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阅读《项链》中的两个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选段(一)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她看着那个替她做琐碎家事的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心里就引起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她梦想那些幽静的厅堂,那里装饰着东方的帏幕,点着高脚的青铜灯,还有两个穿短裤的仆人,躺在宽大的椅子里,被暖炉的热气烘得打盹儿。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那里张挂着古式的壁挂,陈设着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她梦想那些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在那里,下午五点钟的时候,她跟最亲密的男朋友闲谈,或者跟那些一般女人所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
选段(二)
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就设法偿还。她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
她懂得家里的一切粗笨活儿和厨房里的讨厌的杂事了。她刷洗杯盘碗碟,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她用肥皂洗衬衣,洗抹布,晾在绳子上。每天早晨,她把垃圾从楼上提到街上,再把水从楼下提到楼上,走上一层楼,就站住喘气。她穿得像一个穷苦的女人,胳膊上挎着篮子,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月月都得还一批旧债,借一些新债,这样来延缓清偿的时日。
她丈夫一到晚上就给一个商人誊写账目,常常到了深夜还在抄写五个铜子一页的书稿。
这样的生活继续了十年。
第十年年底,债都还清了,连那高额的利息和利上加利滚成的数目都还清了。
路瓦栽夫人现在显得老了。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但是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
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小题1】选段(一)中说“他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简要分析其中的“也”字发挥的作用。
【小题2】选段(二)中,作者感慨道:“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请根据文本内容解读“败坏”与“成全”的内涵。
【小题3】从选段(二)看,玛蒂尔德有哪些特点得到了凸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30 07:04: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本,完成各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的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丢脸。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色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二十法郎。”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具商马朗丹先生,他看见您捡到啦。”

老人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过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在酒馆里、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然而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

