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为什么科学不能预言人类社会的未来,却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前者是混沌的,不确定的;而“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的未来。
B.人类社会的未来是复杂的,而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是混沌的。
C.因为前者是确定的,而“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的未来。
D.人类社会的未来根本是无法预言的,因为方程是唯一的,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是有规律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2-11 09:13: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理想市镇

美辛克莱•刘易斯

初夏的五月,四处充满生机,小麦长出了新苗,像绿草一样可爱,地里还种下了玉米和大豆,嗡嗡的响声从原野里发出来,似乎低声哼着的农忙小调。

一连下了两天雨,镇上大街小巷,遍地泥泞,难看倒是其次的,最主要的是走路不方便。大街上到处都是一片连一片的黑黝黝的水洼,家家户户门前人行道旁、停车坪上,也都渗出黑乎乎的臭水来。天气闷热得叫人受不了,在阴惨惨的天色衬托下,整个戈镇显得光秃禿的。既没有白雪覆盖,也没有摇曳的枝柯掩映,地上愁眉苦脸地匍匐着大大小小的房子,在天空下毫不遮掩地展现出无比丑陋的真实面目。

卡萝尔一路拖着脚向家走,雨鞋上布满了污泥,裙摆上满是脏点,她为此感到非常恶心。她跑过莱曼•卡斯家门口,那座尖顶的深红色大房子显得特别难看。她螳过一个个坑坑洼洼的黄水潭!她怎么都无法相信自己的家门口居然成了一片烂泥地。她的家,她的美丽的市镇,已在她心里产生,可谓大功告成。只要找一个人来跟她共享其成就行了。可是找维达是不可能的了,至于肯尼科特,就更不用说了。

她心目中的这一世外桃源,怎么也得有人来跟她分享一下才好!

她猛地想起了盖伊•波洛克。

然而一个念头打消了她的这种想法,他是个太过于小心谨慎的人物。眼前她需要的,是一个像她一样年轻而又冒冒失失的精灵,可惜她永远都找不到。她只好认输了,因为毕竟自己再找也无法找回欢乐的青春年华。

那天晩上,一个好主意出现在她的脑海里,可能这就是解决重建戈镇问题的唯一办法。在十分钟内她已到了道森家门口,她拉动了那个老式门铃。道森太太把门儿打开一条缝儿,探出脑袋往外张望着。卡萝尔在她的脸腮上亲了一下,走进了客厅,在那个阴森森的客厅里卡萝尔差不多是活蹦乱跳的。

“噢哟哟,见到你,我这个老花眼都变得高兴起来了!”道森先生笑嘻嘻地说,把手里的报纸放下,又把他的眼镜架子往额角上一推。

“你看来很激动呢。”道森太太不禁发出感叹。

“是呀,我确实很激动!道森先生,你不是个百万富翁吗?”

道森先生昂起头,显得像只骄傲的大公鸡,嘴里喃喃地说:“是啊,我想,我要是好好利用下我所有的证券,抵押进来的农庄,以及我在梅萨贝的铁矿、北部的木材和林地开垦方面的投资,拢共加在一起,接近两百万呢。我从不乱花一分钱,我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的辛苦钱——”

“可我想把你的产业拿走大半!”

道森夫妇也许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玩笑,于是夫妇俩交换了个眼色。接着,道森先生就像鸟儿似的嘁嘁喳喳地说,“你可要比本利克牧师还差劲!每次遇到他敲竹杠,也不过在十块钱以内!”

“我这是认真的,一点都不开玩笑!你的子女都在双城,早已长大成人,过着非常富裕的日子。你们为什么不为自己死后想一想呢?你们完全可以为死后留个好名声,何必默默无闻呢?你们干吗不独出心裁做一点儿有意义的事呢?为何不想把整个戈镇重新建造呢?找一个有名的建筑师来设计一个适合大草原的理想市镇,也许他还会搞出来一种崭新的建筑形式。到那个时候,这些东摇西晃的房子将被拆掉,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美丽的城镇。”

道森先生终于明白过来她是认真的,于是就哭丧着脸说:“哎呀呀,乖乖,那少说也得要花上个三四百万块!”

