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荒岛余生

(捷克)卡雷尔·恰佩克

这是一个悲伤却很温暖的故事,至少我这么认为。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铎姆,生活在里斯本,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但他的内心渴望着去了解伊比利亚半岛以外的世界。于是,他变卖家产,乘坐一艘轮船出海。 但一场海难让主人公被几块浮木带到了一个遥远而不知名的小岛上。

他不是这个小岛上唯一的人,这个岛上也没有隐居在此的绝世高人。岛上居住着一群野人,有着属于另一个世界的生活习俗和语言系统。

最开始,铎姆极度恐慌,但同时,也有一种惊喜:作为一个冒险家,他认为自己此生的遗憾足以匹配这样一个头衔,有一种死而无憾的宽慰。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这群野人非但没有伤害他,还为这位筋疲力尽的不速之客提供食物和水,并且,一位野人少女开始每天为他准备食物,然后陪在身边,一言不发。当然,即使她说些什么,铎姆也听不懂。无论如何,铎姆都对这位野人少女感激不尽,他开始用他能想到的语言和手势向这位少女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可少女很明显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她一直安静地聆听着,一如夜晚平静的大海。于是,铎姆将自己所有的感激、担忧、思虑,呓语一般告诉这位少女,而少女总是在这样的倾诉中静静睡去,仿佛他的话语是一首古老的安眠曲 …… 有时候,铎姆凝望着月光下的少女,发现她竟然是如此美丽,健康的肌肤、匀称的骨骼、光洁的面容 ……再后来,铎姆和这位少女生活在一起,但他从心底里瞧不起野人,他拒绝学习他们的语言,不肯融入他们的生活。渐渐地,他的话越来越少,他的记忆也越来越凌乱,甚至破碎到无法表述……他发觉自己已经开始遗忘曾经的语言和生活。

就这样不知道又过了多少年,一天清晨,岛上突然出现了另一群人,铎姆发现这群人穿着自己曾经熟悉的衣服,说着自己曾经说的语言。他发疯一样向他们跑过去,想对他们述说他多年的遭遇,可他悲哀地发现,除了野人似的号叫,他什么也无法说出口。那群人突然看见有这样一个野人冲向他们,都吓坏了,举起枪准备射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铎姆的舌头仿佛不再打结,终于呐喊出:“先生们,可怜可怜我吧!”

那群人很高兴,在这样一个遥远的蛮荒之地发现一位同胞,不仅觉得亲切,还可以为他们的冒险人生增加一个有可读性的故事。他们拿出饼干、罐头等现代文明社会的食物给铎姆,陪他说话,希望唤起他作为一位文明人的记忆,并承诺带他离开这里。

在日落之前,那群人去岛上寻觅各自希望带回家的纪念品。于是,铎姆回到熟悉的住处,对女人说自己将要离开。他努力地用语言和手势表达着,当然,女人一如既往地不知所云。看着她仍旧不懂却恬然的表情,铎姆狠下心,逃一般地离开。

当他来到海边时,太阳尚未落下,其他人还没有回来。看着大海柔和的波浪,铎姆心里始终放不下,他觉得自己有必要向她解释清楚。于是他又跑回去。

正当他踌躇着要如何向女人开口时,正好看到女人在为他准备食物。只见她小心翼翼地把最好的水果放在一旁留给他,而自己吃下那些带有斑点的…… 一切准备就绪后,她便安静地坐在家中等他归来。

此时此刻,铎姆觉得自己有责任像往常一样回家,满足女人一天的期望 ……日落之时,准备离开的人们集合,没有发现铎姆,于是开始分头寻找,叫着他的名字。其实当时有两个人离铎姆很近,但铎姆很怕他们找到他,他像往常一般拥抱着身边的女人,假寐着,静静等待他们离去。

后来,声音越来越小,直至消散。荒岛的月夜下,大海拍打出匀畅的呼吸,静谧而幽远,仿佛白昼的一切都只是幻象。

铎姆再一次凝视月光下的女人,这时的她已不再年轻,皮肤变得粗糙,皱纹慢慢凸显,甚至可以看出身形已佝偻 …… 突然之间,他的泪水划过自己同样沧桑的脸颊,最后一次用语言呢喃着对过往的念 ……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话,直至死在这个小岛上。

