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追风筝的人

[美]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规则是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若有风筝被割断,那些孩子就拼命地追逐那个随风飘扬的风筝。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我的助手——兼仆人与朋友——是哈桑。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距比赛还有四天,爸爸对我说:“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比赛!”爸爸随口一说,却在我脑海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好办法!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

街上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哈桑和我走出大门,雪花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照得我睁不开眼。街上,风筝斗士们在做最后的准备。街道传来欢声笑语,各处屋顶挤满了看客。我朝自家的屋顶看去,爸爸挥挥手,我不知道他究竟是跟我还是跟哈桑打招呼。

“我们得开始了。”哈桑说。

突然间我想放弃。爸爸在屋顶上看着我,他的眼光像太阳那样热得令人发烫。

“我有点不想放风筝了。”我说。

“今天是个好日子。”哈桑说。

我试图让眼光离开我们家的屋顶。哈桑上前一步,低声说了一句让我有些吃惊的话:“记住,阿米尔少爷,没有鬼怪,只是个好日子。”哈桑一眼看穿我。

“没有鬼怪。”我低声说,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觉得好些。

不到一分钟,我的风筝扶摇直上。一个钟头后,空中已经挂着至少四十只风筝,如同纸制的鲨鱼,巡游搜猎食物。寒冷的微风吹过我的头发。哈桑在我身旁,他的手掌被线割得鲜血淋漓。第一批被挫败的风筝断了线,像流星那样划过苍天,拖着闪亮的尾巴,散落在临近的街区,给追风筝的人带来奖赏。

我偷眼望向爸爸,寻思他眼下在想些什么。风筝纷纷坠下,而我的仍在翱翔。我双眼不时瞟向爸爸,紧紧盯着他的羊毛衫。

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太阳躲在它们后面,影子开始拉长。只剩下六只风筝了,我的是其中之一。我双腿发痛,脖子僵硬。但看到风筝一只一只掉落,心里的希望一点点增大。

一只蓝风筝在过去那个钟头里大开杀戒。现在,只剩下我的红风筝和那只蓝风筝了。局势紧张得如同我流血的手拉着的线。人们纷纷顿足尖叫:“干掉它!干掉它!”爸爸会不会也在欢呼呢?但我所能听到的是脑袋里血液奔流的声音。

一阵风拉升了我的风筝,我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干掉它!干掉它!”的欢呼越来越响,仿佛罗马人对着斗士高喊:“杀啊!杀啊!”

“快赢了,阿米尔少爷!”哈桑兴奋得直喘气。那一刻来临了,我合上双眼,松开拉线的手。寒风将风筝拉高,线又在我手指上割开一个创口,接着……

不用听人群欢呼,我也知道我赢了!我看到爸爸站在屋顶边,双拳挥舞,高声欢呼。我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刻。

“安拉保佑,我们等会儿再庆祝吧。现在,我要去帮你追那只蓝风筝。”哈桑撒腿就跑。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

他踢起阵阵雪花,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他突然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

我收回风筝后,寻找哈桑,但每条通道都没有他的踪迹。我正在担心时,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声响,这是一个僻静的死胡同。只见哈桑站在末端,拳头紧握,双腿微微张开。在他身后,摆着那只蓝风筝。那是我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

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挡住了哈桑的去路。我觉得自己无法呼吸。他们逼近哈桑。

“把风筝给我!”其中一个挥舞着拳头。

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

“你这个白痴!把风筝给我们。”

哈桑弯腰捡起一块石头。他们一愣,退后一步。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

哈桑高举那只抓着石头的手。

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但我没有,我浑身麻木。

他们动手了,哈桑扔出石块,击中了其中一个的额头。他们一拥而上……

有种温热的东西从我眼角流淌下来。我眨眨眼,看见自己依旧咬着拳头,咬得很紧,从指节间渗出血来。我回到一个空无一人的市场,斜倚在一家小店铺紧闭的门前。

十五分钟后,哈桑回来了,手里拿着那只蓝风筝。

“你到哪里去了?我在找你。”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

(节选自《追风筝的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真实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阿富汗斗风筝比赛的风俗传统,充满异域风情,表现了阿富汗人民的勇敢和好斗。
B.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情节的高潮是哈桑保护追回的风筝,高潮部分不仅照应标题,更能突出“我”与哈桑的不同性格特征。
C.小说的环境描写非常典型,特别是对街道上雪的描写,烘托了“我”的紧张与哈桑的纯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对哈桑形象的刻画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为你,千千万万遍!”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有力地揭示了哈桑的品格。
【小题2】小说在刻画“我”与哈桑这两个形象时,分别突出了他们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20 12:01: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天的等待

美欧内斯特·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房间关窗户的时候,我们还未起床。我见他一副病容,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缓慢,好像一动就会引起疼痛。

“怎么啦,宝贝?”

