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艺术与真理
[英]乔治·科林伍德
如果把想象和虚拟混为一谈,那么把艺术等同为想象的理论似乎就意味着这样一种见解:即艺术家是一种骗子。如果把想象完全说成是经验的一种形式,这种经验在一种无法区分的混合物或溶液中呈现真实的和不真实的东西。按照这种观点,艺术的任务就是建造种种可能的世界。
我们确定了真正艺术所特有的两种功能,一种是想象的功能,另一种是表现的功能。刚才论述的见解阐发了第一种功能却忽略了第二种功能。因为一种表现一个特定情感的想象的构造,不仅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然的。它是那个情感所必需的,因为它是唯一可以表现那个情感的构造。这就是说,在特定场合由特定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不只是因为他能够创作它而创作的,并且是因为他必须创作它。如果我们称这一作品仅仅是许多可能作品中的一个,认为他本来可以另外创作其中的每一个,那我们就说错了。他是在一生中某一时刻创作这个作品的,而且他决不可能在任何其他时刻创作它,在那一时刻他也不能创作任何其他作品。
如果一个艺术家在一个特定场合所说的话是他在那个场合可能说的唯一的东西,又如果引起那番话的产生活动是一种意识活动,因而是一种思维活动;那就可以得出结论,即这番话决不是对于真理和谬误的区别漠不关心,它必然是力图叙述真理。在这番话是一件好的艺术品的情况下,它就是一番真实的言语,它的艺术价值和它的真理性是同一回事。
这一点往往被人否认,然而这种否认是出于误解。我们已经区分了思维的两种形式,即意识和理智。理智涉及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由于理智的真理是特殊类型的真理,即一种关系的真理,因此,理智就具有一种理解它的特殊方式,即论证或推理的方式。意识本身,因而艺术本身,并不是理智,它既不论证也不能论证。它不能说“这个因此就是那个”,或者说“这个因此就不是那个”。如果有谁认为理智是思维的唯一可能的形式,他就会认为,任何没有包含论证的东西就不可能是一种思维的形式,因而就不可能涉及真理。由于注意到艺术并不论证,他就会推理说,艺术与真理毫无关系。
指出一个人情感的真实性依然是真实性,这样来驳斥上述论点几乎是不值得进行的。当一个诗人今天厌恶生活并这样说时,并不是说他保证明天仍然厌恶生活,但是,他今天厌恶生活则完全是真实的。他的厌恶可能是一种情感,但是他感受这种情感是一个事实;对生活的厌恶可能是一种外表现象,但是所表现的事实则是一种实在。“一个女人不能既有可爱的美德又有令人讨厌的恶习,或这个世界不能够既是一个天堂又是一个垃圾堆。”——对于持这种论点的人,可以用诗人的名义这样来回答,即论证者似乎对逻辑的了解要比对女人的了解或者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更多。
艺术对真理并不是漠不关心的,它实质上是对于真理的追求。但是,它所追求的真理并不是关于关系的真理而是关于个别事实的真理。艺术所发现的真理是那些单一的而且自足的个体存在,从理性观点看来,它们都成为“项”,理智的任务就是确定或理解这些“项”之间的关系。这些个体存在中的每一个,当艺术发现它时都是一个完全具体的个别,理智的作用还没有从它身上抽象出过任何东西来。每个个体都是一种经验,其中起因于我自己的东西和起因于我的世界的东西还没有被区分开来。
(节选自《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3月版,有改动)
【小题1】下列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两项是(5分)( )
A.把想象和虚拟混为一谈的人,都持有“艺术家是一种骗子”这种观点。
B.凡是认为艺术是纯“想象”或“经验”的人都忽略了艺术的表现功能。
C.艺术家在一生中某一时刻创作某个作品正好说明艺术能表现的功能。
D.艺术家的意识活动也是一种思维,其作品的价值和真理性是同一回事。
E. 由于艺术家的思维没有包含论证,就被人误解为“艺术与真理毫无关系”。
【小题2】下列表述中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一切有价值的艺术品必然呈现真理性。
B.艺术家的“意识”是一种思维的形式。
C.理智思维者都否认艺术与真理的关系。
D.艺术所追求的是关于个别事实的真理。
【小题3】(小题3)文中引述“一个女人不能既有可爱的美德又有令人讨厌的恶习,或这个世界不能够既是一个天堂又是一个垃圾堆”一句有何目的?(4分)
【小题4】根据文意,为什么说“艺术”实质上是“对于真理的追求”?(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6-27 02:57: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寻找夏绿蒂