【小题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2】如何理解开头“这是一个悲伤却很温暖的故事”中“悲伤”和“温暖”的丰富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07 11:46: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给心灵装上爱的程序

美史蒂文·卡维

某日,一位神色黯然的客户走进一家安装人类程序的软件公司,请求工程师帮他排除烦恼。因为最近一段时期,在他与别人交往的时候,他的系统经常死机。他讨厌身边的每个人,说亲朋好友们都在莫名其妙地远离他!软件工程师听完他的倾诉,启动了他的人体机器,进入他的心灵认真检查,几秒钟后,工程师安慰他说没出什么大毛病,只是他的心灵存储器中丢失了love.exe程序。于是,工程师耐心指导客户按步骤在心灵中安装爱的程序。

工程师:首先请打开你的心灵,现在,你在心灵的位置了吗?

客户:是的,我进入了“我的心灵”,但是这里有几个文件正在运行,在它们运行的同时我可以安装love.exe程序吗?

工程师:请问是哪些文件?

客户:稍等,是我以前安装的“怨恨文件”“往日伤痛文件”“自卑文件”和“嫉妒文件”,这些文件正在运行。

工程师:安装没有问题。只是你必须马上将“往日伤痛文件”从你的操作系统中删除,这样,love.exe程序才可以无障碍地自动安装起来,并且将永久性地保存在你的内存中,完全不会妨碍其他程序的运行。同时,在love.exe程序安装的过程中,它会利用自身携带的一个叫作“自信”的文件覆盖掉你系统里的“自卑文件”。最后,你还要把“嫉妒文件”和“怨恨文件”的运行窗口关闭,因为这两个文件的运行会阻止love.exe程序的正常安装,你能关闭它们吗?

客户:对不起,关闭无效,请帮我一下吧!

工程师:好的,请返回你的“心灵主菜单”,调出一个名为“宽容”的文件来,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安装需要,反复调用多次,直到把“嫉妒文件”和“怨恨文件”彻底从你的心灵中清除。

客户:好极了,我完成了!现在我看到love.exe程序正在安装呢。

工程师:请注意,几秒钟后,你会从桌面接收到一条新信息,它提示你:“当前系统重新配置了你的心灵,配置完毕!”你看到了吗?

客户:我看到了,这意味着love.exe程序已经安装完了?

工程师:是的。不过你刚才仅仅是在本地机器中安装了love.exe程序,只有将你本地机器中的love.exe程序同其他的人类机器的心灵连接在一起,你的love.exe程序才能不断升级。

客户:不好了!我的安装桌面显示一条错误信息!

工程师:请念。

客户:“程序无法在网络中运行”,这是什么意思?

工程师:不必担心,这只是一个一般常见错误。是说目前love.exe程序只是在你的心灵外部运行,还无法真正运行在你自己的心灵世界中。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用非技术性语言解释就是:在你爱别人之前,必须先要爱你自己。

客户:那么下一步我应该如何操作呢?

工程师:不用着急,请进入名为“自我认可”的目录中。

客户:好啦,我已打开了这个目录。

工程师:请点击该目录的以下文件,它们是:“宽容文件”“自信文件”“实现自我价值文件”以及“仁爱文件”,将它们全部选中后,复制到“我的心灵”的文件夹中,拷贝完毕后,你的心灵系统将自动删除某些不兼容的文件,如“自私文件”“伪善文件”等,同时修复程序运行中出现的故障,最后不要忘记将“自我苛刻文件”从当前目录中删除!

客户:我成功了!现在桌面显示:“我的心灵”已经安装了正版的love.exe

程序!系统提示“微笑文件”启动了,同时,“热情”“友好”以及“满意”三个文件正在“我的心灵”中运行呢!

工程师:恭喜你,系统已经顺利安装了love.exe程序!故障解除了,但最后,我可要提醒你一句。

客户:什么?

工程师:记住,爱是一种免费软件,你完全可以慷慨大方地把爱的各种指令赠送给那些你遇见的人,爱会在人类灵魂间传播、共享,当爱的指令把一个人的心灵同另一个人的心灵链接在一起的时候,love.exe程序会自动在彼此心灵间升级。用非技术性语言解释就是:只有当你把自己的爱给予别人的时候,你才能得到别人的爱!

