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追风筝的人
(美)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比赛一大清早就开始,直到仅剩一只胜出的风筝在空中翱翔才告结束。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帮忙收放风筝线。我的助手是哈桑。
若有风筝被割断,真正的乐趣就开始了。这时,该追风筝的人出动,那些孩子追逐那个在随风飘扬的风筝,在临近的街区奔走,直到它盘旋着跌落在田里,或者掉进某家的院子里,或挂在树上,或停在屋顶上。
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在冬天的比赛中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人们会将其挂在壁炉架之下,供客人欢欣赞叹。每当满天风筝消失得只剩下最后两只,每个追风筝的人都厉兵秣马,准备摘取此项大奖。他们会朝向那个他们预计风筝跌落的地方,绷紧的肌肉蓄势待发,脖子抬起,眼睛眯着,斗志昂扬。当最后一只风筝被割断,立即一片骚动。
我记得有个阴暗的冬日,哈桑和我追着一只风筝。我跟着他,穿过各处街区,跳过水沟,侧身跑过那些狭窄的街道。我比他大一岁,但哈桑跑得比我快,我落在后面。
“哈桑,等等我。”我气喘吁吁地大喊,有些恼怒。
他转过身,挥挥手:“这边!”说完就冲进另外一个拐角处。我抬头一看,那个方向与风筝跌落的方向恰好相反。
“我们追不到它了!我们跑错路了!”我高声叫道。
“相信我!”我听见他在前面说。
我看到我们最终停在一条车辙纵横的泥土路上。路边有块田地,夏天会种满莴苣;路的另外一边有成排的酸樱桃树。只见哈桑盘起双腿,坐在其中一棵树下,吃着手里的一捧桑椹干。
“我们在这干吗呢?”我上气不接下气,胃里翻江倒海,简直要吐出来。
他微笑:“在我这边坐下,阿米尔少爷。”
我在他旁边颓然倒下,躺在一层薄薄的雪花上,喘着气。“你在浪费时间。它朝另外一边飞去了,你没看到吗?”
哈桑往嘴里扔了一颗桑椹:“它飞过来了。”我呼吸艰难,而他一点都不累。
“你怎么知道?”我问。
“我知道。”
“你是怎么知道的?”
他朝我转过身,有些汗珠从他额头流下来,“我骗过你吗,阿米尔少爷?”
刹那间我决定跟他开开玩笑:“我不知道。你会骗我吗?”
“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他带着愤愤的表情说。
“真的吗?你会那样做?”
他疑惑地看了我一眼:“做什么?”
“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我说。我知道自己这样很残忍,好像以前我总是拿那些他不懂的字眼来戏弄他,但取笑哈桑有点好玩——虽然是病态的好玩,跟我们折磨昆虫的游戏有点相似。不过现在,他是蚂蚁,而拿着放大镜的人是我。
他久久看着我的脸。我们坐在那儿,两个男孩,坐在一棵酸樱桃树下,突然间我们看着,认真地看着对方。
“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他终于说,眼睛直看着我。我垂下眼光,时至今日,我发现自己很难直视像哈桑这样的人,这种说出的每个字都当真的人。
“不过我怀疑,”他补充说,“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就这样,轮到他考验我了。如果我继续戏弄他,考验他的忠诚,那么他会戏弄我,考验我的正直。
要是我没有开始这场对话就好了!我勉强露出一个笑脸,“别傻了,哈桑,你知道我不会的。”
哈桑报我以微笑,不过他并非强颜欢笑。“我知道。”他说。这就是那些一诺千金的人的作风,以为别人也和他们一样。
“风筝来了。”哈桑说,指向天空,他站起身来,朝左边走了几步。我抬头,望见风筝正朝我们一头扎下来。我听见脚步声,叫喊声,一群追风筝的人正闹哄哄向这边跑来。但他们只是白费时间。因为哈桑脸带微笑,张开双手,站在那儿等着风筝。
(节选自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有删改)
