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在知识的探求中,文化素养若被融化而获得成效,必能构成人们的思想和欲望的特性,并使这些思想和欲望至少有一部分同广泛的非个人的事情相连,而不是只同个人的直接有关的事情相连。当人们凭借知识而获得某种能力时,他将会按照对社会有益的方式运用这种能力,这是完全可以想象的事。然而狭隘的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却忽视了对人的理想训练如同技术训练一样必要。未经训练的人性中存在着很多残忍野蛮的因素,它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例如小学生中欺辱新生,或戏弄那些穿着特别的人。很多妇女(不少男人也一样)背后说长道短,使人痛苦。西班牙人喜欢斗牛,英国人喜欢打猎和射击。同样残酷的冲突以更为严重的形式表现在德国对犹太人的杀害和俄国对富农的残杀上面。

现在必须承认,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时也是残忍的。但我认为他们比起那些心灵上未经开化的人还是较少发生此种情况的。在学校里行凶斗殴的人很少是学习上能达到中等水平的人。当发生一件私设公堂的事情时,其主谋几乎都是些无知无识的人。这并不是因为心灵的文化教养能激起积极的人性感情,尽管也可能如此。相反的,这是因为他除了虐待别人之外没有其他兴趣,除了支配他人的主张之外没有其他自尊的。最为人们普遍欲求的事情就是权力和称赞。一般说来,无知的人只能靠着粗暴的方式来达到这两者,其中包括通过体力上的征服。文化教养给人提供的是很少有害的权力形式和较多值得使自己受到称赞的方式。

也许“无用的”知识最重要的优点是它能提高心灵沉思的习惯。现在世界上有许多人遇事过分轻率,不仅其行动没有经过周详的考虑,而且有的行动也难做到从智谋上加以考虑。在这个问题上,人们以各种奇奇怪怪的方式表现出他们的偏见。歌德所著《浮士德》中的魔鬼——梅菲斯特弗勒斯对年轻的学生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是常青的。人们引证这句话时,都认为它似乎是歌德的格言,当成他认为魔鬼会对一个大学生说这话似的。哈姆雷特被人们看作是一个有思想而无行动的严肃的告诫者,然而却没有人会认为奥赛罗是一个有行动而无思想的告诫者。像柏格森这些教授,以某种势利眼看人,极力贬低哲学,说什么生命至多就像一队骑兵冲锋。对我说来,我认为当行动是出于对宇宙和人类命运的深刻了解、而不是出于野蛮的浪漫而失去平衡的自我肯定时,它是最好的。在思想上而不是在行动上去寻求愉快的习惯,是对抗愚昧无知和过分争权的一种保护措施,是在不幸中保持沉着、在忧虑中保持平静的一种方法。幽禁于自我的生命可能迟早会变得痛苦不堪,只有透过宽广而又较少烦闷的明亮之窗,生命之中的较为悲惨的部分才能变得有忍耐力。

(罗素《无用的知识》节选)