客户:多谢,我会的!

(选自《环球时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小说我们可以看出,给心灵装上爱的程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去爱别人的过程。
B.软件工程师听完客户的倾诉,经过认真检查,才发现是客户的心灵存储器中丢失了love.exe程序。
C.在love.exe程序安装的过程中,它会用“自信”的文件覆盖掉系统里的“自卑文件”,并且把“嫉妒文件”和“怨恨文件”的运行窗口关闭掉。
D.这是一篇富含哲理的小说,它告诉我们要让自信的阳光照在我们头顶,要赶走自卑的阴影,更要学会爱别人。
【小题2】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love.exe程序是如何在客户本地机上安装完成的?这告诉我们人要如何做才能呼唤爱心的回归?
【小题3】这篇小说在创作上有哪些创新之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实验

西班牙塞尔吉·巴米艾斯

阿图罗总是在固定时间起床。他从来不改变上班路线,并且认为为了世界的正常运转,日常习惯的系统化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最近几个月,他发现周围的人不能理解自己这种对规则的遵守。比如,孩子们就取笑他,说他躲藏在这种一成不变的程式里是因为害怕面对生活环境的多变。

阿图罗没有争辩。妻子抱怨他那种一成不变的程序化生活(周一看电视,周二看电影,周三去超市,周四看电视,周五滑冰,周六探望父母,周日做弥撒),他也没有争辩。在工作中,阿图罗也察觉到了风向的改变。经理不久前还夸奖他的才干和谨慎,转而却更加关注那些难以预料的“有创造力的”职员。对阿图罗来说,这种所谓的创造力不过是用“首创精神”这种委婉的说法来对草率行事进行美化而已。

他感觉到自己一直奉行的价值观不再像从前那般被推崇。不仅在家里和工作中大家开始贬低他的条理性,在报纸上也越来越频繁地发现一些证据,表明人们更崇尚那种仿佛过了今天没明天似的随心所欲,轻易改变看法和感情上的朝三暮四也常常受到赞美。

在与这种大肆鼓吹反复无常习气作斗争时,阿图罗努力不生气:生气相当于在对手面前示弱。越来越少有人意识到事物的不可预见性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这种情况让阿图罗很吃惊。出于实验和打赌这双重目的,他决定稍微改变一点习惯。这个决定不是为了求证,而是为了再次肯定自己的态度;也不是源于冲动,而是出于理智。为了不惊动周围的人,他做得很谨慎。实验就这样开始了。

最初的举动:上班迟到20分钟,不穿平时的那件西装上衣,而是穿着一件鹦鹉绿休闲毛衣;平时到了晚上,他都是坐在沙发上,准备看事先和妻子说好的节目,然而那天他向她提议到一家泰式餐馆吃晚饭。在这两件事上他都遭到了当事人的不理解。经理批评他迟到,并且上下打量他的学院风毛衣。要知道他从来没改变过穿衣习惯,总是那两套一模一样的外套和裤子,一周换一次。至于去泰式餐馆吃晚饭的提议,妻子连一声回应都没有。

阿图罗一点也没有沮丧,失败恰恰让他坚信自己平时的态度是正确的。然而他不喜欢半途而废,一周后他又再次开始实验。在原本该看电影的那一天,他没有事先通知妻子,就对她说想待在家里吃晚饭。妻子很惊讶,继而明确反对,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既然星期二都定好了要看电影,为什么要改变?真见鬼!

阿图罗只是反复说着她曾年复一年对他说的那些理由:“有时应该改变一下,就算已经定好了某些目标,违反一下也好,可以让我们感觉更有活力。”妻子吁了一口气,说道:“那么,我们到底干什么?”她的怒气是那么明显,他激动得差点想拥抱她。这正是他所期待的反应。

可此后,阿图罗开始察觉到无论是妻子还是同事,对待他的态度都和以前不同了。一天晚上,阿图罗正在等孩子们回家。像平时一样,他坐在门前,数着分秒等待约定时间到来。这时他开始自问:既然准备好引入“创造性”的变化,那么出去转一圈是不是更合适?妻子自行吃了安眠药睡得正香,利用这个机会,他穿上衣服出门而去。