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叙事详略得当,巧妙地处理了“赶集”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中的次要人物和主要人物的关系,使主要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B.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众人奚落,最后忧愤而死,小说通过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C.小说中的下层人民思想麻木、是非不分,是荒唐社会道德的基础,但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而是马具商与他的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的结果。
D.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纤巧华美的辞藻,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使全文呈现出含蓄冷峻的风格特点。
【小题2】小说中的奥士高纳大爷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3】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二)
有一个星期天,她到极乐公园去走走,舒散一星期来的疲劳。这时候,她忽然看见一个妇人领着一个孩子在散步。原来就是佛来思节夫人,她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
路瓦栽夫人无限感慨。她要上前去跟佛来思节夫人说话吗?当然,一定得去。而且现在她把债都还清,她可以完全告诉她了。为什么不呢?
她走上前去。“你好,珍妮。”
那一个竟一点也不认识她了。一个平民妇人这样亲昵地叫她,她非常惊讶。她磕磕巴巴地说:
“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
“没有错。我是玛蒂尔德·路瓦栽。”
她的朋友叫了一声:
“啊!……我可怜的玛蒂尔德,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是的,多年不见面了,这些年来我忍受着许多苦楚,……而且都是因为你!……”
“因为我?……这是怎么讲的?”
“你一定记得你借给我的那挂项链吧,我戴了去参加教育部夜会的那挂。”
“记得。怎么样呢?”
“怎么样?我把它丢了。”
“哪儿的话!你已经还给我了。”
“我还给你的是另一挂,跟你那挂完全相同。你瞧,我们花了十年工夫,才付清它的代价。你知道,对于我们这样什么也没有的人,这可不是容易的啊!……不过事情到底了结了,我倒很高兴了。”
佛来思节夫人停下脚步,说:
“你是说你买了一挂钻石项链赔我吗?”
“对呀。你当时没有看出来?简直是一模一样的啊。”
于是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
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
“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小题1】对选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偶遇佛来思节夫人,玛蒂尔德勇敢地上前相认,是因为她要满怀信心地找佛来思节夫人清算使自己十年艰辛的旧账。
B.“十年”后的玛蒂尔德,已经由一个美丽动人、活泼高雅、富于幻想的姑娘,变成了顾不上梳妆打扮,粗壮耐劳、高声大气的妇人。这些变化使得她的昔日女友都认不出她来了。
C.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一句中“可怜”一词,表现了佛来思节夫人对玛蒂尔德的极端嘲讽。
D.听了玛蒂尔德十年艰辛赔项链的叙述,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这句话表达了佛来思节夫人对自己无意之中得到一挂真项链后的欣喜与感激之情。
【小题2】对佛来思节夫人说了“对呀。你当时没有看出来?简直是一模一样的啊”之后,为什么玛蒂尔德会带着天真得意的神情笑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年的艰苦生活结束,终于还清了债务,她心里感觉轻松极了。
B.十年的生活虽然艰辛,但她变得吃苦耐劳,成为了生活的强者。
C.偿债的艰辛终于使她明白追求享乐、爱慕虚荣是自己不幸的原因。
D.赔偿的项链没有被佛来思节夫人认出,她维护了自己的信用和尊严。
【小题3】文章在结尾处才说出项链原来是赝品,“出乎意料”;但在情节安排上是合情合理的,“情理之中”。这是因为作者早已埋下伏笔,做出暗示。请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
A.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爽快答应。如果项链是真的 ,她就可能不愿借出 ,即使碍于情面不得已而借出 ,也理应嘱咐妥善保管,这是蛛丝马迹之一。
B.玛蒂尔德在皇宫街一家铺子里,看见一挂钻石项链,恰好跟他们找的那一挂项链一样,标价四万法郎,说明原来那挂是假的。
C.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然“没有打开盒子看”,这说明那挂项链本不是什么贵重首饰。
D.当玛蒂尔德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说明项链与盒子本不是原配,项链是假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她高高兴兴地拆开信封,抽出一张请柬,上面印着这些字:
“教育部长乔治①郎伯诺及夫人②恭请路瓦栽先生与夫人于一月十八日③星期一④光临教育部礼堂⑤参加夜会。”
她不像她丈夫预料的那样高兴,她〔a〕地把请柬丢在桌上,咕哝着:
“你叫我拿着这东西怎么办呢?”
“但是,亲爱的,我原以为你一定很喜欢的,你从来不出门,这是一个机会,这个,一个好机会!我费了多大力气才弄到手。大家都希望得到,可是很难得到,一向很少发给职员。你在那儿可以看见所有的官员。”
她用〔b〕的眼睛瞧着他,不耐烦地大声说:
“你打算让我穿什么去呢?”
材料(二)
第二天,她到她的朋友家里,说起自己的烦闷。
佛来思节夫人走近她那个镶着镜子的衣柜,取出一个大匣子,拿过来打开了,对路瓦栽夫人说:
“挑吧,亲爱的。”
她先看了几副镯子,又看了一挂珍珠项圈,随后又看了一个威尼斯式的镶着宝石的金十字架,做工非常精巧。她在镜子前边试这些首饰,   A     ,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她不断地问着:
“再没有别的了吗?”
“还有呢。你自己找吧,我不知道哪样合你的意。”
忽然她在一个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她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那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
随后,她迟疑而焦急地问:
B     
“当然可以。”
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
材料(三)
中国的山水画往往留有大片的空白,但我们不会认为这样不好,相反,透过空白,可以领略到其中深远的意境,那是一个比画面宏大千万倍的意境。不仅大,而且因人而异。虽虚而实,虽少而多。
要画一座寺庙,但又不得有建筑出现,怎么办?一僧、一溪、一桶足矣,虽不见寺,但寺己在心中。
【小题1】为请柬①—⑤处选取恰当的标点(   )
① ②    ③ ④ ⑤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小题2】为〔a〕、〔b〕处选取恰当的词语( )
A.懊恼   恼怒
B.恼怒   懊恼
C.郁闷   恼火
D.怅惘   气愤
【小题3】对路瓦栽来说这是“一个好机会”,正确的理解是(   )
A.因为妻子从来不出门,这是一次夫妻出门娱乐的机会。
B.这是赢得漂亮妻子欢心的好机会。平日妻子常常不高兴,甚至困苦。
C.这是可以看见所有的官员,结交场面上人物的好机会。
D.这是难得出门的妻子,向周围人展现自己美貌、丰韵的好机会。
【小题4】第4段划线A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A.慢慢悠悠
B.挑三拣四
C.犹豫不决
D.心中无数
【小题5】根据上下文,划线B处玛蒂尔德“迟疑而焦急”的问话最合理的选项是( )
A.我只借这一件,你借给我,行吗?
B.你借给我这一件,怎么样?
C.你借给我这一件,只一件,好吗?
D.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小题6】上面节选的这一部分内容描写人物运用的主要方法是( )
A.行动描写
B.肖像和心理描写
C.肖像和语言描写
D.行动和语言描写
【小题7】根据上下文,简析“她迟疑而焦急”的心理活动,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迟疑是说她怕她的朋友舍不得把项链借给她,焦急是急于把这挂贵重的项链借到手。
B.迟疑是她到底借哪一首饰还没拿定主意,焦急是为自己不能最后决定而着急。
C.迟疑是她不知这贵重的项链该不该借,焦急是希望她的朋友答应借给她。
D.迟疑是她不知自己戴上是不是合适,焦急是希望她的朋友帮她决定。
【小题8】这部分描写极有层次地展现出路瓦栽夫人借项链时的心理状态,合理的一项是( )
A.迟疑不决——惊喜——焦急而担心——欣喜若狂
B.贪婪、挑剔——意外——焦急——狂热
C.慎重而犹豫——意外——迟疑焦急——狂喜而得意
D.犹豫不决——意外——焦急——得意
【小题9】玛蒂尔德并没有发现这挂项链是假的,哪一点使她没有产生怀疑?请在文中找出这个语句,抄录下来。然后分析其作用。
【小题10】文章的结局是实在的,但同时又是空白的。实在是指明确了项链是假的,空白是指读者不知道玛蒂尔德到底想了些什么。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请简要回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她先看了几副镯子,又看了一挂珍珠项链,随后又看了一个威尼斯式的镶着宝石的金十字架,做工非常( 甲 )。她在镜子前边试这些首饰,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她不断地问着:

