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在途中
[美]莱斯顿·休斯
这是经济大萧条的年代,一个傍晚,大雪纷飞。萨劲特从一辆载货卡车上跳下来,面对满天飞雪,反应麻木,视而不见。他实在是饿极了,困极了,累极了。
多赛牧师拧亮门厅的电灯,打开住宅的大门,他看到外面正下着雪,然而他发现,站在他面前的,是个一脸粘满雪花的大个子黑人,显然是个夜游人,一个失业者。
萨劲特还未意识到自己是否已开口说话,牧师先生就抢先说:“对不起,不行。你顺着这条街往前走四条马路,往左拐,再走七条马路,就看到收容所了。对不起,这里不行。”
牧师关上了住宅的大门。
萨劲特想告诉那虔诚的人,他已经去过那个收容所了,在这萧条年代,没有一个收容所收留他,或供应他一顿晚饭。不管是真是假,他们反正歧视黑人。可是这位牧师先生,他竟然也说声“不行”,便关上了大门。显然,牧师不愿听他诉说这些,而人家也确实有扇门可以关啊!
大个子黑人转身走开了。满天飞雪,他依旧漠然地直冲冲往雪中走去,或许他已感觉到在下雪了。他停下脚步,在人行道上弓下身子。他饥饿、疲倦、寒冷。他望望天,看看地,忽然发现,他正站再一座教堂前。是啊!一座小数堂,就在牧师住宅的旁边。没错,是教堂。
教堂有两扇门。
在夜色中,宽宽的石阶上铺满了白雪。两扇高高的小圆顶拱门,门两旁各有一根细细的石柱支撑着。正对面有一扉圆形的窗,里面衬着挑花纱窗帘,窗格中间镶着十字架,上面钉着石雕的耶稣基督。这一切在街灯下显得那么宁静、那么殷实。
萨劲特眨眨眼睛,抬头望望,雪花飘进了眼里。这个晚上他第一次注意到了雪。他感到饥饿、感到寒冷、感到绝望,而又存着一线希望。他走上石阶,敲了敲门,没有回音。他转动了一下门的把手,门是上了锁的。他就用肩膀顶门,他有节奏地哼嘿着,就像被铁链栓在一起的囚犯在干活时喊着号子那样。
门给撞开了。
正当门板要往后倒的一刹那,两名警察乘着警车刚好赶到,他们手持警棍,跑上石阶,一把抓住了萨劲特。这一次,萨劲特有了反抗意识,他抓住门边的一根高石柱,抱紧不放。两个警察使劲拉他,他死死抱住石柱,街上过路的行人都跑到两个警察的背后,抱住他们的腰,帮着一块儿拉。萨劲特仍死抱住石柱不放。
接着,教堂倒塌了。把两个警察和其他所有的人都埋在砖块、石头和瓦砾堆下,整个教堂都散倒在雪地里。
萨劲特从瓦砾堆中爬出来,一个劲地朝大街走去。
萨劲特起初还以为自己是独自一人在走着,可是,他还听到了另一个人的脚步,在跟他踩着同一个节拍。他回头看看,看见耶稣基督就在他身旁,和他齐步走着。他就是教堂圆窗格十字架上的那个基督——他仍然是石刻的,表面粗糙,好像就在教堂倒塌那会儿,从十字架上脱落下来,在他身边跟着走的。
“嗳,真见鬼,”萨劲特说,“我这是头一回看到你从十字架上下来。”
“是啊,”耶稣说,他的脚步把雪踩得沙沙作响。
“天啊!我明白,你一定乐意从十字架上下来。”
“当然乐意。”
“你真的在十字架上给钉了两千年?”
“一点儿没错。”
“唉,我身上要是有几个现钱,我就带你到处逛逛。”
俩人继续在雪地里走着,一直走到铁路旁。铁路上的红绿信号灯,被黑夜中的飞雪半遮着。铁轨一边的远处,有一堆篝火,是一些无业游民点燃的。
“我可要歇脚了。我实在累了。”萨劲特说。
“我要继续往前走,到堪萨斯城去。”耶稣说。
“好吧,回头见!”
大约清晨六点,有一列货车经过,萨劲特沿着铁轨飞跑起来,紧接着一跃身抓住了货车,想翻进一节敞顶煤车。说也奇怪,那节煤车里全是警察。靠近他的那个警察用警棍狠狠地朝他手指关节上打,他设法想翻进去,他直着嗓子嚷:
“妈的!让我进车厢!”
“住嘴!”警察咆哮着,“你这疯黑鬼!”
忽然,萨劲特意识到,他确实在监狱里,哪来的什么十字架上下来的耶稣,火车。晚上流的血,现在都干了,结在脸上,头痛得厉害。过道里的那个警察在狠狠地用警棍打他的手指关节,因为他抓住监狱的破栅门死劲地摇晃,想把这扇门撞开。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美国大萧条时期,一个失业的黑人在大雪纷飞的夜晚的遭遇。
B.作者先后写了“他实在是饿极了,困极了,累极了”“他饥饿、疲倦、寒冷”这样的话,目的是说明萨劲特撞倒小教堂是出于无奈。
C.石人耶稣说:“唉,我身上要是有几个现钱,我就带你到处逛逛。”表现了耶稣对萨劲特的友好,与现实社会中的人形成了对比。
D.小说中关于“大雪”的环境描写,具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深化作品主题等多方面的作用。
E. “听到了另一个人的脚步,在跟他踩着同一个节拍”“和他齐步走着”这些细节描写,使本来是虚构的情节,却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
