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第1段中,恩格斯是怎样把马克思逝世的噩耗告诉世人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11-27 05:01: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山羊兹拉特》片段,完成下面小题目。

每年灯节前后,大雪飘飘,天气很冷,从村子通往城里的路也总是覆盖着雪。可今年是个暖冬,只下了很少一点儿雪,田里芳草青青。

经过很长时间的犹豫之后,硝皮匠勒文决定把家里的山羊兹拉特卖了。因为它老了,挤的奶也很少。城里的屠夫费佛尔答应给他八个盾。这样一笔钱足够他买灯节用的蜡烛,以及土豆、煎鸡蛋薄饼的油、给孩子们的衣物和全家过节的种种开支了。于是,勒文叫他的大儿子阿隆把山羊牵到城里去。

听到这事,阿隆的母亲不禁泪流满面。阿隆的小妹妹安娜和米丽昂也哭了起来。阿隆当然也知道把山羊牵到费佛尔家去意味着什么,可他只得听从父亲的命令,将一根绳索套在兹拉特的脖子上。他随身带上两片涂了奶酪的面包,准备路上饿了吃。

在阿隆给山羊套上绳索时,全家人都出来向兹拉特告别。可兹拉特还是像往常一样,显得那么温驯那么可亲。它舔着阿隆的手,摇晃着它下巴上那小撮白胡子,它知道,主人每天喂它,从不伤害它。当阿隆把山羊牵上通往城里的路时,兹拉特才觉得有点奇怪,它用疑问的目光,似乎在问:“你要把我带到哪儿去?”

离开村子那会儿,太阳还闪闪发亮。突然一大块乌云从东边涌来,很快地盖满了整个天空,天黑得如同夜幕降临前的黄昏。起先,阿隆还以为又要下雨了,可没想到下起冰雹来。不一会儿,冰雹竟又变成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十二岁的阿隆见过各种各样的天气,但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雪。顷刻,整个大地被白雪覆盖。通往城里的路本来就又窄又弯。这时根本看不清路了。阿隆已弄不清楚他现在在什么地方。凛冽的风很快又穿透了他单薄的棉衣。当兹拉特的腿在雪里越陷越深时,它开始转过头去,它那温和的眼睛似乎在问:“这么大的风雪,我们为什么不回家?到底要去哪儿?”阿隆希望有个农民赶车路过,可却连个人影也见不到。

雪越来越大,棉絮般的雪花旋转着飘落下来。透过雪层,阿隆的靴子触到一块新翻过的松软的土地。他敏感地感觉到他们迷路了,他知道,这实在是一场猛烈的风雪,如果找不到个避风雪的地方,他们都将冻死。

突然,他眼前出现了一个大雪堆,他牵着兹拉特,好奇地朝着那一大堆雪走去。当他走近时,发现这是一个极大的埋在雪底下的草堆。

阿隆高兴极了,他费尽力气,在雪中开出一条路。这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完全知道接下来该做些什么。一到干草堆边,他为自己和山羊挖了一个洞。尽管外边极冷,可草堆里却是那么暖洋洋的。再说,干草又是兹拉特的食物。他们钻进去之后,阿隆用干草封住洞口,只留下了一个类似天窗的口。

兹拉特吃饱后,坐在后腿上,阿隆吃完了他那两片涂着奶酪的面包,他仍觉得饿得慌。突然看见兹拉特乳房涨鼓鼓的全是奶。于是,他立即靠着山羊躺下,对准奶头,使他挤的奶直接射进嘴里。兹拉特并不习惯这样的挤奶法,不过它纹丝不动。

外边,大风将雪片堆积在洞口处,四周变得一片漆黑。干草堆里一点不冷。草堆里的野草和野花散发出夏日阳光的温暖。兹拉特上下左右不时地吃着草,它的身子散发出热气,阿隆靠着它缩成一团。他便一边捋着兹拉特的毛一边问它:“兹拉特,我们现在的一切,你是怎么想的?”

