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绝妙的错误

[美]刘易斯·托马斯

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当然要数DNA分子的发明。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它。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西,在大约30亿年前这个行星渐渐冷却时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DNA扩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

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尽管今天再来谈论进化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因为如果你用那个词去指称任何类似改进的东西,会隐含某种让科学无能为力的价值判断,可我还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毕竟,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生物细胞的生命系统中一路走来,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所见的:—切——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原——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

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人类智慧做到这一点。即使有分子生物学家从一开始就乘卫星飞来,带着实验室等等一切,从另外某个大阳系来到这里,也是白搭;没错!我们进化出了科学家,因此知道了许多关于DNA的事,但假如我们这种心智遇到挑战,要我们从零开始,设计一个类似的会繁殖的分子,我们是绝不会成功的。我们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们设计的分子会过于完美。假以时日,我们终于会想出怎样做这事,核苷酸啦,酶啦等等一切,做成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可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那玩意儿还必须能出差错。

能够稍微有些失误,乃是DNA的真正奇迹。没有这个特有的品性,我们将至今还只是厌气菌,也绝不会有音乐。一个个地加以单独观察,把我们一路带过来的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然而,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外,因为DNA分子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要犯些小小的错误。

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改正这些错误,那样,进化就会半路停止了。试想,一些科学家正在专注地从事于繁殖丈本完全正确的、像细菌一样的无核原生细胞,而有核细胞却突然出现,那时,他们会怎样地惊慌失措。

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那就更难了。我们更喜欢立场坚定,确保不变。可事情还是这样的: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由于纯粹的机遇,也可以说是由于错误。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

不管怎样,只要DNA分子有这种根本的不稳定性,事情的结果大概只能如此。说到底,假如你有个机制,按其设计是用来不断改变生活方式的;假如所有新的形式都必须像它们先前那样互相适配,结成一体;假如每一个即兴生成的、能对个体进行修饰润色的新基因,很有可能为这一物种所选择;假如你也有足够的时间,那么,这个系统注定要迟早发育出大脑,还有知觉。

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或者,“错误”一词也毕竟用得。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

(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有删改)

