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金字塔感言

(法国)夏多勃里昂

①我们的船,取道麦努夫运河,这样一,西边大支流上华茂的棕榈林,就无由见到了。该支流通向利比亚沙漠,西岸一带正遭阿拉伯人扰攘。出麦努夫运河,继续溯流而上,朝左能看到穆格托姆山峰,右面尽是利比亚境内高大的沙丘。不一时,便在山丘的空隙处,依稀得见金字塔尖。实则尚隔八十余里。这段航程,几乎走了八小时,我一直站在船首遥望金字塔群。渐次临近,陵墓也越发见出规模庞大,愈加显得高耸入云。宽展如同洋面的尼罗河;绿芜与黄沙相为映衬:棕榈树,无花果树,圆穹顶,开罗的清真寺与宣礼;远处塞高拉村的梯形金字塔;滔滔河水,而。凡此种种,构成一幅无与伦比的画面。“世人不管多努力,”鲍舒哀说,“万事到头终归空。蔚为壮观的金字塔,竟是一无用处的坟墩头!且不说造金字塔的法老,未必有权葬进去享用其寝殿。”

 ②然而,我得承认,瞥眼看到金字塔之际,心头陡兴一股赞佩之情。出自人类之手的最伟大的建筑物,却是一座坟!哲人思虑及此,不免浩叹一声,或揶揄一笑,这我知道。但是,为何把齐阿普斯金字塔,仅仅看成是一堆巨石加一副枯骨 造这样一座坟,不是有感于生死无常,而是出于求不死永生的本能。陵墓如界石,不是宣告有涯之生的终结,而是标志无穷运命的肇始,犹乎建于永恒疆域上的一座通往不朽之门。狄奥多罗斯曾说:“埃及人把人生一世看作须臾一瞬,无甚紧要;相反,对身后令人怀念的功德,却极为关注。所以,他们把生者的宅第以作过客的逆旅,而把进焉不复出的坟墓,称为永久的归宿。故此,埃及古王对起造宫殿神情淡漠,却殚精竭虑于营建坟墓。”

 ③凡是建筑,今人都求其有一种实在的用处,殊不知对普通百姓而言,精神作用的品格更高。古之当权者,正着眼于此。参谒陵墓,难道不能有以教人? 一代帝王愿藉此把教喻垂之久远,何用埋怨?!宏伟的建筑,足以使整个人类社会引以为荣。有些殿堂,把对一个民族的缅怀延续得比其存在本身还长,与在废弃的荒地上繁衍生息的后人共时同代,除非不介意于一族一姓之是否彪炳史册,否则,就不要去腹诽心谤。至于其形式,是古罗马剧场,还是埃及金字塔,出入不大。对一个不复存在的民族,遗存的一切俱是坟墓。一代伟人去世之后,他生前的府邪,比死后的坟墓,更其虚空。陵墓至少有用于其骸骨,而巍巍宫室,焉能保存其昔日的欢情于万一?

 ④极而言之,小小一方墓穴,不论对谁,亦已足矣。如马锡安·莫雷所说,六尺之上,于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也绰绰乎有余。在树荫下,与在圣彼得大堂的穹顶下,同样是赞颂上帝;住在茅草棚,与身居卢浮宫,也一样过日子。这种论调的偏颇之处,是把一类事混同于另一类事。再者,一个根本不知艺术为何物的民族,比之于留下辉煌的天才痕迹的民族,未必活得更为欢快。早先说牧人生活得无忧无虑,在林间悠哉游哉,世人现已不信。因为知道,朴质如牧民,为杀食邻人的羊,会不惜大动干戈。他们栖身之处,墙上既不会攀满悦目的蔓藤,洞里也不会飘浮芬芳的花香,而往往浓烟呛人,给发酵的奶酸气憋得透不过气。从诗或哲学的角度看,一个弱小种族,尤其还处于半开化状态时,似更能体味各种生趣;但无情的历史,却使他们吃尽别人的苦头。

⑤有些人之所以声嘶力竭反对荣名,不正是对名声有点爱慕?在我,决不会把建造一座偌大金字塔的国王看作神经失常,相反,倒会视若一位胸怀宽广的君主。以筑造陵墓战胜时间,让后人习尚,律法……世世代代站在灵柩前为之心折。如此念头,不可能出诸凡庸的心灵。如果说,这是骄狂,那至少是一种好大喜功的骄狂。要说虚荣,建造像金字塔这种能存迹三四千年的虚荣,千载之下,自可算作一桩功业!