【小题2】主人公萨劲特在现实生活中先后遭遇了哪些艰难的处境?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小说中写到了牧师“住宅的大门”、教堂的“门”、监狱的“铁栅门”,作者写这些“门”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后一部分写了耶稣“从十字架上脱落下来,在他身边跟着走”这样一个虚构的情节,这样构思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8: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我叫布莱恩·安德森
美纳米塔
天,一位年轻男子看到一位老太太束手无策地滞留在路边。即使在昏暗的路灯下,他也能看得出老太太需要帮助。他在她的奔驰车前停下自己的庞蒂克破车,下车来到老太太身边。
尽管他脸上带着微笑,老太太还是非常担心,因为在过去的一个多小时,没有人停下车帮助她。他会伤害她吗?他一副又穷又饿的样子,看上去很不安全。
男子可以看出,站在寒冷中的老太太很是害怕。他知道她的感受。在如此寒冷的夜晚,害怕是必然的。
他说:“我来帮助您,夫人。天这么冷,您为什么不在车里等着?我叫布莱恩·安德森。”
原来,老太太的车只是爆胎了,但对一个老太太来说,却让她很作难。布莱恩爬到她的车下,想寻找一个放千斤顶的地方。由于车下空间太小,他的手指都擦破了皮,衣服也弄脏了。
在他为轮胎上紧螺帽时,老太太把车窗摇下,开始与他说话。她告诉他,她来自圣路易斯,只是路过这里。对他的帮助,她不知道该如何感谢。
布莱恩笑着为她盖上后备厢。她问他该付给他多少钱。对她来说多少钱都没问题,她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可布菜恩从未想到要钱,因为这不是他的工作。这是帮人解难,怎么能要钱呢!再说,他在生活中,曾经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他一向助人为乐,从不求回报。
他告诉老太太,如果她真想报答他,那下次当她遇到有人需要帮助时,就伸出援助之手,助人一臂之力。布莱恩补充道:“想着我就行。”
男子一直等着老太太把车子发动着,并看着她开车离去。那是一个寒冷且压抑的日子,但他却感到很开心。他发动起自己的庞蒂克破车,消失在回家的夜色中。
沿路开出几英里之后,老太太看到一家小餐馆。她在餐馆门前把车停下,走进去想吃点东西,准备等身子暖和后再继续往家赶路。
是一家看上去不太卫生的餐馆。看到老太太坐定之后,女服务员面带微笑来到她身边,并忙递上一条干净的毛中,让她擦擦脸和头发。老太太发现服务员肚子鼓鼓的,看样子大概已经有8个月的身孕,可她却不因劳累和身体不适而改变自己的态度。老太太在想,有人拥有的很少,却对一个陌生人乐善好施。这时,她想起了布莱恩。
吃完饭,老太太给了服务员一张100美元的票子。服务员赶紧去给她找零,可老太太却走出了餐馆。当服务员拿着零钱回来时,老太太已经不在了。服务员纳闷,她会去哪里了呢?这时,她发现老太太用餐的桌子上放着一张写有字的餐巾纸。
当服务员看完餐中纸上的留言,眼里不禁盈满了泪水。餐巾纸上这样写着:“你不欠我任何东西,我在用别人帮助我的方式帮助你,你若真想回报我,那就不要让这条爱心线在你这里终结。”
餐巾纸下面还放着4张100美元的票子。
当服务员忙碌了一天,夜里很晚回到家爬上床时,她仍在想着老太太的钱和她写在餐巾纸上的那几句话。老太太是怎么知道她和她丈夫需要这笔钱的呢?随着孩子下月就要降生,他们的日子将会越来越紧张……
她知道丈夫一直在为此担心。看到丈夫在她身边熟睡的样子,她轻轻地吻了一下丈夫的脸,并轻轻地在他耳边说:“一切都会好的,我爱你,布莱恩·安德森。”
(选自《外国小小说精选》,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简要地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为下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B.从文章的第2段到第4段,作者采用了心理描写,写出了老太太害怕和忧虑的心理。
C.文章通过对布莱恩·安德森的言语和行为的描写,刻画出善良而乐于助人的主人公形象。
D.本文语言既不幽默诙谐,也不辛辣嘲讽,于平淡温和的叙述中充满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之情。
【小题2】小说后半部分写到的怀有身孕的服务员,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布莱恩·安德森帮助了老太太,老太太的善举又十分巧合地使布莱恩·安德森一家摆脱了困境,请结合小说分析这样设计情节的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好的顾客