【小题1】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但在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小题2】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
【小题3】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36: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拯救
(美)兰斯顿 休斯
当你得到拯救的时候,你会看到一道光,你的心里也会有所感觉。
在我快满13岁的时候,我从罪孽中得到拯救,但并未真正得救。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我的姑母丽德所在教区的教堂组织了一场声势很大的福音布道会。一连几个星期,每天晚上都有讲道、唱诗、祈祷和赞美声。一些顽固不化的“罪人”受到感召后,回到了基督身边,因此,教徒的人数迅猛增加。在布道会行将结束前,他们又专为孩子们开了一个会,为的是“把迷途的羔羊领回羊圈”。几天前,姑母就一直在念叨这件事。那天晚上,我被送到教堂,安顿在前排的忏悔席上,和那些还没有回到耶稣身边的“罪人”们坐在一起。
姑母说:当你得到拯救的时候,你会看到一道光,你的心里也会有所感觉。那是耶稣进入了你的生命,从此以后,上帝将永远和你在一起。她还说,你能在心灵里听见耶稣、看见耶稣,而且能够感觉到耶稣的存在。我相信她的话,因为我听过很多老年人都这样说,我想,他们理应知道这些事。虽然教堂里又热又挤,我还是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候耶稣降临。
传道士用生动的、富有节奏的语言讲道,他描绘着地狱里的可怕情景:到处是呻吟、哀号和凄凉的哭声。他唱了一首歌,歌中说:“九十九只羔羊安安乐乐在羊圈,只有一只流落在外饱受饥寒。”然后他说:“你们不来吗?你们不到耶稣这边来吗?年幼的羔羊们呵,你们难道不来吗?”他向我们坐在忏悔席上的“小罪人”们伸出双臂,小女孩们都哭了,有几个女孩跳起来,立即向耶稣奔去。可是我们大多数人仍然坐在那里。
许许多多老年人围拢过来——满脸乌黑发亮,头上梳着发辫的老太婆们和双手长满老茧和疖瘤的老头子们,他们跪在我们周围,嗡嗡地祈祷起来。后来教堂里唱起了《地狱之火在燃烧,可怜的罪人要得救》的歌。祈祷声和唱歌声震撼了大厅。
我继续等待见到耶稣。
最后,除了我和另一个男孩,所有的年轻人都奔向圣坛,得到了拯救。那男孩是个无赖的儿子,名叫韦斯特利。我们两人被念念有词的女教友和教堂执事们团团围住。教堂里热极了,天色也渐渐晚了。最后韦斯特利悄声对我说:“我在这儿坐腻了,咱们也站起来去得救吧。”于是他站起来,得到了拯救。
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忏悔席上。这时姑母走过来,跪在我的膝下放声哭了,小教堂里的祈祷声和唱歌声像旋风一样在我周围打转。全体会众一齐哭号喊叫为我一个人祷告,而我呢,还是安静地在等候耶稣,我等呀,等呀,但他始终没有来。我很想看见他,可连他的影子也没有,一点也没有!我很希望会发生点什么事,可什么也没有发生。
我听见唱歌声,又听见牧师在说:“你为什么不来?亲爱的孩子,你为什么不到耶稣这边来?耶稣正在等你。他欢迎你。你为什么不来呢?丽德教友呵,这孩子叫什么名字?”
“叫兰斯顿。”姑母抽泣着说。
“兰斯顿,你为什么不来?你为什么不来接受拯救?呵!耶稣!你为什么不来?”
现在天可真的越来越晚了。我一个人把会拖延这么长,感到很难为情,同时我也很纳闷,上帝究竟对韦斯特利怎么想呢?他根本没看见耶稣,可他却洋洋得意地坐在教坛上,摇晃着那穿着灯笼裤的两条腿,咧着嘴直冲我笑。周围还有执事们和年老的女教友跪着祷告。上帝并没有因为韦斯特利亵渎他的圣名,因为他在教堂撒谎而将他击毙。我决定,为了不再麻烦,我最好也撒个谎,就说耶稣已经来临,然后站起来去接受拯救。
于是我站了起来。
当人们看见我站起来时,整个大厅变成了赞美的海洋,欢乐的声浪席卷了全教堂。妇女们蹦呀,跳呀,姑母伸出双手紧紧搂住了我,牧师抓住我的手,把我领到教坛上。
当一切安静下来,只有人们欢喜若狂地祷念“阿门”的声音断断续续打破沉寂时,所有得到新生的羔羊们接受了上帝祝福。那时,欢乐的歌声充满了大厅的各个角落。
那天夜里,我哭了。那是我一生中倒数第二次哭——因为我已经是个12岁的大孩子了。我一个人躺在床上哭呀,哭呀,怎么也止不住。我用被子蒙上头,可姑母还是听见了。她醒来对姑父说,我之所以哭是因为圣灵进入了我的生命,还因为我已经看见了耶稣。其实,我哭的真正原因是我不忍告诉她我说了谎,我欺骗了教堂所有的人;也不忍对她讲我并没有看见耶稣,因此,我不再相信世界上有什么耶稣,因为他从来没有来帮助我。