【小题1】第一段主要描写的是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小题2】第二段中的“浩叹一声”和“揶揄一笑”表达了哲人们___________的感情。
【小题3】对于第二段中狄奥多罗斯的一段话,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对于现实而言,古埃及的帝王更加看重世。
B.古埃及帝王建造金字塔是为了让后世铭记缅怀。
C.金字塔的形状在古埃及帝王眼中是威权的象征。
D.古埃及帝王热衷建造陵寝是对自己的粉饰标榜。
【小题4】第三段可以分为______层,段意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
【小题5】第四段划线句中,“一类事”指的是________,“另一类事”指的是____________。
【小题6】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古埃及帝王殚精竭虑建造金字塔是一件值得肯定的千载功业。
B.文章末段中“好大喜功”、“骄狂”、“虚荣”等词语并没有否定的意味。
C.作者借金字塔的历史,揭示生死的意义,表达了对永恒与不朽的渴望。
D.本文淡化了对金字塔本身的描写,重在阐述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悟。
【小题7】结合内容,对本文“情理交融”的写作特点作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10:22: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未婚妻

(法)奥杜

度过了几天假期之后,我要回巴黎了。

当我走进车站,火车已挤满了旅客。我发现靠近车门坐着的旅客旁边,有一个空座位,但上面放着两个大篮子,里面的鸡和鸭子把头伸在篮子外面。

我犹豫了好一会儿之后,决定走进车厢。我说,很对不起了,让我来把篮子移开。可是一位穿着工作服的农民对我说:“小姐,请等一等,我就来把它们从这里拿开。”当我把放在农民膝上的水果篮子提在手中时,他轻轻地把两篮家禽塞在凳子下面。

我坐下以后,坐在我对面的旅客问农民是否把家禽带到市场上去卖。农民回答说:“先生,不是的。后天,我的儿子就要结婚,我把鸡鸭带来送给儿子。”

他脸上显出幸福愉快的神情。他看了看周围的人,仿佛要向所有的人表达他自己的快乐。另外的旅客都留心倾听,他们似乎听了之后感到很高兴。只有一个老媪是例外,她占了两人的座位,枕着三个枕头,正在叱骂拥塞在车厢中的农民。

火车开动了。刚才说话的旅客开始阅读报纸。这时农民对他说:“我的儿子在巴黎,他是一家商店的职员,将和一位小姐结婚,她也是一家商店的职员。”

这个旅客把已经打开的报纸放在膝上,问道:“未婚妻美丽吗?”

农民说:“不知道,我还没有见过她。”

这个旅客有些惊讶,又说:“真的吗?假如她长得丑,使你不喜欢,将怎样办?”

农民回答:“这种事情可能发生,但我相信,她会使我们喜欢,因为我们的儿子很爱我们,他不会娶一个难看的妻子。”

农民的妻子又补上一句:“再说,既然她使我们的儿子菲利普喜欢,她也会使我们喜欢的。”

农民的妻子转过身来向着我,我看到她一双柔和的眼睛中充满着微笑。

她想知道我是否也去巴黎,当我回答说也是去巴黎时,这个旅客就开玩笑了。他说:“我打赌:这位小姐就是未婚妻,她是来迎接她的公公婆婆而没有介绍自己使他们认识。”

所有的眼睛都向我注视,我羞得面红耳赤,这时农民夫妇同声说:“唉!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将非常高兴。”

我向他们说明这完全是误会。可是这个旅客提醒他们,说我曾沿着火车走过两次,好像我是尽力找认什么人;又说我在登上车厢前是多么犹豫迟疑。

所有的人都笑起来,我在困窘中解释说,这个座位是我能够找到的唯一的座位。

农民的妻子说:“这没有什么关系,你使我非常喜欢。假使我们的媳妇能像你那样,我将多么高兴。”

农民接着说:“是啊,我们的媳妇最好能像你。”

这个旅客对于他自己的这番笑话感到得意,他带着开玩笑的样子看了我一眼后,对农民夫妇说:

“你们相信我没有弄错。当你们到达巴黎时,你们的儿子会对你们说:‘这位就是我的未婚妻。’”