“咩——”兹拉特说。

“如果我们没有找到这个草垛,我们俩现在不都得冻僵了?”阿隆说。

“咩——”山羊又答道。

“如果大雪仍继续这样下的话,我们可能要在这儿呆几天。”阿隆解释说。

“咩——”兹拉特叫了一声。

“‘咩——’是什么意思?噢——你不会说话,可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说,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是吗?”阿隆耐心地说。

“咩——咩——”兹拉特试着要说明白。

……

大雪下了整整三天三夜。第三天夜里,雪停了。但阿隆还不敢摸黑找路回家。他钻出草堆,环顾周围的世界。夜空一下子变得明亮起来,圆月在雪地上洒下片片银辉。一切都那么洁白,那么安静,沉浸在宏大天地的梦幻之中。星星显得那么大,又那么近。月亮在苍穹中游弋,就像在大海里一样。

第四天早晨,阿隆听到一辆雪橇的铃铛声。原来,草堆离大路并不远。阿隆牵着兹拉特,向赶雪橇的农民问路。不过,他没有询问通往城里和屠夫费佛尔家的路,而是回村、回家的路。在草堆里,阿隆就决定再也不与兹拉特分离。

……

家里一片欢腾。阿隆讲述了他如何找到那个大草堆,兹拉特又是怎么给他奶吃。阿隆的妹妹们抱着兹拉特,亲了又亲,并给它拿来胡萝卜和土豆皮。兹拉特一边贪婪地吃着,一边咩咩地叫着。

此后,全家人谁也没有再提起卖兹拉特的那件事。现在,寒冷的冬季终于降临了,村民们重又需要硝皮匠勒文来帮忙。在持续八天的灯节里,阿隆的母亲也能每晚做些油煎鸡蛋薄饼给孩子们吃,兹拉特也有一份。吃完煎饼,阿隆、米丽昂和安娜玩陀螺。兹拉特也不离开,坐在炉旁,在闪亮的烛光里,看着嬉笑玩耍的主人们……

有时,阿隆问它:“兹拉特,你还记得我们一起度过的那三天三夜吗?”