①罪人:语出《圣经》,基督教认为人类生来就带有洗脱不掉的罪行,称之为原罪,原罪是始祖犯罪所遗留的罪性与恶根。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两项是 (    )(    )
A.“在我快满13岁的时候,我从罪孽中得到拯救,但并未真正得救。”揭示了教堂所谓“拯救”的荒谬,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B.小女孩们哭着奔向耶稣,是因为她们意识到自己是有罪的。
C.“传道士用生动的、富有节奏的语言讲道,他描绘着地狱里的可怕情景:到处是呻吟、哀号和凄凉的哭声。”作者在幽默、俏皮的对比中,不仅剥去了耶稣“光芒”下的温馨,也表现出作者揭露“拯救”仪式荒谬的拳拳真心。
D.“我”最后才看到耶稣,是因为耶稣一开始不愿意拯救“我”。
E. 当我站起来接受拯救时,人们异常高兴,是因为人们由衷地为我得到拯救而高兴。
【小题2】小说取名“拯救”有何含义?
【小题3】小说运用第一人称行文有何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寂静的雪野
[美]杰克·伦敦
梅森只是一个劲儿在队伍前面辛苦赶路。在荫蔽的坡底下,有一片密林,他们的路正从这里穿过。梅森弯下腰系鹿皮靴上松开了的带子。一辆辆雪橇都停了下来,狗全卧在雪里,一声不响。周围安静得出奇,没有一丝风吹动这片结满白霜的树林。林外的严寒和沉寂,冻结了大自然的心脏,敲击着它的颤抖着的嘴唇。只听见空中有一声微微的叹息——其实,他们并没有真正听到这个声音,这不过是一种感觉。接着,那棵大树,在长久的岁月和积雪的重压之下,演出了生命悲剧中的最后一场戏。梅森听见了大树快倒下来的折裂声,正打算跳开,不料他还没有完全站直,树干就已经砸到了他的肩膀。
突然的危险,迅速的死亡——马尔穆特·基德已经见得太多了!松树的针叶还在抖动,他就发出命令,投入行动中。那个印第安女人,既没有昏倒,也没有无益地高声啼哭,她一听到基德的命令,立刻把全身压在一根仓促做成的杠杆一端,来减轻树的压力,一面注意听她丈夫的呻吟。马尔穆特·基德使劲用斧头砍树。钢刃一砍进冻僵的树身,立即发出了清脆的响声,同时,随着斧声,还听得见这位樵夫费劲地“呼呼”喘息。
最后,基德总算把这个不久以前还是个人的可怜东西,放到雪里了。但是比他的伙伴的痛苦更令人难受的,是露丝脸上那种默默无言的悲伤,同她那交织着希望与绝望的问询眼光。在北极地带零下六十五度的气温里,一个人只要在雪里多躺几分钟,就活不了的。他们立刻割下雪橇上的皮带,用皮褥子把不幸的梅森裹好,放在树枝搭成的地铺上面,并且利用那株造成这场灾难的树的树枝,在他面前生起一堆火来。然后,他们在他背后撑起一块帆布,当做一个简单的屏风,把篝火散发出来的热量反射到他身上。
可是,只有遇到过生命危险的人,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梅森给树压得很惨,他的右臂、右腿跟脊背都断了,他的腿从屁股以下全麻木了,内伤大概也很重。只有偶尔的一声呻吟,说明他还活着。
没有希望,也没有办法。无情的黑夜慢慢地过去了。第二天早晨,受伤的人清醒过来了,马尔穆特·基德俯身过去,倾听着他那悄悄的细语:“基德,我算是完啦。最多也拖不了两三天啦。你一定得继续往前走!你必须继续往前走!记着,这是我的老婆,我的孩子——唉,天啊!我只希望是个男孩子!你不能再守在我旁边了——我是个快死的人,我请求你,赶紧上路吧。”
“让我等三天吧,”马尔穆特·基德恳求着。“你也许会好起来,可能会出现想不到的事。”
“不行。”
“只等三天。”
“你必须赶紧走。”
“两天。”
“基德,这是为了我的老婆和我的儿子。你别再说了。”
“那么一天。”
“不行,不行!我一定要你……”
“只等一天。靠着这些干粮,我们会对付过去的,说不定我还会打到一只麇鹿哩。”
“不行……好吧;就是一天,一分钟也不能超过。还有,基德,别……别让我孤零零地在这儿等死。只要一枪,扣一下扳机就行。你懂得的。想想看!想想看!”
“叫露丝过来,我要跟她告别。我要告诉她,叫她想想孩子,不能等到我断气。如果我不跟她说,也许她不肯跟你走。再会,老伙计,再会。”
基德利用附近的松树,很快地干着活。他把那些狗分别套在两乘雪橇前面,把所有的东西都装上去,只留下梅森身上的皮褥子。
露丝顺从地接受了她丈夫的遗嘱。可怜的女人,她受的服从教育太深了。基德领着她走到第一乘雪橇跟前,帮她套上雪鞋。她盲目地、本能地握着雪橇舵杆和狗鞭,吆喝一声,就赶狗上路了。于是基德回到已经昏迷过去的梅森身边。后来,等到早已看不见露丝的影子了,他还蹲在火堆旁边,等待着,祷告着。在铁青的天空下,这一片凛冽的白色的寂静,显得那么冷酷无情。
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可是梅森仍旧没有死。到了正午,太阳在南方地平线下,连边也不露,只把一片火红的光照在天空里,表示了一下意思,就很快地收敛了。马尔穆特·基德突然惊醒了,拖着脚步走到他的伙伴旁边,无奈而又悲伤。随后马尔穆特·基德鞭打得那些狗疯狂地奔腾起来,在雪野上飞驰而去。
(万紫 雨宁译,有删改)
