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规则是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若有风筝线被割断,那些孩子就拼命地追逐那个随风飘移的风筝。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我的助手——兼仆人与朋友——是哈桑。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距比赛还有四天,爸爸对我说:“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比赛!”爸爸随口一说,却在我脑袋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好办法!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

街上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哈桑和我走出大门,雪花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照得我睁不开眼。街上,风筝斗士们在做最后的准备。街道传来欢声笑语,各处屋顶挤满了看客。我朝自家的屋顶看去,爸爸挥挥手,我不知道他究竟是跟我还是跟哈桑打招呼。

“我们得开始了。”哈桑说。

突然间我想放弃。爸爸在屋顶上看着我,他的眼光像太阳那样热得令人发烫。

“我有点不想放风筝了。”我说。

“今天是个好日子。”哈桑说。

我试图让眼光离开我们家的屋顶。哈桑上前一步,低声说了一句让我有些吃惊的话:“记住,阿米尔少爷,没有鬼怪,只是个好日子。”哈桑一眼看穿我。

“没有鬼怪。”我低声说。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觉得好些了。

不到一分钟,我的风筝扶摇直上。一个钟头后,空中已经挂着至少四十只风筝,这些风筝如同纸制的鲨鱼,巡游搜猎食物。寒冷的微风吹过我的头发。哈桑在我身旁,他的手掌被线割得鲜血淋漓。第一批被挫败的风筝断了线,像流星那样划过天空,拖着闪亮的尾巴,散落在附近的街区,给追风筝的人带来奖赏。

我偷眼看向爸爸,寻思他眼下在想些什么。风筝纷纷坠下,而我的仍在翱翔。我双眼不时瞟向爸爸,紧紧盯着他的羊毛衫。

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太阳躲在它们后面,影子开始拉长。只剩下六只风筝了,我的是其中之一。我双腿发痛,脖子僵硬。但看到风筝一只只掉落,心里的希望一点点增大。

一只蓝风筝在过去那个钟头里大开杀戒。现在,只剩下我的红风筝和那只蓝风筝了。局势紧张得如同我流血的手拉着的线。人们纷纷顿足尖叫:“干掉它!干掉它!”爸爸会不会也在欢呼呢?但我所能听到的是脑袋里血液奔流的声音。

一阵风拉升了我的风筝,我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干掉它!干掉它!”的欢呼声越来越响,仿佛罗马人对着斗士高喊“杀啊!杀啊!”。

“快赢了,阿米尔少爷!”哈桑兴奋得直喘气。那一刻来临了,我合上双眼,松开拉线的手。寒风将风筝拉高,线又在我手指上割开一个创口,接着……

不用听人群欢呼,我也知道我赢了!我看到爸爸站在屋顶边缘,双拳挥舞,高声欢呼。我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刻。

“安拉保佑,我们等会儿再庆祝吧。现在,我要去帮你追那只蓝风筝。”哈桑撒腿就跑。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

他踢起阵阵雪花,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他突然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

我收回风筝后,寻找每条通道,都没有哈桑的踪迹。我正在担心时,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声响,这是一条僻静的死胡同。只见哈桑站在末端,拳头紧握,双腿微微张开。在他身后,摆着那只蓝风筝。那是我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

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挡住了哈桑的去路。我觉得自己无法呼吸。他们逼近哈桑。

“把风筝给我!”其中一个挥舞着拳头。

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

“你这个白痴!把风筝给我们。”

哈桑弯腰捡起一块石头。他们一愣,退后一步。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

哈桑高举那只抓着石头的手。

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但我没有,我浑身麻木。

他们动手了,哈桑扔出石块,击中了其中一个的额头。他们一拥而上……

有种温热的东西从我的眼角流淌下来。我眨眨眼,看见自己依旧咬着拳头,咬得很紧,从指节间渗出血来。我回到一个空无一人的市场,斜倚在一家小店铺紧闭的门前。

十五分钟后,哈桑回来了,手里拿着那只蓝风筝。

“你到哪里去了?我在找你。”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

(选自《追风筝的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真实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阿富汗斗风筝比赛的传统风俗,充满异域风情,表现了阿富汗人民的勇敢和鲁莽好斗。
B.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情节的高潮是哈桑保护追回的风筝,高潮部分不仅照应标题,而且突出了“我”与哈桑的不同性格特征。
C.小说的环境描写非常典型,比如,第三段“街上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对哈桑形象的刻画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比如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有力地揭示了哈桑的忠诚品格。
【小题2】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我”的心理在不断地变化。请结合情节简要概括“我”赢得比赛后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试从风筝对“我”、对哈桑的意义这一角度探究文本中“风筝”的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2 07:02: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零用钱