瑞•波恩

夏绿蒂不见了。一夜间,母亲和我都开始紧张起来。

夏绿蒂是谁?当然不是人了,她是一只巨大的母蜘蛛。每当路过厨房,一抬头就可以看见她的倩影。她的那张“天网”大得惊人,上面沾着各种小虫子,大都是烦人的蚊子和苍蝇。夏绿蒂胃口好,吃嘛嘛香,而且除了“这里最大的蜘蛛”这点值得骄傲外,她也深知“竭泽而渔不如退而结网”的道理,每天都安安心心纺线织网。白天在房檐下小憩,等暮色四合空气微凉,便灵巧地晃动着肥胖的身躯爬上爬下四处张罗,吐丝结网忙活一整个晚上。

如果没算错,夏绿蒂应该是在我家生活最久的一只小动物了,虽然记不清她到底何时搬来的,但每年夏天都能见到她。她总是安静待在厨房屋檐那一亩三分地上,哪里也不去。等到夏天结束,她就准时自动消失,等到来年天气转暖,她就又会准时出现。

时间久了,母亲和我都对她产生了感情,甚至把她当成了自家成员。当初母亲想要给她起一个动听的名字,比如“睿琴”,寓意聪明又美丽。直到我把电影《夏绿蒂的网》放 给母亲看,她才觉得“夏绿蒂”这个名字更好,因为她被那只诚实守信“舍己为猪”的蜘蛛给感动了。估计夏绿蒂也喜欢这个洋气的名字吧。 自从夏绿蒂失踪后,家里顿时疑云笼罩。

夏绿蒂的行踪一直是很固定的,按她的作息习惯,直到国庆节前后才会“休假”,因为那时天已经转冷,秋叶也已经变黄了。可是今年才刚刚立秋她就消失了,足足提前了近两个月。莫非她出了什么事?可她是如此足智多谋,什么大风浪也能化险为夷啊。或者,她嫌家里太热太吵,所以想找个清静凉快地儿?倒是有可能,只是大半个夏天都熬过来了,眼看马上都要凉快了,再等等难道不行嘛?

我和母亲四处搜寻夏绿蒂的踪影,不放过每个可能的角落,可就是不见她那肥胖的熟悉身影。母亲的心难以平静,每天清晨都要去厨房屋顶上仔细瞅瞅,她一直天真地认为,也许哪天一觉醒来,就又会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了。可一个礼拜过去了,夏绿蒂还是没有回来。

既然如此,就只好顺其自然了。她肯定不是出了什么意外,只是记性不好忘记了节令,或者累了想早早休息一下,明年还会回来的吧。我和母亲这样相互安慰。

不过,夏绿蒂也已经老了,按照蜘蛛的年龄,她大概也已经走到了暮年。只是我们不愿意相信,陪伴过我们的一个美丽生命,会忽然从这个世上消失掉。我们渐渐已经习惯有夏绿蒂的夏天,不管她是不是我们的同类。

无论是夏绿蒂成为我们的家庭成员,还是她在家里突然失踪这件事,母亲并不想让父亲知道。作为一个天生对蜘蛛有偏见的人,父亲可以说是这个家里对夏绿蒂最大的威胁了。幸好,他并没有发现这个秘密。

秋风渐起,夏天的气氛越来越淡,树叶虽然还是绿色,但边角已经开始泛黄了。大约半个月后的一天晚上,夏绿蒂忽然出现了。她在客厅的两个座椅之间结了一个大网,她就在网中间岿然不动气定神闲,一副不通人情的超脱模样。