(法国)亨·特罗亚

厄泰尔普夫妇的花圈铺子恰好设在一个市民公墓的附近。店铺外陈列着三五个花圈,暗紫色的飘带在风中飘荡着,店铺内的各种花圈摆放得错落有致,在昏黄的灯光下静默不语。

一天傍晚,快关店门的时候,厄泰尔普太太正在忙着结账,突然进来一个陌生人。他很瘦,看上去有七十来岁,显得很忧虑,一只手按住胸口,显出痛苦的表情,双目直勾勾的,撅着嘴唇,像个真正要买东西的顾客。

厄泰尔普太太温和地招呼客人:“花圈都在这儿,您要多大价钱的?您同那位仙逝的人之间的关系?”。

一听这话,陌生的顾客变了相,他深深吸了一口气,低声说:

“亲戚关系。”

“是男的,还是女的?”

“男的。”

“他是您的什么人?”

顾客拉长了脸,盯着厄泰尔普太太的前额,那眼神好像是喷射而出的一股冷水。

“无可奉告,但每一种要一个。”

“请原谅!”厄泰尔普太太惊得透不过气来,低声说。

“每种一个,别再哆嗦!”那人气愤地重说了一遍,“当然仅限于男性的,这很清楚,在我看来!”

“我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您家所有的男人在一次事故中全部遇难了!”

“一点不错!”陌生人辩白道,“但是,快一点,把那个送给伯伯的花圈放好一点,摆在这里!我坐在司机的旁边……”

他毫无争议地付完钱,上了出租汽车,关上车门,没有打招呼,汽车就开走了。

回到店里,她把此事的经过叙述给丈夫维克多听。

“谁会付这么一大笔款子?”维克多说,“你开玩笑!他没让你减一点价钱,而且数量又是很多。毫无疑问,他想在近几天把家中的男性逐个干掉,或者一次灭绝。”

厄泰尔普太太感到这真可怕,应该不惜一切避免这样的大屠杀,需要赶紧采取措施。她选择了报警。

……

一年快过去了,那个不可捉摸的顾客并没表现出杀人的行为。

忙碌了一天,厄泰尔普太太坐在店门口,想透口气。还没坐五分钟,突然看见马路对面的人行道上正走着她想要找的那个恶棍。厄泰尔普太太像打了鸡血一般,不假思索地站起来,穿过马路,跟上那人,始终保持着一段距离。他走进了一道走廊,她蹩在墙角,远远监视着。她见他打开了一个房门,房间里赫然摆放着那些花圈。厄泰尔普太太突然出现:

“站着别动!你叫什么名字?”