“我头痛。”

“你最好回到床上去。”

“不,很好。”

“你先上床。我穿好衣服就来看你。”

可是当我来到楼下时,他已穿好衣服,坐在火炉旁,一看就是个病得不轻、可怜巴巴的九岁男孩,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知道他发烧了。

“你上楼去睡吧,”我说,“你病了。”

“我没病。”他说。

医生来后,量了孩子的体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下楼后,医生留下用不同颜色胶囊包装的三种药,并嘱咐如何服用。还说,如果高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用不着担心。这是轻度流感,要是不引起肺炎,就没有危险。我回到房里,记下了孩子的体温,并对各种胶囊的服用时间做了记录。

“你感觉怎么样,宝贝?”我问他。

“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他说。

我坐在床脚边自个儿看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服一粒胶囊。按理,他本该睡着了,然而,当我抬头看时,他却双眼盯着床脚,神情异常。

“你为什么不试着睡觉呢?到吃药时,我会叫醒你的。”

“我宁愿醒着。”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你不必待在这里陪我,爸爸,要是你嫌麻烦的话。”

“不嫌麻烦。”

“不,我是说,要是你过一会儿嫌麻烦的话,你就不必待在这里。”

我想,或许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钟,照规定给他服药后,我便出去了一会儿。

那是个晴朗而又寒冷的日子,地上覆盖着一层已结成冰的冻雨。我带着我那条爱尔兰红毛小猎犬,沿着大路和一条冰冻的小溪散步,但在这玻璃般光滑的地面上站立和行走是很困难的。那条红毛狗一路上连跌带滑,我自己也重重摔了两跤。

高高的土堤上长着倒垂下来的灌木丛,我们从那下面撵起了一群鹌鹑,我击落了两只。

有几只鹌鹑停落在树上,但大部分飞进了一堆堆的柴垛中。动身返回时,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在离房子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而且还剩下许多,改日可再去搜寻猎取。

回到屋里,他们说孩子不让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你们千万不要传染上我的病。”

我来到他身边,发现他仍像我离开时那样躺着。他脸色苍白,但两颊上部烧得发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

我量了他的体温。

“多少?”

“大约一百。”我说,实际上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原先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

“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用不着担心。”

“我不担心,”他说,“但是我不能不想。”

“不要想,”我说,“放心好了。”

“我很放心。”他说着,眼睛直盯着前方。显然,他有什么心事,但在尽力控制着自己。

“将这个用水服下。”

“你看这有用吗?”

“当然有用。”

我坐下来,打开了《海盗的故事》,开始读给他听,但我看得出来他没有在听,于是我停了下来。

“你看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

“什么?”

“我大概还有多长时间就要死了?”

“你不会死。你怎么啦?”

“啊,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

“人不会因为一百零二度的高烧而死去的。你是在说傻话。”

“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时,同学告诉我说,发烧到四十四度就不能活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自上午九点起,整整一天他都在等死。

“你这可怜的宝贝,”我说,“你不会死的。这两种温度计不一样。在那种温度计上,三十七度是正常的。在这种温度计上,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

“你肯定?”

