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

被谋杀的小天使

大画家詹姆斯•惠斯勒年轻时曾被西点军校录取,那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军校的教授为这个固执的“差等生”伤透了脑筋。

有位工程学教授让同学们设计一座桥。惠斯勒的设计图上是绿草如茵的河岸,一座充满浪漫色彩的小石桥,还有两个儿童在桥上垂钓。教授命令惠斯勒重画,给他的批示是:“把那两个孩子给我从桥上撵走,这是军事桥梁!”几天后,惠斯勒交回了作业。这次,钓鱼的孩子被从桥上转移到了岸边。教授气急败坏地批示道:“我叫你把这两个孩子去掉,把他们从图上彻底删除!否则你的成绩将是不及格。”

当天下午,修改过的图纸就出现在教授的办公桌上。教授一看,图中果然不见了小孩的踪影,心里正高兴,突然发现河岸边多了两个小坟头,墓碑上刻着:“永悼被独裁者谋杀的小天使——吉姆和埃娃。”

【小题1】谈谈“军校的教授为这个固执的‘差等生’伤透了脑筋”中“固执”的理解。
【小题2】军校的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小题3】“永悼被独裁者谋杀的小天使”表达了惠斯勒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4】大画家惠斯勒年轻时在西点军校被认为是“差等生”,由此可以引发我们对人才问题、教育问题怎样的思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08 07:01: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小时的故事

(美)凯特·肖邦

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

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正是他在报社收到了铁路事故的消息,那上面“死亡者”一项中,布兰特雷·马拉德的名字排在第一。他一直等到来了第二封电报,把情况弄确实了,然后才匆匆赶来报告噩耗。

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哀伤的风暴逐渐减弱时,她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她不要人跟着她。

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

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

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说不清、道不明。可是她感觉得出来,那是从空中爬出来的,正穿过洋溢在空气中的声音、气味、色彩而向她奔来。

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

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精神亢奋。

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交叉着的双手时,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

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她现在突然认识到这是她身上最强烈的一种冲动,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

“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朱赛芬担心地跪在关着的门外,嘴唇对着锁孔,苦苦哀求让她进去。

“去吧。我没把自己搞病。”没有,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

她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岁月将会如何。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悄悄地做了快速的祈祷,但愿自己生命长久一些。仅仅是在昨天,她一想到说不定自己会过好久才死去,就厌恶得发抖。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她的举止不知不觉竟像胜利女神一样。她紧搂着姐姐的腰,她们一齐下楼去了。理查德正站在下面等着她们。

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

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而死的。

(有删改, 美国19世纪下半叶妇女文学的代表作家凯特·肖邦的这篇小说被称为“最令人震惊的女性自我宣言”。)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结尾处,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见到丈夫平安归来,喜出望外,不料诱发心脏病而丧命。
B.小说善于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
C.小说一开始就介绍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心脏有毛病”,是为了给小说结尾狂喜新生独立之时,却看到丈夫平安归来以致受到巨大的刺激而丧命做铺垫。
D.小说第5段的景色描写含蓄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从而为后文主旨的揭示做了形象的暗示及有力的铺垫,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小题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以白描的手法描写了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生命最后一个小时的故事,人物虽然不多,但是情节一波三折。
B.小说在最后一段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当中的结尾,马拉德夫人在巨大失望的刺激下诱发心脏病而致死,却被医生说成惊喜过度。这个充满讽刺意味的结局从而引发读者深思,思考女性觉醒之路的艰难,嘲讽社会在女性觉醒问题上的责任。
C.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是一个有追求的人。丈夫用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凡事替她做主,她想摆脱这种生活,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
D.小说中“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她的举止不知不觉竟像胜利女神一样。她紧搂着姐姐的腰,她们一齐下楼去了。”这一行为反映出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自我意识觉醒之后的自豪骄傲,打算开始全新独立生活的欣喜若狂。