“莫里斯·巴罗丹。”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七十……但是,您有什么权力问我这些?”

“不许动!”

“不要这样,太太,我是在自己家里,我有权……”

“你什么权也没有。你得听我的,是我卖给你的这些花圈!”

一听这话,莫里斯·巴罗丹用双手捂起了脸,双膝略微弯曲了下来。厄泰尔普太太看到她正击中了那人的疼处,接着说:

“是的,当时我没有弄清你买那么多花圈的用意。但是,我很快就明白过来了。你是一个坏人,倒是想得出谋害亲人的鬼点子。我已经报告了警察……”

他坐在一把椅子上,仍捂着脸,哽咽了起来。在厄泰尔普太太听来,这种哭泣声是十分悦耳的。

“不应该报告警察,”他呜咽着说,“我没有害人的心,我向您发誓……”

“我很想相信你,”她嘲弄似的驳斥道,“但是,请你解释一下,你从我这里买一整套花圈究竟是为了什么!”

他抬起了头,苍老多皱的脸上挂满了泪水,像被雨水打湿的破布。嘴唇在黄牙上哆嗦着,磕磕巴巴地说:“这是……这是一个秘密……我全给您说了吧……是这样,我老了……有心脏病……医生们都说我还能活几个月,也许只能活几天……简单地说,我总是想着死,想着自己的葬礼。在这个世界上,我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什么人也没有。因此……可以想象出我那穿街而过的柩车,没有一个花圈,没有一束鲜花,默默无闻,光秃秃,孤零零。为了避免这沮丧的结局,我给自己造出所有的亲人来。从此之后,我心安理得了,感到生活在亲人们的中间,被人爱着,心里很温暖。好像人们确实怜惜我……”

他微微动着嘴唇,喃喃道:“我在您眼里也许是荒诞可笑的,请原谅……”

“请求原谅的应该是我!”厄泰尔普太太泪流满面。

正如他所预见的那样,几个月之后,他死了。他的葬礼惊动了所有爱看热闹的人。柩车上堆满了花圈,看上去真像巍峨的高山。一条条紫色的飘带显示出一个繁茂而忠实的家族的痛苦。在花圈堆中,有一个由厄泰尔普夫妇献的特大花圈,飘带上写着一行金字:“献给我们最好的顾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开头交代花圈铺子在公墓的附近,环境阴森、色彩暗淡,渲染了肃穆悲伤的氛围,引起下文人物的出场。
B.小说对人物的心理刻画非常逼真传神。比如“在厄泰尔普太太听来,这种哭泣声是十分悦耳的”体现了她的冷酷无情。
C.厄泰尔普太太的丈夫维克多作为次要人物在小说里出场很少,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得情节一波三折,紧张刺激。
D.小说的结局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莫里斯·巴罗丹身患重病前文已有伏笔,而看似突兀的结局更能表现主题。
【小题2】小说中的“花圈”与莫里斯·巴罗丹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探究小说标题“最好的顾客”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月球背面是一片难得的宁静之地,屏蔽了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干扰。这次探测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新闻发言人于国斌说。

落月后,通过“鹊桥”中继星的“牵线搭桥”,嫦娥四号探测器进行了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展开等多项工作,建立了定向天线高码速率链路,实现了月背和地面稳定通信的“小目标”。

15时7分,科技人员发送指令,两器分离开始。22时22分,巡视器玉兔二号月球车踏上月球表面。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表示:“飞几十万公里,关键是着陆,要不翻车,月球车要安全走下来。苏联连续失败16次,主要是下去的瞬间翻车了。”

(摘编自《半月谈》 2019年1月3日)

材料二:

嫦娥四号登月是一个重要时刻,因为它不只涉及技术,嫦娥四号的成功就像伴随登月向世界分发的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张名片。只有坚定地自上而下制定目标和指挥实施项目和推进进程,才可能成功。

中国人隐忍而系统地为这次成功做了准备。他们先发射了绕月运行的探测卫星。成功后,又于5年前将嫦娥三号探测器送上了月球面向地球的一面。嫦娥三号甚至还携带了名为玉兔的月球车。

航天业迄今的重要参与者美国、俄罗斯和欧洲正是这种持之以恒行动的反面教材。它们费力地说服政府提供太空任务所需的预算,因此,美国航空航天局、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航空航天署只能惊讶地旁观中国人的太空行动。虽然单纯从技术角度看,他们也能做到。

(摘编自德国《明镜》周刊网站 2019年1月3日)

材料三:

欧阳自远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曾成功推动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升空。此后,“嫦娥计划”从一号到五号探测卫星,全都离不开他的参与和推动。

中国的探月准备工作做了35年,其中仅是论证,就整整10年,但对于欧阳自远来说,更难的是如何赢得国人的理解和支持。他最初面临的质疑很多,近20年来没有其他国家提过探测月球,为什么中国要去搞探月?尤其令欧阳自远感到压力的是,国人只愿看到“嫦娥”系列卫星一个接一个地成功,无法想象一旦出现失败会是怎样。“开汽车有时都会遇到发动机发动不起来的状况,对于如此复杂的探月工程,问题怎么可能没有?所以我们的压力很大,要出去就必须成功!”

回忆往昔,欧阳自远仍然心情激动:“当卫星上轨道,我从来没那么激动过,抱着孙家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我们两个七老八十的人说不出话来,眼泪一直在往下流。”

(摘编自《环球人物》2019年1月4日)

材料四: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背面,玉兔二号巡视器成功实现月表“越野”,令无数中国人激动不已,而 “嫦娥登月”背后的航天人也逐渐走入公众视野。与过去不同,与国外不同,中国飞控中心坐着的几乎全是年轻人:一群80后、90后,筑就了这条长达38万公里的奔月路。

航天队伍的年轻化,已然成为中国航天的独特优势。今天,中国航天15万研究员中,10万人属于 “80后”,平均年龄为 31~33岁。这样的年龄优势,让国外同行感到“恐怖”。美国宇航局研究员平均年龄是42岁,欧洲和日本科研人员年龄更大,俄罗斯还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

更值得称赞的是,这群献身航天事业的年轻人的意志品格丝毫不输老一辈。他们既有初生牛犊的闯劲,又有拓荒牛的冷静,还有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摘编自《长安观察》2019年1月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表软着陆,其意义重大,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嫦娥四号
B.“嫦娥奔月”背后都是80后、90后的年轻航天人,这是其他国家不能相比的巨大年龄优势,其他航天强国研究人员大多年龄偏大,甚至青黄不接。
C.对科学家欧阳自远来说,探月工程一直在诸多质疑中进行,尤其让他感到压力的是,国人只愿看到“嫦娥”系列卫星发射成功,无法容忍出现失败。
D.在嫦娥四号登月之前,我国为登月成功已做了充分准备,先是发射绕月探测的卫星,后又将携带玉兔月球车的嫦娥三号探测器送上了月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量登月探测器成功的关键是着陆,还要保证月球车不能翻车,前苏联进行过多次登月探测,但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月球车在探测中最终出现翻车。
B.由于月球背面能够屏蔽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所以要通过中继星“鹊桥”来中转月背和地面信号,实现对探测器发送指令和传输数据等功能。
C.技术上看,美国、俄罗斯等也能实现月球背面着陆,但他们的政府不愿提供太空任务所需预算,他们的科研人员只能成为中国太空行动的旁观者。
D.在复杂的探月工程中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国人应该理性看待,不要苛责。而对于科学家来说,国人的苛责也可以转化成必须成功的坚定信心。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中国在探月工程中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鲜空气可以使你致命