(美)威尔

当潜在的雇主翻看他的简历时,乔·巴斯托恩坐在那里,尽可能让自己的双腿不要发颤。他知道那些记录对他不利,但他在心里默默祈祷,别让那些缺点被读到,毕竟是圣诞节了。

威斯科特先生停下来,抬起头问道:“巴斯托恩先生,这里说你曾经因为盗窃被判入狱,是吗?”

乔感到喉咙干涩、胃部收缩,他知道接下去是什么结果,他无力地说:“是的,但是……有环境因素——”

“总是有环境因素的,巴斯托恩先生,然而——”又来了……

“——我们是家庭生意,不需要增加人手了,我希望你好运,早日找到工作。这年头,大家都不容易。”

“我知道。”乔说完,站起来握了握威斯科特先生伸出的手。威斯科特先生送乔到门口,好像怕他顺手偷走东西似的。

乔咬着嘴唇,不知道怎样跟阿贝说,他没能为她买一份圣诞礼物,因为没人愿意雇用他,或者跟她说两年前他在上班的地方偷100美元是为了圣诞节能取暖,说这些都没有什么意义。阿贝只知道爸爸今年圣诞节没有给她买礼物。

走到威斯科特的店门口,乔想再努力一下。他对挡在门口的威斯科特说:“求求你了,今天是圣诞节,我有一个8岁的女儿……”

“很抱歉,巴斯托恩先生。”威斯科特挥了挥手,打断了他的话,“你应该知道,没有人会信一个小偷说的话。”

乔看了看四周,威斯科特刚才实际上说得很大声。还好,周围只有两个人,一个穿着大衣的人轻快地走过,还有一个老乞丐从街道对面的公园走过来。

乔大声说:“你说得对,但我这回改正还不行吗?”可是,威斯科特不再理他。

雪开始下了,乔拉起他的衣领,把手插进衣袋里,走过街道对面,跟那老乞丐擦肩而过时,对那老乞丐微笑了一下。

老乞丐也回了一个微笑,问道:“你可以给我一点零钱吗?我要买一杯热咖啡暖暖我这把老骨头。”

乔在他的口袋里摸索了一会儿,他的左手没有摸到什么东西,但他的右手抓出了两个两角五分的硬币、两个一角的硬币和五个五分的硬币、五个一分的硬币。

乔把哪些硬币放入老乞丐摊开的双手中,笑着说:“你运气好,我想这么多应该够了。

祝你圣诞快乐!”

那老乞丐说:“年轻人,我也祝你圣诞快乐!”

那老乞丐走到对面,进了威斯科特先生的店,乔把手放回口袋里,继续向前走。那个刚才穿大衣走过的人正在人行道边跟一个老妇人说话。乔看向人行道,看到了一个钱包。乔把它捡起来,发现里面有几张信用卡和几百美元现金。他的祈祷灵验了,他可以用这些钱给阿贝买辆单车,一个玩具屋子,甚至他可以用这些钱去旅社开个房,让阿贝不用到监狱附近去看他。或许珍尼斯也跟他们在一起,再一次全家人一起过圣诞节。

不行。如果阿贝知道这钱是捡到的她会怎么想?乔猜得出钱包是谁的,他看看那个穿大衣的人,又看看钱包。在一张信用卡的旁边有一张证件,乔从上面的相片确认了钱包是那个穿大衣的人的。

乔偷过钱,那时是急了,但他本身不坏。

那个穿大衣的人跟那老妇人说了再见,又开始往前走了,脚步还是那么轻快。

乔慢跑赶上去,喊道:“先生,打扰一下。我想你掉了钱包了。”