兹拉特用角搔搔颈背,摇摇长着胡子的脑袋,发出它那惟一的声音:“咩——”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萨克•什维斯•辛格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艾萨克•什维斯•辛格,美国著名犹太作家。1904年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祖父与父亲都是犹太教的长老。1935年,辛格追随哥哥来到美国。辛格在美国以当编辑和写作为生,1943年他加入了美国国籍。
B.辛格从小接受正统犹太教教育,学习希伯来文和意第绪文,熟悉犹太教的经典和宗教仪式以及犹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这一切都铸就了他作品的重要特色。
C.辛格被称为当代最会讲故事的作家。在创作上,他尊重传统,又吸收了意第绪文学中的营养,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辛格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庄园》《看不见的城市》等。
D.1978年,辛格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因为他有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普遍处境。1991年,辛格去世。
【小题2】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可能想借助时代背景的模糊,来描摹出人与动物间有可能恒久存在的亲情状态,成为一个物质匮乏世界里人与动物之间永远温情的慰藉。
B.小说的笔法清淡自然,作者以情感在人与动物之间的双向流动,不留痕迹地传达着一种超越人畜之界的美丽情感,集中表达着情感与贫困的较量。
C.小说中,作者在阿隆三天三夜后走出草堆时描写了一段阿隆眼中的夜空景色,表达了阿隆的幸福之感。
D.一场患难之后,勒文全家和山羊兹拉特之间的情感加深了,但人们还只是把它当成动物看待,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小题3】选出下列有关小说情感的说法不当的一项()
A.适度的情感会使小说充满人性的温情,而过度的情感则会令读者反感。
B.小说忌讳作者自顾自的抒情,而主张把感情交由人物之口或情节的自然发展来表露。
C.小说中的情感应保持一种蓄势待发的态势,在经过耐心酝酿和铺垫后,它饱满有力,却停留在欲溢未溢的状态。
D.从小说的发展史来看,浪漫主义小说对情感的描写显得激情恣肆,现实主义小说则显得节制而谨慎,现代主义小说则将感情排除出了小说主题之外。
【小题4】辛格是一位极具悲悯情怀的作家,悲悯情怀是指人类对外界、他人或生命慈悲怜悯的情怀,是人类最高尚的一种胸怀,请谈谈作品中悲悯情怀的体现。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鹌鹑
(美)罗尔夫·伊洛夫
鹌鹑来了,正值初春乍暖、丁香花含苞待放的时节,也正是他们新婚后第一个温暖、无霜、只有露水的早晨。阳光照在床上使她比往常起得都早。她发现了后院里的鹌鹑,立即唤醒了他。他起身望去,只见八只小鸟正在房东的庭院里扒土嬉逐。
很显然,它们是三个家庭。它们在庭院里漫步闲逛,俨然像一个观光团,不时停下来在地上啄啄,滑滑,漫无目的,谁也不管谁,却谁也离不开谁。
夫妇俩一边穿衣服,一边低声谈论院里的小鸟,看它们在草坪上啄食。等他冲好咖啡,热好卷饼,他们便一起在厨房里的餐桌上吃早点。在那里,他们可以直接看到院子里的鹌鹑。他打开窗子,清晨的湿润空气和苹果花香扑面而来。阳光透过窗子;卷饼里夹有葡萄干,甜滋滋的,他俩不必言传便可意会
  那天晚上,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他去一家饲料店买了些轧碎的玉米。他对她说这些鹌鹑在这里只要有东西吃,得到很好的照料,就不会飞走。他把玉米撒在厨房的窗子旁边。傍晚时分,鹌鹑回来了。它们来到窗子近处啄玉米,在房东庭院里打滚洗泥土澡。她问他这些鸟会不会把房东种的东西吃掉,他说,这些鸟只要有碎玉米吃就不会啄坏院子里的东西。
自从鹌鹑来了以后,他们把闹钟往前拨了。这样,就能有更多的时间来喝咖啡,吃卷饼,好好欣赏一下这群小鸟。
  观赏鹌鹑最好的时间是太阳刚刚升起,街上还未开始喧嚣,房东的卷毛狗放出之前。房东就住在隔壁,一道篱笆把两家院子隔开。每当房东放出卷毛狗,卷毛狗就着了魔似地一心想捉住这些鹌鹑,猛撞篱笆,发疯似地狂吠。