【小题1】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概括马尔穆特·基德的形象特点。
【小题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描写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幸存者
【美国】 休·B·卡夫
(1)熬到第三个饥饿的夜晚,诺尼把眼睛钉在那条狗上面。在这座漂流的冰岛上,除了高耸的冰山之外,没有任何的血肉,就剩他们两个了。 
(2)在那次撞击中,诺尼失去了他的雪橇、食物、皮衣、甚至他的尖刀。他只救起了心爱的猎犬--尼奴克。如今,一人一狗被困在冰岛上,维持着一定的距离,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对方。 
(3)诺尼以往对尼奴克的宠爱是绝对真实的,真实得如同此刻的饥饿、夜晚的蚀寒以及那只受伤的脚上咬啮着的痛苦。然而家乡的人在荒年不也屠杀他们的狗来果腹吗?不是吗?他们甚至想都不想一下就做了。 
(4)他告诉自己,当饥饿到了尽头一定得要觅食,“我们二者之中注定要有一个被对方残杀,”诺尼想,“所以……” 
(5)他无法徒手扑杀那只狗。尼奴克凶悍有力远胜于他。此刻,他急需要一件武器。脱下手套,他把腿上的绷带拆下来。几个星期前,他伤了自己的腿,而用一些绳索和三片铁板绑成了绷带。他跪在地上,把一片铁板插入冰地的细缝里,并且使劲地用另一片铁在上面摩擦。 
(6)尼奴克聚精地看着他。诺尼仿佛感觉到那炯炯的眼神,并发出愈发炽烈的光芒。他继续工作,并且企图使自己忘记它的目的。那片铁板现在已经有一面的刃了,并且愈磨愈锋利,太阳升起时他刚好完成了工作。 
(7)诺尼将那把新磨的尖刀从冰地拔出来,用拇指抚拭着刀刃。太阳的光芒,从刀面反射过来,几乎使他一时眼花目眩。 
(8)诺尼把自己完全变得残酷起来。
(9)“这里,尼奴克!”他轻轻地叫着。狗疑惑地看着他。
(10)“过来,快!”诺尼唤着。尼奴克走近了一点。诺尼在它的眼神中看到恐惧。从它沉滞的喘息和蹒跚、笨重的脚步可以得知它的饥饿和痛楚。他的内心开始哭泣了。他痛恨自己,但又不得不狠下心来。 
(11)尼奴克越来越近了,保持着它的警戒。诺尼感到喉间一股浓重的呼吸,他看出它那二只眼睛好似两股痛苦哀怨的井泉。 
(12)现在,就是现在!快攻击它! 
(13)诺尼跪倒在地上的身体因一阵激烈的哽咽而颤抖着。他唾骂着那把尖刀,把它疯狂地往远处掷去。他空着双手,颠踬地向狗爬去,终于倒在雪地里。 
(14)狗发出凶狞的咆哮,环绕着他的身体走动。 诺尼现在充满了恐惧。
(15)掷出那把刀子以后,他变成毫无防备。诺尼现在虚弱得毫无反抗的力气。他的性命就好像悬在尼奴克面前的一块肉,而它的眼中充满饥饿的眼神。 
(16)狗绕着他徘徊,并且开始从后面匍匐前进。诺尼听到那饥饿的喉头发出咕噜咕噜的唾液声音。
(17)他闭上眼睛,祈求着这次的攻击不要太痛苦,他感觉到它的爪子踏上他的腿,尼奴克温热的喘息逼近他的颈子,一股强烈的气流聚集在他的喉头。
(18)然后,他感觉到一条热热的舌头轻轻地舔着他。 
(19)诺尼睁开眼睛,怀疑地注视着它。他伸出一只手臂把狗和自己紧紧地抱在一起,悲伤地开始呜呜哭泣——
(20)一小时之后,一架飞机从南方起飞,上面一位年轻的驾驶员沿着海岸巡逻,他往下注视着那片漂流的浮水,在冰山的正上方盘旋,此时他看到一道刺眼的闪光。
(21)那是阳光在某件物体上反射起来的光芒。他的好奇心渐渐升起,他降低了高度,沿着冰山盘旋。此时,他发现在冰山的阴影之中一堆黑色的影子,从形状上看起似乎是人类。仿佛那影子之中还分成两个。 
(22)他把飞机降落在水边,开始巡查,发现了那两个影子,一个人和一条狗。那个男孩已经昏迷不醒,但确信还活着,那只狗呜呜地在一旁哀鸣,已经虚弱得不能移动了。 
(23)至于那道引起驾驶员注意的光芒,就是那把磨得雪亮的尖刀。它挺直地插在不远的雪地上,在风中微微地颤抖着……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孤绝的氛围,表现了诺尼的绝望的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人想杀狗,狗想吃人的情节打伏笔。
B.“诺尼以往对尼奴克的爱绝对是真实的,真实的如同此刻的饥饿、夜晚的寒冷以及那只受伤的脚上咬啮的痛苦”,将人性置于生存与情感的挣扎之中。
C.诺尼将刀扔向远处,但随后又陷入生存的恐惧和绝望之中。后来尼奴克用热舌头的舔舐化解了彼此因生存的压迫而存在的敌意,这一幕温暖而感人。
D.尼奴克作为一只狗在孤绝的境遇下并末对诺尼不利,这让诺尼既感到温暖,又感到差愧,也反衬了人意志的不堅定和人性中的恶,表现了小说主题。
【小题2】小说在情节设计上有何巧妙之处?
【小题3】小说以“幸存者”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埃伦来看望她的弟弟,安东尼正在看晚报。