那人停下来,转过身,眼睛睁大了,说:“啊,是,那是我的钱包。”他接过钱包,立即清点里面的东西。

乔没有等他点完就走了。他转向马洛大街。向监狱附近走去。突然,他看到珍尼斯带着阿贝走过来,阿贝一看到他就伸开双臂向他跑来。

乔抱着她,笑着,眼睛却湿了,他说:“圣诞快乐,孩子,我很抱歉,没有为你买什么礼物。”

阿贝笑得很开心,她撒娇似的说:“哦,爸爸,别那样想。妈妈说来带你回家,我非常高兴。”

乔愧疚地看向珍尼斯,想确认阿贝说的是不是真的。珍尼斯说:“乔,是你回家的时候了。”两行热泪从乔的眼里流下来。

乔的室友迈克拿着个无绳电话跑过来,喊道:“乔,你的电话,是一个叫威斯科特的人打来的。”

乔对电话里说了一声“喂?”

“如果你愿意,明天来上班吧。”威斯科特先生在电话里说。

“我愿意。我可以问一下吗,是什么使你改变主意的?”乔的胸中涌起了一股暖流。

“是我跟我爸爸喝的那杯咖啡。”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还好,周围只有两个人,一个穿着大衣的人轻快地走过,还有一个老乞丐从街道对面的公园走过来。”这里表现了乔紧张不安,怕被别人听到他来找工作的事。
B.“乔没有等他点完就走了。他转向马洛大街,向监狱附近走去。”这写出了乔把钱包还给失主时并不要求回报的心理。
C.从小说,我们可以看出,威斯科特先生为了试探乔,特意设置了穿大衣的人丢钱包和父亲扮演的老乞丐乞讨零钱这两个情景。
D.作者以“‘是我跟我爸爸喝的那杯咖啡’”结束全文,出乎乔的意料,也出乎我们的意料,从而使整个故事的情节显得跌宕起伏,令人回味无穷。
E.读了这篇小说后,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人不管以前做错了什么,只要存有一颗善良的心,就会有好报,这是这篇小说揭示的唯一的主题。
【小题2】在小说的开端部分,乔的处境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小说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3】文中的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这篇小说从乔找工作写起,到他找到工作结束,那么小说的题目可以由“零用钱”改换成“求职”吗?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上,医学家们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同样是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每隔一段时间,那群体都要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假如木板不是牢牢钉住,那么,看到他们一块儿筑起各式各样的巢穴,就不用感到吃惊了。

用这种话来描绘人类是可以的。在他们最强制性的社会行为中,人类的确很像远远看去的蚁群。不过,如果把话反过来讲,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违反科学。

不过,让一个旁观者不这样看是很难的。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节选自《作为生物的社会》)