  不久,他可以把玉米撒在窗台上了。鹌鹑就同他们共进早餐。只要他们静静地吃,没有任何猝然的举动,鹌鹑就会拍打翅膀,跳到咖啡壶和盛卷饼的篮子附近,一颗颗啄食窗台上的玉米。
房东屋里传来了房东老婆的抱怨声:“汤姆,它们又在院子里了,汤姆!”房东从里屋冲出来,挥舞双臂,嘘嘘作声。他脖子上皱纹累累,苍老不堪,一头稀疏的白发。
  鹌鹑鼓翅飞了起来。
  房东老婆拉开纱门,把头伸出门外,尖声叫道:“汤姆,你得想法子收拾收拾这群该死的鸟了。冬天我们还得靠这园子菜呢!你要想吃,就得想个办法!”
  纱门“砰”的一声关上。她弓着背走了,后面紧跟着那条卷毛狗。她双腿向外拐,穿着普通农妇的灰色衣服,围裙上污迹斑斑。她的声音活像卷毛狗的狂吠。
  “你这该死的,汤姆,你到底管不管这群鸟!”
  房客和他的妻子坐在草坪的椅子上,一边看一边寻思:他们该做些什么呢。也许应该告诉房东这些鸟不会伤害那些幼苗。但又想那样她就会借口生气,和他们大闹一场,朝他们嘶叫。他们想最好还是等一等,等她怒气平息了再说。
  第二天,房东说他很喜欢这些鸟。而且幼苗已长大;不会再有什么危险了。他说他一直很喜欢鹌鹑,甚至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就认为鹌鹑漂亮、好吃。就是他老婆有点那个,不过她最多一两天就会消气的。那个院子一直是他老婆的一块心病,因为整个冬天全靠它。
罂粟花开了,甜嫩的豌豆开始结实了,三窝小鹌鹑出世了。第一批小鹌鹑是在早餐时来的,由母鹌鹑领头,蹒跚地朝碎玉米走去;公鹌鹑忙碌地在两边和后面跑来跑去维持队形。他们数了数,三家共有十只小后代。他们起得更早了,为了把早餐时间拖延得更长些,多闻闻院子后面的干芥草味。
  每天晚上五点半,一只母鹌鹑总是准时带领小鹌鹑沿庭院前面的小路作晚间散步。一天晚上,房东和他老婆坐在前门厅里,不相信那只母鹌鹑真的会像房客说的那样按时出现。当那只母鹌鹑大模大样地走了过来,尾随着一长串小鹌鹑时,他们都笑了。房东和他老婆一边喝啤酒,一边告诉他们旱灾时这里如何萧条,他们如何不得不省吃俭用。老太婆说她还保留那些事事节俭的习惯。她还说她对这个院子关心得有点过分。房客夫妇都觉得房东老婆还是蛮讲理的。
秋天来了,房东夫妇俩把苹果做成苹果罐头,又收进了他们的南瓜、胡萝卜、西红柿和甜菜。房东老婆用苹果罐头同别人换樱桃罐头。房东把院子检修了一遍,房客帮他筑起防风篱笆,翻了院子的地,打扫汽车房。房客买了五十磅一袋的碎玉米,用红杉木做了个食槽放在窗台上,即便关上窗子,十八只鹌鹑也有足够的地盘了。
  入冬时这群鹌鹑已经长得很像样了。他告诉她有了这些碎玉米,鹌鹑就不愁如何过冬了。它们会呆在离食物不远的地方。小鹌鹑长大了,一只只喂养得结结实实的,新长的羽毛油光闪亮。原来的那八只更是滚圆滚圆的,被夏季的玉米喂肥了。他说这些鹌鹑一定会顺利地度过冬天的。
下第一场冬雪的那个早晨,鹌鹑不见了。他把食槽里的雪扫干净,换下潮湿的玉米。晚上,鹌鹑没有回来。第二天早晨,玉米还是老样子。他对她说鹌鹑也许到城外的山里去过冬了,那里有更好的御寒条件,而且打猎季节已过,不会有什么危险的。他说到了春天鹌鹑还会回来,又和去年一样。
  整个冬天,房客和他的妻子都睡得很晚才起床。这是个干燥、凄凉、寒冷的冬天。
房客还是经常去更换玉米,撒一些在冰冻的地上。但是鹌鹑仍然没有出现,玉米全被麻雀等鸟儿吃光了。他妻子说她相信春天鹌鹑会回来的,一切都会照旧。
大地解冻了,到处是泥土的气味。房客见房东在打扫汽车房就去帮忙。他看见那只塑料袋里装满了灰色和褐色的羽毛,有尾毛,有颈毛,有的还沾着干皮。他还看见汽车房里出现了从未见过的麻袋和大夹笼。他问房东怎样把这些鸟一网打尽的。房东说这是他老婆的主意。他们是在第一场冬季风雪一到,这些鸟蜷缩在一起的时候干的。他说这些鸟味道美极了。
  房客对妻子只字未提那只麻袋和夹笼的事,但她似乎已明白了一切。不久,他不再去放碎玉米了,等到那大袋子玉米开始发霉,他就扔进了垃圾箱。
(选自《美国最新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小题1】(小题1)第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2】(小题2)文章是怎么来刻画房东夫妇的?刻画了房东夫妇怎样的形象?(6分)
【小题3】(小题3)文章注重细节的照应,它有什么作用呢?试举例说明。(6分)
【小题4】(小题4)试探究小说的主题。(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来电与应答