“绝对没错,”我说,“这跟英里和公里的区别一样。你知道,就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折合成多少公里一样。”

“噢。”他说。

他那凝视着床脚的目光松弛了。他的紧张状态也终于缓解了。第二天,越发轻松了。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他动辄会哭起来。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岁男孩因为不懂得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区别,误以为自己将要死去而等待一天,备受精神折磨。这能表现出孩子的紧张、恐惧。
B.男孩在等待死亡的一天里没有哭泣,可当他知道自己不会死去后却“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他动辄会哭起来”。这样写能表现男孩的性格特征。
C.男孩反常的动作、神态暗示了他等待的是死亡,如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的一切无动于衷,不肯吃药,不让人接近,等等。
D.九岁的小男孩尽管面对死亡时表现得异常镇静,但仍掩饰不了消极等待、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贯穿全篇的是一种忧郁痛苦的基调,这种基调使人读后感到压抑与无奈。
【小题2】小说中的男孩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标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猫的命更金贵
美夏·麦克劳德 袁洪庚 译
“咪咪,咪咪,咪咪。
约翰逊小姐说:“是她在那儿。准是她那只老猫又溜出拴它的颈圈儿跑啦。你别以为她会长脑子,不在夜里这时候出门去找猫儿。”
麦克格非小姐叹口气道:“不消说。我求过她一百次。我告诉她:‘昆特太太,无论多么好的猫都不值得你把命搭上。今年已经有五个人被勒死啦。天黑以后你不要上街。否则你就是第六个。’我这样对她说的。可是她哪肯听?”
约翰逊小姐说:“她不可理喻。我上个星期四还对她说过同样的话呢。我说,如果你真那么惦记你那只宝贝猫儿,为什么不让它待在家里呢?可是她只是用她特有的方式傻笑说,嗯嗯,那可不行,她不能那样做。若是不能小小地兜一圈儿,汤米会很不开心的。我说,那么就让它白天出去跑吧。可是你还不如去跟一堵石头墻去讲呢。”
麦克格非小姐道:“依我说,该把它关起来。自己吃面包喝茶,居然给那只散发着臭味儿的老猫吃鸡肉和罐头三文鱼。真是不像话。”
约翰逊小姐说:“哼,总有一天,她会被人在有雾的夜里勒死的。就在她出去找猫的时候。”她用力扯下套在茶壶上的保温罩,又说:“那时候她会在哪儿呢?”
这会儿她在哪儿呢?昆特太太自以为她知道,其实并不很秦楚。她裹紧穿在佝偻的身上的破旧的黑外衣。一股刺鼻的潮气从湿滑的石子儿路上袅袅升起。
“咪咪,咪咪,咪咪!”
她已走到距离她那狭小的地下室公寓很远的地方,但是那影子般轻盈的猫儿仍未从垃圾箱后的朦胧夜色中一跃而出。她焦虑地用拴汤米的细尼龙绳颈圈拍打另一只手掌。空颈圈的另一端荡来荡去。约翰逊小姐曾建议给猫儿买一个小一点儿的颈圈,但是昆特太太听也不要听。
“啊,那可不行。我不能那样做。假如颈圈挂在什么东西上,汤米又钻不出来怎么办?那样会把猫儿勒死的。”
“猫儿比人金贵。”约翰逊小姐哼一声说。当然,她这样说是出于好意。
“咪咪,咪咪,咪咪!”
家里会暖和些。她会把茶壶放在炉子后面,把给汤米吃的肌肉盛在一只蓝色柳木盘子里。她会仔细剔去骨头。猫儿会被鸡骨头噎死的。她和汤米都懂得怎样过惬意的生活。
她真希望此刻他俩都在家里待着。她坐在炉边那张舒适的椅子上,汤米伏在她膝上咕噜咕噜地打呼噜。一个老太太和一只中年的老猫儿不宜在这样一个夜晚出来在街上逛。
“咪咪,咪咪,哎——”
一个人影从浓雾中闪出,就在她身后。她没有听到脚步声。
“你最好还是回家去,老太太。”一个并无恶意的男人瓮声道。“这儿可不是女人自个儿来的地方,附近有一个勒人脖子的疯子呢。”
她颤抖道:“我知道,可是我的猫儿挣脱颈圈跑了。
在这个地方,我不敢让它待在外面,真说不上它会出什么事情呢。”
“猫有九条命,你却只有一条。它自己会找到回家的路的,你不用愁。现在快走吧。你在这儿不安全。谁都不安全。”
这个男人粗哑的声音中流露出一丝惊慌,他边说边踏着沉重的脚步在卵石路上超过她。他比她高大许多,因此昆特太太得踮起脚尖才把颈圈扔出去,套住他的脖子。
很不幸,这次是这个人。他看起来是一个讨人喜欢的男人。可话说回来,如今要养好一只猫花销可真大。她用戴上打补丁手套的手笨拙地掏他的钱包。十二镑,足够她和她的汤米吃好几个星期的。她把钱塞进一只手套里,再熟练地把钱夹放回这死人的衣袋里。
“咪咪,咪咪,咪咪!”
她快走到家时那熟悉的灵巧身影不知突然从那儿窜了出来,肚里咕噜咕噜响着缠绕在她疲惫的腿边。
她嚷道:“汤米,你这个淘气的猫儿呀。我在到处找你呢。现在就在,跟我回家去吃饭。”
她啪地把项圈套在它颌下,再把绳头在戴手套的手上绕一圈。约翰逊小姐在窗帘后偷偷窥探,看到小径对面门口的灯亮了。
“哈,她总算找到它啦。”
麦克格非小姐道:“没找到别的,算她走运。这样的夜晚,出门很不安全。”
(选自《世界文学》2015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约翰逊小姐和麦克格非小姐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们与昆特太太是邻居,一直很关心昆特天天的安全,三人之间关系融洽亲密。
B.昆特太太不听劝告,常常在大雾弥漫的危险夜里外出找猫的原因,一方面是昆特太太对汤米狂热的爱新是她性格固执架强,听不进别人的劝告。
C.昆持太太外出找猫的一段描写是小说的高潮部分,表明她是一个孤独贫苦而善良的老人,与汤米相依为命,过着贫寒却温馨的生活。
D.本文情节安排巧妙,伏笔的运用恰到好处,例如关于约输逊小姐与昆特太太关于汤米的颈圈的对话,看似闲笔,但在文末我们发现它其实是昆特太太的杀人工具。
【小题2】小说是怎样刻画昆特太太形象的? 试指出两种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科之中”。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桔子