“他全告诉我啦!”安东尼说着,打个呵欠。“我告诉他,我在银行的存款全都听他支配,可他却开始贬责金钱,说什么有了钱也不管用。还说什么十个百万富翁加在一起也不能把社会规律动上一码远。”

“哦,安东尼,”埃伦姑妈叹息说,“我希望你别把金钱看得太重了。涉及到真情实感,财富就算不了一回事。爱情才是万能的。要是他早一点开口就好啦!她不可能拒绝我们的理查德,只是我怕现在太迟了。他没有机会向她表白。你的全部钱财都不能给儿子带来幸福。”

第二天傍晚八点钟,埃伦姑妈拿出一枚古雅的金戒指,交给理查德。

“今晚戴上吧,孩子!”她央求说。“这戒指是你母亲托付给我的。她说,这戒指能给情人带来好运,嘱咐我当你找到意中人时,就把它交给你。”

小罗克韦尔郑重其事地接过戒指,按照男人的习惯,把它放进坎肩兜里,然后打电话叫马车。  

八点三十二分,他在火车站杂乱的人群中接到了兰特里小姐。

“我们别让妈妈和别人等久了。”她说。

“去沃拉克剧院,越快越好!”理查德按她的意愿吩咐车夫。

他们旋风般地从第四十二街向百老汇街驶去,到第三十四街时,理查德却突然推开车窗隔板,叫车夫停下。

“我掉了一枚戒指,”他下车时抱歉似地说,“是我母亲的遗物,我悔不该把它丢了。我耽误不了一分钟的,我明白它掉在哪里的。”

