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在途中
[美]莱斯顿·休斯
这是经济大萧条的年代,一个傍晚,大雪纷飞。萨劲特从一辆载货卡车上跳下来,面对满天飞雪,反应麻木,视而不见。他实在是饿极了,困极了,累极了。
多赛牧师拧亮门厅的电灯,打开住宅的大门,他看到外面正下着雪,然而他发现,站在他面前的,是个一脸粘满雪花的大个子黑人,显然是个夜游人,一个失业者。
萨劲特还未意识到自己是否已开口说话,牧师先生就抢先说:“对不起,不行。你顺着这条街往前走四条马路,往左拐,再走七条马路,就看到收容所了。对不起,这里不行。”
牧师关上了住宅的大门。
萨劲特想告诉那虔诚的人,他已经去过那个收容所了,在这萧条年代,没有一个收容所收留他,或供应他一顿晚饭。不管是真是假,他们反正歧视黑人。可是这位牧师先生,他竟然也说声“不行”,便关上了大门。显然,牧师不愿听他诉说这些,而人家也确实有扇门可以关啊!
大个子黑人转身走开了。满天飞雪,他依旧漠然地直冲冲往雪中走去,或许他已感觉到在下雪了。他停下脚步,在人行道上弓下身子。他饥饿、疲倦、寒冷。他望望天,看看地,忽然发现,他正站再一座教堂前。是啊!一座小数堂,就在牧师住宅的旁边。没错,是教堂。
教堂有两扇门。
在夜色中,宽宽的石阶上铺满了白雪。两扇高高的小圆顶拱门,门两旁各有一根细细的石柱支撑着。正对面有一扉圆形的窗,里面衬着挑花纱窗帘,窗格中间镶着十字架,上面钉着石雕的耶稣基督。这一切在街灯下显得那么宁静、那么殷实。
萨劲特眨眨眼睛,抬头望望,雪花飘进了眼里。这个晚上他第一次注意到了雪。他感到饥饿、感到寒冷、感到绝望,而又存着一线希望。他走上石阶,敲了敲门,没有回音。他转动了一下门的把手,门是上了锁的。他就用肩膀顶门,他有节奏地哼嘿着,就像被铁链栓在一起的囚犯在干活时喊着号子那样。
门给撞开了。
正当门板要往后倒的一刹那,两名警察乘着警车刚好赶到,他们手持警棍,跑上石阶,一把抓住了萨劲特。这一次,萨劲特有了反抗意识,他抓住门边的一根高石柱,抱紧不放。两个警察使劲拉他,他死死抱住石柱,街上过路的行人都跑到两个警察的背后,抱住他们的腰,帮着一块儿拉。萨劲特仍死抱住石柱不放。
接着,教堂倒塌了。把两个警察和其他所有的人都埋在砖块、石头和瓦砾堆下,整个教堂都散倒在雪地里。
萨劲特从瓦砾堆中爬出来,一个劲地朝大街走去。
萨劲特起初还以为自己是独自一人在走着,可是,他还听到了另一个人的脚步,在跟他踩着同一个节拍。他回头看看,看见耶稣基督就在他身旁,和他齐步走着。他就是教堂圆窗格十字架上的那个基督——他仍然是石刻的,表面粗糙,好像就在教堂倒塌那会儿,从十字架上脱落下来,在他身边跟着走的。
“嗳,真见鬼,”萨劲特说,“我这是头一回看到你从十字架上下来。”
“是啊,”耶稣说,他的脚步把雪踩得沙沙作响。
“天啊!我明白,你一定乐意从十字架上下来。”
“当然乐意。”
“你真的在十字架上给钉了两千年?”
“一点儿没错。”
“唉,我身上要是有几个现钱,我就带你到处逛逛。”
俩人继续在雪地里走着,一直走到铁路旁。铁路上的红绿信号灯,被黑夜中的飞雪半遮着。铁轨一边的远处,有一堆篝火,是一些无业游民点燃的。
“我可要歇脚了。我实在累了。”萨劲特说。
“我要继续往前走,到堪萨斯城去。”耶稣说。
“好吧,回头见!”
大约清晨六点,有一列货车经过,萨劲特沿着铁轨飞跑起来,紧接着一跃身抓住了货车,想翻进一节敞顶煤车。说也奇怪,那节煤车里全是警察。靠近他的那个警察用警棍狠狠地朝他手指关节上打,他设法想翻进去,他直着嗓子嚷:
“妈的!让我进车厢!”
“住嘴!”警察咆哮着,“你这疯黑鬼!”