“然而单凭你的力量,不就可以解决一半的资金问题吗?”

“我的钱可是我千辛万苦挣来的,那些穷光蛋懒惰透顶,不知节约,难道还要我替他们造房子不成?这并不是说我这个人太小气。只要找得到女佣人,我的老伴总是雇上一个来帮忙干活儿的。可是,不管什么事情,我们都自己动手,你也看见了,我们也已经心力衰竭,我们怎么可以把钱统统用在那些懒汉流氓身上——?”

哦,你先消消气,我并不全是这个意思,当然啰,不会要你把钱全部拿出来,不过,我想,只要你领头签个名,别人自然都会跟上来了。如果他们能够从你嘴里听到一个关于建造美丽城镇的构想——”

“啊,你真是个爱多事的孩子,但实际上,戈镇不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吗?我觉得它很不错嘛。我常常听到那些走南闯北的人说,在美国中西部就属戈镇最美丽。这么好的市镇,迎合任何人的口味,当然啰,也能迎合我们老两口。”

(选自《大街》,有删改)

(注)此文是长篇小说《大街》的节选,标题为编者所加。《大街》中描写的戈镇以作者的家乡索克萨特镇为原型,真实展现了20世纪初美国的乡镇生活。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卡萝尔是一位热情的女子,她在为改造戈镇做出努力,虽然她的构想不切实际,但给人希望,勇气可嘉。
B.文中画线句表现了卡萝尔为重建戈镇计划的构想感到激动与自豪,也有着与人分享计划构想的急切与渴望。
C.小说生动地写出了道森先生的心理变化:被夸百万富翁的骄傲,要被拿走产业的忧心,出资替人造房的气愤。
D.通过小说,读者可以感知到,戈镇既美丽又丑陋,这里贫富差距很大,穷人懒惰成性,人与人之间充满不信任。
【小题2】简析小说第二段中景物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小题3】小说的结尾有哪些妙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后的大工程

(日本)星新一

一艘小型宇宙飞船发射升空去探索遥远的星球,但到了预定的返航日却音讯全无。人们百般搜寻未果准备放弃时,它却平安返回了地球。

面对媒体,宇航员说道:“给大家添麻烦了,对不起!大家是否在猜测我已遭遇空难,去见上帝了?其实是宇宙飞船出现机械故障,在另外一个星球上迫降了。”

“原来是这样啊。然后呢?”

我迫降的星球是帕米行星。那里的人们不仅热情、善良,而且文明程度极高。多亏了他,我才得以排除故障,完成太空之旅,平安归来。”

大家对其中的“文明程度极高”产生了浓厚兴趣。因为在人类已知范围内,还不曾存在这样的行星。

“文明高到什么程度呢?”有人问道。

“就说气侯吧。通过填海调控海流、削平高山调控气流等等,改善大自然的工程已经全部完工了,处处是气候宜人。其他诸如交通、住房、港口等方面就更不必说了!”

“相比之下,我们的地球仍是南北两极寒冷彻骨,赤道一带却酷热难耐,确实比我们先进很多啊!”

在不绝于耳的感慨声中,宇航员继续说道:“的确让人佩服!我向他们提出请求,希望能参观下这些宏大的工程。他们爽快地答应说,正在进行的是最后一项工程,邀请我去参观。”

“那太幸运了,能在如此先进发达的星球上参观到他们的最后一项工程!那是一项什么样的工程呢?”