他说完后,放声大笑一阵,便往凳子里边一坐,开始专心读他的报纸了。

过了一会儿,农民的妻子完全转身向着我;她在她带来的篮子底层找寻一会儿,便拿出一块煎饼。她一面请我吃煎饼,一面对我说,这煎饼是她今天早晨亲手做的。

我不知怎样辞谢才好,只得采用夸大的方法,把伤风说成发烧,她才把这块煎饼放进篮子的底层。

接着,她又请我吃一串葡萄,我不得不接受了。

当火车在一个站停下时,我很难阻止农民下车为我购买一杯热的饮料。

这一对好人一心只想爱他们儿子所选中的未婚妻,我因自己不是他们的媳妇而感到遗憾。他们的关爱使我感到很温暖。我是孤女,从未见过父母的慈容;而和我一起生活的人,谁都对我漠不关心。

我惊异地看到他们的眼光时时注视在我身上,好像他们是在爱抚我那样。

到达巴黎时,我帮助他们把篮子从车上搬下来,并领他们向出口处走去。

我看到一个高高的青年向他们扑过来,用双臂抱着他们时,我就稍稍离开他们远一些。他热情地吻着他父亲,又吻着他母亲。

他们在前面走着,我在后面跟着。

他像他父亲,一双眼睛鲜明快乐,笑声爽快而响亮。

外面,天几乎全黑了。我撑起大衣的领子。我落在他们后面,稍离开他们几步路。这时,他们的儿子去雇一辆车子。

农民爱抚着一只美丽的花母鸡的头时,对他妻子说:“假如我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媳妇,那么我早就把这只花母鸡送给她了。”

“是啊!假如我早知道……”

农民的妻子向着已走出车站的长长人群做手势,眼睛望着远处说:“她已随着人群走了。”

正在这时,他们的儿子已雇到一辆车子回来了。他看起来长得身强力壮,性情温和,我想他的未婚妻一定是很幸福的。

他们的车子消失在黑暗中,于是我沿着每一条街道慢吞吞地走去。孤零零的我不由自主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我已二十岁了,还没有一个人来向我谈过爱情。