黎明时分,他在大街上晃了一圈回到家,却看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场面:妻儿都在门口等着他。他们冲他大吼大叫,指责他既没有事先通知也没有留张便条。他微笑起来,对家人的反应很满意,坚信自己能够向他们解释清楚这是他的实验。然而大家都不听他解释。妻子开始呜咽,断断续续地发出刺耳的声音,孩子们则仿佛面对堕落分子似的看着他。阿图罗向他们保证会恢复自己素来的习惯,然而都是徒劳。

接着就在同一天,妻子和经理对他说了同样一句话:“我们得谈一谈。”两场谈话的共同点似乎都在重复着同一个理由:他们要赶他走,因为他们发现他心不在焉,已经没有从前一直坚持的沉稳。那种沉稳虽然也不值得称道,但是至少不会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

在这两场谈话中,阿图罗都没有争辩。在内心里,他觉得这是自己的错。他不应该抵挡不住混乱无序的诱惑。他默默地办理了离职手续。而在家里,由于被急剧增长的敌视氛围所迫,他不得不收拾行李离开。

面试新工作时,他重新穿上那件常穿的西装上衣。尽管人家要求的是诸如既要年轻活力又要经验丰富等相悖的条件,他还是坚持呈现自己始终如一、严格精准和认真负责的一面。给他做面试的人不屑地看着他,虽然他们没有明说,他还是意识到他们要找的是那种有创造力、不满足于现状、不合常规、难以预测的人。

如今的他保持着固定的生活节律。上午去图书馆,下午在综合体育馆,在那里他观察社区业余排球队的变化。在训练方式上,阿图罗也发觉即兴创造与按部就班之间的斗争。一些人的力量和另一些人的才干互为补充,懂得这些的人总是这样说。通过观察比赛,阿图罗得出结论,从统计数据来看,始终如一和可以预见比心血来潮更为可靠。

这更坚定了他的原则。

尽管目前出于环境原因,他不再向任何突如其来、出乎预料,却可能改变他生活的变化关闭大门。更有甚者,他盼望它。最初几周,他多少有些急切地盼望。后来,是平静地盼望。随着时间流逝和不断坚持,他把这种盼望变成了一种习惯。

(选自2019年02期《译林》,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阿图罗做实验,是为了证明“事物的不可预见性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只可惜没有人能理解他的实验,以致于他最后因此失去了工作和家庭。
B.面对身边的人的取笑、抱怨和不理解,阿图罗从不争辩,并且在第--次实验遇挫后他“一点也没有沮丧”,说明他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
C.作者以阿图罗的视角来讲述整个故事,有利于读者深入主人公的内心来理解他的思想和情感。而作者本身的情感却隐藏了起来,叙事风格较为平和、稳重。
D.小说以“实验”为题,既因“实验”是整篇小说的中心事件,还因“实验”中人的态度和反应都体现了作者对像阿图罗这样的小人物的讽刺和批判。
【小题2】小说中的主人公阿图罗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你认为阿图罗的实验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请简要阐述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撒网

苏联左琴科

俗话说什么世上有钱能使鬼推磨。扯淡,无稽之谈。世上,还有比钱更厉害的东西。这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得讲个有头有尾的故事才能明白。

故事是这样的。

我们厂有一个大红人,叫叶戈尔卡。此人专会招摇撞骗,留着一撇淡黄的小胡子,贼眉鼠眼的,鼻子活像一颗珠母压成的钮扣。

可他倒官运亨通。职务一升再升,尽分配给他一些轻松的工作,薪水还挺高。工长见了他要握手问好。一次,工长从叶戈尔卡身旁走过,还拿手指头胳肢了他一下,又彬彬有礼地冲他那么一笑。

工人们琢磨开了:怎么回事呀?这人有什么好的,能这么高升呢?想来想去,猜不透其中奥妙,就去找工程师弗尔斯。

我们说:“可敬的同志呀,我们有件事求您:工长头脑发热,该叫他煞煞车了。别让他老提拔自己的亲信叶戈尔卡,走过他身旁时,别去胳肢他。”

工程师一听吓了一跳,心想,这是不是在试探他,后来他又高兴了,说:“同志们放心好了。工长头脑发热,我去说他。叶戈尔卡我给他调动一下工作。”

就过了一个月,天气晴朗,南风习习,河水不像要泛滥。大红人叶戈尔卡越发走运了。这会儿不光是工长,连人人尊敬的工程师也同他嘻嘻哈哈,握手问好。

工人们惊讶之极。我也惊讶不已。我们寻思:世上真没有公道了?请问工长,凭哪一条提拔他,胳肢他呢?