这正是最令人好奇的地方,大家的兴致不禁高涨了起来。宇航员点点头说道:“我也认为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就立刻赶赴工地,录像机用完了宇宙飞船上所有的胶卷后才返回,所以回地球晚了。接下来请大家观看录像吧。”

准备工作就绪,开始放映录像:首先呈现出的是连绵的山脉、精密测算的工程人员,之后便是爆破作业。因爆破使用的是核能,所以极其谨慎,以免造成核辐射等影响;大量建筑机械在高效运转:运石填海、夯实地基、浇灌水泥,高楼拔地而起。画面边缘处出现了众多前来参观的人。谁让这是最后的一项工程呢。

“确实了不起啊!你看那些建筑机械中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最让人吃惊的莫过于其规模之宏大。原来他们是这样实现了改善大自然的壮举啊!至此,这最后一项工程也该完工了吧?”

宇航员搖了搖头,说道:“难怪您会这么想,我原来也是这样认为的。但请您接着往下看。”

画面映现出一座已建成的现代化大都市。但出乎预料的是,刚刚建成的大都市正在解体:楼房被拆除、柏油路面被掀起废弃、填海的沙石被重新挖出后运回原处并开始堆砌成山。

“怎么了,这是?是不是在倒着放录像啊?”

“不是不是。请您仔细看一下就能明白,比起爆破来,重新堆砌成山更费时费力。他们正在恢复原貌。”

“确实是……那又是为了什么啊?不会是疯了吧?”

“如果疯了的话,怎么能构建起这么高度的文明呢?他们是很理性地在做着这一切。也许有人怀疑是不是因为计算错误而把山削错了,其实也不是。”

“那,应该是那个吧——我们地球上也曾发生过的,为了不让人失业而搞的工程?”

“也不是。诸如失业等之类的社会问题早已解决,就连打着振兴经济的旗号,净搞些没有必要的工程之类的组织机构也都不存在了。”

这时,山脉已完全恢复了原貌。正在人们猜想这些“毫无意义”的工程到此总算应该结束之时,新一轮的测算、爆破、填海……又开始了。众人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

“如果是非常理性的话,会不会是在练习?就像军队也要不断演习,才能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搞建设也同样,否则紧急情况下就会手忙脚乱。”

“也不是。帕米星球上是不会出现您所想到的那些紧急情况的,地震预测、抗震措施等都万无一失,完全没有担心的必要。如果说有需要做的,也不过是些修修补补之类的事情而已。”

随着录像的播放,山脉夷成平地、建成都市的同时,新一轮的拆除又开始了。

“到底是怎么回事?既没疯,也不是在练习,那只能是爱好了吧。正如有人喜欢分拆、组装手表,享受那一过程似的。但这工程的规模也太宏大了吧。随着文明的进步,也许这并非毫无可能,已经习惯了宏大工程的他们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这种爱好吧?”

“您这么想并非毫无道理,但遗憾的是并非出于爱好。我也实在搞不懂,请教后才明白:他们是有着极其明确合理的目的,以及充分的必要性,同时也产生了与此相应的巨大成果。真是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会这么神吧,它到底有什么作用?”

在人们不可置信急盼催促的眼神下,宇航员说道:“先说结论吧——是为了教育!他们已经完成了改造大自然的壮举,使其成为十分宜居的星球。但长此以往的话,这其中的辛苦会被人们逐渐淡忘,认为这份美好天经地义、自始就有,不会有丝毫的感动和感激。即使头脑中能够理解这份辛苦,却不会有切身的感受。因此才有了实地展示的必要……”

“哦……”

“是为了告诉人们这些规模宏大的工程曾遍及整个帕米星球,这份美好是经年累月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这会让人们认识到现在的幸福并非理所当然、自始就有,而是在如此辛苦的基础上一步步构建起来的,进而全体居民内心深处的感恩之心和幸福感才能够得以保持。这看似浪费,其实是十分有意义的,这样的工程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原来是这么回事啊……”大家怀着复杂的心情自言自语道。

(《译林》2016年05期,王磊译)