(注)文中的阿米尔是阿富汗的一个富家少爷,哈桑是他的仆人。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从阿富汗古老的斗风筝风俗写起,其追风筝的热闹场景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情,也为下文的情节展开营造氛围。
B.“绷紧的肌肉蓄势待发,脖子抬起,眼睛眯着,斗志昂扬”这些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气氛。
C.小说中叙述了哈桑带“我”追风筝的一次经历,通过“我”与哈桑的对比,可以看出哈桑追风筝的高超本领。
D.“哈桑往嘴里扔了一颗桑椹”表现了他的悠然自得和信心满满,这种近乎戏谑的动作也流露出他对“我”的轻视。
【小题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不过现在,他是蚂蚁,而拿着放大镜的人是我。
(2)这就是那些一诺千金的人的作风,以为别人也和他们一样。
【小题3】小说在塑造哈桑这个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巧妙的安排?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21 06:31: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亲的旧怀表
敬爱的父亲去世两年了,我们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他的遗物也就一直放在他生前常呆的那间小屋里,没人去动它们。
夏天的一个早上,我和姐姐终于打起精神和母亲一起来整理他的房间。
一个破旧的皮箱打开了,母亲从里面翻出了一只旧怀表。母亲用围裙角擦了擦旧表,大声地说:“这是你父亲当年一直在用的表,不知德瑞克喜不喜欢?我想送给他。”德瑞克是我儿子。“就是不知这表还能不能走?”她接着说。
我的手指轻轻地划过旧怀表的外壳,它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泽。抚摩着这只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父亲的音容笑貌。它多像我的父亲!那么朴实、无华、简洁,而又如此忠实、可靠。
这只旧怀表令我想起父亲曾经买过的旧车。
“爸爸,你买这车干吗呀? 油漆都掉了,这么破旧难看!”
“傻丫头,尽管它的外面已经油漆剥落,可它跑起来可轻快了。嘿,爸可拣了个便宜啦!”  原来爸爸看中的是更重要的东西,真的,旧车的引擎还相当完好。
我还想起早年父亲在我们的房子外面搭建的卫生间,它里面虽然干干净净,但外表简陋,甚至显得寒碜。
我想到了父亲收集在他小房子里的东西:一个旧燃气炉,一盏好用的灯,一张舒服的躺椅。在这间房子里,他常常自己动手修理着各种收集来的旧玩意儿。他捣鼓好了被别人扔掉的坏收音机,为丢弃的破玩具配上零件。这些都是别人因为坏了随手扔掉的,他,默默地拣回来,修好,再用。
是不是那会儿我们的家庭经济很困难?
两年前,在父亲的葬礼上,一位中年男子走上前来,悲伤地,带着怀念的口吻问我姐姐:“女士,你可知道,早些年,我们家因为有你父亲的帮助,才熬过一个又一个的年关? 全家因为有了你父亲经常的照顾,才免于饥饿?”我们都摇头说,从没听父亲说起过这码事儿。中年男子接着告诉我们,当年,他们家兄弟姐妹一大堆,经济拮据,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我把这个中年男子的话转述给母亲,并询问说:“妈,我们还真的从没有听您和爸说过这事儿。当时咱们家不是也很困难吗?”母亲说:“咱们家那会儿是不宽裕,可毕竟还可以维持生活。所以呀,你爸和我就常省下一些东西来帮助比我们还困难的人家。你们姐妹几个不知道吧,你们父亲给这山里边多少人家都送过食物和柴火。他自己呢,省吃俭用,什么都舍不得扔掉。”
是的,我们还真的不知道,我们眼见的只有自己家的破车,只关心什么时候,父亲才把它换成新的呢,让我们的小伙伴也羡慕羡慕我们?我们只关心自己家的卫生间,什么时候也能像别人家一样,与卧室配套?而不是建在房子外的陋室一间,让我们脸上无光,遭人耻笑。母亲的话,令我恍然大悟。怪不得父亲会如此节俭。