(选自《世界名人散文精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篇小说写的是“我”在度假之后乘火车回巴黎途中发生的一件小事,因为我的犹豫使农民夫妇误以为“我”是他们儿子的“未婚媳妇”.在前往巴黎的途中对“我”关怀备至,甚至火车在一个站停下时,农民还下车为“我”购买一杯热的饮料。
B.“看报纸的旅客”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作用不可忽视,他是一个穿针引线式的人物,把“我”与农民夫妇、“未婚妻”联系起来,而且“看报纸的旅客”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小说中“农民的妻子”从篮子底层拿出早晨她亲手做的煎饼给“我”吃,但被“我”以发烧为由辞谢了;接着,她又请我吃一串葡萄,我不得不接受了。表现了农民夫妇纯朴、善良、慷慨的性格特征。
D.小说“农民爱抚着一只美丽的花母鸡的头时,对他妻子说:‘假如我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媳妇,那么我早就把这只花母鸡送给她了’”,写误会消除后仍表现出对“我”的关爱,由表现家庭亲情向表现人间温情拓展,深化了作品主题。
【小题2】作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人物对比的两个例子,并分别谈谈其艺术效果。
【小题3】综观全文,作品表现了“我”这个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仰 望
过街天桥上有一个乞丐。他不会弹琴,不会唱歌,甚至不会在地上书写悲惨的遭遇。所以,只是偶尔有人把硬币丢在小盆里,乞丐总算能填饱肚子。另外,还能坚持他唯一的习惯:每天买张彩票。
夜幕降临时,乞丐会回到他的住处——城郊一个废弃的菜园。菜园里有一眼枯井,井边有棵树。这天,跑来一条瑟瑟发抖的小狗。小狗瘦得可怜,试探着在乞丐的小盆里舔舐着,乞丐昨晚用它盛过食物。乞丐小心地把小狗搂进怀里,两个不被牵挂的生命紧紧地依偎在一起。小狗很聪明,叼着小盆打转。路人觉得惊奇,纷纷把钱放到小盆里。“富裕”起来的乞丐好运也随之降临,他居然中了大奖。乞丐买下这座菜园,建起了一座豪华的房子。不过,他保留了后院的窝棚、枯井和老树。
乞丐迷上了购物,他喜欢服务小姐迷人的微笑。人们称他先生,乞丐高兴极了,有尊严的生活真好!唯一让乞丐先生感到尴尬的是人们对小狗的态度。尽管小狗已经被梳洗得很干净,但斑驳的毛色还是暴露了它低贱的身份。
乞丐决心让小狗从自己眼前消失,他要忘掉卑贱的过去。乞丐把小狗关在后院的枯井里。井很深,井底很潮湿,除了井壁渗出的水滴,什么吃的也没有。乞丐找了几块肉投下去。
从此,乞丐一个人潇洒地享受服务小姐热情的目光,去参加那些高级派对。好在他总算没有忘记每天往井里投几块肉。在井底,无论白天黑夜,小狗一直仰着脑袋向上张望。可是除了每天落下来的一些食物,什么也没有。转眼一个多月过去了,乞丐过得并不快乐。人们微笑的眼神让乞丐想起了动物园里给人们敬礼的狗熊——它看重的只是你手里的食物,根本不在乎你是谁。这个世界上只有那条小狗才是自己真正的朋友,而自己却把它丢到了井底。
乞丐跑到井边,救出他的小狗。看着小狗,乞丐痛哭失声——小狗的脑袋一直朝后仰着。因为在井下待的时间过长,小狗的脖子已经无法伸直,只能仰着头在地上打转。乞丐每天领着小狗游走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他把钱施舍到其他乞丐手中。在感激涕零中,他感到了满足。于是乞丐有了新打算,他通知乞丐们每天到他这里来领钱。
消息迅速传开,领钱的队伍越来越大。半夜,乞丐被街上传来的吵闹声惊醒。透过窗子他吓了一跳,有人披着毯子,有人支起帐篷,就像排队在买当红歌星的演唱会的门票一样。天还没亮,电视台的人来了,晚上的新闻播出了这一盛况。
第二天,人们像潮水一样涌来。队伍越排越长,警察不得不赶来维持秩序。乞丐沉醉在自己的壮举之中,每天奔忙于银行与家之间,钱像水一样流了出去。直到有一天,银行通知他,他的账户已没有一分钱了,乞丐不得不宣布——他已经没钱可发了!人们开始咒骂,并向他的房子冲去,一块块石头飞向门窗。眼看疯狂的人们要冲进屋里,吓坏了的乞丐带着小狗逃到了后院,他急忙爬下井去,甚至没有来得及把小狗带上。乞丐快要到达井底的时候,绳梯拴在树上的一端突然断开,乞丐和他的绳梯一起摔到了的井底。疯狂的人们捣毁了房屋,拿走了所有东西。好在没有人发现井里的乞丐。
半夜,乞丐开始喊救命,可除了小狗,没人知道他在井底。乞丐对着太阳喊,对着月亮喊,没有人能够听见。小狗每天四处寻找食物扔下来,变了味的骨头,发了霉的面包,扔下什么乞丐就吃什么。有一次,小狗扔下一只死猫。一连几天小狗没有往下扔东西,乞丐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他只能靠舔着井壁上渗出的水珠活着。乞丐望着井口的天空,他知道自己快要死了。
一天早晨,井口隐约的说话声惊醒了昏睡中的乞丐,他拼尽全力喊了起来。被人们用绳子吊了上来,阳光刺得他睁不开眼。“要不是这条小狗死在井口上,没有人能听见你的喊声。”乞丐看见了枯瘦如柴的小狗,它是被饿死的。
乞丐把小狗埋在后院。人们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不过有人记得,他走的时候脖子一直朝后弯着,眼睛直盯盯地仰望着天空。
(选自《保罗·詹尼斯文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乞丐买下这座菜园,建起了一座豪华的房子。不过,他保留了后院的窝棚、枯井和老树。”这样描写是为后面写小狗被关在枯井里和乞丐自己躲到枯井里埋下伏笔,使情节发展更合情合理。
B.乞丐为了忘掉卑贱的过去,把小狗关在后院的枯井里,但他过得并不快乐。这是因为他的钱还不够多,出身不够高贵,无法融入上流社会。
C.“乞丐每天领着小狗游走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他把钱施舍到其他乞丐手中。在感激涕零中,他感到了满足。”这种满足主要来自乞丐对别人的无私帮助。