我们一些人便去找党员厂长伊万·巴夫洛维奇。

我们说,您看,某某人如此这般,为什么如此不公平?

党员厂长拧紧了眉头回答说:“我知道了。某某人如此这般。我要管教工长和工程师。叶戈尔卡这个废物我要把他轰出去。弟兄们,你们回去吧,别影响了生产。”

又是一个月过去了。叶戈尔卡简直红得发紫,像红色的罂粟花,又像园子里的菊花。谁都捧着,护着,四面八方争先恐后同他握手,厂长握手,工程师也握手,工长碰到他还要胳肢一下。

工人们叫了起来,就成群结队去找工人通讯员纳斯金。人们抱怨说:“你是我们工人的通讯员,是我们的主心骨,求求你把叶戈尔卡的事弄个水落石出吧。”

纳斯金说:“好吧,这个我能办到,马上帮你们的忙。只不过给我点时间,让我观察下,为什么这人青云直上。我非把他尾巴揪下来不可,你们瞧着吧。”

又过了个把月的光景,南风习习,河里不像会发水。鸟儿在空中飞翔,蝴蝶也翩翩起舞。

叶戈尔卡如今开得像茉莉花了,甚至像五颜六色的翠菊了。就连工人通讯员纳斯金,有次路过也胳肢了一下叶戈尔卡,冲他亲热地一笑。

于是工人们聚到一起讨论起来。说呀,说呀,舌头都磨破了,却毫无结果。

这时,我就插嘴了。我说:“弟兄们,既然蛇是我头一个发现的,还是让我来把他收拾了吧。只是宽限我些时候。”

第二天我突然来到叶戈尔卡那个科,悄悄地在门口站着。我往里一瞧,工长正准备回家,叶戈尔卡在他面前献殷勤,像是给他递外套。

叶戈尔卡说:“您可别感冒了,伊万·萨维奇。天气实在不怎么样。”

工长呢,拍着叶戈尔卡肩膀哈哈笑。他说:“叶戈尔卡,你这狗崽子,还真疼我啊!

叶戈尔卡毕恭毕敬地报告说:“伊万·萨维奇,对我来说,您就和我亲爹一个样。技术上您也呱呱叫。论长相,您太像我死去的妈了,就差她没长胡子。”

工长和叶戈尔卡握握手就走了。我打算从门口走开去,才迈出一步,看见工人通讯员纳斯金摇摇晃晃地来了。他说:“啊,叶戈尔卡,我的好朋友!你知道吗,这两天我写了篇报导,够意思。”

叶戈尔卡嘿嘿一笑。他说:“说实在的,你是多产作家。普希金、果戈理和你比起来,算个屁。”

工人通讯员说:“谢谢你夸奖,一辈子也忘不了你这话。愿意听吗,我把这篇报导念念。”

叶戈尔卡说:“何必念呢,没听我就五体投地了。”

俩人握握手,一起走出来。我跟在后面。

迎面走来了党员厂长。他说:“啊,叶戈尔卡,你好呀……你现在再看看我的肌肉。”

厂长挽起袖子给叶戈尔卡看胳膊。叶戈尔卡拿指头按了按,说:“嘿,结实多了。”

厂长说:“谢谢你,叶戈尔卡,这要感谢你呀。”

说着厂长和工人通讯员同叶戈尔卡告别,各自走了。

在街上我追上叶戈尔卡,抓住这坏蛋的胳膊说:“亲爱的,原来如此呀!你倒真会撒网抓鱼啊!”

叶戈尔卡却挽住我的胳膊,哈哈大笑。他说:“得了吧,亲爱的……你千吗管那么宽……还是讲讲你怎么样,儿子长得好吗?”