【小题1】下列关于“与知识作用有关的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知识的探求,必然会融化成文化素养,构成人们的思想和欲望的特性。
B.人们凭借知识获得某种能力后,就将会按照对社会有益的方式加以运用。
C.一般说来,无知的人只能用粗暴的方式来获取他们所欲求的权力和称赞。
D.“无用的”知识最重要的优点是它有可能促进心灵的沉思习惯的养成。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与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提出吸收文化素养,会使人的思想及欲望与他人的利益密切相关,从而形成对人性训练的观点,这是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观无法做到的。
B.作者认为一个人只要受过高等教育就会比那些心灵上未经开化的人要比较少的做出残忍之事,因为心灵的文化教养能激起积极的人性感情。
C.作者发现许多人处事轻率,行动前往往不进行周详的考虑,对有的行动也不从智谋上加以考虑,以各种奇奇怪怪的方式表现出他们的偏见。
D.文章最后明确,只有打开宽广而又较少烦闷的心灵之窗,在思想上或行动上寻求愉快的习惯,人们才能对生命之中较为悲惨的部分有忍耐力。
【小题3】理解原文意思,结合自己实际,说一说“文化素养”被融化并获得成效,会对人产生哪些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3 06:50: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名著题(10分)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情节的叙述,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聂赫留朵夫希望延期审理玛丝洛娃的案子,拜访了枢密官。枢密官安慰他说,枢密院一定会查考案情的是非曲直。(《复活》)
B.玛丝洛娃被判去西伯利亚做苦工。为了替被诬告的玛丝洛娃伸冤,聂赫留朵夫四处奔走。上诉失败后,聂赫留朵夫决定陪她去西伯利亚,并再次向她求婚。但是,玛丝洛娃拒绝了他,决定与西蒙松结婚。(《复活》)
C.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便鼓起勇气当面向她忏悔,并表示愿意娶她以赎罪;玛丝洛娃宽恕了他,并请求他向法院疏通减刑。(《复活》)
D.玛丝洛娃的狱中好友费多霞刚结完婚就打算毒死丈夫可是在被保出狱、等候庭审期间,她爱上了丈夫,夫妻俩相亲相爱。虽然她丈夫用尽全力在法庭上设法替她开脱,但是由于公公婆婆的反对,她还是被判处监禁。(《复活》)
E.聂赫留朵夫在探访监狱时碰到了一群因为没有身份证而被捕的人。他们中有的只不过是身份证过期了。又因为他们省的监狱遭受了火灾,他们没法被遣送回去,因此就一直被关在牢里。对此,检察官和省政府相互推诿,谁也不愿意承担责任。(《复活》)
【小题2】阅读下面的《复活》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5分)
“他通宵没有睡觉。他像许许多多读福音书的人那样,读着读着,第一次忽然领会了以前读过多次却没有注意到的字句的含义。”
“他”是谁?(1分)请简述“他”的“复活”故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9分)
传统建筑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它从个体到个体进行传播,而且每一代的质量都有很大变化。它可能在达到某种高度之后突然没落,或是,在一定时期的败落之后,它也能在短暂的几年间异常繁荣。就像所有活着的有机物,它在永恒的重塑过程中寻找自我。
它现在的贫乏并不致命,并不意味着会被永远拒之门外。它自身的没落为其正本清源和准备改进创造了必要条件。在古典柱式中,建筑找到了它的最高表达方式:即使天才们也不能再对它做进一步的改进,就如同无法再改进人类的身体和骨骼一样。辛克尔宣称:建筑的进化在过去很显著,现在只有受过训练的眼睛才能觉察到古典柱式中所需要的改进。
这在所有的文化领域都是显而易见的:当说不好古典语言时不能就这样放弃;相反,在这样的时刻,人们又必要建立适当的途径来重构古典形式。有人说传统建筑语言已经枯竭并最终过时,这是一个灾难性事件的结果,这样的论点并不是出于对传统建筑自身内在结构的评价,而是对传统建筑因为政治原因而被滥用的拒绝。传统建筑远不是一种外来语,真正的传统建筑仍在和我们对话,而且效果很好。即使我们不能够发出我们自己的,它仍在不断向我们传达着精华的信息。
传统建筑始终是一种有生命的语言,尽管许多建筑师已经丧失了学习传统建筑语法、使用传统建筑语汇的愿望。过去的、现代的危机既没有侵蚀也没有污染传统语言:它的规则、含义、发明和词汇都只是在混乱中被暂时掩盖了起来或被人们所视而不见。传统建筑语言的知识构架以及了解如何使用传统建筑语言的过渡期被硬生生地打断了。它的原则完全可能重现新貌,也可能已经正在进行中了。建筑价值的转变既不是机械的,也不是自愿的,而是有决定因素和原因的——它是一个文化的选择。
(选自(卢)莱昂·克里尔《社会建筑》)
【小题1】下列不能支持“传统建筑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传统建筑有可能会暂时没落,它的发展和完善始终不曾停止过。
B.传统建筑如同一种活着的有机物,总是在重塑过程中寻找自我。
C.传统建筑由于并不致命的贫乏,目前被建筑师们暂时拒之门外。
D.传统建筑如人类身体和骨骼一样稳定,难以对其做进一步改进。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建筑因被滥用而遭拒绝,致使有人作出其语言已枯竭的论断。
B.传统建筑就像古典语言一样,仍在不断向我们传达着精华的信息。
C.传统建筑产生危机,是由于建筑师丧失了使用传统建筑语言的愿望。
D.传统建筑语言并没有侵蚀和污染,其原则可能已经被人重新使用。
【小题3】(小题3)概括传统建筑能传承下来的原因。(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燥热的一天