德瑞克接受了他外公的遗物。我们有一个叫霍布的朋友,家里是珠宝商。德瑞克把旧怀表拿去请他修理。两周后,怀表修好送了回来,并重新做了抛光处理。霍布告诉我们说:“知道吧? 早些年,人们买表的时候,是可以自己在商店选择表壳,然后再配上挑好的表芯的。所以,当怀表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奢侈品的时候,人们都注重表的外壳,好向别人炫耀呀!经我手修过的旧表大多数有豪华的外壳,但是,一看内芯,质量却马马虎虎。”
但父亲的这只旧怀表却很稀罕:它的内芯质量上乘,几十年后的今天还能正常使用,而它的外壳,毫不张扬,价格也是最便宜的那种。
“什么样的人才会这样选表呀?”霍布惊讶地接着问道。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的父亲。”
我那敬爱的父亲。他知道最重要、最宝贵的只有那内在的美,那才是最值得珍藏的东西。父亲默默地帮助着最需要帮助的人,为此他宁愿自己过着节俭的日子。
父亲的旧怀表,如他本人,在那朴实无华的外表里深藏的,是一颗金子般的心。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采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行文,摘取父亲生活中的小片断,表现父亲俭朴的生活作风、崇高的人格情怀。
B.“一只旧怀表”不仅是父亲的爱物,也很受母亲的看重,母亲把它送给我的儿子,就是想让他成长为我父亲一样的人。
C.霍布修表时说的那段话中,一般人“注重表的外壳,好向别人炫耀”,衬托父亲不重外表,内心高尚的人格精神。
D.作者在追忆父亲的同时,对家中狭窄的小屋、寒碜的卫生间、破旧汽车,仍刻骨铭心,说明家庭的经济情况并不太好,从而突出父亲帮助别人的可贵品质。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父亲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小题3】试从主题表现、人物塑造、结构安排三个方面,探究标题“父亲的旧怀表”的作用。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鹌鹑
(美)罗尔夫·伊洛夫
鹌鹑来了,正值初春乍暖、丁香花含苞待放的时节,也正是他们新婚后第一个温暖、无霜、只有露水的早晨。阳光照在床上使她比往常起得都早。她发现了后院里的鹌鹑,立即唤醒了他。他起身望去,只见八只小鸟正在房东的庭院里扒土嬉逐。
很显然,它们是三个家庭。它们在庭院里漫步闲逛,俨然像一个观光团,不时停下来在地上啄啄,滑滑,漫无目的,谁也不管谁,却谁也离不开谁。
夫妇俩一边穿衣服,一边低声谈论院里的小鸟,看它们在草坪上啄食。等他冲好咖啡,热好卷饼,他们便一起在厨房里的餐桌上吃早点。在那里,他们可以直接看到院子里的鹌鹑。他打开窗子,清晨的湿润空气和苹果花香扑面而来。阳光透过窗子;卷饼里夹有葡萄干,甜滋滋的,他俩不必言传便可意会
  那天晚上,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他去一家饲料店买了些轧碎的玉米。他对她说这些鹌鹑在这里只要有东西吃,得到很好的照料,就不会飞走。他把玉米撒在厨房的窗子旁边。傍晚时分,鹌鹑回来了。它们来到窗子近处啄玉米,在房东庭院里打滚洗泥土澡。她问他这些鸟会不会把房东种的东西吃掉,他说,这些鸟只要有碎玉米吃就不会啄坏院子里的东西。
自从鹌鹑来了以后,他们把闹钟往前拨了。这样,就能有更多的时间来喝咖啡,吃卷饼,好好欣赏一下这群小鸟。
  观赏鹌鹑最好的时间是太阳刚刚升起,街上还未开始喧嚣,房东的卷毛狗放出之前。房东就住在隔壁,一道篱笆把两家院子隔开。每当房东放出卷毛狗,卷毛狗就着了魔似地一心想捉住这些鹌鹑,猛撞篱笆,发疯似地狂吠。
  不久,他可以把玉米撒在窗台上了。鹌鹑就同他们共进早餐。只要他们静静地吃,没有任何猝然的举动,鹌鹑就会拍打翅膀,跳到咖啡壶和盛卷饼的篮子附近,一颗颗啄食窗台上的玉米。
房东屋里传来了房东老婆的抱怨声:“汤姆,它们又在院子里了,汤姆!”房东从里屋冲出来,挥舞双臂,嘘嘘作声。他脖子上皱纹累累,苍老不堪,一头稀疏的白发。
  鹌鹑鼓翅飞了起来。
  房东老婆拉开纱门,把头伸出门外,尖声叫道:“汤姆,你得想法子收拾收拾这群该死的鸟了。冬天我们还得靠这园子菜呢!你要想吃,就得想个办法!”