忽然,萨劲特意识到,他确实在监狱里,哪来的什么十字架上下来的耶稣,火车。晚上流的血,现在都干了,结在脸上,头痛得厉害。过道里的那个警察在狠狠地用警棍打他的手指关节,因为他抓住监狱的破栅门死劲地摇晃,想把这扇门撞开。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美国大萧条时期,一个失业的黑人在大雪纷飞的夜晚的遭遇。
B.作者先后写了“他实在是饿极了,困极了,累极了”“他饥饿、疲倦、寒冷”这样的话,目的是说明萨劲特撞倒小教堂是出于无奈。
C.石人耶稣说:“唉,我身上要是有几个现钱,我就带你到处逛逛。”表现了耶稣对萨劲特的友好,与现实社会中的人形成了对比。
D.小说中关于“大雪”的环境描写,具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深化作品主题等多方面的作用。
E. “听到了另一个人的脚步,在跟他踩着同一个节拍”“和他齐步走着”这些细节描写,使本来是虚构的情节,却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
【小题2】主人公萨劲特在现实生活中先后遭遇了哪些艰难的处境?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小说中写到了牧师“住宅的大门”、教堂的“门”、监狱的“铁栅门”,作者写这些“门”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后一部分写了耶稣“从十字架上脱落下来,在他身边跟着走”这样一个虚构的情节,这样构思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8: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年枞树
(苏联)费•亚•阿勃拉莫夫
为什么我的心情这么坏?为什么我全身无力,疲惫不堪?昨天喝过了头?还是由于昨天的废话连篇,心绪仍然不安?
我的老天爷呀,老天爷!大家聚在一起迎接新年,就该开心作乐,撒疯发狂,就该像香槟酒那样狂涌!正常的人都是这样迎接这个一年一度的最美好的节日的。可是我们却对我们俄罗斯的乱七八糟不成体统的现象发了一夜的高深莫测的牢骚。假使发发牢骚能有点什么好处,那也算好;假使能使人们自己的公民责任感再一次得到磨砺,能在来年里增添勇气豪情那也罢了。
然而实际上又是怎么样呢?大家谈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一件比一件更令人厌恶――我们谈到了官僚主义独断专横,谈到了贪污行贿营私舞弊,但是却没有丝毫的反对和抗议声,没有听到一句愤慨的呐喊声。大家都习以为常了,都容忍妥协了。可怕就可怕在当时聚在桌旁的人并非等闲之辈。是些什么人呢?有著名的导演,大名鼎鼎的演员、画家,还有作家。总之,都是些通常被誉为导师、精神牧师的人。
我浑身无力,疲惫不堪地在床上躺了很久很久。昨天聚会的情景在脑子里一次又一次地在翻腾着,我那忧郁的目光环视着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光滑的餐具橱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水晶玻璃器皿,还有我出国时带回来的一些穿着民族服装、衣着讲究的淑女雕像……
咦,新年枞树在哪儿呢?妻子和侄女通常都是在元旦除夕夜里给我送到房间里来的,鲜灵灵的,还冒着寒气,几乎是不加任何的修饰,完全是一副天然的姿容,到了次日清晨,满房间都是它散发出来的林间的馥郁清香。