(美)威廉·萨洛扬

他们告诉他:站在拐角,于里拿两个最大的桔子,有小汽车开过,马上就笑,朝他们挥动桔子,他的叔叔杰克说:要拼命笑,你总会笑吧,路克?你偶尔也会笑一下吧,对不对?

他听着他叔叔跟他讲话,每句话他都懂,可他心里感觉到的却是:杰克心里也乱得很,杰克的老婆说;“他不行。你要不是这么个窝囊废,你就会自个儿去卖桔子,你和你哥哥都是一路货。入了土的死人。”

杰克是路克爸爸的弟弟,长得有点象路克的爸爸,当然她总要说:“路克的爸爸不会做买卖,还不如死了好。”她老是对杰克说:“咱们这儿是美国,你得想办法跟人打交道。”

杰克像路克爸爸一样,老带着一种绝望的神色。

世上再没有那么伤心的人了,路克希望自己不要因为杰克是那么伤心而哭出来,最要命的是这次杰克的老婆的火气比往常哪次都来得大。她开始哭起来,象是真正动了肝火,不是伤心地哭,而是揪心地哭,让人深深感到一切是多么糟糕;她数落着杰克所有的欠账、她和他一起度过的苦日子、她肚子里快要出生的孩子。她说:“唉,世上再添一个笨蛋,又有什么意思呢?”

地上有一箱桔子,她捡起两个来,边哭边说:“寒冬腊月了,炉子里没有火,人都冻僵了。”她就这样哭着,于是她大声嚷起来:“把他带到街上去,叫他冲着人笑,我们得吃饭!”

一切都糟透了,谁也不知道怎么办,在这情况下活着有什么意思?听杰克跟他老婆没完没了地吵架,中午吃不上面包,光吃桔子,这样的生活又有什么意思?要是你没爹没娘,也没人疼你,一个人孤零零地活在世界上,那有什么意思?

杰克对他说:“路克,笑,不一会儿你准能卖掉一箱秸子,路克说:“我会笑的。”

杰克从地上拿起桔子箱,朝后门走去。

街上一片凄凉,树上光秃秃的。

路克挑出两个最大的桔子,右手拿着,把胳膊举过头顶。这个样儿看来不对劲;像是发疯还是怎么的手里拿着两个大桔子,胳膊举过头顶:准备冲着坐车经过的人笑,这有什么意思呢?