阿尔特·布克伍德

烟雾曾经一度是洛杉矶最大的吸引力,而现在则遍及全美国,从比尤特、蒙大拿到纽约城,人们都在习惯于这种被污染了的空气,以致呼吸别的空气反而感到很困难。

最近我到各处讲演,我停留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亚利桑那州的弗拉格斯塔夫,那里海拔大约7000米。

当我走出机舱的时候,立即就闻到一种独特的东西。

“这是什么味道?”我问了一下在机旁接我的人。

“我什么也没闻到。”他答道。

“有一种很明显的气味,这是我所不能适应的。”我说。

“啊,你讲的一定是新鲜空气。许多人从飞机走出来呼吸到他们从未呼吸过的新鲜空气。”

“这会怎么样呢?”我不免有所顾虑地问。

“没关系。你刚才呼吸的就像别的空气一样,这对你的肺部会有好处的。”

“我也听过这种说法,”我说,“不过,要是这是空气的话,我眼睛为什么不淌水呢?”

“对于新鲜空气,眼睛是不淌水的,这就是新鲜空气的优点;你还可以节省许多揩眼泪的优质纸。”

我环顾周围一下,各种物体一片清晰明澈。这可是一种奇特的感觉——我反而感到非常不舒服。

我的主人意识到这一点,他想使我消除顾虑,说:“这不必担心。反复试验证明你可以日日夜夜呼吸新鲜空气,对你的身体是不会有任何损害的。

“你刚才所讲的,无非是叫我不要离开这里。”我说,“在大城市生活过的人,谁也不能长时间呆在新鲜空气的地方,他忍受不了新鲜空气。”

“好吧,新鲜空气要是烦扰你的话,你为什么不给鼻子捂一块手帕而用嘴巴呼吸呢?”

“对了,我要试试。不过,如果我早就知道要到一个除了新鲜空气便没有别的空气的地方的话,我就应该准备好一个外科手术用的面罩。

沉默地开车大约15分钟后,他问:“现在你觉得怎样?”

“是了,我想对了。现在可以肯定,我不打喷嚏了。”

“这里是不需要打喷嚏的。”这位陪同的先生承认说,他又问道,“你原来那地方是不是要打大量的喷嚏?”

“老是要打。有些日子,整天要打。”

“你喜欢打喷嚏吗?”

“打喷嚏并非必要,可是,你要是不打就会死亡——让我请问别的事情吧,这一带为什么没有空气污染呢?”

“弗拉格斯塔夫大概吸引不了工业的光临,我猜想我们确实是落在时代的后头了。当印第安人相互使用通讯设备的时候,我们弗拉格斯塔夫才开始嗅到唯一的一点烟尘,可是风似乎又把它吹跑了。”

新鲜空气实在使我感到头晕目眩。

“这里周围有没有内燃汽车?”我问道,“让我呼吸三四分钟也好。

“现在不是时候。 不过,可以找一部载重汽车。”

我们找到了载重汽车的司机。我在暗中给他一张五美元的钞票。于是,他让我把脑袋凑近汽车的排气管半小时,我立即就恢复了充沛的精力,又能够和人家长谈了。

离开弗拉格斯塔夫,再也没有人像我这样高兴的了。我的下一站是洛杉矶,当我走出飞机的时候,我在充满烟雾的空气中深深地吸了一口长气,我的双眼开始出水了,我开始打喷嚏了,我觉得又像一个新的人了。

(选自《外国百篇经典微型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采用夸张笔法,将弗拉格斯塔夫城市设置在海拔7000米,暗示了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已十分普遍,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态。
B.小说中写到“我们沉默地开着车”大约有十五分钟,是主人为了让“我”有一段适应这里空气的时间,也说明他们对给“我”造成的伤害感到愧疚。
C.小说开头由洛杉矶写到全美严重的空气污染以及人们在这种环境之下的不正常表现,既是概述,也为下文埋下伏笔,匠心独具,手法高明。
D.小说直接展现“我”的主观感受,间接提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极度夸张的言行举止,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观感冲击。
【小题2】小说中的题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我”在新鲜的空气中有哪些异常的感受和表现?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