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翻译下列句子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11-24 04:47: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B.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C.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D.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孔子的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世遂敬称老师为“夫子”。
B.《春秋》,即《春秋经》,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孔子修订而成。
C.处士,指那些本来有很高的才能,但因为官场黑暗或未被朝廷重用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D.禹,后人称其为夏禹、大禹,是古代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传说其治理过洪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辩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B.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无君无父”的人是禽兽。
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是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的。
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瞿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遂去之或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太祖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断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嫡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持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谭为尚军所败,走保平原,遗辛毗乞降。太祖还救之,遂从定邺。又从攻谭于南皮,冀州平。封嘉浦阳亭候。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西中年天折,命也夫!”谥曰贞侯。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
B.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
C.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
D.多端寡要处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名曰,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受孔子推崇,被儒家尊为圣人。
B.孤,先秦时同君王侯的自称。秦赢政统一天下后,作出规定:“天子自称曰朕。”
C.江东,古指长江下游江南地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江东又称“江左”。
D.嫡立,古代国君的一种继承制度,即在国君的众位儿子中间,按年龄长幼来定继承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嘉希望明主赏识,成就功名。他北上拜见袁绍时,认为袁绍只想效仿周公礼贤下士,却不知用人关键,于是离袁绍而去。
B.郭嘉洞察天下时势,颇有谋略。他的认识得到太祖的赏识,他还上表献计帮助太祖打败吕布,并适时提出加快进攻的战略,活捉吕布。
C.郭嘉具有前瞻眼光,善于识人。官渡之战,他预测孙策轻率而无防备,虽兵多但势弱,必死于匹夫之手,后果然被许贡派出的刺客杀害。
D.郭嘉善于审时度势,冷静应对。在连胜的情况下没有主张乘胜攻击,而是建议等到袁氏二子互相争斗背离之时再行攻击,太祖采纳其计,果然奏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
(2)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修,字永叔,天圣中进士甲科,补西京留守推官。用王文康公荐,召试,迁镇南军节度掌书记。以书责谏官不论事,谏官以闻,谪峡州夷陵县令。

庆历初,公方登朝,数论天下事,为策以揣敌情,及指陈利害甚众。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是时西师久,京东、西盗贼群起,中外骚然。仁宗既进退大臣,欲遂改更诸事,公感激恩遇,知无不言。

燕王薨,议者以国用不足,请待丰年以葬。公言士大夫家有所待而侈,不如及时薄葬,况天子叔邪,且非所以示四方也。卒从公议。澧州进柿木成文,有“太平之道”字。公言今四海骚然,未见太平之象。又太平之道其意可推,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愿陛下忧勤万务,渐期致理,其瑞木请不宣示于外。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羡余钱十万贯,公请拒而不受,以防刻剥。陕西用兵之后,河东困弊,刍粮不足,言者请废麟州,或请移于合河津,或请废五塞。公既使河外,为四议以较麟州利害,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

自保州之变,河北兵骄,小不如意,即谋为乱。人情务在姑息,公乞假将帅权,事从镇重以销未萌,河北卒无事。叛乱之胁从者二千余人,分隶河北,宣抚使恐复生变,欲以便宜悉诛之。公权知成德军,遇之于内黄,宣抚使夜半屏人以告公。公曰:“祸莫大于杀降。昨保州叛卒,朝廷许以不死,今戮之矣。此曹本以胁从,故得脱,奈何一旦杀无辜二千人?且非朝旨,若诸郡不肯从必生变,是趣其为乱也。且某至镇州,必不从命。”遂止。

(节选自吴充《欧阳修行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
B.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
C.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
D.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是指已死去的尊长或所尊敬之人的名字。旧时生前曰名,死后曰讳。君亲之名,其在世时也讳。
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举人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C.仁宗是一个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D.四海指天下、全国。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或四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为人耿直,敢于直言进谏,而他的直言进谏也曾冒犯了谏官,受到了打击,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
B.仁宗增设任谏官时,首先考虑到欧阳修,欧阳修感激天子的知遇之恩,想要对很多事情进行改革,以报答仁宗。
C.澧州进柿木时,欧阳修认为当时社会内忧外患,天下太平需要励精图治才能实现。
D.保州兵变之后,黄河以北的士兵稍微有不如意就谋划叛乱,欧阳修采取措施让叛乱在没有萌芽的时候消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言士大夫家有所待而侈,不如及时薄葬,况天子叔邪,且非所以示四方也。
(2)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
【小题5】欧阳修为什么不同意宣抚使悉诛“叛乱之胁从者”?请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