【小题1】不属于划线句子中“这种话”所指代内容的一项是
A.医学家们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
B.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
C.假如木板不是牢牢钉住,那么,看到他们一块儿筑起各式各样的巢穴,就不用感到吃惊了。
D.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
【小题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作者以高空作为观察点,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把人类生活小型化,形象地表明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不同。
B.描述昆虫行为的书籍的作者会从“有异于人的”方面来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认为昆虫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完全是非人性的、非世俗的。
C.作者用幽默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明确的观点: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相比照的。
D.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在作者看来,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早上,孩子朝门内张望,他正熟睡着。风刮得正猛,那些漂网渔船不会出海了,所以孩子睡了个懒觉,跟每天早上一样,起身后就到老人的窝棚来。孩子看见老人在喘气,跟着看见老人的那双手,就哭起来了。他悄没声儿地走出来,去拿点咖啡,一路上边走边哭。   
许多渔夫围着那条小船,看着绑在船旁的东西,有一名渔夫卷起了裤腿站在水里,用一根钓索在量那死鱼的残骸。   
孩子并不走下岸去。他刚才去过了,其中有个渔夫正在替他看管这条小船。   
“他怎么啦?"一名渔夫大声叫道。   
“在睡觉,"孩子喊着说。他不在乎人家看见他在哭。"谁都别去打扰他。”   
“它从鼻子到尾巴有十八英尺长,"那量鱼的渔夫叫道。   
“我相信,”孩子说。   
他走进露台饭店,去要一罐咖啡。   
“要烫,多加些牛奶和糖在里头。”   
“还要什么?”   
“不要了。过后我再看他想吃些什么。”   
“多大的鱼呀,"饭店老板说。"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鱼。你昨天捉到的那两条也满不错。”   
“我的鱼,见鬼去,"孩子说,又哭起来了。   
“你想喝点什么吗?"老板问。   
“不要,”孩子说。“叫他们别去打扰圣地亚哥。我就回来。”   
“跟他说我多么难过。”   
“谢谢,”孩子说。   
孩子拿着那罐热咖啡直走到老人的窝棚,在他身边坐下,等他醒来。有一回眼看他快醒过来了。可是他又沉睡过去,孩子就跨过大路去借些木柴来热咖啡。   
老人终于醒了。   
“别坐起来,”孩子说。"把这个喝了。"他倒了些咖啡在一只玻璃杯里。   
老人把它接过去喝了。   
“它们把我打败了,马诺林,"他说。"它们确实把我打败了。”   
“它没有打败你。那条鱼可没有。”   
“对。真个的。是后来才吃败仗的。”   
“佩德里科在看守小船和打鱼的家什。你打算把那鱼头怎么着?”   
“让佩德里科把它切碎了,放在捕鱼机里使用。”   
“那张长嘴呢?”   
“你要你就拿去。”   
“我要,”孩子说。"现在我们得来商量一下别的事情。”   
“他们来找过我吗?”   
“当然啦。派出了海岸警卫队和飞机。”   
“海洋非常大,小船很小,不容易看见,”老人说。他感到多么愉快,可以对一个人说话,不再只是自言自语,对着海说话了。"我很想念你,"他说。"你们捉到了什么?”   
“头一天一条。第二天一条,第三天两条。”   
“好极了。”   
“现在我们又可以一起钓鱼了。”   
“不。我运气不好。我再不会交好运了。”   
“去它的好运,”孩子说。"我会带来好运的。”   
“你家里人会怎么说呢?”   
“我不在乎。我昨天逮住了两条。不过我们现在要一起钓鱼,因为我还有好多东西需要学。”   
“我们得弄一支能扎死鱼的好长矛,经常放在船上。你可以用一辆旧福特牌汽车上的钢板做矛头。我们可以拿到瓜纳巴科亚①去磨。应该把它磨得很锋利,不要回火锻造,免得它会断裂。我的刀子断了。”   
“我去弄把刀子来,把钢板也磨磨快。这大风要刮多少天?”   
“也许三天。也许还不止。”   
“我要把什么都安排好,”孩子说。"你把你的手养好,老大爷。”   
“我知道怎样保养它们的。夜里,我吐出了一些奇怪的东西,感到胸膛里有什么东西碎了。”   
“把这个也养养好,”孩子说。"躺下吧,老大爷,我去给你拿干净衬衫来。还带点吃的来。”   
“我不在这儿的时候的报纸,你也随便带一份来,"老人说。
“你得赶快好起来,因为我还有好多东西要学,你可以把什么都教给我。你吃了多少苦?”
“可不少啊,”老人说。
“我去把吃的东西和报纸拿来,”孩子说。"好好休息吧,老大爷。我到药房去给你的手弄点药来。”
“别忘了跟佩德里科说那鱼头给他了。”
“不会。我记得。”
孩子出了门,顺着那磨损的珊瑚石路走去,他又在哭了。
那天下午,露台饭店来了一群旅游者,有个女人朝下面的海水望去,看见在一些空气酒听和死梭子鱼之间,有一条又粗又长的白色脊骨,一端有条巨大的尾巴,当东风在港外不断地掀起大浪的时候,这尾巴随着潮水晃来晃去。
“那是什么?"她问一名侍者,指着那条大鱼的长长的脊骨,它如今仅仅是垃圾,只等潮水来把它带走了。
“Tiburon,"侍者说,"Eshark。"他打算解释这事情的经过。
“我不知道鲨鱼有这样漂亮的尾巴,形状这样美观。”
“我也不知道,"她的男伴说。
在大路另一头老人的窝棚里,他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躺着,孩子坐在他身边,守着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注:①西班牙语:鲨鱼。
②这是侍者用英语讲"鲨鱼"(shark)时读别的发音,前面多了一个元音。
③他想说这是被鲨鱼残杀的大马林鱼的残骸,但说到这里,对方就错以为这是鲨鱼的骨骼了。
《老人与海》梗概: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条鱼硕大无比,老渔夫在与它搏斗三天两夜后才将他杀死。归程中,老渔夫的帆船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回港时,那条大马林鱼只剩下了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一名渔夫用钓索量死鱼残骸的情节,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人们对老人行为的惊叹与赞美。
B.老人说要把鱼头给佩德里科,说明老人除了具有凶猛、强悍的品格,还有善良、敦厚之美。
C.全文多用对话的方式来叙说故事,语言简洁,明快,显示出海明威小说电报体的独特风格。
D.小说结尾写老人梦见了狮子,这具有鲜明而深刻的寓意,能引发读者的无尽想象。
【小题2】孩子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结尾写露台饭店来的旅游者与侍者的对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