以色列埃特加•凯雷特

我真心崇拜那些打来电话时,并不立刻迫使你进入话题,而是先倾听并尝试体会你情绪的贴心的电话推销员。这就是“耶思”卫星电视公司的德芙拉打来电话问我是否有心情跟她交谈时,我首先对她的周到表达感谢的原因。随后我礼貌地回答她,我没有这个心情。

“因为我刚刚不巧摔进一个洞里,碰伤前额和脚。所以时机实在是不合适。”我解释道。

“我理解,”德芙拉说,“那您觉得什么时候会比较合适呢?一小时以后?”

“我不太确定,”我说,“我的脚踝一定断了。这洞很深,要是没人帮我,我自己可出不了洞。所以我什么时候能与人通电话,取决于救援队什么时候能到,以及医生是否要给我的脚打石膏。”

“也就是说,我或许应该明天再打过来?”她提议道,语气平静极了。

“是呀,”我呻吟,“明天也许挺好。”

“洞到底是怎么回事?”出租车里,坐在我身旁的妻子在听了我闪烁其词的回绝伎俩后责备道。这是我们第一次把儿子列维留给我妈妈带,两个人外出,所以她有点儿烦躁。“你干嘛就不能直接说‘谢谢,不过我对你推销的任何东西都没有买或租或借的兴趣,所以请你这辈子都别再打来了,如果可以,下辈子也别打来。’随后在简短的停顿后来一句‘祝你一天愉快’,然后挂断,其他人都是这样干的。”

我不觉得其他人对德芙拉的态度像我妻子说的那样强硬恶劣,但我必须承认她说到了点子上。中东人比这个星球上的其他人对必死的命运体会更深,这导致大多数中东人对试图浪费一点点他们待在地球上的时间的陌生人形成一种攻击性倾向。我虽然也吝啬地保卫自己的时间,但真的无法对电话中的陌生人说不。我可以毫无困难地摆脱上门推销的小贩,或在电话里向我推销的熟人。但是“电话推销”加“陌生人”这个诡异组合麻痹了我,在一秒之内,我就想象着电话那端的人由痛苦和屈辱生活导致的挫败的面庞。我给他设想了一个站在他四十二楼办公室窗边拿着无绳电话跟我平静交谈的画面,他此时已经下定决心:“再被该死地回绝一次就跳下去!”在一个人的生命和被每个月仅仅九块九毛九谢克尔的“气球雕塑:全家无限欢乐”电视频道节目套牢之间,我选择生命,至少在妻子和经济顾问礼貌地要求我停止这样做之前这样选。

从那时起,我发明出一套“外婆战术”——我召唤出一个女人,为她安排了好多虚构的葬礼,用来摆脱这些琐碎无聊的来电。但我既然已经因为卫星电视公司的德芙拉的关心而给自己挖了个坑并摔了进去,在接到她的来电时只好让肖莎娜外婆安息了。

“早上好,凯雷特先生,”德芙拉第二天来电时说道,“我希望这次的谈话时间比昨天合适。”

“我的脚现在出现了并发症,”我咕哝道,“不知怎么搞的,溃烂更厉害了。我正要去做截肢手术。”

“我只需要几分钟。”她不屈不挠地争取。

“我很抱歉,”我坚持道,“他们已经给我打了麻药,医生已经在示意我关手机。他说手机没经过消毒。”

“那我明天再打给您,”德芙拉说,“祝您手术成功。”

大多数电话推销员打了一次电话就放弃了。做电话民意调查的人和上网流量包销售员也许会再打一轮。但卫星电视公司的德芙拉是个异数。

“您好,凯雷特先生,”我接起电话再次听到她的声音时,有点儿猝不及防, “您过得怎么样?”我想出答案之前,她继续道,“鉴于您目前的健康状况,您可能不得不待在家里,我想我可以向您介绍我们的‘极限运动’节目包。四个频道,涵盖世界上的各种极限运动,从爱尔兰‘矮人曲棍球世界冠军赛’到澳大利亚吃玻璃比赛,什么都有。”

“你是想找埃特加?”我悄声问。

“是的。”德芙拉说。

“他死了,”我顿了顿,继续压低嗓门说道,“真是个悲剧啊。一个实习医生在手术台上要了他的命。我们正在考虑诉讼。”