“再没有别的了吗?”

“还有呢。你自己找吧,我不知道哪样合你的意。”

忽然她在一个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一挂( 乙 )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得心都快跳起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她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那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

随后,她( 丙 )而( 丁 )地问:

“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当然可以。”

她_________,_______朋友的脖子,__________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_____了。

【小题1】“甲”“乙”“丙”“丁”四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A.精美  精巧  迟疑  急切B.精巧  精美  迟疑  焦急
C.精巧  精美  迟缓  焦急D.精致  精巧  焦急  迟疑
【小题2】最后一段的横线处应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
A.跑过去  搂住  亲热地  走B.走过去  抱住  亲热地  走
C.跳起来  搂住  狂热地  跑D.跳起来  抱住  亲热地  跑
【小题3】这些动词刻画了“她”得到项链后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小题4】这部分人物描写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丙、丁两处所填词语反映了“她”当时怎样的心情?下边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急切地希望借到。
B.担心对方不借。
C.十分喜欢,急切地希望借到手,但又觉得太珍贵,担心对方不借。
D.“迟疑”和“焦急”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她当时对首饰的喜爱之情。
【小题6】文中的“她”名叫______________,上文出自小说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
【小题7】从全文的情节结构看,这段文字为下文哪一情节作铺垫和暗示?( )
A.丢项链B.赔项链C.还项链D.发现项链是假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骑马

(法)莫泊桑

这家可怜的人是靠男主人的微薄薪水艰苦地度日的。自从结婚以来,他们已有两个孩子出世了,于是初期不太好的境遇,变成了一种委屈的、没有光彩的而且羞人的苦况了,变成了一种依然要装装门面的贵族人家的苦况了。

海克多尔·德·格力白林是个住在外省的贵族的子孙,在他父亲的庄园里长大,教育他的是个老年的教士。他们并不是有钱的,不过维持着种种外表苟且偷生而已。

随后在二十岁那一年,有人替他在海军部找了一个位置,名义是办事员,年俸是一千五百金法郎。他从此在这座礁石上搁浅了。世上原有许多没有趁早就预备在人生里苦斗的人,他们一直从云雾当中观看人生,自身不仅没有什么方法和应付力量,而且从小也没有得过机会去发展自身的特别才干,个别性能,一种可供斗争之用的坚定毅力,所以手里简直没有接到过一件武器或者一件工具,格力白林就是这样一个人。部里最初三年的工作,在他看来都是令人恐怖的。

但是在今年初春,有一件例外的工作由科长交给了这个职员。后来他就领到一笔三百法郎的特别奖金。

他带了这笔奖金回来向他的妻子说道:“亲爱的杭丽艾德,我们现在应当享受点儿,譬如同孩子们好好儿地玩一回。”

经过一番长久的讨论后,才决定大家同到近郊去吃午餐。

“说句实在话,”海克多尔高声喊起来,“反正就这么一次,我们去租一辆英国式的小马车,给你和孩子们以及女佣人坐,我呢,到马房里租一匹马来骑。这对于我一定是有益处的。”在以后的整个星期期间,他们谈话的内容都是这个定了计划的近郊游览。

每天傍晚从办公室回来,海克多尔总抱着他的大儿子骑在自己的腿上,并且使尽气力教他跳起来,一面向他说道:

“这就是下星期日,爸爸在散步时跑马的样子。”

于是这顽皮孩子整天骑在椅子上面,拖着在厅子里面兜圈子,一面高声喊道:

“这是爸爸骑马儿哪。”