朝鲜(金思安)

燥热,难以忍受的燥热。无云的青空上,一颗滚热的火球正用他光芒万丈的毒舌舔舐着这片贫瘠的土地。像是来自非洲的风,夹杂着黄土和泥沙,不时呼啸着。地面上一滴水也没有,仿佛前一天那场淹没全城的暴雨从未来过一般。柏油路上升腾着阵阵青烟,散发出城市特有的臭味。

马路上车很少,行人也很少。商贩倒是有,他们龟缩在某个阴凉的角落,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侃天侃地,逃避着灼人的烈日。小区里的人们都顶着一床被子或些许衣物走出了房门,胡乱的将它们挂在晾衣绳上,又逃荒似的跑回屋内。前两天的大雨使屋子里发了霉,人们正需要这种天气来驱散屋里的霉味。

城管是积极的,从空调房里出来,迫不及待的骑上工作用的摩托,戴上上次没收摊贩的墨镜,点上烟,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年头,这种积极向上的工作精神真是不多见了。有个人是例外:他腆着肚子,摇晃着从门口走到了一辆豪车前,像沙丁鱼挤进罐头一样上了车,又费力的关好车门。并不是他的大腹便便赋予了他享有这种特权的殊遇,兴许只是因为他是这帮人的头头,需要也应该如此享受罢了。

越是空无一人的街道,便越是适合飙车。几个年轻的城管像风儿一样飞驰,跟在后面的,便是那胖子摇摇晃晃的车,就像他那人一样,有好几次差点撞上道旁的路灯。交警并不管他们——都是自己人嘛!同样的,交警有要事干,不然也不会在这种死天气出来。快月底了,谁都希望自己的奖金会随着违章的人数增加而增长。他们是机智的,不约而同的站在一个交通灯(准确来说是一个几乎被树叶挡住的交通灯)前。这可是个赚钱的好机会,所有人都这么想。没有人管那棵树,更没有人去砍掉它,不会有哪个笨蛋蠢到对自己的摇钱树动刀。

城管们继续搜寻着猎物。他们并不心急,而是耐心的,仔细的,一寸一寸的去寻觅,活像一条条训练有素的警犬,并排的,有条不紊的用各自灵敏的嗅觉嗅闻着空气中的各种气息。天气更加燥热了。商贩们嘀咕着抱怨这该死的天气,放弃了最后挣扎的希望,便都收拾好东西,推着车,准备回家。在一个转弯处,可怜的猎物撞上了等待杀戮的猎犬。

猎犬们自然很高兴,辛苦了半天,也总算有所收获,而且还收获颇丰。他们望着面前满车的水果和小商品,不由得都流出了串串涎水,不顾一旁商贩的苦苦哀求,便互相拍手庆贺。

胖子的酒顿时醒了大半,用并不流利的话语告诉商贩:“你们..走..快快地…东西…留下…”倒是与电视中的太君有几分相似。商贩当然不情愿,一个个聋拉着脑袋。但这燥热的天气总会激发人们心中的怒火,一个人拿起手中的秤使劲朝附近的一个城管掷去,那城管被结结实实的砸了一下,砸的还不轻。城管们也愤怒了,抄起警棍一拥而上,冲突爆发了。

商贩终敌不过装备精良的城管。也就几分钟吧,得意洋洋的胜利者们便用布袋装拾好了为数不多的完好的水果,各自分了后,骑着摩托扬长而去。

有人流了血,地面上斑斑点点凝结了的血点子印证了这一事实。在场的都围着一个躺在地上的人不停地搓手,商议。那人就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像是死了一样,血从他的脸上,身上不住地流下。有人拿出手机叫了救护车,又有人要报警,想了想,就放弃了。

那边,城管们倒是斗志昂扬。分了水果,又拿了奖金,个个都趾高气昂。被砸的那位也是笑得合不拢嘴,手中比别人多提了一杆秤。他们仍在路上飞驰,全然不顾迎面吹来的风沙。

风中,有个城管该是要说些什么,话还没出口,自己反倒呛了一大口沙子,半天没缓过劲儿来。他稍稍平稳了气息,又把摩托减了减速,大声喊道:“我听说有的小贩在货里下毒,咱们可小心点儿啊!”其他人也觉得这是个问题,便停车开始商议如何处理这些水果。为响应国家的号召,丢掉自然是不可能的,自己又不敢吃,就想到将水果送给对面执勤的交警。