原来夏绿蒂并没有离开这个家,只是挪了一个地儿,或许还经历过一次惊心动魄的旅行。母亲在夏绿蒂面前驻足凝神,嘴里念叨着“真想不到她竟然在这里啊”,因为夏绿蒂是她首先发现的。短暂的兴奋过后,母亲又开始担忧,客厅是父亲的领地,且平常会有外人进出,夏绿蒂在这里难免受惊扰,而且有性命之虞。权衡之后,母亲和我达成了一致:帮助夏绿蒂搬回原来的家。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拿扫帚把夏绿蒂扫进事先准备好的盆子里,然后把她送到了厨房里她常待的那个地方。夏绿蒂很顺从地爬到了厨房的窗棂上,然后一动不动地休息,等待白天渐渐过去。我和母亲都松了一口气,想着她会在晚上织一个又大又漂亮的网,然后继续像从前那样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可是我们错了。夏绿蒂并没有如我们所愿搬回原位,而是又消失了。 夏绿蒂再次失踪的几天里忽然下起了大雨,大路旁出现了一只燕子的尸体,飞翔的蜻蜓开始东倒西歪,衰弱的蚊子仍在垂死挣扎,在人的身上狠狠咬出红红的大包,而我在家门前的树下发现了一只知了,已经死了。也大概就是从那时起,秋风早出晚归,昼夜温差 开始拉大,牵牛花开得更为频繁,树叶一片片翻飞坠落,似乎在宣告秋天的正式来临。

于是我终于相信,夏天已经走到了尾声。

随后的日子里,我和母亲并没有放弃寻找夏绿蒂,却始终一无所得,看来她真的去意已决。只是这次,我才恍然发现,夏绿蒂曾经待过的地方有一个蚕茧一样的东西,用层层 叠叠的白丝包裹着。我回想起《夏绿蒂的网》中的场景,那大概是她的孩子吧。

我把这个茧指给母亲看,她顿时明白了。等到寒冷的季节过去,等到来年春暖花开,这里又会多出很多小夏绿蒂了吧。一想到这些,我们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选自《读者》,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绿蒂不见了。一夜间,母亲和我都开始紧张起来。”文章这样开头,既呼应了标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小说细节描写十分生动,“上面粘着各种小虫子”,“灵巧地晃动着肥胖的身躯”,表现了“夏绿蒂”织网捉虫的情景和作者对它的喜爱。
C.“父亲是天生对蜘蛛有偏见的人,可以说是这个家里对夏绿蒂最大的威胁了”的插叙,暗示了作者未找到“夏绿蒂”时对父亲的怀疑。
D.小说语言颇有拟人化色彩,“倩影”、“胃口很好”、“休假”、“气定神闲”,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生动描绘出“夏绿蒂”的可爱特征。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我和母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小说的标题“寻找夏绿蒂”有什么内涵与作用?请结合故事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节选自鲁迅《祝福》)

我走了进去,心里很不舒服。在那两间门面的店堂里——现在两间门面又合而为一了——只有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在店里吗?”我问道。
他诧异地同时讨好地看了我一眼。
“不在,先生,”他说,“不在。但是我们可以很乐意地为你服务。我们已经把这个店铺过户过来了。毫无疑问,你已经看到隔壁门上的名字了吧。我们替上等人做靴子。”
“是的,是的,”我说,“但是格斯拉先生呢?”
“啊!”他回答说,“死掉了!”
“死掉了?但是上星期三我才收到他给我做的靴子呀!”
“啊!”他说,“真是怪事。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
“慈悲的上帝啊!”
“慢性饥饿,医生这样说的!你要晓得,他是这样去做活的!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我愿意代他说这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照他的想法,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
“但是饿死——”
“这样说,也许有点儿夸张——但是我自己知道,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你知道,我往往在旁边看着他。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节选自高尔斯华绥《品质》)
【小题1】说说甲文中加点的“淡然”一词的内涵。
【小题2】甲乙两文中划线句子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甲:_________
乙:_________
【小题3】乙文中通过年轻人之口交代格斯拉的死因对于主题表现有何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条绳索

(秘鲁)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

胡安发现了一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

那条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绳索一直往上延伸,延伸,直至消失在冬日的云层里,胡安一边看着它,一边想身边没有人会相信他看到的这一幕。

“这孩子太孤独,出现幻觉了。”听到胡安的故事,他姑姑会这么说。“应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最后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于是胡安一直跑回了家,看见他爸爸正坐在门口的那段老树干上。“有一条绳子从天上垂下来!”胡安喊道。