“那请问您是哪位?”德芙拉问。

“米歇尔,他弟弟,”我临场发挥,“但我现在不方便讲话,我正在参加葬礼。”

“我对您失去亲人深表遗憾,”德芙拉用颤抖的声息说,“我跟他没能讲上几句话,但他听上去是个很好的人。”

“谢谢,”我继续低语,“我真得挂电话了,轮到我致祷文了。”

“那当然,”德芙拉说,“我之后会再打电话过来。我想给您推荐一个可以抚慰情绪的电视节目包,这个节目包非常适合您。”

【小题1】什么是“外婆战术”?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小题2】概括德芙拉的形象特点。
【小题3】文中插入妻子的一段话有什么作用?
【小题4】请探究文章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各题。

高速公路上的森林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寒冷有千百种形式、千百种方法在世界上移动:在海上像一群狂奔的马,在乡村像一窝猛扑的蝗虫,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那天晚上,马可瓦多家用尽了最后的干柴,裹着大衣的全家人,看着暖炉中逐渐黯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小孩们好像专心一意地吹着肥皂泡泡,而马可瓦多则一停一顿地朝着空中喷着云雾,好像喷发转瞬即逝的智慧火花。

最后马可瓦多决定了:“我去找柴火,说不定能找到。”他在夹克和衬杉间塞进了四五张报纸,以作为御寒的盔甲,在大衣下藏了一把齿锯,在家人充满希望的目光的跟随下,深夜走出门,每走一步就发出纸的响声,而锯子也不时从他大衣里冒出。

到市区里找柴火,说得倒好!马可瓦多直向夹在两条马路中间的一小片公园走去。空无一人,马可瓦多一面研究光秃秃的树干,一面想着家人正牙齿打颤地等着他……

小米开尔哆嗦着牙齿,读一本从学校图书室借回来的童话,书里头说的是一个木匠的小孩带着斧头去森林里砍柴。“这才是要去的地方。”小米开尔说,“森林!那里就会有木柴了!”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

说到做到,跟兄弟们组织起来:一个人带斧头,一个人带钩子,一个人带绳子。跟妈妈说再见后就开始寻找森林。

走在路灯照得通亮的城市,除了房子以外看不到别的:什么森林,连影子也没有。也遇到过几个行人,但是不敢问哪儿有森林。他们走到最后,城里的房子都不见了,而马路变成了高速公路

小孩就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一片茂密而奇形怪状的树林淹没了一望无际的平原。它们有极细极细的树干,或直或斜;当汽车经过,车灯照亮时,发现这些扁平而宽阔的树叶有着最奇怪的样子和颜色。树枝的形状是牙青、脸、乳酪、手、剃刀、瓶子、母牛和轮胎,遍布的树叶是字母。

“万岁!”小米开尔说,“这就是森林!”

弟弟们则着迷地看着从奇异轮廊中露头的月亮:“真美……”

小米开尔赶紧提醒他们来这儿的目的:柴火。于是他们砍倒一株黄色迎春花外形的杨树,劈成碎片后带回家。

当马可瓦多带着少得可怜的潮湿树枝回家时,发现暖炉是点燃的。

“你们在哪里拿的?”他惊异地指着剩下的广告招牌。因为是夹板,柴火烧得很快。

“森林里!”小孩说。

“什么森林?”

“在高速公路上,密密麻麻的!”