仿佛过了好半天,他才看到从城里开来一辆汽车,就在靠他这边马路上。车驶近时,他看见有个男人在开车,后座上有一位太太和两个小孩。他冲着汽车拼命笑,可是看上去他们并不打算停车,于是他就朝他们挥动桔子,往马路再揶近些,他靠得很近,看到了他们的脸,就笑得更欢了,他的笑容大得不能再大,因为这样已使他的两颊累得很了,车没停,里面的人甚至没朝他笑一下,车上那个小女孩还对他扮了个鬼脸,好象觉得他的样子很下贱。像这样站在拐角卖枯子,装出笑脸讨人家喜欢,人家反而对你做鬼脸,这么做有什么意思呢?

只是因为有的人富,有的人穷,富人有吃有笑,穷人没有吃,互相打架,叫对方把自己杀死,还得装出满脸笑容,笑得肌肉酸疼,这样做有什么意思呢?

路克放下胳膊,收起笑容,看着救火龙头,救火龙头后面是水沟,水沟后面是运气来大街,街道两旁都是房子,房子里有人,街尽头是郊区,那儿有葡萄因、果园、溪流、草地,再过去是山,山那边还有更多的城市、更多的房子、街道和人,而你连看看救火龙头都忍不住想哭,这样活在世上有什么意思呢?

又有一辆汽车驶来,他举起胳膊,又开始笑,但是汽车开过去的时候,他发现车上的人连看都没看他一眼。桔子五分钱一个。他们可以吃桔子。吃过面包和肉,他们可以吃个桔子。剥掉皮,闻着香味,吃掉桔子。他们可以停一下车,花一毛钱买三个,又来了辆车,他笑着挥动手臂,但是车上的人只是瞧他一眼,就开过去了。要是他们也朝他看,情况就会好些,但他们就这样把车开过去,也不朝他笑一笑,这就显得好像他是疯了似的。又有不少汽车开过,看来他还不如干脆坐下,也甭笑了。这些人不想吃什么桔子,杰克叔叔说他们准会喜欢看他笑,可是人家才不爱看呢。他们瞧见他了,可一点反应都没有。

天越来越黑,可是哪怕整个世界都完蛋,他也不在乎,他只是心里琢磨,他也许要一直站在那儿举着胳膊笑,直到世界末日。

他只是心里琢磨,他也许生来就是干这个的:站在拐角,冲着人笑,挥动桔子直到世界末日。街上一片漆黑,冷冷清清,光他一个人站在那儿笑,笑到脸蛋酸疼,心里生气,因为他们连朝他笑一下都不肯,他现在什么都不在乎,哪怕整个世界都掉进黑暗里完蛋,哪怕杰克死去,他老婆也死去,所有这些街道、这些房子、这些人也统统完蛋、哪怕到处都没人,到处连个个人影都没有,连一条空荡荡的街、一个黑洞洞的窗、一扇关得紧紧的门都没有,他全不在乎,因为那些人都不想买桔子,甚至连笑都不肯朝他笑一下。

【小题1】简要概括杰克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路克的“笑”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探究标题“桔子”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个6岁儿童眼中的非洲劳工世界

清晨5点。伏塔湖上一片黑暗,马克·夸杜沃就被从睡梦中唤醒,起身离开他潮湿、肮脏的地板上的睡铺。开工时间到了。

还打着寒战的马克帮着把一艘独木舟划到湖中。在接下来的5个小时里,他的工友一寸一寸地收渔网,马克则把船里的水舀出去,以免船沉没。

马克还没吃早饭,破败的船桨是那么沉重,他几乎抬不起来,但他还是全神贯注地听从坐在独木舟尾的塔基·夸杜沃发出的每个命令。塔基31岁,体格健壮,稍有不满便对马克拳脚相向。

“我不喜欢这工作。”马克小声嘟囔着。

马克·夸杜沃今年6岁,约30磅重,穿着蓝红相间的短裤和印有小美人鱼的T恤衫,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而不像是一个船工。他还太小,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来到这个渔村。

但其他三个较为年长的男孩知道其中原委。和马克一样,他们都是契约雇佣工。他们的父母为了区区20美元的年薪把他们租给了塔基。

他们就好像困在渔网里面的鱼儿,直到三年或四年劳役结束后,才能重获自由。现在他们被迫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而他们的工作甚至在成年渔民看来也是相当辛苦的,而且有时还很危险。