D.“眼看疯狂的人们要冲进屋里,吓坏了的乞丐带着小狗逃到了后院,他急忙爬下井去,甚至没有来得及把小狗带上。”这表现了乞丐自私胆怯,只会为自己着想。
E. “人们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不过有人记得。他走的时候脖子一直朝后弯着,眼睛直盯盯地仰望着天空。”这样写呼应上文“小狗的脑袋一直朝后仰着”,表明了人和狗都有同样的期待。
【小题2】小说中的乞丐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用了很大篇幅塑造“小狗”的形象,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
【小题4】小说以“仰望”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女人
(多米尼加)胡安•鲍斯
公路上空空如也,没有人,也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细长的路伸向远方,像死人一样躺在那里。太阳犹如烧红了的大钢球,悬挂在公路的上空。
公路两旁是荒原,远处是荆棘丛生的山丘。偶尔有几只鸟,几只鹫鹰,落在仙人掌的顶端。只有这些远处的仙人掌,才给人一点生气。
在这条近乎死去一样的公路上,有一个女人,一开始只是一个小黑点,然后渐渐地变大。她穿着破旧的衣服,一动不动地躺在公路上。她不怕毒日头的暴晒,但孩子的哭喊却使她痛心。那孩子,全身巧克力色,他趴在母亲身旁,两只小手使劲地抓她。这个一丝不挂的小孩子感到,灼热的公路很快就会把他的身体烤焦。
他们的家就在不远的地方,但是看不见在哪里。
奇克不停地向前走着,那个黑东西也随之增大。他心想:“莫非是汽车撞死了一条驴。”
他向四下张望,只见一片荒原,远处是山丘。眼前还有一道干涸的河床,似乎在思念着几千年前流经这里的河水。远处,稀稀落落地能看见几株上面立着猛禽的仙人掌。
走到很近的地方,奇克才看出是一个人,还听清楚了孩子的哭泣声。
原来那个女人被丈夫打了,在他们仅有的那间像蒸笼的房子里,她男人扯着她的头发把她毒打了一顿。
“你这个臭娘们!今天我非打死你不可,我叫你不要脸!”
“怎么能怨我呢?契佩,没有人打这里经过呀!”那女人竭力争辩道。
“我让你嘴硬!”
说完又是一阵拳打脚踢。
孩子搂住爸爸的大腿。看见妈妈鼻子流血,吓得没命地嚎起来。
女人挨打的原因是她没有按丈夫的嘱咐卖掉羊奶,等男人出门4天后回来,她当然拿不出钱来。她撒谎说奶坏了。其实,她把奶给孩子喝了,她宁肯不要那几个钱,也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孩子挨饿哭叫。
她和孩子被赶出了家门。
“你再回来,我就打死你。”
女人躺在地上,失去了知觉。
奇克带的水只够在路上喝两天,但他却泼在这个女人的头上。女人苏醒过来,他搀扶着她向草房走去,还从衬衣上撕下一条布给她擦净脸上的血。这时,契佩出现在小院子里。
“我不是说过了吗,不准你再回这个家!”
他被炽热的太阳夺去了理智,两眼冒火,好像根本没看见有生人似的就朝女人猛扑过去。就在他举手要打的时候,被奇克挡住了,于是两个男人之间展开了一场激战。
这是一场无声的搏斗,两人谁都不说话。只能听见孩子的哭喊声和拳脚声。
女人看见奇克卡住了契佩的喉咙,她丈夫的嘴慢慢地张开,闭上了眼睛,憋得满脸通红。
正在这时,她一眼看见门前的一块又黑又大的石头,她顿时觉得浑身都是力量。猛地举起那石头朝奇克的脑袋砸去,奇克立刻松开了手,双臂一张便无声无息地仰面倒在地上。
鲜血不停地往外涌,契佩愣愣地看着血泊映出的闪光。女人用双手捂住嘴,两只眼睛瞪得老大,她披散着头发飞步跑了出去,她觉得双腿发软。她怕这时有人从这里经过,然而,长长的公路早已像僵死了一样,一个人也没有,惟有火辣辣的太阳悬挂在空中,荒原的远处,依然是荆棘丛生的山丘和依稀可见的几株仙人掌。
(节选自《世界微型小说名家名作百年经典》)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中多次提及“荒原”和“仙人掌”,这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特定的自然场景,同时仙人掌的存在也寓意生活依然存在希望。
B.奇克用仅存的一点饮水泼醒了女人,并搀扶女人回家,看到其丈夫毒打女人,出手相助,说明奇克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人。
C.体力衰竭的女人在看到丈夫被奇克卡住喉咙的时候,“顿时觉得浑身都是力量”,这种爆发力表现了女人内心深处隐藏的坚强和勇敢。
D.“原来那个女人被丈夫打了”“女人挨打的原因”两处,作者运用了插叙手法,既交代事件发生的原因,又使得小说更加曲折有致。
E.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作为叙述视角,作者可以全知地客观叙述故事,把涉及不同人物的情节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内容显得丰富而集中。
【小题2】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为什么“他们的家就在不远的地方,但是看不见在哪里”。
【小题3】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加点词“僵死”在文中有哪几重含意。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②“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③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④“有人来。”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谁啊?”“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你要干什么?”“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滚开!”