既然这么简单,而且也的确不错。要新的柴火,还是学小孩的方法比较好。马可瓦多又带着锯子出门,朝高速公路走去。

公路警察阿斯托弗有点近视,当他骑着摩托车做夜间巡逻时应该是要戴眼镜的;但他谁也没说,怕因此影响他的前途。

那个晚上,接到通知说高速公路上有一群野孩子在拆广告招牌,警察阿斯托弗便骑车去巡查。

高速公路旁怪模怪样地张牙舞爪的树木陪着他转动,大近视眼的阿斯托弗细细察看。在摩托车灯的照明下,撞见一个大野孩子攀爬在一块招牌上。阿斯托弗刹住车:“喂!你在上面干什么,马上给我跳下来!”那个人动也不动,向他吐舌头。阿斯托弗靠近一看,那是一块乳酪广告,画了一个胖小孩在舔舌头。“当然,当然。”阿斯托弗说,并快速离开。

过了一会儿,在一块巨大招牌的阴影中,照到一张惊骇的脸。“站住!别想跑!”但没有人跑:那是一张痛苦的面像,因为有一只脚长满了鸡眼。“哦,对不起。”阿斯托弗说完后就溜烟跑掉了。

治偏头痛药片的广告画的是一个巨大的人头,因痛楚用手遮着眼睛。阿斯托弗经过,照到攀爬在上方正想用锯子切下一块的马可瓦多。因强光而眼花,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

阿斯托弗好好研究过后说:“喔,对,斯达巴药片!这个广告做得好!新发现!那个带着锯子的倒霉鬼说明偏头痛会把人的脑袋切成两半!我一下就看懂了!”然后很满意地离开了。

四周那么安静而寒冷。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在不太舒适的支架上重新调整位置,继续他的工作。在月光清亮的天空中,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环境描写突出了天气的严寒,为马可瓦多一家设置了极度窘迫的生存环境。
B.对一家人呼气像各种云雾的描写,既反映沉重的生活,又符合人物的形象特点。
C.上学孩子分不清树木和广告牌,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属于情节的夸张变形。
D.小说以月光下的锯木声结尾,表现了马可瓦多躲过警察后的轻松、愉快和自得。
【小题2】小说展现出可笑又可悲的基调,请概述马可瓦多一家可笑又可悲的表现。
【小题3】结合小说内容,探究作者塑造公路警察阿斯托弗这一形象的用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警官,圣诞快乐!

(美国)奇普·查玛·艾契拉 张维(编译)

午夜11点钟刚过,报警器突然响了起来,是一家商场发出的警报。

警官萨尔心里很矛盾,拿不定主意是否要出警,因为12点他就要交班回家,这可是圣诞之夜啊,他还没来得及为孩子们准备圣诞礼物哩!

“也许是下夜班的员工不小心触响了报警器!”萨尔开车驶往这家商场时,心存侥幸地想着。

商场里没有灯光,没有动静。萨尔开车绕场一周观察情况。在商场后面,他发现车库的门被打开了,他赶紧下车查看。

萨尔注意到雪地上有一行脚印,顺着打开的门直接进了商场。萨尔左手抓紧电筒,右手拔出了手枪。这时,他脑海里闪出了十年前的一个场景,那也是圣诞之夜,他独自一人出警,当他进入一家漆黑的酒吧时,一道亮光,一声巨响,他被迎面而来的子弹射中,应声倒地。尽管防弹背心救了他的命,但子弹巨大的冲力导致他的三根肋骨断裂。倒地的萨尔很顽强,朝发出亮光的地方连开数枪,击毙了罪犯。

想起这些,萨尔似乎觉得肋骨又开始痛了,他赶紧熄灭电筒,弯下腰来,瞪大眼睛搜索着,竭力让自己的眼睛习惯场内的黑暗。

萨尔在墙上似乎看到了开关的位置,他伸出电筒敲了一下开关,灯光顿时亮起来,这时他听到有脚步声跑了出去,萨尔赶紧转身追赶。来到门口,萨尔没有发现人影,可是他发现雪地上又多了一行刚踩出来的新脚印。

