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
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0-18 12:45: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户部,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田地、学校、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
B.召对,意思指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C.金,即大金,国号,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后建立的王朝。
D.检校,加官标识,“检校”官职没有事职权,只表示皇帝对其恩宠。
同类题2
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寡人,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是说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如果失德就会失去权位,所以君主诸侯就谦称自己为“寡人”。
B.爵位,春秋时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虽有尊卑之分,但在待遇方面没有明显区别。主要是由诸侯国之间国力不同而定。
C.执事,常见义项是做事情,主持工作。还有一种是敬称。指管事的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您”。
D.《左传》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是以丰富的历史材料诠释《春秋》的,其他两传则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诠释《春秋》的。
同类题3
下列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候、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C.“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
D.“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
同类题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府,三公官署,属中央一级的机构。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B.两千石,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因其官秩为二千石,故以“二千石”代称。
C.宰相,封建时代辅助帝王处理国事的最高行政职务,位在御史大夫之上。
D.君侯,秦汉时称列侯而为丞相的官员。汉以后,用为对达官贵人的敬称。
同类题5
下列有关课内文化常识的说法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秦故地。如“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这里。
B.“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左迁”是贬职,升官极少用“右迁”一词;表示兼任官职的词语有“领”“兼”“摄”。
C.古代学校又称“庠”“序”“太学”,明清最高学府是国子监(jiàn),入监读书的人叫监生,教学人员称博士、助教等,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教授。
D.“君子”一词出自《易经》,后被孔子引用并上升为士大夫和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君子”就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相关知识点
语言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
科举制度
阅读与鉴赏
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