⑤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⑥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房主人从呆愣中酲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⑦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⑧“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⑨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用作本文的标题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冬夜
B.雪花
C.雪夜
D.夜梦
【小题2】文中通过老夫妇富有生活气息的对白来塑造儿子活着的“假象”,这“假象”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别概括出来。
【小题3】文中第②节中对老夫妇俩在火盆边烤火时的一番对话描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做简要的分析。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篇幅虽短小,但情节曲折离奇,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作品的结局,给人突然转变的奇特感受,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B.文中老人全部的希望和爱都寄托在儿子的身上,却始终没有从失去儿子的悲伤中摆脱出来,本文通过老人的对白表现出对至死不渝的真挚亲情的歌颂。
C.文章对雪景的淡出淡入的处理贴切自然,并通过朴素平淡的语言来凸显深情。而自然平淡的语言增强了作品的亲和力,读来如临其境。
D.文中老夫妇异乎寻常的行为举动,深藏着老夫妇的内疚之情和作者对家庭教育的反思。
【小题5】文中首尾两处划线的句子都是对雪花的描写,请分别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警察和赞美诗》节选,完成后面各题。(6分)
最后,苏比来到了通往东区的一条街上,这儿的灯光暗淡,嘈杂声也若有若无。他顺着街道向麦迪逊广场走去,即使他的家仅仅是公园里的一条长凳,但回家的本能还是把他带到了那儿。
  可是,在一个异常幽静的转角处,苏比停住了。这儿有一座古老的教堂,样子古雅,显得零乱,是带山墙的建筑。柔和的灯光透过淡紫色的玻璃窗映射出来,毫无疑问,是风琴师在练熟星期天的赞美诗。悦耳的乐声飘进苏比的耳朵,吸引了他,把他粘在了螺旋形的铁栏杆上。
  月亮挂在高高的夜空,光辉、静穆;行人和车辆寥寥无几;屋檐下的燕雀在睡梦中几声啁啾——这会儿有如乡村中教堂墓地的气氛。风琴师弹奏的赞美诗拨动了伏在铁栏杆上的苏比的心弦,因为当他生活中拥有母爱、玫瑰、抱负、朋友以及纯洁无邪的思想和洁白的衣领时,他是非常熟悉赞美诗的。
 苏比的敏感心情同老教堂的潜移默化交融在一起,使他的灵魂猛然间出现了奇妙的变化。他立刻惊恐地醒悟到自己已经坠入了深渊,堕落的岁月,可耻的欲念,悲观失望,才穷智竭,动机卑鄙——这一切构成了他的全部生活。
  顷刻间,这种新的思想境界令他激动万分。一股迅急而强烈的冲动鼓舞着他去迎战坎坷的人生。他要把自己拖出泥淖,他要征服那一度驾驭自己的恶魔。时间尚不晚,他还算年轻,他要再现当年的雄心壮志,并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它。管风琴的庄重而甜美音调已经在他的内心深处引起了一场革命。明天,他要去繁华的商业区找事干。有个皮货进口商一度让他当司机,明天找到他,接下这份差事。他愿意做个煊赫一时的人物。他要……
苏比感到有只手按在他的胳膊上。他霍地扭过头来,只见一位警察的宽脸盘。
 “你在这儿干什么呀?”警察问道。
 “没干什么,”苏比说。
 “那就跟我来,”警察说。
 第二天早晨,警察局法庭的法官宣判道:“布莱克韦尔岛,三个月。”
【小题1】这段文字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答:     
【小题2】当苏比决心重新做人时,按常理应该有一个好的结局,然而作品却安排苏比被判入狱。这样的结局便是欧亨·利式的结尾,谈谈你对这种结尾的认识。(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