顺着这行脚印,萨尔来到了一栋破旧的平房前。萨尔在门上重重地敲了几下,然后拔出枪来闪到一旁。

门开了,一位女人站在门口,她穿着一身旧衣服,身后有一个12岁的男孩,满脸的惊恐。

看到萨尔拿着枪,女人很紧张:“警官,请进!”萨尔走进屋里,注意到一个装满东西的塑料袋摆在墙角,一件价格不菲的貂皮女装从袋口露出来。房间里几乎没有家具,一只三条腿的沙发靠墙摆放着,地板上到处都是破衣服和杂物。萨尔在屋内打量着,卧室里伸出三个小女孩的脑袋,朝这边张望。萨尔大声地说道:“夫人,有充分证据证明你儿子刚刚进入了一家商店,我敢肯定,那个塑料袋里的东西都是从那个商店偷来的。”女人转身冷眼盯着儿子。男孩低下头,带着哭腔说道:“是的,警官,这些东西是从那个商店拿来的!妈妈和妹妹需要圣诞礼物,可是我们家没钱买,于是我从那里拿来这些东西……”萨尔掏出手铐对女人说:“我要把这个男孩带到局里去。”说完,他将男孩铐了起来。这时,三个小女孩从卧室冲到萨尔面前央求他:“警官先生,求求你不要把马丁哥哥送进监狱!”女人走过来,把三个小女孩拉进卧室。萨尔仔细检查了塑料袋里的物品,里面装着一些玩具娃娃,小女孩的衣物,还有一件貂皮大衣。女人从卧室出来,看到萨尔准备把男孩带走,她悲切地对他说道:“警官,其实马丁并不是一个坏孩子,主要是他身边没有大人教他学好。”

“他父亲呢?”萨尔转身问道。

“他父亲是个酒鬼,染上了吸毒的坏毛病,马丁出生以后,他想改邪归正,可是他的那些坏朋友不放过他。十年前马丁两岁的时候,也是圣诞节的晚上,他在一家酒吧盗窃时开枪袭警,被警察打死了。”

女人站在那里继续说着什么,可是萨尔呆若木鸡,一个字都听不进去了。命运之神真会捉弄人!十年前圣诞之夜他击毙了一名罪犯,十年后圣诞之夜他竟然来到了他的家里。他似乎感到肋骨又开始痛了。这之前,萨尔一直痛恨枪击自己的那个家伙,认为他十恶不赦、罪有应得,可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也有家庭,他死了,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不幸。此时此刻,萨尔内心翻江倒海。他赶紧低下头来,躲过女人的眼神,生怕她看穿了他的内心。

“警官,我想让马丁带上洗漱用品,行吗?”女人的话让萨尔回过神来。“不需要!”说着,萨尔打开男孩的手铐,然后一字一句地对他说道:“孩子,这次我放过你,如果下次你再犯,我会让你永远戴着手铐!”

女人和男孩吃惊地看着萨尔,不相信眼前发生的这一切都是真的。萨尔将车钥匙递给男孩,“把东西放到我汽车的行李箱里,明天我和你一道去那家商场退还这些东西。”男孩拎着东西出去了。萨尔又从口袋里摸出一叠子钞票递给女人,对她说道:“夫人,给孩子们买一些圣诞礼物,让他们过上一个愉快的圣诞节。”男孩回来以后,萨尔大声地告诫他:“我不能容忍偷窃行为,我会找一些零活让你干,让你用实际行动偿还今天所犯的错误。从今往后,我要对你严加管教,我要对你的行为负责,我要让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说着,他扫了一眼女人,只见她噙着泪水,嘴唇发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萨尔朝他们挥挥手,转身大踏步地走了出去。这时他听见身后传来祝福的声音:“警官,圣诞快乐!”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报警器突然响了起来,警官萨尔心里很矛盾,拿不定主意是否要出警,这正是他的职业倦怠的表现。
B.通过对“女人”和“男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了男孩犯罪后,一家人的惊惶不安。
C.小说的结构极富戏剧性,十年前警官萨尔击毙了男孩的父亲,十年后,男孩偷窃又被警官萨尔抓获。
D.警官一直痛恨枪击自己的那个家伙,但知道他是男孩的父亲之后,他原谅了十年前那个罪犯,也放过了男孩。
【小题2】小说中两次写到警官萨尔“感到肋骨又开始痛了”,这两次肋骨痛的原因是否相同?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警官萨尔为什么打开男孩的手铐,放过了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