父亲沉默地看了他一眼,好像胡安说的是一种奇怪的无法理解的方言。

胡安痛恨没有人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人们总是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子,尽管他都快十岁了,在大草原上可以骑着自行车到处来去。

“爸爸,你得看看,我发现的那条绳子非常粗大,我一个人没法把它运回家。”胡安试着用父亲的语言表达,想让他别再像平时那样用轻蔑的表情看着自己。“你还得洗洗脸,奶奶讨厌看见你这样浑身上下脏兮兮的。”父亲回答说。

“请您跟我来一下吧,爸爸,就一会儿。”胡安哀求道。

但这仍是徒劳,父亲不喜欢胡安求他玩耍,就像不喜欢玩耍本身,于是那孩子决定再次消失,重新向发现那条绳索的地方跑去。

他很快又看到了它,在大草原中央,纹丝不动,风吹拂着,但那条绳索仍定定地悬在那里,并不是绷紧了,只是静静的。胡安看了它一会儿,又向天上望去,寻找一种解释,但是同样一无所获,这时他想到直到现在他还没有碰过那条绳宗,就决定碰碰看,好证明那是真实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幻觉,或是海市蜃楼,就像那些在沙漠里迷路的旅行者所看到的。

胡安重新看了一下绳索,决定走过去。但因为某种原因,他又想起了接着绳索渴死的旅行者,不敢向前走一步。考虑了几秒钟后,他吸了一口气,向前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又一步,又一步,直到剩下不到一米的距离,他仲出胳膊,用指尖轻轻地碰了一下绳索。“很软。”他想。

胡安决定拉一下那条绳索。他用双手抓住绳索,使劲向下一拉,但是什么也没发生,绳索顶住了他的全部力量,于是他决定全身吊上去,他助跑,牢牢地搂着绳索纵身一跳就像一个九岁的人猿泰山一样吊在了绳索上。

胡安想起了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那个小孩在他家院子里种下了三颗菜豆,最后菜豆长成了一棵巨大的爬蔓植物,一直长到了天上,那孩子顺着它爬上去,在顶端发现了一座城堡,里面满是财宝。但是真的是菜豆吗?菜豆不会长成爬蔓植物呀。真是个奇怪的故事……

胡安学校的作业本上总是写满了老师的评语,说他是个非常不专心的孩子,喜欢在堂上想入非非。现在胡安可给了所有那些老师一个理由了,在他眼前出现了一条悬空的神奇的绳索。“我应该爬上去,我得看看这是什么。”他这样想着,开始攀着绳索向上爬。

胡安爬到了十来高的时候,就害怕得不敢继续了,但是也没有勇气松开手,于是就停在了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小手很疼,胳膊开始颤抖,他决定慢慢地滑到地面上去,然后从家里随便找个人来,让他看看这条绳索。但是他刚准备动一下,就感到绳索开始下降。

他又停下来,想等绳索稳住以后再从容地滑下来,但是突然,砰!绳索猛地往下顿,胡安大叫一声,手抓得死死地,等他睁开眼畸,发现自已还吊在绳索上,但是好像降了一米;又是砰的一声,绳索又一次下滑,但是他还不想松开手,他已经吓得不会动了,突然,从很高的地方传来一声:砰……胡安一下子掉在了地面上,绳索开始往他身上落,好像终于从固定它的地方松开了。

绳索不停地往胡安身上落,他弓起身子,但是他无法站起来,这样过了一个多小时,绳索还在不停地下落,把胡安埋在里面形成了一座小山;胡安绝望地挪动着胳膊,这时他感到绳索湿透了……他终于从里面钻了出来,一溜烟跑回了家,那时下午茶的时间早过去了。

父母不想听胡安解释,他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开始下着细雨;一顿惩罚后,他上楼回到自己的房间,透过窗户看着雨,无法讲述自己的奇遇。第二天他起得很早回到那个地方,但是雨下了一整夜,整个大草原都淹了,家人不让他出门,父母还在为他生气,他那关于悬空的绳索的谎言让他们更加恼火。

雨不停地下了三天三夜,胡安的父母决定停止度假回城去;胡安无法回到发现绳索的地方了,全家人都监视着他,同时全家人都受够了那场绵绵不绝的雨。似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那场雨的罪魁祸首……