原来是因为这个缘故,今天我才没有过节的心情啊。我对自己心绪不佳的原因作了新的解释:家里没有新年枞树。昨天,妻子和侄女在城里奔波了两个小时也没弄到。没有枞树还算什么新年呢?
前室里响起了门铃声,想必是邮件来了。
果然不错。从那“斯”和“师”不分的发音和气喘吁吁的话声,我听出来是邮递员奥丽娅。奥丽娅向我妻子祝贺新年,我妻子也向她表示了祝贺。后来,听她们继续谈话我才明白了,妻子想送她十个卢布,算是对她辛辛苦苦的工作略表谢意,因为我家的信件特别多,有时候奥丽娅一天要来五、六次。 “不,不。”我又听见那急促的“斯”“师”不
分的话音,“这是我的工作,干工作是有薪金的。您这是在羞辱我……”
羞辱?这是在羞辱她?上帝呀,干这种苦役般的工作,一个月挣那么八十来个卢布,整天背着特别重的邮包,出东家进西家,上楼下楼,可还说“您这是在羞辱我”……
我连忙跑过去给妻子帮腔。只见那位我早已很熟悉、不很年轻的姑娘围着一块厚厚的头巾,兔毛皮领已经磨损,脚上一双旧的“罗马尼亚姑娘”式的呢面鞋,鞋面上没有那种齿状的饰物。为什么没有,不用猜就知道:用她那几块钱是讲不了什么排场的。
我就和妻子两个人一起劝说奥丽娅接受我们送的礼。可她还是说:“不,不。”
我又加上了五个卢布,这回或许容易说通了?
“您这是在羞辱我!”奥丽娅又这样说。口气十分坚定,毫无商量的余地,但是从声音里可以听得出她在强忍着眼泪。
我望着她那双安详的灰蓝色的大眼睛,忽然一下子明白了:我确实是在羞辱她。我企图夺走她那最宝贵的财富:一个劳动者的正直和廉洁。我感到羞愧,羞愧得落下了眼泪。
但是就在这时,一缕光明涌进了我的心房。
我家的节日开始了。
(选自《中外微型小说鉴赏辞典》)
注:①新年枞树:相当于西方的圣诞树。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随后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回答主要以“我”的回忆来实现。暗藏了“我”对新年的新的向往,即让自己精神状态趋向一个新的境界。
B.文章将“被誉为导师、精神牧师的人”的空谈务虚和奥里娅的勤劳务实对比,并由“我”将这种对比串联起来,有助于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
C.文中“我”劝说奥里娅接受妻子的赠予,被拒绝后“又加上五个卢布”,完全出于对她的感谢,却让她觉得受到羞辱。结局出人意料,使人印象深刻。
D.文章通过女主人公奥里娅拒绝馈赠这一典型场景,综合运用语言、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小题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新年枞树”的理解。
【小题3】文章结尾说:“一缕光明涌进了我的心房。我家的节日开始了。”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
琴声缉凶
美约翰·弗洛赫蒂
联邦调查局特工克里斯来到了山上的一间小屋前。他来抓捕卡尔·理查兹,一个持枪的危险杀人犯。透过一扇破烂的窗户,他看见一个留着胡子的中年男子正在密切地注视着他。克里斯深吸了一口气,抬腿迈进了小屋,亲切地打招呼:“您好!”
一个老人正站在壁炉旁,他看着克里斯,没有出声。那个留胡子的中年男子仍然靠窗站着,手里拿着一把手枪。
“你是警察,对吧?”拿枪的人问。