交警一直都在。此刻,那些人正在为谁最先发现一车主违章而吵得不可开交。他们终于选出了一个代表,那代表拿着一打罚单走过去说:“根据,咳..咳..根据我市最新交通法,不论红灯绿灯,车都应该礼让行人,所以,你该缴纳……”回头清点了一下人数,六个人,他继续说,“……600元,交给,呃,交给国家。”待车主极不情愿的掏出钱后,转眼间,钱便被几个交警平均分了。队长挥了挥手,示意那车主可以走了。

“嘿,都干什么呢?快,去找你们领导。”胖子走到交警们面前,催促道。

片刻,又一个胖子出现了,一样的大腹便便,一样的油光满面,只不过后者明显是刚睡醒,还不住的打着哈欠。

“哈,兄弟,”城管胖子寒暄道,“我给哥几个弄来几斤水果,都分了,让大伙尝尝,解解渴。”

那边的胖子也是很不耐烦,简单回了几句客套话,收下了水果,便将他们打发走了。

水果,当然是要自己吃。交警胖子在目送他们远去后,叱散了身旁对水果跃跃欲试的下属们,自顾自的,慢慢挪回了车上。车上的空调一直开着,胖子打了个寒战,拿起一个苹果,大嚼特嚼起来。

城管们总算送出了大麻烦,个个都舒了口气,感觉就连胯下的摩托也变得轻快许多。不多时,还没等回到大队,他们就看到两辆救护车拉着警笛向他们回来的方向疾驶而去……

日头偏西,天气也渐渐凉爽了。沉寂了一天的街道重新热闹起来,人们纷纷走出蜗居,到大街上解放自己。没有人知道今天发生了什么,他们所看到的,只有某个角落的斑斑血迹和一兜子散落在马路中央的水果。

一对夫妇正在自己的家中看电视,满足地享受人生中的片刻清欢。“燥热的白天终于过去,日光下的狩猎者都收起了利爪,可深夜的屠夫也随之悄然降临。”电视中,正放着一档著名的节目,解说员用他富有磁性的嗓音解说着。那妇人低头看了眼手机上的天气预报,转过身,对先生说:“哎!明天,又是燥热的一天呀……”

(有删改)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小说的鉴赏和分析,错误两项的是(  )
A.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这燥热的天气,为下文描写城管和商贩等群体的活动做了铺垫。
B.文章运用肖像,语言,动作描写等手法刻画了城管们嚣张跋扈,无视法纪的形象,与交警执勤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城管们恶劣的行径。
C.“可怜的猎物撞上了等待杀戮的猎犬。”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刻画了商贩和城管们各自的形象特点。
D.因为作品的灵感源于生活,所以作者的身边一定发生过同样的令人愤怒的事情。
E.文章以戏谑的口吻讲述了一系列荒唐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当今社会执法人员违法乱纪的行为的批判。
【小题2】文章题目“燥热的一天”有何含义和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结尾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法是由事物的本性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也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从这种意义上说,广义的法律指的就是规律。所有存在物都有它们自己的法律。

②人类世界与物质世界一样,拥有自己的法律,但这并不能说明人类世界的秩序同物质世界的秩序一样好。物质世界的法律是固定不变的,而在人类世界中,由于人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因此人类世界的法律不是固定不变的。

③人类自己可以创造法律,但有些法律不是人类所能创造的。在没有人类之前,按照物质世界的法律,人终究是要出现的。所以,人出现之前的法律不是人创造的。即使人出现之后,有些法律也不是人创造的。在法律制定之前,人们已经有了道德规则,但道德规则的实施缺乏后盾,所以道德规则必须转化成法律规则。因而,法律规则不过是国家强制推行的道德规则而已。从这种意义上说,法律早就存在了。在人们制定的法律产生之前,已经有自然法存在。所谓自然法,实际上就是一些道德律令和道德戒条。比如,自然法告诉我们:不得杀人,不得奸淫,不得偷抢。人们制定的法律中许多内容不过是依据这些自然法而已。

