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
同类题3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用“朔”、“晦”、“望”、“既望”等名称来标识日期,如《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
B.“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趋”是古代一种礼节,即走过长者尊者面前,要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C.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几个月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D.《陈情表》中“孝廉”、“秀才”,是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秀才是优秀人才的意思。
同类题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指乡试,是科举时代在京城贡院举行的一次选拔人才的考试。
B.幕府,将帅在外临时设置作为府署的营帐,代指将帅办公的地方。
C.御史,春秋战国时期掌管文书和记事,秦朝后专司纠察弹劾官员。
D.宪府,御史所居的官署,专司弹劾之职。“宪”的意思是“法令”。
同类题5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B.到了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五经”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C.“坐”在古代礼仪中指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跟上。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座席而对人不敬。
D.“家”是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辞,如家父、家慈、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尊,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相关知识点
语言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
科举制度
风俗礼仪
文史典籍
阅读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