【小题1】请结合全文推测结尾段“复杂的心情”的具体内容。
【小题2】小说为什么花不少笔墨叙写众人对这项工程的猜测?
【小题3】有人建议将文题改为“帕米星的故事”,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4】小说通过讲述外星球的故事传达了丰富的意蕴。试作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迄今为止,记忆一直与人体尤其是大脑联系在一起。按照这种理解,群体不可能有记忆,因为群体不拥有身体和大脑。学者们充其量承认,某个个体所具有的记忆是在他与其他人交往中,并且是在社会的框架里形成的。这正是法国哲学家哈布瓦赫的观点。根据他的论证,没有社会机制就无从谈起记忆,因为一个人总是根据一定的范畴把接收的印象整理成可以回忆的信息,而这里所说的范畴具有社会性质。如果使用哈布瓦赫老师涂尔干的话说,回忆和过去是“集体的描述”。因此,哈布瓦赫使用“集体记忆”这个概念,以指代个体的记忆及其社会起源。

我们用“文化记忆”这个命题对哈布瓦赫的记忆理论加以扩展和完善。首先区分三种记忆形式:个体记忆属于大脑研究和心理学的范畴,集体记忆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文化记忆是文化科学研究的对象。文化记忆的概念超出了“传统”这个概念的范围,因为文化记忆还涉及遗忘和隐瞒,遗忘和隐瞒导致传统的消失和断裂。文化记忆具有很强的异质性且形态各异,所以很难接受政治、意识形态或者宗教的限制。文化记忆具有多层含义,一旦借助文字形式固定下来并被人阅读,就面临被修改的可能性。有的文献可能被废弃或者受到忽视,有些则被视为核心文献。文化记忆是有选择性的,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随着环境的变化,所有那些被认为对当下无足轻重的东西都被忘记;而在有文字的情况中,文献通过审查被分为经典与档案,经典指那些必不可少的,而档案则是可有可无的。

我们把哈布瓦赫称为“集体记忆”的东西叫作“交流记忆”,目的是把这种记忆与文化记忆加以区别。所谓交流记忆就是随着具体环境变化的记忆,这种记忆一般不超过三代人,内容主要包括回忆、想象、俗语等。这些记忆存储在头脑里,人们不需要更多的解释便能够凭借这些记忆进行交流,而且这些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变化。哪些集体记忆最终转化为文化记忆,起决定作用的是时间,文化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犹如长销书与畅销书。

相比之下,文化记忆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视域,它可以长达两三千年,因为它建立在特定的基点上。以古代西方文化来说,这个基点包括《荷马史诗》。我们现在知道古埃及金字塔铭文和苏美尔祈祷文的成文时间在公元前三世纪,但是它们不属于西方的文化记忆,因为它们并未构成西方人确立文化身份时的坐标。

(摘编自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的形成和建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记忆通常被认为与人的大脑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导致了群体不可能拥有记忆。
B.文化记忆不仅弥补了哈布瓦赫记忆理论的缺陷,还拓展了“传统”这个概念的外延。
C.文化记忆具有选择性,人们一般根据内容的重要与否而有意识地去选择传承或遗忘。
D.交流记忆会随着具体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人们就这些记忆进行交流时不存在障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分析了个体、群体与记忆的关系,阐释了集体记忆这个概念的内涵。
B.文章第二段从归属范畴、异质性以及形态等诸多方面,论述了文化记忆的特征。
C.文章第三段将集体记忆与文化记忆加以比较,指出时间是区分二者的关键要素。
D.文章对文化记忆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目的在于帮助人们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哈布瓦赫的记忆理论关注个体记忆及其社会起源,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涂尔干的影响。
B.集体记忆受时间限制,其中的一部分最终转化为具有相对固定时间视域的文化记忆。
C.当人们将文化记忆用文字形式固定下来并加以阅读,就会修改文化记忆的多层含义。
D.文化记忆建立在特定的基点上,《荷马史诗》《论语》等都是人类文化记忆的基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小题1】阅读第3~7段,简要说出作者先后写了哪些展览内容,以及参观者的哪些感受。
展览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观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1段开头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
【小题3】“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