“是的。”克里斯带着友善的微笑答道,“您一定是帕皮·理查兹,卡尔·理查兹的父亲。”
“没错,我是卡尔的爸爸。你们抓不到他的。”枪指着克里斯。
“那么,您是……”克里斯看着老人问。
“我和帕皮是老朋友。”老人答道。
克里斯点点头,环顾了一圈屋子。“上头安排我负责这个案子,”他说道,“但我可以看出他今天不在家。我想我还得再来一趟。”然后,他看见了挂在墙上的那把小提琴。“谁拉小提琴?”他问。
屋内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那个老人答道:“帕皮。他是这一带最好的小提琴手。你应该听听他拉的《草丛中的火鸡》。”
克里斯似乎一下子来了兴趣,说道:“真的呀?我也略懂皮毛。介意我看看那把小提琴吗?”
走过去取那把小提琴时,克里斯知道枪仍然在瞄准他。他感到额头在冒汗,但他平静地从墙上取下了小提琴,似乎他是一位受到热烈欢迎的宾客。他小心地把小提琴翻转过来,取下琴弓。然后活泼的音乐声响了起来。克里斯拉的正是《草丛中的火鸡》。老人开始用一只脚在积满灰尘的地板上打起了拍子。但帕皮仍然一动不动地站着,紧握着枪,冷冷地看着克里斯。
克里斯卖力地拉着小提琴,眼睛偶尔瞄上帕皮一眼。突然,音乐变了,琴弦上响起了一首古老民歌的优美旋律。小屋内弥漫着热情的气氛。克里斯觉得自己从来都没拉得这么好过。帕皮·理查兹也陶醉了,对抗的眼神变成了惊奇。枪现在已经指向地面。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帕皮已把枪丢到了角落里。
“哦,警官,”帕皮说道,“这是一流的演奏水平。也许您应该留下来吃饭,再给我们多演奏几首曲子。”
饭后,三人一起坐在屋外享受春日的阳光。他们聊起了小提琴曲,以及住在这一带的老人和帕皮认识的小提琴手。
他们聊了一个小时,没有谁提起克里斯到这里来的原因。优美的琴声再次响起,又一个小时过去了,仍然没有提到关于卡尔·理查兹的一个字。最后,克里斯说道:“抱歉,我得回镇上去了。我现在住在司法办。”
老人看了他一会儿,说:“卡尔呢?你想逮捕他,不是吗?”声音里带着一些调侃。
“哦,不是我要抓他,”克里斯笑道,“是政府要抓他。您知道政府要抓一个人时的态度是怎样的。也许花费几天,几个月,或者几年,但他们总会抓到他。花费的时间越长,他在外面的情况就会越糟糕。”
“政府总能抓到他想抓的人吗?”老人问。
“不总是。有时候那个人会在潜逃途中死掉的。”
帕皮陷入了沉思。许久,他突然说道:“嗯,警官先生。我喜欢你说话的方式,我也喜欢你优美的琴声。我想你是一个信得过的人。”他停了下来,似乎很难再讲下去。然后,他沙哑着说:“我……好吧,我会和卡尔谈谈。我想他明天会作出正确的选择。明天中午你在司法长官办公室等着吧。”
克里斯顿时如释重负,但他还是惊讶地说道:“那么,明天中午见。”下山时,他擦去了额头上的汗。
第二天中午,当镇上教堂的钟敲响12点的时候,街上出现了一个留着胡子的中年男子,他的身后跟着一个年轻的男子,一看就知道已经在山上藏了好几天。他们正朝司法长官办公室走去。
克里斯正在等候着他们。
“警官先生,”帕皮说道,“这是卡尔,我的儿子。”
(庞启帆译)
【小题1】(小题1)依据小说中有关“枪”的细节,分析帕皮这一人物的心理变化。(4分)
【小题2】(小题2)帕皮说“我喜欢你说话的方式”,请概括克里斯说话方式的特点。(4分)
【小题3】(小题3)“老人”这一形象是如何逐步推动情节发展的?(6分)
【小题4】(小题4)探究小说题目“琴声缉凶”的妙处。(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布兰(节选)