④自然法是人定法(即人类制定的法律,是与自然法相对应的法律)之前存在的法律。之所以称之为自然法,因为它源于我们的自然本性。

⑤在国家产生以前,人们生活在自然状态中。由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每个人都要行使自己的自然权利,采取各种手段去占有一切东西。这样就产生了利害冲突,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对人就像狼对狼一样,残忍而狡诈,任何人的生命和安全都没有保障,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也无法正常进行。没有法律限制人性的自然状态是可怕的,人们可以干出各种各样无法无天的事来。人的内在理性告诉自己:要摆脱自然状态,大家就必须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战争,实现自我保存的目的。这个大家要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就是自然法。它是高于人间法律的更高法律,是人间法律的源泉和准绳。

⑥自然法思想萌生于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的“逻各斯”概念。真正使自然法形成一个传统的还是斯多葛派。斯多葛派试图把自然与人性调和起来。斯多葛派认为整个宇宙受一个普遍性规则的支配,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的理性是宇宙理性的一部分,所以人也必须受宇宙普遍法则所支配。这个最高的普遍法则就是自然法。

⑦西塞罗继承了斯多葛派的自然法思想,同斯多葛派一样,他也试图调和自然与人性。他认为自然法既是根植于自然的“正确规则”或“最高理性”,又体现了人的理性。

⑧自然法为自然状态下的人们提供了戒律,但仅有自然法是不够的。因为对自然法的遵守全靠个人的自觉,如果有人破坏自然法而得不到任何惩罚,那么遵守自然法的人就会吃亏。所以,为了使法律真正得到遵守,还必须建立国家,以保障自然法的遵守。由国家机关制定和颁布的法律就是人定法。

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法律称作政治法,公民与公民之间的法律称作民法。政治法是规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关系的,民法是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关系的。此外,还有规范不同国家之间关系的国际法。