同类题4

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文段,完成各题。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走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观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这位科学巨匠就是这样,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_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一一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因报》,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一一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一一都驱逐他;资产者一一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一一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小题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先提“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后提“对于历史科学”的原因是,欧洲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源地。
B.文章先写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发现,后写他对革命实践的贡献,原因是,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C.“一生中能有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这两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两个发现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极其伟大的意义,其成就和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D.“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句中“这样”指上段中“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的研究。”“这”指“他作为科学家”。
【小题2】下列对选文中有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选文第4段中,“感到衷心喜悦”与“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两种喜悦程度的差别说明,马克思主要从人类社会的进步,从革命的角度注视科学的发展。
B.这篇演说词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隋等多种表达方式。如,选文第1段用抒隋的方式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感情。
C.“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D.选文主要从两方面论述了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一只破靴子
英高尔斯华绥
剧本《顺流而下》巡回演出的第二天中午,演员吉尔勃特·凯斯特从东海岸的海滨寓所走出来。他刚刚度过六个月的失业生涯,现在在《顺流而下》的最后一幕扮演杜密纳克医生这个角色。他明白,他的年龄已让他辉煌不再,一周四镑的薪金也不能使他再发财了,但是一想到终于又获得了工作,他的举止神情就轻松活泼起来。
他走到鲜鱼铺的前面,带着淡淡的笑容注视一只大龙虾。多少年不吃大龙虾了呀!接着,他顺着街道走去,在一家成衣铺前面又停了下来。映在橱窗上的一个长期一天只吃两顿饭的人的英姿,架在柔和的棕色眼睛前面的优美的眼镜,和他在1912年参加《教育西蒙》演出得来的雅致的丝绒帽,给了他一丝淡淡的美感。他站在橱窗前面,脱下帽子,露出他头上的新玩意儿:一绺白发。这是一宗财产呢,还是一生结局的开端呢?
他继续向前走去,发觉一张熟悉的面孔从他的身旁掠过,一转身看见一个矮小的衣冠楚楚的人也转过脸来——一张又红、又亮、又圆的脸。
“凯斯特?对了,就是你。从你离开疗养所以来还没有碰过头呢。你记得我们演《戈塔·格兰姆伯斯》的时候多有趣呀!我起誓,真高兴见到你。走,我请你吃饭。”
这个人就是布列斯·格里恒,南海岸疗养所娱乐界的阔东家和灵魂。
“好吧!”凯斯特稍稍拉长声调慢吞吞地答道。
两个人并排走着。一个是褴褛得别致,另一个是衣冠楚楚,胖乎乎的一团。
“请坐!堂倌,来一只又好又大的虾,一盘色拉,另外——嗯——一小块牛排加炸得脆酥酥的土豆片,一瓶我喜欢喝的白葡萄酒。”
房间里摆着两张小桌子。他们两个人占了一张,面对面坐下。
凯斯特突然滔滔不绝地大谈戏剧、音乐和艺术。那矮小鄙俗的东道主把眼睛睁得滚圆,不时发出惊叹声,这些显然大大地鼓舞了凯斯特。
“哎哟,凯斯特,”格里恒突然叫起来,“你有白头发啦!这是突然有的吗?”
“不,是慢慢长出来的。”
“怎么回事呢?”
有一句话已经滚到凯斯特的唇边:“你挨挨饿看。”
可是他回答说:“我也不晓得。”
格里恒坐在那里,嘴唇微微张开,衔着雪茄烟,他那像小圆石般明亮的眼睛盯住桌布外边,接近地板的什么东西。格里恒的眼皮跳了几下,然后说道:“我说呀,老兄,你手头真的很——很紧吗?我是说,如果我帮得上忙,你就直说吧。咱们是老朋友,你又不是不知道,而且——”又一次,格里恒眼睛睁得滚圆,注视地板上的什么东西,凯斯特的眼光跟着扫了过去。悬在地板上空的是——他那只破靴子。因为他跷起腿坐着,这只靴子在离开地面六英寸光景的空中摆动着——破了——两道裂缝横在鞋头和鞋带之间。
对!凯斯特自己明白,那是他靠扮演《傻瓜》一剧中贝蒂·卡斯戴斯得来的一双靴子中的一只,那是在大战就要爆发时的事。
他的视线从那只破靴子移到格里恒身上,看到他头发梳得光光的,带着关注的神情。
凯斯特苦笑了一下说:“不,不要,谢谢。”
格里恒的眼睛又睁得滚圆——凯斯特已经将他那只脚放下。格里恒付了账,站起来。
“老兄,对不起,我两点半钟还有约会,见到你真是太高兴了,再见!”
“再见,”凯斯特说,“谢谢你。”
现在只剩下凯斯特一个人了。现在他是单独和他的心灵、他的破靴子、他的未来的生活在一起了……
这时两个年轻的女人走了过来,就在他和房门之间的那张桌子的旁边坐下。他瞧见她们在看他,他的灵敏的耳朵听见她们在絮絮低语:“没问题——是在最后一幕。你瞧瞧他那绺白头发!”“噢!对了,对了!不就是那一绺白头发——不就是他!”
凯斯特挺起腰板,微微一笑,端了一端他的眼镜。她们居然已认出剧中的杜密纳克医生就是他。
他挺挺身子站了起来,那两个年轻的女人抬头望望他。凯斯特神态英俊,带着浅浅的笑容,从她们的身子旁掠过,尽可能不让她们看见他那只破靴子。
(选自《高尔斯华绥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小题1】凯斯特从一位著名演员陷入落魄潦倒的境地,你认为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小题2】小说中的凯斯特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举出两例加以分析。
【小题4】小说题为《一只破靴子》,但也有人认为以《一绺白头发》为题好,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