美乔治·R·R·马丁

晨色清冷,带着一丝寂寥,隐然暗示夏日将尽。为数二十人的队伍于破晓时分启程,布兰策马置身其间,满心焦虑又兴奋难耐。这次他年纪总算够大,可与父兄同往刑场,一观国王律法的执行。

布兰七岁。

死囚已被领至小丘上的庄园,罗柏(注)认为他是个誓死效忠“塞外之王”的野人。布兰想起老奶妈在火炉边说过的故事,不禁浑身起了鸡皮疙瘩。她说野人生性凶残蛮横,个个都是贩卖奴隶、杀人放火的偷盗之徒。他们与巨人族、食尸鬼狼狈为奸,趁黑夜诱拐童女,还以磨亮的兽角啜饮鲜血。

然而眼前这个老人削瘦枯槁,比罗柏高不了多少,手脚紧缚身后,静待国王的旨意发落。他在酷寒中因冻疮失去了双耳和一根手指。而他全身漆黑的衣服,与北境守夜人弟兄们的制服没有两样,只不过衣衫褴褛,脓疮四溢。

人马的气息在清晨的冷空气里交织成蒸腾的雪白雾,父亲艾德·史塔克下令将墙边的人犯松绑,拖到队伍前面。罗柏和琼恩直挺背脊,昂然跨坐鞍背;布兰则骑着小马停在两人中间,努力想表现出七岁孩童所没有的成熟气度,仿佛眼前一切早已司空见惯。微风吹过栅门,众人头顶飘扬着临冬城史塔克家族的旗帜。

父亲神情肃穆地骑在马上,满头棕色长发在风中飞扬。他修剪整齐的胡子里冒出几缕白丝,看起来比三十五岁的实际年龄要老些。这天他的灰色眼瞳严厉无情,怎么看也不像是那个会在风雪夜里端坐炉前,娓娓细述远古英雄纪元和森林之子故事的人。他已经摘下慈父的容颜,戴上临冬城主史塔克公爵的面具,布兰心想。

父亲脱下手套,交给侍卫队长乔里·凯索,然后双手擎剑,朗声说道:“以国王之名,我,临冬城公爵与北境守护,史塔克家族的艾德,在此宣判你死刑。”语毕,他将巨剑高举过头。

布兰的异母哥哥琼恩·雪诺凑过来。“握紧缰绳,别让马儿乱动。还有,千万别扭头,不然父亲会知道。”

于是布兰紧握缰绳,没让小马乱动,也没有把头转开。

父亲巨剑一挥,利落地砍下死囚首级。鲜血溅洒在雪地上,殷红一如葡萄美酿夏日红。队伍中一匹马嘶声跃起,差点就要发狂乱跑。布兰目不转睛地直视血迹,只见树干旁的白雪饥渴地啜饮鲜血,在他的注视下迅速染成暗红。

人头翻过树根,琼恩伸手搭住布兰的肩膀,布兰也转头看着哥哥。“你做得很好。”琼恩神情庄重地告诉他。琼恩今年十四岁,观看死刑对他来说已是司空见惯。

冷风已停,暖阳高照,但返回临冬城的漫漫长路却似乎愈加寒冷。布兰与兄长并骑,远远走在队伍前方,他胯下的小马气喘吁吁方能跟上兄长坐骑的迅捷步伐。

“这逃兵死得挺勇敢。”罗柏说,“不管怎么说,好歹他有点勇气。”“不对,”琼恩静静地说,“那不算勇气。这家伙正是因为恐惧而死的,你可以从他的眼神里看出来。”琼恩的灰色眼瞳深得近乎墨黑,但世间少有事物能逃过他的观察。他与罗柏同年,两人容貌却大相径庭:罗柏肌肉发达,皮肤白皙,强壮而动作迅速;琼恩则是体格精瘦,肤色沉黑,举止优雅而敏捷。

罗柏不以为然。“叫异鬼把他的眼睛给挖了罢,”他咒道,“他总算是死得壮烈。怎么样,比赛谁先到桥边?”

“一言为定。”琼恩语毕两脚一夹马肚,纵骑前奔。罗柏咒骂几句后也追了上去,两人沿着路径向前急驰。罗柏又叫又笑,琼恩则凝神专注。马蹄在两人身后溅起一片翻飞雪雨。

布兰没有跟上去,他的小马没这般能耐。他方才见到了死囚的眼睛,现在则陷入沉思。没过多久,罗柏的笑声渐远,林间归于寂静。

太过专注的他,丝毫没注意到跟进的队伍已赶上自己,直到父亲骑马赶到身边,语带关切地问:“布兰,你还好吧?”

“父亲大人,我很好。”布兰应答,他抬头仰望父亲,父亲穿着毛皮大衣和皮革护甲,骑在雄骏战马上如巨人般笼罩住他。“罗柏说刚才那个人死得很勇敢,琼恩却说他死的时候很害怕。”

“你自己怎么想呢?”他的父亲问。

布兰寻思片刻后反问:“人在恐惧的时候还能勇敢吗?”

“人惟有恐惧的时候方能勇敢。”父亲告诉他,“你知道为什么我要杀他?”