我说:“我家是姑娘,叶戈尔卡,不是儿子。孩子挺好,满地跑了…”

叶戈尔卡说:“我喜欢女孩儿。我从来就爱看女孩儿玩,爱给她们买玩具……”

又是一个月过去了。南风习习,不像要发水。那个叶戈尔卡还那么红,活像鲜红的罂粟,又像园里的菊花。

昨天,我走过叶戈尔卡身旁,也胳肢了他一下。随他去吧。我寻思,他虽说是个坏蛋,倒还满招人喜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工人之口讲述故事,将琐碎事件和庸常人物作为关注对象,展现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怪现象。
B.小说用“罂粟花”“菊花”“茉莉花”的比喻,意在用花的盛放来凸显叶戈尔卡在工厂的特殊地位。
C.小说标题“撒网”,体现出作者对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媚上欺下等不良社会现象的抨击。
D.小说中出现的一些俗词脏话,是作者有意以这样的方式力求语言的个性化,使之契合人物身份。
【小题2】小说中三次出现“南风习习”的环境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3】为达到讽刺效果,作者采用了哪些方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家之魂
日本内山完造
①倘若以一言来形容鲁迅,我只能说他有着古武士之气概和中国式的血肉之躯,该强硬的时候他绝不妥协。这与郭沫若的性格稍有不同,我与郭有相当深的交情,他主要偏向于政治,所以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政治家的气质。而鲁迅则是纯粹彻底的文学家,文章犀利伸展到一切可能的地方,至死都在拼命伸展抵抗。
②先生卧病在床的时候,托我找他时任南京宪兵队长的一名学生来见他。先生说:“带他来见我。”那名学生去见了先生,“我来看老师了。”学生没说上几句话就回去了。
③不久后先生收到从南京来的一封信,信中言辞恳切委婉,大意如下:
④前几日得见老师,激动欣喜之情不胜言表。老师现在卧病在床,而针对老师的逮捕令已发出十年,至今未撤,作为您的学生,我的立场也很尴尬,所以一直想撤销对您的逮捕令,可是如果我现在自行撤销的话,只怕日后您会有所不满,所以特询问您的意思。
⑤那天鲁迅先生又晃悠到我家,说道:“老板,今天我可遇上了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哦。上次从南京来看我的那家伙居然给我来了封信,言辞恳切委婉至极呀,说是想要撤销对我的逮捕令呢。我可不同意,所以这就来给那家伙回信了。”“好不容易撤销了,那不是很好吗?”我问他。他回答说:“我的日子也不长了,突然撤销跟了我十年的逮捕令会让我感到寂寞冷清的,所以信中已说明让那家伙不要撤销对我的逮捕令了。”
⑥之后先生的病情愈来愈严重,已到了要选择疗养地进行专门疗养的地步了。须藤医生建议到镰仓疗养,因为东京耳目太多,实在不合适调养身体。我个人觉得云仙还不错,先生肯定会喜欢,于是就预先把房子租好了。
⑦先生本来预计八月一日动身前往云仙,可从南京来了几个探病的,说他病情有所好转,建议他去德国漫游一趟。
⑧后来先生告知我:“老板,这次无论如何都不去云仙了,现在那些家伙来让我去德国留学,说为避免蒋的骚扰最好还是去德国。去云仙的话我就成了一个逃兵,也就意味着我输了,所以我是无论如何也不去了。”先生决心已定,只要是他说“不”的事情就绝对没有回旋的余地,虽然略显顽固,但也有一定的好处。
⑨每次说到“藤野先生”的事,先生总是眉飞色舞,饶有兴致,仿佛那些事情已经根深蒂固了一般,而《藤野先生》一文现已收入“岩波文库”的翻译集里。据说先生在北平的时候,书桌前挂有藤野先生的照片,每天在这张照片面前学习,当困意来袭想偷懒的时候看到这张照片就又奋发起来继续学习。每次谈到翻译的事情时他定会强调要把《藤野先生》一文译出来。对于在日本的诸多事情,赞成的赞成,反对的反对,他从来都是态度分明,可是对于藤野先生,总是毫无条件地一并说好,报以百分百的敬慕之情。