到了预定的那一天,车子和马同时到了他的门外。他立刻下楼去检查自己的坐骑。他早已叫人在自己的裤脚管儿口上,缀了一副可以绊在鞋底上的皮条。这时候,他又扬起了昨天买的那根鞭子。

等到大家都好好地坐上了车子,他又去检查马身上的鞍辔。随后,他踏到了一只马镫上立起来,就跨到马身上坐了下来。这时候,那匹马开始驮着他乱跳了,几乎掀翻了它的骑士。

慌张的海克多尔极力稳住它,说道:“听话,慢点儿,朋友,慢点儿。”

随后,坐骑恢复了它的常态,骑士也挺起了他的腰杆儿,他问道: “大家都妥当了?” 全体齐声回答: “妥当了。” 于是他下了命令: “上路!”

坐车和骑马的人出发了。

所有的视线都集中在他的身上。他用英国人的骑马姿势叫马“大走”起来,同时,又过分地把自己的身子一起一落。他刚落在马鞍上,立刻如同要升到天空似的又向空中冲起。他时常俯着身子,像预备去扑马鬃,并且双眼向前直视,脸色发白,牙关紧闭。

他的妻子抱着一个孩子,女佣人抱着另外一个,她们不住地重复说道: “你们看爸爸呀,你们看爸爸呀。”

那两个孩子受了动作和快乐以及新鲜空气的刺激,都用很尖锐的声音叫起来。那匹马受了这阵声音的惊吓,结果那“大走”就变成“大颠”了。末了,骑士在极力勒住它的时候,他的帽子滚到了地上。于是赶车的只得跳下车来去拾,后来海克多尔接了帽子,就远远地向他的妻子说:“你别让孩子们乱嚷了吧,否则你会弄得我的马狂奔!”

他们在韦西奈特的树林子里的草地上,用那些装在盒子里的食品做午餐。 尽管赶车的照料着他们的马,但海克多尔不时还站起来去看他骑的那匹马是不是缺点儿什么,并且拍着它的脖子又给它吃了点儿面包,好些甜点心和一点儿糖。

他高声说道:“这匹马性子很烈。开始它固然掀了我几下子,但是你们也看见了,我很快就让它平静下来了;它承认了它的主人,现在它不会再乱跳了。”

他们按照预定的计划,绕道从香榭丽舍大街回家。

那条路面宽敞的大道上,车子多得像蚂蚁。海克多尔那匹马自从穿过了凯旋门,就陡然受到一种新的热劲儿的支配,撒开了大步,在路上那些车辆的缝儿里斜着穿过去,向自己的槽头直奔,尽管它的骑士用尽了方法让它安静,不过简直毫无用处。

一个身系围腰的老妇人,用一种安安稳稳的步子在街面上横穿过去,她刚好挡住了这个乘风而来的海克多尔的路。他没有力量勒住他的牲口,只得拼命地开始叫:

“喂!喂!那边!”

那个老妇人也许是一个聋子,因为她仍然太太平平继续赶她的路,直到撞着了那匹像火车头一般飞奔过来的牲口,她才滚到十步之外,裙子迎风飞舞,一连翻了三个跟斗。许多声音一齐嚷道:

“抓住他!”

张皇失措的海克多尔一面抓着马鬃,一面高声喊道: “救命!”

一股怕人的震动力量,使得他像一粒子弹似的从那匹马的耳朵上面滑了下来,并且倒在了一个刚刚扑到他跟前的警察的怀里。

到了区公安局,他报了自己的姓名,海克多尔·德·格力白林,海军部职员。随后,大家专心等受伤老妇人的消息。一个派去探听消息的巡警回来了,说她已经醒过来了,但是她说自己内脏异常疼痛。那是一个做粗工的女佣人,65岁,名叫西蒙大妈。

听到她没有死,海克多尔恢复了希望,并且答应负担她的治疗费用。随后,他连忙跑到那药房里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善用伏笔和照应,各个情节之间层层铺垫,使小说最后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B.海克多尔花三百法郎的特别奖金带家人出去郊游,这只是为了回味自己过去的贵族生活。
C.当马受到惊吓时,海克多尔让妻子禁止孩子们乱嚷,可见他是一个脾气暴躁,对妻儿缺乏耐心的人。
D.香榭丽舍大街上的“车子多得像蚂蚁”这一细节的描写为下文海克多尔“骑马闯祸”这一事件提供了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
E.从小说的结局部分看来,如果没有被警察抓住,海克多尔是不会担负西蒙大妈的治疗费用的。
(2)小说第一段对于全篇来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3)小说中的海克多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以“骑马”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