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翻译下列句子
(1)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2)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3)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4)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3-02 09:15: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小题2】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乙)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事,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展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傒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鸡豚狗之畜  彘:猪B.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说
C.诛其君而其民  吊:慰问D.食壶浆以迎王师 箪:竹筐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B.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C.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D.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小题3】下面对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乙)文中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B.(乙)文中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C.(乙)文中老百姓把齐国占领燕国比做一场及时雨,等待齐国的君主来了以后,他们就获得了新生。
D.(甲)、(乙)两文段都强调了“民”在治国安邦方面的重要性,(甲)文侧重于从国内经济、政治方面展开论述,(乙)文侧重于从国家之间军事、外交方面展开论述。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曰:‘奚为后我?’展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