⑩对于中国,特别是中国人,他总是毫无掩饰地加以揭露和批判。我在《活中国的姿态》这本漫谈书中写到中国的优点,可对此先生却批评道:“老板,这可不行啊。过度的夸奖会让孩子们得意忘形的。书总要起点教育作用,所以还是得从头彻尾地多加批评才是。”我回答说:“可是,这确确实实是中国人的一个优点啊。”先生遂又回道:“要是我就不会这么写,但因为是老板写的,我也不多说什么了,要换成我,是断然不会这么写的。”语气依然强硬,坚决批判中国人的缺点。
⑪中国人普遍不喜欢《阿Q正传》,因为该书描写了中国全体国民的姿态,大家都觉得“这是在写我”。而主人公阿Q的性格是中国全体国民性格的缩影,由于该书毫不留余地地加以揭露和描写,以至于有些人看完后要起来抗议。
⑫但是先生并不是为了揭露而揭露,实际上他真的在担心着中国的命运,记得他临终前说过这样的话:“中国的未来如同阿拉伯沙漠,国内由于战争在不断地沙漠化,而国外又在不断地加速扩大沙漠化,两个方向都在不断地沙漠化。如果照这样下去的话,中国的四万万民众将被逼到饥饿的战线上,到这时,就不仅仅是中国的不幸了,而是中国全体国民的不幸了。”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先生把中国的未来清晰地摆到了自己的眼前,这番话也表明了他的意思,即:中国必须得改变当下的行进方式,这也是对中国的一个全面清晰的剖析。
(摘自《美文》杂志《我的朋友鲁迅》一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文章④⑤段鲁迅先生拒绝学生撤销逮捕令一事,反映了他认为敌人不是真想逮捕他的心理,因此,先生不太在意逮捕令撤销与否。
B.文章中间部分插入“宪兵队长学生来看望先生”和“提及藤野先生”两个情节,既表现了作者和先生的关系密切,又对先生品格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C.文章第⑪段“这是在写我”,表明鲁迅先生的文章对中国人进行毫无掩饰的批判和揭露,我们每一个人仿佛都能在他的文章里剖析自己的灵魂。
D.鲁迅先生对国人总是彻头彻尾地批评,对藤野先生却总是毫无条件地一并说好,这说明先生对待感情的原则性不强。
E. 文章结尾“中国必须得改变当下的行进方式,这也是对中国的一个全面清晰的剖析”一句,如警世之钟,既响在历史的时空里,又对今天有警策作用,这也表明了鲁迅先生思想的深邃。
【小题2】联系全文,谈谈“我只能说他有着古武士之气概和中国式的血肉之躯,该强硬的时候他绝不妥协”一句的作用。
【小题3】“魂”在字典里可泛指“人格化精神”,鲁迅先生的“文学家之魂”表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进行概括。
【小题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先生对待敌人像鹰一样冷峻,对待友人又像鸽子一样温柔,其“爱憎分明”的态度多少年来已经成为我们剖析自己灵魂的标尺,请就你读过的鲁迅先生的文章的具体事例,从“爱”和“憎”两方面谈谈先生的人生态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魅力
(苏)阿尔卡基·布霍夫
今天是第一次带卡佳上剧院。
打从早上起,她便在屋子里踱来踱去,头上别了个天蓝色的大花结,神情是那样的庄重、严肃,父亲忍不住想在她那散发着香味和孩子气息的细脖颈上吻上一吻。
“我们走吧。”好不容易等到晚上六点钟开灯的时候,她说,“要不,别人都坐上了位子,我们就找不到地方坐了。”
“剧院位子都是编号的。”父亲微微笑了笑说。
“是对号入座?”
“是的。”
“那别人也快坐好了。”
她的眼神是那样的焦急,父亲不得不在开演前一个小时便带她出发了。