在绳索落地的地方,大雨形成了一个湖;随着时间的流逝,湖带来了植物,植物引来了动物,大草原变成了一个山谷;七十年后,那个被称为“拉坎提亚”的山谷里的湖成了当地河鳟最多的地方。最近一次我去那里,一边和孩子们在湖里游玩,一边与好几个钓鱼愛好者和渔夫一起钓着河鳟。但是一些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湖里的所有小艇上只有一个人没有在垂钓,那是一个老人,他看着沁凉的湖水,似乎在思念着什么,看了他好一会儿,我禁不住好奇心驱使,上前问他在找什么。

“我的绳索。”他回答道。

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是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短篇小说,通过描写胡安顺着绳子向天空攀登的过程展现一个少年充满好奇的童心和执着探索的欲望。
B.小说中的天空悬绳显然是虚构的,但在胡安的眼里,这条通天的长绳具有无比真实的力量。小说中的绳索极具象征意义。
C.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塑造胡安这个人物。例如“用掐尖轻轻地碰了一下绳索”,表现了他谨慎胆怯,但克制不住好奇的心理。
D.小说的结尾,胡安已经成了老人,七十年后还在寻找绳索,与周遭世界格格不入,使读者深刻地感觉到现实扼杀童心的悲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医生的职责
(澳大利亚)斯蒂芬•凯伦 张维(编译)
诺顿将新来的病人领进诊室,对索勒大夫说:“大夫,这个病人好像受到了惊吓,总是惶恐不安。他是保加利亚人,英语说得不好。因为你也是保加利亚人,院长让我把他带到你这儿。”
“交给我吧。”索勒大夫点点头,诺顿便离开了诊室。新来的病人白发苍苍,他佝偻着身子站在那里,不一会儿全身就哆嗦起来,然后他颤巍巍地举起左臂遮住了自己的脸。
索勒医生操着保加利亚语对他说:“请坐,你不用害怕。我叫索勒•格鲍尔,你的主治医生。”
熟悉的乡音使病人感到宽慰,他坐下来,探过身子低声地问道:“真高兴听到我们自己的语言,大夫,你是我们的同胞吗?”
“我也是保加利亚人。”索勒医生点点头。
“谢天谢地!”病人舒了口气。紧接着他又变得惊慌起来:“索勒大夫,他们穷追不舍,想杀死我。我吃不下、睡不着。昨天有人跟踪了我一整天,他们也许会对我下毒。索勒大夫,救救我,我不想死……”
“你在这里很安全,没人想杀死你!”索勒大夫平静地告诉他。
“他们会的,他们一定会杀死我!”病人坚持说道。
索勒知道要想解开病人的心结,就应该了解问题的实质:“他们是谁?”
“是那些犹太人!我是科洛内尔•扎卡洛夫,当年曾是索菲亚一个集中营的司令官,这些犹太人一直追踪我来到了澳大利亚,他们要杀死我……”
索勒大夫默默地坐在那里倾听着病人近似呻吟的诉说,过了一会儿,他大声地对病人说道:“好了,科洛内尔•扎卡洛夫,你可以走了!”
“谢谢,谢谢!”扎卡洛夫很感激。索勒大夫起身按铃,诺顿进来领走病人。病人刚一离开,索勒大夫便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全身上下情不自禁地颤抖了起来。当年他和家人在集中营里惨遭迫害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他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就像当年在科洛内尔•扎卡洛夫的集中营里目睹亲人惨死时那样无声地抽泣着。那个时候他还是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亲眼看到了爸爸、妈妈和姐姐被处死的情景。也不知哭了多久,索勒慢慢地抬起头来,咬牙切齿地说道:“苍天有眼,这个该死的恶魔终于落到我的手上,我要亲手杀死他,为死去的亲人报仇!”说着,他打开一个上了锁的柜子,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小药瓶,把它和一管注射器放进一个小盒子里。可是他抬头看到了挂在墙上的那幅《希波克拉底誓言》,不禁愣住了,脑中又闪出了在医科大学宣誓的那个场景,他想:“我是一名医生,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他现在是我的病人,我怎么能害死我的病人呢?”索勒医生痛苦地揪着自己的头发。整个下午,索勒大夫一直坐在那里没动,内心深处,医生的职责和复仇的欲望交织在一起,让他不能自拔。
临近下班,索勒医生叹了一口气,站起身来取出盒子里的药瓶和注射器,把它们放回原处,然后收拾东西回家。
这天晚上索勒大夫彻夜未眠,少年时代在集中营里遭受的苦难像演电影一样出现在脑海里。天快亮的时候,他才迷迷糊糊地闭上眼。忽然一阵猛烈的敲门声把他惊醒。索勒大夫打开门,看到诺顿站在那里。“不好了,新来的病人出事了!”诺顿惊慌失措地说道。“他怎么啦?”“我想可能是我的话刺激了他!”诺顿说。“到底怎么回事?”索勒大夫很着急。“昨天下午我送他回病房,曾经比划着告诉他,你当年曾在索菲亚的集中营里呆过。他似乎听懂了我的话,问我你为什么被关进集中营。我告诉他是保加利亚的纳粹分子把你一家投入了集中营,因为你是犹太人。”
“他听后什么反应?”索勒大夫问。“他一声不吭,不过脸色非常难看,当时我也没在意。今天早上我去他病房,发现他倒在血泊中。他割断了自己的静脉,身边还留着一张纸条。”
索勒大夫接过纸条,只见上面用保加利亚文写着:“假如有来生,我再也不会做过去的那些事情了,医生,对不起,请饶恕我们这些罪人吧!”尽管索勒大夫有一种解脱感,可他却高兴不起来,内心深处多少也感到了一些内疚,他赶紧对诺顿说:“快带我去他那儿,我们要救活他,绝不能让他死!”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言行、外貌、心理描写,刻画了索勒医生这一典型的战争受害者的形象,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的心理创伤。
B.临近下班,索勒医生取出盒子里的药瓶和注射器并把它们放回原处,这一细节表明他已经彻底地原谅了科洛内尔•扎卡洛夫。
C.科洛内尔•扎卡洛夫用“近似呻吟”的语气诉说自己的身份和经历,表明他年老体衰、惊恐万分并对自己曾经的罪行感到羞愧。
D.诺顿告诉科洛内尔•扎卡洛夫,索勒医生是犹太人而且是集中营幸存者,是为了让科洛内尔•扎卡洛夫感到内疚,并作出反省。
【小题2】小说主人公索勒医生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作为曾经的战犯,科洛内尔•扎卡洛夫是否值得原谅?说说你的观点,并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象