  纱门“砰”的一声关上。她弓着背走了,后面紧跟着那条卷毛狗。她双腿向外拐,穿着普通农妇的灰色衣服,围裙上污迹斑斑。她的声音活像卷毛狗的狂吠。
  “你这该死的,汤姆,你到底管不管这群鸟!”
  房客和他的妻子坐在草坪的椅子上,一边看一边寻思:他们该做些什么呢。也许应该告诉房东这些鸟不会伤害那些幼苗。但又想那样她就会借口生气,和他们大闹一场,朝他们嘶叫。他们想最好还是等一等,等她怒气平息了再说。
  第二天,房东说他很喜欢这些鸟。而且幼苗已长大;不会再有什么危险了。他说他一直很喜欢鹌鹑,甚至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就认为鹌鹑漂亮、好吃。就是他老婆有点那个,不过她最多一两天就会消气的。那个院子一直是他老婆的一块心病,因为整个冬天全靠它。
罂粟花开了,甜嫩的豌豆开始结实了,三窝小鹌鹑出世了。第一批小鹌鹑是在早餐时来的,由母鹌鹑领头,蹒跚地朝碎玉米走去;公鹌鹑忙碌地在两边和后面跑来跑去维持队形。他们数了数,三家共有十只小后代。他们起得更早了,为了把早餐时间拖延得更长些,多闻闻院子后面的干芥草味。
  每天晚上五点半,一只母鹌鹑总是准时带领小鹌鹑沿庭院前面的小路作晚间散步。一天晚上,房东和他老婆坐在前门厅里,不相信那只母鹌鹑真的会像房客说的那样按时出现。当那只母鹌鹑大模大样地走了过来,尾随着一长串小鹌鹑时,他们都笑了。房东和他老婆一边喝啤酒,一边告诉他们旱灾时这里如何萧条,他们如何不得不省吃俭用。老太婆说她还保留那些事事节俭的习惯。她还说她对这个院子关心得有点过分。房客夫妇都觉得房东老婆还是蛮讲理的。
秋天来了,房东夫妇俩把苹果做成苹果罐头,又收进了他们的南瓜、胡萝卜、西红柿和甜菜。房东老婆用苹果罐头同别人换樱桃罐头。房东把院子检修了一遍,房客帮他筑起防风篱笆,翻了院子的地,打扫汽车房。房客买了五十磅一袋的碎玉米,用红杉木做了个食槽放在窗台上,即便关上窗子,十八只鹌鹑也有足够的地盘了。
  入冬时这群鹌鹑已经长得很像样了。他告诉她有了这些碎玉米,鹌鹑就不愁如何过冬了。它们会呆在离食物不远的地方。小鹌鹑长大了,一只只喂养得结结实实的,新长的羽毛油光闪亮。原来的那八只更是滚圆滚圆的,被夏季的玉米喂肥了。他说这些鹌鹑一定会顺利地度过冬天的。
下第一场冬雪的那个早晨,鹌鹑不见了。他把食槽里的雪扫干净,换下潮湿的玉米。晚上,鹌鹑没有回来。第二天早晨,玉米还是老样子。他对她说鹌鹑也许到城外的山里去过冬了,那里有更好的御寒条件,而且打猎季节已过,不会有什么危险的。他说到了春天鹌鹑还会回来,又和去年一样。
  整个冬天,房客和他的妻子都睡得很晚才起床。这是个干燥、凄凉、寒冷的冬天。
房客还是经常去更换玉米,撒一些在冰冻的地上。但是鹌鹑仍然没有出现,玉米全被麻雀等鸟儿吃光了。他妻子说她相信春天鹌鹑会回来的,一切都会照旧。
大地解冻了,到处是泥土的气味。房客见房东在打扫汽车房就去帮忙。他看见那只塑料袋里装满了灰色和褐色的羽毛,有尾毛,有颈毛,有的还沾着干皮。他还看见汽车房里出现了从未见过的麻袋和大夹笼。他问房东怎样把这些鸟一网打尽的。房东说这是他老婆的主意。他们是在第一场冬季风雪一到,这些鸟蜷缩在一起的时候干的。他说这些鸟味道美极了。