(选自《论法的精神》第一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义上的法律指的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即由事物的本性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
B.“自然法”指国家产生以前,人们为摆脱自然状态,实现自我保存的目的而共同遵守的道德律令和道德戒条。
C.“人定法”指国家建立后,由国家机关制定并推行的法律,包括政治法、民法、国际法等。
D.萌生于古希腊“逻各斯”概念的自然法思想,试图调和自然与人性,进而形成了一个传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从“广义的法律”入手,指出所有存在物都有它们自己的法律,进而引出下文对“人类世界的法律”和“物质世界的法律”的论述。
B.文章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狼对狼的残忍而狡诈比喻自然状态中人与人的相处状态,论证了遵守共同游戏规则的重要性。
C.文章在谈到“自然法思想”时,较为具体地论述了它的萌芽及继承流变的过程,属于演绎论证的方法。
D.作者以严密的论证思维,追根溯源,重点论述了“人定法”与“自然法”之间的紧密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类世界中,由于人类是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造成所有存在物的法律就必然是不断变化的,而非固定不变。
B.国家产生之前,生活在自然状态中的人们,自私的本性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状态,因此人们便制定并强制推行法律,以限制人性的自然状态。
C.人的理性是宇宙理性的一部分,人必须受宇宙普遍法则支配,是人类需要制定法律的重要原因。
D.自然法对人缺乏足够的约束力,所以建立国家并以国家机关的名义制定并强制颁布法律,是保障自然法遵守的重要途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2分)
远处的青山
(英)高尔斯华绥
①就在刚刚过去的三月里,在一个充满痛苦的日子——德国发动它最后一次总攻后的那个星期天,我还登上过这座青山呢。那个阳光和煦的日子,南坡上的野茴香浓郁扑鼻,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当时我俯身草上,暖着面颊,为那新的恐怖寻找安慰。“但愿这一切快些结束吧!”我自言自语道,“那时我就又能到这里来,而不致这么伤神揪心,不致随着表针的滴答,又有一批生灵惨遭涂炭啊,难道这事永无完结吗?”
②现在,总算有了完结,于是我又一次登上了这座青山。头顶上阳光灿烂,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这时心头不再痉挛,身上也不再有毒气侵袭。和平了!仍然有些难以相信。不过再不用紧张地去谛听隆隆炮声,或去查看那倒毙的人们,张裂的伤口与死亡。和平了,真的和平了!
③此刻,在这座青山之上,我能在温暖阳光的覆盖下安然睡去。我甚至能心情欢快地做梦,不必担心醒后好梦破碎;即使做了噩梦,睁开眼睛后也就一切消失。我可以抬头仰望,而不会突然瞥见那里拖曳着一长串狰狞可怖的幻象,或者人对人所干出的种种伤天害理的惨景。我能一动不动地凝视澄澈而蔚蓝的晴空,而不会时刻受着悲愁的拘牵;或者俯视光滟的远海,而不致担心波面上会再浮起血污。
④天空中各种禽鸟的飞翔,海鸥、白嘴鸭,以及那徘徊于白垩坑边的棕色小东西,对我都是欣慰,它们自由自在,一只画眉正鸣啭在黑莓丛中,那里叶间晨露未干。轻如蝉翼的新月依然隐浮在天际,远方不时传来熟悉的声籁,而阳光正暖着我的脸颊。这里见不到凶猛可怕的苍鹰飞扑,而下,攫去那快乐的小鸟。这里不再有歉疚不安的良心把我从这逸乐之中唤走。张目四望。你看到眼前的蜗牛,它那甲壳被雕镂得如此精致,它头顶细角,恍如童话里的小精灵,角端作蔷薇色。你俯瞰从此处至海上的一带平芜,它浮游于午后阳光的微笑之下,活了起来,这里一片空旷,没有树篱,但有许多生机勃勃的树木,还有那银白的海鸥,翱翔在色如蘑菇的耕地或青葱翠绿的田野之间。你凝视一株小小的粉红的雏菊,慨叹它生逢其时。你注目那棕红灰褐的满谷林木,上面乳白色的流云低低悬垂,暗影浮动。这一切,是只有大自然的一个日子风和日丽,而观赏大自然的人的心情也分外悠闲的时候,才能见得到。
⑤在这座青山之上,我对战争与和平的区别也认识得更加透彻。我们并没有领得更多的奶油或更多汽油,战争的外衣与装备还笼罩着我们,报纸杂志上还充溢着敌意和仇恨。据说,此次战争爆发之初曾有一位艺术家闭门不出,把自己关在家中和花园里,不订报纸,不会宾客,不闻杀代之声,不睹战争之形,每日唯以作画赏花自娱。只不知他持续了多久。难道他这样做法便是聪明,还是他所感受到的痛苦比那些不知躲避的人更加厉害?难道一个人连自己头顶上的苍穹也能躲避得开吗?连自己同类的普遍灾难也能无动于衰吗?
⑥我把手掌狠狠地压在草叶上面,然后把手拿开,再看那草叶慢慢直了过来,脱去它的损伤:我们自己的情形也正是如此,而且永远如此。战争的创伤已经深深侵入我们的身心,如严霜浸入土地。在为了杀人流血这桩事情而战斗、护理、宣传、修工事的人们当中,很少有人是出于对战争的真正热忱。如果我们能把一切男女对战争所发出的诅咒全部聚集起来,那些哀歌之多恐怕连笼罩地面的高空也盛装不下。
⑦那美与仁爱所在的“青山”离我们还很遥远。什么时候它会更近一些?人们甚至在我所偃卧的这座青山也打过仗。.在这里,云雀的欢歌,香花与芳草,健美的欢畅,空气的新鲜,星辰的庄严,阳光的和煦,还有清歌与曼舞,淳朴的友情,这一切都是人们渴求的呀。但是我们却偏偏要去追逐那浊流一般的命运。所以,战争能永远终止吗?
⑧现在我躺在草地上,听任思想自由飞翔。这是四年零四个月以来我没有领略过的快乐。那安详,如海面上轻轻袭来的和风,那幸福,如这座青山上的睛光。
(注)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本文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小题1】从本文内容看,作者明明身处青山之中,但又把本文的题目定为“远处的青山”,这是什么道理?(4分)
【小题2】战后,作者登上青山,他的内心产生了哪些感想?(6分)
【小题3】请在本文第④、第⑤段范围内,找出三种表达技巧,并分别作简要赏析。(6分)
【小题4】读完本文后,你对战争与和平有怎样的认知?(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