(波兰)斯沃瓦米尔·姆罗热克

动物园的总经理是个野心家。对他来说,园中的动物不过是自己往上爬的晋身之阶而已。至于他管辖的单位所具有的教育年轻人的应有职能,他一点都不在意。动物园里的长颈鹿脖子很短,獾没有自己的窝,旱獭对一切都漠不关心,极少叫唤。这些缺点不应该出现在动物园里,尤其是在这座经常有学校组织参观的动物园里。

这是一座省级动物园,但是缺少几种基本的动物,例如大象。但他们饲养了三千只野兔,以此暂时顶替。然而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动物园也要逐渐完善。终于轮到填补大象空缺的时候了。恰逢国庆日,动物园接到通知,大象的配给批文最终解决了。动物园的那些全情投入此事的工作人员感到无比高兴。然而他们得知动物园的总经理给华沙方面写了一封请愿书的消息时,感到十分惊诧,这封请愿书拒绝了大象的配给,还阐述了用更加经济的手段获得大象的计划。

请愿书是这么写的:“我和全体工作人员都意识到,饲养大象会给波兰矿工和炼钢工人带来巨大负担。我们想降低自己的成本,建议用‘我们自己的大象’来替代批文配给的大象。我们可以用胶皮制作一头大象,仿照真大象的尺寸,内部充气,并用因栏将共围起来。这头‘大象’在细节处理和描绘上也力求逼真,即使从近处审视都无法辨别真伪。由此省下来的钱可以用来制造一架新的喷气式飞机或者修复一批教堂古迹。请注意,这个创意以及本计划的编制都是我对我们祖国建设事业的一点微薄献礼。此致敬礼!”下面还有签名。