童工缩影

塔基雇的男孩是从小型流动工人营地里招来的,都是些上不起学、达不到温饱且没有自由的孩子。他们只是那些在西非和中非渔场、采石场、可可与水稻种植园或是街市上工作的无数非洲童工的缩影。女孩子做家佣,在面包房或妓院里工作;男孩子则在农田里做工,搬运货物或在废弃的金矿场和宝石矿场里拾荒。

贩卖儿童绝不是非洲独有的现象。在中东,儿童被迫赶骆驼;印度儿童被迫纺织地毯;而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妓院里也充斥着未成年人。

国际劳工组织估计,每年大约有120万儿童通过非法交易被贩卖、奴役,年交易额达100亿美元。研究显示,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儿童最容易遭到贩卖和奴役。

2001年,在贝宁的一个港口,警方在一艘船上发现了35名儿童,据这些儿童称,他们是要被运到加蓬做劳工的。

2003年,尼日利亚警方从拉各斯北部的采石场中营救出194名营养不良的儿童,据警方透露,至少有13名儿童在这里死亡,并被埋在矿坑附近。

之前,尼日利亚警方偶尔发现一辆运送冻鱼的冷藏卡车里满载着64名14岁以下的女童。据警方透露,这些女孩来自尼日利亚中部,长途跋涉几百公里,原本是要被运到拉各斯去做家佣的。

命运悲惨

从加纳首都阿克拉出发,开一天车,穿越茂密的丛林,便能到达凯泰克拉奇。对于当地约9000名居民来说,渔业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产业,而儿童则是该产业的保证。

在这里,几乎所有的独木舟上都有几个童工。一些孩子只有五六岁大,通常由一个青少年监管。很多在独木舟上工作和在岸边织补破烂渔网的孩子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都表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异常辛苦,每周的工作时间长达100个小时,而且还经常会遭到殴打。他们对于跳进浑浊的湖水中解开纠结的渔网普遍存在着恐惧心理。

孩子们从未见过自己微薄的薪水,雇用他们的渔民说,每年12月,他们会将薪水付给孩子的父母或亲戚,一般是过节的时候,由他们将薪水带到这些家庭所在的村落。

孩子们共同的悲惨命运和相互之间的友情似乎是他们唯的慰藉。这些默默无闻的孩子几年没见过自己的亲人,也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且有时大人们还会假装许诺让他们上学或是很快返乡来骗他们继续做童工塔基无论是睡觉还是工作都穿着同一件灰色T恤衫,在谈到自己的家庭情况时更是直言不讳。他说自己的孩子每天只能吃两顿饭,衣不遮体,而自己在8岁时就开始在湖上划船做苦工。

男孩子们经常幻想逃走。9岁的科菲·年科姆就是为数不多的曾尝试过逃跑的童工之一,3年前他从马克的家乡来到这里。去年12月,他半裸着跑到城镇上,后背都是擦伤。他说塔基把他抓回去,绑起来用鞭打他。最后由于警方的介入,塔基被迫放走了科菲。但没过几周,便有人替代了他的位置——一个年龄更小、更无助、更加顺从的孩子:马克·夸杜沃。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的工作甚至在成年渔民看来也是相当辛苦的,而且有时还很危险”这句话把童工和成年渔民进行对比,突出了这些童工的工作比成年渔民还要劳累辛苦。
B.文章用“一个6岁儿童眼中的非洲劳工世界”为标题,意在说明本文借一个6岁儿童的所见所闻,写出了非洲的劳工世界;同时也突出了童工年龄之小,吸引读者的注意。
C.文章具体记叙了马克的不幸,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有相关叙述,这样安排使文章结构完整,前后呼应。
D.这篇报道所报道的非洲童工的悲惨世界,绝不是非洲所独有的现象,只是非洲的这种情形最为严重。儿童的命运关乎世界的未来,他们的生存境地理应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小题2】报告文学具有新闻性,新闻讲究以事实说话,文中为了表现非洲童工的悲惨境遇列举了哪些事实?请分条概述。(不少于4条)
【小题3】文章具体记叙了马克的不幸,这样安排对这篇新闻报道起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