父女俩第一个走进了剧场大厅。枝形吊灯、镶着红丝绒的包厢座位、若明若暗地闪动着光泽的大幕,使她那颗隐藏在咖啡色外衣下的幼小心脏似乎一下子停止了跳动。
“我们有票吗?”她怯生生地问。
“有的,”父亲说,“就在这儿,第一排。”
“有座号吗?”
“有座号。”
“那我们坐下吧。要不,你又会像上次在公园里那样把我丢掉的。你准会。”
直到戏开演前的一刹那,卡佳还不相信幕布真的会启开来。她觉得,现在所看见的一切足够她记住一辈子啦。
可是灯光熄灭了,周围的人立刻安静下来,没有人再把戏单弄得哗哗响,也没有人再咳嗽。幕,启开了。
“你知道今天演什么?”父亲轻声问。
“别出声。”卡佳答道,比父亲声音还要轻,“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我读过这本书。讲的是买卖一个黑奴的故事。一个老黑奴。”
从舞台上飘来一股潮味和寒气。演员们开始用一种木呆的声音读着早已腻烦的道白。卡佳抓住座椅的扶手,沉重地喘息着。
“喜欢吗?”父亲慈祥地问。
卡佳没有吱声。值得回答这样一个多余的问题吗?
第一次幕间休息时她蜷缩在那张大椅子上,不住地轻声抽泣。
“卡佳,我的小女儿,你怎么啦?”父亲关切地问,“你干嘛哭,傻孩子?”
“他们马上要卖他了。”卡佳噙着眼泪说。
“要卖谁了?”
“汤姆叔叔。卖100块钱。我知道,我读过。”
“别哭,卡佳。人家都在看你。这是演戏,演员们演的。好了,我给你买一个蛋糕,好吗?”
“奶油的?”
“奶油的。”
“算了,”她脸色忧郁地补充说,“我哭的时候不想吃。”
她愁眉苦脸地坐在那儿,一句话也没有说。
“这孩子有点毛病。”邻座一个秃顶的男人一边嚼着果汁块糖,一边不满地说。
“这孩子第一次上剧院。”父亲悄悄地赔不是说。
下一幕开始了。汤姆叔叔被拍卖。
“现在开始拍卖黑人汤姆。100块钱!谁愿意给个高价?”
忽然,像是一股细细的、如怨如诉的水流,从第一排冒出来一声铮铮作响的童音:
“200!”
拍卖人放下了小木槌,困惑地望了望提台词的人。站在左面最前头的一个不说话的配角笑得打了个嗝儿,躲到侧幕后去了。“汤姆叔叔”本人用双手蒙住了脸。
“卡佳,卡佳,”父亲吃惊地抓住她的手,“你怎么搞的,卡佳!”
“200.200块!”卡佳嚷道,“爸爸,不能把它卖掉!好爸爸!”
秃顶邻座把戏单往地下一扔,低声斥道:
“我看这孩子是有毛病!”
后几排的观众开始探究地伸长了脖子。爸爸急忙抱起卡佳往出口走。她紧紧地搂住他的脖子,一张泪汪汪的脸贴在父亲的耳朵边。
“喏,这场戏看得好。”走进休息室时爸爸生气地说,他两颊通红,十分狼狈,“你这是怎么啦!”
“汤姆叔叔真可怜。”卡佳轻声答道,“我不再这样做了。”
父亲瞥了一眼歪到一边的大花结和挂在眼角上的一行泪,叹了一口气。
“喝点水吧。你要愿意,我马上带你去看看他。想看汤姆叔叔吗?他正坐在自己的化装室里,好好的,并没有被卖掉。想看吗?”
“带我去吧。我想看。”
观众已经吵吵嚷嚷地从演出厅涌向走廊和休息室。大家都笑着在谈件什么事情,父亲慌忙把卡佳带到走廊尽头的一间屋子。
扎波里扬斯基已经用厚厚一层凡士林抹去了脸上的黑颜料。他的脸变得又胖又红,再加上扑粉,看起来活像一个小丑。
刚才扮演拍卖人的那位叔叔正忙乎着系领带。
“您好,扎波里扬斯基。”父亲说,“喏,瞧吧,卡佳,这不就是你的汤姆叔叔吗?好好瞧瞧吧!”
卡佳睁大眼睛朝演员的那张满是扑粉的脸望了望。
“不对。”她说。
“哦,”扎波里扬斯基呵呵大笑起来,“真的,我真的是……要不要我给你表演黄鼠打哨?”
不待她回答,他便打了一个长长的呼哨,可一点也不像黄鼠。
“喏,怎么样,”刚才的那位“拍卖人”问,“现在可以把他卖掉了吧?”
□□□□□□□□□□□□□□□□□□□□□□□□□□□□□□
【小题1】概括小说中卡佳的形象。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分析“秃顶男人”在小说中起到的作用。
【小题4】为小说续写一个结尾,不超过30个字,并陈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