这封请愿书显然到了一位素餐尸位的官员手上,这位官僚并不探究事件的本质,只是遵循节省成本的原则接受了这个计划。在得到肯定的批复后,动物园总经理就命人去制作巨大的橡皮皮囊,然后充上空气。

给大象充气的任务交到了两个看门人手上,他们从皮囊的两端分别往里充气。出于谨慎考虑,整个工作必须在当夜完成。城市的居民已经知道要来一头真的大象,都想先睹为快。此外,总经理也在催促施压,因为他期望获得一笔奖金,如果他的设想获得成功的话。

两位看门人把自己锁在工棚里,开始充气,这里是一个手工工作间。然而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他们发现,灰色的皮囊只是在地面上方凸起了并不明显的一点,形成了一个扁平的鼓包,根本看不出大象的样子。夜越来越深,喧嚣和嘈杂的人声也早已隐去,动物园里只飘荡着胡狼的嚎叫。两个筋疲力尽的人休息了片刻,还要提防着好不容易充进的那些气跑掉。他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并不习惯这样的体力活。

“干得越来越辛苦了!”第一个人抱怨。

是啊,累死了,我们歇会吧。”第二个人附和道。

当他们休息时,其中一人注意到墙上凸出来的煤气阀。他突发奇想,是否可以用煤气代替空气把大象充满呢?他把这想法告诉了同伴。

于是他们决定试试。把煤气阀接上大象,结果事情的发展正如他们希望的那样,不一会儿工作间里就站起了一头大象,庞大的躯干粗壮的腿、巨大的耳朵和特有的长鼻子,栩栩如生,大小和真的一样。

“棒极了!”那个想到用煤气的看门人肯定地说,“我们可以回家了。”

清早,有人把大象搬到了特意为它准备的带有围栏的场地—一就在动物园的中心位置,猴笼的旁边。大象被摆在天然岩石的背景下,看起来颇威严,前面还竖着一面牌子,上书“特别笨重——根本不会跑”几个大字。

这天来参观的第一批观众中有一群由老师带领的当地小学生。老师想用实地观摩的方式来给学生们讲授关于大象的课程。全班学生在大象的围栏前站好后,老师开始讲课:“大象是一种食草动物,它们在长鼻子的帮助下拽下嫩树枝,吃上面的叶子。”

围在大象周围的小学生们充满惊奇地看着大象,等待着,想看看大象如何折下树枝,然而大象站在围栏里纹丝不动。

“大象是由现在已经灭绝了的猛犸象直线进化而来。因此毫不奇怪,它们是目前陆地上生存的最大的动物。”

勤奋好学的学生们刷刷地做着笔记。

“只有鲸鱼比大象更重,但是它生活在海里。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说,森林之王是大象。”

一阵轻风吹过动物园。

“成年象的体重在四千到六千公斤左右。”

突然,大象抖动了起来,开始飘向空中。它在地面上方逡巡了一会儿,但在风的吹动下继续向上攀升,整个庞大的身躯呈现在蔚蓝色的天空背景下。又过了一会儿,它飞得越来越高了,向地面的观众们展示着四条张开的圆柱形粗腿、鼓鼓的肚子和长鼻子。然后它随风横向飞过围栏,高高地消失在树丛上方。吓傻了的猴子们仰天发呆。

后来,大象在附近的植物园被找到,它跌落在仙人掌上,被扎爆了。

那些在动物园里的小学生,后来都中途辍学,成了无赖和流氓,整天喝伏特加、砸人家玻璃。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有大象。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小说开篇,单刀直入地称主人公为“野心家”,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位动物园总经理为了节省开支,其所作所为已经到了贪婪和愚蠢的程度。
B.小说虽然情节简单,语言平实,但却制造出了荒诞的喜剧效果。例如“动物园里的长颈鹿脖子很短”,假的大象“看起来颇威严”。
C.动物园的全体员工对大象配给批文一事全情投入,参观动物园的小学生们勤奋好学地做着笔记,这些描写与总经理的行为构成了鲜明对比,加深了小说的讽刺意义。
D.当“大象”随风飞走后,作者用“吓傻了的猴子们仰天发呆”来侧面描写动物园游客们的反应,笔墨俭省却意蕴深刻。
【小题2】请分析在这篇小说中,“大象”具有哪些内涵和作用?
【小题3】小说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发人深思,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