  房客对妻子只字未提那只麻袋和夹笼的事,但她似乎已明白了一切。不久,他不再去放碎玉米了,等到那大袋子玉米开始发霉,他就扔进了垃圾箱。
(选自《美国最新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小题1】(小题1)第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2】(小题2)文章是怎么来刻画房东夫妇的?刻画了房东夫妇怎样的形象?(6分)
【小题3】(小题3)文章注重细节的照应,它有什么作用呢?试举例说明。(6分)
【小题4】(小题4)试探究小说的主题。(5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自由、幸福和荣誉

西蒙 波利瓦尔

先生们:

刚才我以哥伦比亚总统身份所作的神圣宣誓,对我来说是一个道德协定,它倍增了我服从法律和听命祖国的义务。只是出于对最高意志的深切尊重,才迫使我接受了最高行政权力的巨大义务。此外,我对人民的代表们的感激之情促使我接受这一令人欣愉的使命,继续以我的财产、我的鲜血乃至我的尊严提供服务,保卫这部关系到由自由、幸福和荣誉联结起来的两个兄弟人民的权利的宪法。与独立一起,哥伦比亚宪法将开创一个神圣的纪元,我愿在这一事业中作出牺牲。为此,我将走遍哥伦比亚各地,去粉碎厄瓜多尔国民们的枷锁,并在他们获得自由以后,邀请他们加入哥伦比亚。

先生们,我期望你们授权于我,以仁慈的纽带联结由天地万物和上帝赐予兄弟情谊的各国人民。在以你们的智慧和我的热忱完成这项工程以后,除了和平以外,在给予哥伦比亚所需要的一切——幸福、安逸和荣誉方面,我们什么也不缺了。先生们,到那时候,我热切的希望,不要对我的良知和名誉大声疾呼地要求我只当一名普通公民的呼声充耳不闻。我感觉到了放弃共和国首脑职位的必要性。人民把这个职位视为心灵的元首。我在战争中成长,是一个由历次战斗推上元首职位的人。命运支配我,胜利确认我留在这个地位上。但是,这些并不是由法律、幸运和民族意志认可的资格。曾经统治哥伦比亚的利剑不是阿斯特雷亚的天平,而是对邪恶天性的鞭笞。有时,天国让这种邪恶降临人间,以惩罚独裁者和儆戒各国人民。在和平的日子里,这把利剑没有任何用处。和平到来之日,应该是我的权利结束之时,因为我曾经如此发誓过,对哥伦比亚作过许诺,也因为在一个人民不能确保行使其权力的地方,是不会有共和制度的。像我这样的人,在一个平民政府中任职是危险的,是对国家主权的直接威胁。为了自身的自由,也为了大家的自由,我愿做一个公民。我宁要公民的身份而不要解放者的称号,因为解放者的称号源于战争,而公民的身份来自法律。先生们,请你们把我的一切头衔改为优秀公民的称号吧。

(1821年10月3日)

【小题1】西蒙·玻利瓦尔放弃共和国首脑职位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2】请概括一下这篇演讲辞的主题。
【小题3】西蒙·波利瓦尔一方面要作领袖,通过战争解放拉丁美洲,一方面又厌恶战争,愿做一个公民,这不是矛盾的吗?请探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