不到一分钟,他带着戒指回到了马车里。

但就在那一分钟里,一辆城区街车停在了马车的正前方,马车试图往左拐,又被一辆邮车挡住了。马车夫朝右试了试,又不得不退回来,避过一辆莫名其妙地出现在那儿的搬运家具的马车。他想后退,也不行,只得丢下僵绳,尽职地咒骂起来。

“为什么不赶路啊?”兰特里小姐心烦意乱地问。“我们要赶不上啦。”

理查德起身站在马车里,望了望四周,看见周围大片地段给各式各样的车挤得水泄不通。而且在这几条街上还有车辆正飞速驶来。曼哈顿的全部车辆似乎都挤压在这儿了。

“实在对不起,”理查德重新坐下时说,“看样子我们给堵死了。一小时之内,这场混乱不可能松动,都是我的错……”

“让我瞧瞧戒指吧!”兰特里小姐说。“既然无法可想,我也不在乎了。其实,我觉得看戏也无聊。”

那天晚上十一点钟,有人轻敲安东尼·罗克韦尔的房门。

“进来,”安东尼叫道,他穿着一件红睡衣,正在读海盗惊险小说。

走进来的是埃伦姑妈。  

“他们订婚了,安东尼。”她平静地说。“她答应嫁给我们的理查德。”  

“哦,安东尼弟弟,别再吹金钱万能了。一件表示真诚爱情的信物——戒指象征着海枯石烂心不变、金钱买不到的一往深情,这才是我们的理查德获得幸福的根由。”

“好呵,”老安东尼说,“我真高兴。我对他说过,我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只要……”

“可是,安东尼弟弟,在这件事上,你的金钱起了什么作用呢?”

“姐姐,”安东尼说,“我的海盗正处于万分危急的关头……让我继续把这章读完。”

第二天,有个自称凯利的人来找安东尼,立刻在书房受到接见。

“唔,”安东尼说,伸手去拿支票簿,“这一锅肥皂熬得不坏。瞧瞧,你已经支了五千美元现款。”

“我自己还垫了三百块哩,”凯利说。“预算不得不超出一点,邮车和马车大多付五美元,但卡车和双马马车提高到十美元。汽车司机要十美元,载满货的二十美元。表演得真精彩啊,罗克韦尔先生?根本没有排练过呀!伙计们准时赶到现场,一秒钟也不差。整整两个小时堵得水泄不通。”

“给你一千三百美元,凯利,”安东尼说着,撕下一张支票。“一千美元是你的报酬,还你三百美元。你不至于看不起金钱吧,凯利?”

(取材于欧亨利《财神与爱神》)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理查德的金钱观和他父亲的大相径庭,而和其姑妈的却惊人相同,但是理查德受到“爱神”眷顾却还是得力于“财神”的暗中相助,颇耐人寻味。
B.埃伦在适当的时候,按照理查德身前托付,将金戒指交给他,从而用人间真情帮助理查德成就了他的爱情梦想,也彰显了她诚信重诺的品质。
C.该篇小说构思奇特,先是理查德在爱情追求上似乎“山穷水尽”,而后峰回路转,赢得兰特里的芳心,成就这一“奇迹”的竟是一场意外的堵车。
D.理查德说“十个百万富翁加在一起也不能把社会规律动上一码远”,但安东尼场外运作,似乎改变了“社会规律”,这启发读者对金钱作用进行深层而真切思考。
E.小说借助对安东尼、埃伦和理查德等人物性格的刻画,表现了即使在拜金主义思潮风行的社会里,要想赢得美好爱情,也只能用即使金钱也买不到的真情。
【小题2】小说中的“安东尼”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埃伦”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
【小题4】这篇小说题为“财神与爱神”,可能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