“因为他是野人,”布兰不假思索地回答,“他们绑架女人,然后把她们卖给异鬼。”

父亲微笑道:“老奶妈又跟你说故事了。那人其实是个逃兵,背弃了守夜人的誓言。世间最危险的人莫过于此,因为他们自知一旦被捕,只有死路一条,于是恶向胆边生,再伤天害理的勾当也干得出来。不过你会错了意,我不是问你他为什么要死,而是我为何要亲自行刑。”

布兰想不出答案。父亲说:“史塔克家族的人相信判决死刑的人必须亲自动手。如果你要取人性命,至少应该注视他的双眼,聆听他的临终遗言。倘若做不到这点,那么或许他罪不至死。”

“布兰,有朝一日你会成为罗柏的封臣,为你哥哥和国王治理属于自己的领地,届时你也必须执掌律法。当那天来临时,你决不可以杀戮为乐,亦不能逃避责任。统治者若是躲在幕后,付钱给刽子手执行,很快就会忘记死亡为何物。”

(注)罗柏,临冬城公爵艾德·史塔克的长子,临冬城的继承人,布兰的哥哥。

(选自《冰与火之歌》)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刑时,琼恩提醒布兰要“握紧缰绳”“千万别扭头”,是因为他希望布兰战胜内心的恐惧,在父亲面前展示出史塔克家族人的勇气。
B.罗柏和琼恩都是布兰的哥哥,作者用极其精当的描写,刻画出两人的不同形象特点,罗柏强壮、迅速、任性,琼恩优雅、敏捷、深沉。
C.对于守夜人被处死的命运,罗柏认为是他效忠野人,理当处死,琼恩认为他内心恐惧,死在所难免,父亲认为他逃避责任,因而判处死刑。
D.节选部分围绕处死死囚这一事件,通过语言、心理等描写,揭示史塔克家族的人对“恐惧”“勇敢”“责任”在认识和态度上截然不同。
【小题2】请结合布兰观看处死死囚的经过,简要分析布兰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节选部分多次提到了“眼睛”以及“眼神”“目光”等,有何作用?请结合相关描写归纳整理。

同类题4

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文段,完成各题。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走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观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这位科学巨匠就是这样,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_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一一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因报》,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一一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一一都驱逐他;资产者一一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一一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小题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先提“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后提“对于历史科学”的原因是,欧洲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源地。
B.文章先写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发现,后写他对革命实践的贡献,原因是,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C.“一生中能有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这两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两个发现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极其伟大的意义,其成就和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D.“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句中“这样”指上段中“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的研究。”“这”指“他作为科学家”。
【小题2】下列对选文中有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选文第4段中,“感到衷心喜悦”与“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两种喜悦程度的差别说明,马克思主要从人类社会的进步,从革命的角度注视科学的发展。
B.这篇演说词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隋等多种表达方式。如,选文第1段用抒隋的方式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感情。
C.“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D.选文主要从两方面论述了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老屋
【苏联】佛洛伦斯·简索·曼
看着房地产广告,她的眼睛被一行字吸引住了“幽静的凉台”。 她一直向往着有一个凉台。她这会儿把广告从头至尾读了一遍:“出售房屋。八个宽敞的房间,两间浴室。树荫掩映的草坪。幽静的凉台,安谧而迷人。价格从优,情愿牺牲。”后面是经纪人的姓名。
这对我们太理想了!她抬起头,凝望着丈夫。乔正坐在对面埋头看书,他把一天中的这个时间称之为"缓冲时刻",因为两个孩子 睡着了,他也能够松弛一下,看到乔神色倦怠,萨拉心中一阵触痛。
她把目光从他身上移开,环视着这座老式房屋。所有房间都很宽敞,也就是这一点,还有那间巨大而不实用的厨房,常常成为她和乔之间争执的话题。他喜欢它啊——这幢老宅从他祖上到他这辈子传了三代了。但她不喜欢,因为没有帮手要管理这么大个家的确是件操心费力的苦差事,每逢他谈及搬家,他就会把它称做"妙不可言的老房子",眼里闪着光;而她则称它为"旧仓库"。
现在,她要把这条广告念给他听听,可他那削瘦的脸上泛起的倦容,使得她把到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
萨拉叹口气。有时她真想听到他吐出一些美丽动听的话 。他深深地爱着她,可并不溢于言表。这是他的天性。
她使自己从这种臆想中摆脱出来,重新研究着广告。"情愿牺牲。"这意味着是桩好买卖。如果那房子像广告上说的那样而且价格公道的话,乔看了或许会……她被突如其来的兴奋攫住了。她想。明天得找人来照看一下孩子,我要去看看那所房子。
第二天在房地产办公室里, 西姆斯太太向她道歉说,这条广告"被搞错了",她说:“它本应该下星期才刊登出来。但我可以带你去看看别的房子。"
在后来的一个小时里,萨拉情绪低落,在一个新区,她看了3幢由设计师构思布局的"摩登之家"。房子还漂亮,可房间给它的印象似乎是太……太窄了,她想,仿佛一位吝啬的建筑师一寸一寸地算计着,好把这些方块都挤在一起。在一间被称之为"大师卧房"的屋子,她不由得感叹道:"他真的是一个矮子大师。"
"我带你去另一处。"西姆斯太太说。
但在开车前往另一处新住宅区之后,萨拉更泄气了。一幢幢房屋紧挨在一起,前面一棵树佝偻着身子,房间的天花板低矮得给她一种强烈的压迫感。
见到她离去时的沮丧表情,西姆斯太太突然说:"我可以带你去看看你感兴趣的那座房子,不过,只能在外面看。"
"哦,太好了!"萨拉说。当她们驱车向城市另一方驶去时,她陷入了沉思,直到车开上一条宽宽的林荫路时,她才回过神来。
"瞧,就是它,"西姆斯太太说,"很可爱,不是吗?"萨拉望着这座漂亮的红砖小楼,它前面是一大片草坪和两株悦人的古树。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涌上心头。
"不错,很可爱。"她说,并缓慢地然而依旧向前望着,下了车,"多谢您啦,西姆斯太太。我住得离这儿不远,我可以走回去。"
车开走了,她茫然若失地站在人行道上。过了一会儿。她迈步踏上了门前长长的甬道,拿出钥匙,打开房门,静静地站着,环视着四周,听着后院传来的孩子们欢快的笑声。
一种新奇之感悄悄地袭遍全身。还是老房子高大、宽敞、空气畅通!她看到宽大的门厅,雅致的楼梯,起居室里可爱的窗户——从中望去,一幅树影婆娑、枝叶依依的景色映入眼帘。一切似乎都是以前没有见过的。
"安谧而迷人。"她想着广告上的词儿,心里好像被什么触动了,眼中放出异样的光彩。
晚上乔回到家, "我今天干了件荒唐事,"她说,"我去应征出售自己房子的广告了。"
他默默地凝视着她,然后脱口说道:"那应该在下星期登出来!在你生日那天!""经纪人已经道了歉,"她扬起眉,"告诉我,咱们的凉台在哪儿?"
他脸红了,说:"就是爱米房间外面的那个。" 她吃了一惊,大叫起来:"你是说那个小木头平台?""是啊,它了算是一种凉台。我是想吸引买主。"他嗫嚅着,"我知道你十分讨厌这个旧仓库。"
"不,它不是旧仓库!"蓦地,她喉头一阵刺痛,"它有很多地方让人依依难舍!"她颤声说,"那篇广告一定费了你很多心思。"
一阵突然的沉默,他们目光相遇了。房子那一边传来一阵孩子们的尖叫声,随后又远去了。 他嚅动着嘴唇:"我是想让你高兴。""情愿牺牲。"她想起来了。她被深深地震撼了。走上前去搂住他的脖子,把脸颊和他的脸颊贴在一起,低语着:"我就待在这里,真的,哦,乔——我真爱你。"
他把她紧紧地揽在怀里。
多美啊,她想。从今以后我再也不要他跟我说甜言蜜语。不错,那天她看过的几所漂亮木楼和她的梦想大相径庭。如果她的"梦中之屋"只是一个梦,那么它似乎再也无关紧要了。她将拥有她的天地——吱嘎作响的地板,不合时宜的厨房,所有额外的活计——一切。
"情愿牺牲"又浮现在她脑海里。 这句话似乎很奇妙,将他俩融化在一片温馨之中。
【小题1】简要概括文中乔的形象特点。
【小题2】简析文中加点词语“说不出的滋味“的含义。
【小题3】小说中两次描写孩子的声音,有什么作用?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小说最后画线语句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