(美)马克·吐温

这里从前有过一个叫吉姆·斯迈雷的。只要能找到一个人愿打赌,他就陪同,碰上什么就赌什么,且十有八九是他赢。

他有一只小斗狗,光看外表你准以为它一钱不值,就配在那儿拴着,一副贼溜溜的样子,老想偷点什么似的。可是,一旦在它身上下了注,它转眼就像变成另外一条狗:它的下巴颏往前伸着,就像火轮船的前甲板,下槽牙都露了出来,像煤火一样放光。斯迈雷老是靠这条狗赢钱,直到在一条没有后腿的狗身上碰了钉子。

那一次,两条狗斗了好一阵子,两边的钱都押完了,斯迈雷的那条狗上去照着咬惯了的地方下嘴的时候,就知道自个儿上当了,它让人骗惨了。它朝斯迈雷瞧了一眼,好像是说它伤透了心,这都是斯迈雷的错,怎么弄了一条没有后腿的狗来让它咬呢,斗狗时它本来靠的就是咬后腿嘛。

有一天,斯迈雷逮着一只跳蛙带回家去,说是要好好训一训。果不其然,他把跳蛙训出来了。只要他从后头点跳蛙一下,那跳蛙就会像翻煎饼一样在空中打个转,然后稳稳当当地脚朝下落地。我就瞧见过他把丹尼尔·韦伯斯特放在这儿的地板上——那跳蛙叫丹尼尔·韦伯斯特——大喊一声:“苍蝇,丹尼尔,苍蝇!”跳蛙就噌噌地照直跳起来,快得让你来不及眨眼,把那边柜台上的一只苍蝇吞了下去,然后像一摊泥“啪嗒”落在地上,拿后腿抓耳挠腮,没事人似的。

斯迈雷拿一个小笼子装着那只跳蛙,时不时地带着它逛大街,设赌局。有一天,一个汉子——他是个外乡人——到屯子里来,正碰上斯迈雷提着跳蛙笼子,就问:

“你那笼子里头装的是什么呀?”

斯迈雷冷着个脸说:“它是一只跳蛙。”

那汉子拿过笼子,转过来转过去,细细地瞅,说:“嗯,原来是个跳蛙,它有什么特别的呀?”

“噢,”斯迈雷不紧不慢地说,“它就有一件看家的本事,它比这卡县地界里的任何一只跳蛙蹦得都高。”

那汉子拿过笼子,又仔仔细细地看了好半天,才还给斯迈雷,慢慢吞吞地说:“是吗?我没瞧出来这跳蛙比别的跳蛙能好到哪儿去。”

斯迈雷说:“别管你怎么看,我心里有数,我赌四十块钱,敢说这跳蛙比卡县随便哪一只跳蛙都蹦得高。”

那汉子琢磨了一会儿,有点儿作难:“呃,这儿我人生地不熟的,也没带着跳蛙,要是我有一只跳蛙,准跟你赌。”

这时候斯迈雷说:“好办,好办,只要你替我把这笼子拿一小会儿,我就去给你逮一只来。”

斯迈雷离开后,这汉子坐在那儿想来想去,想了好一会儿,然后从笼子里头把跳蛙拿出来,扒开它的嘴,自己掏出一把小勺来,给跳蛙灌了一肚子火枪的铁砂子,一直灌到齐了跳蛙的下巴颏,然后把跳蛙放到地上。斯迈雷呢,他上洼地的烂泥里头把跳蛙抓回来,交给那汉子说:

“行了,你要是准备好了,就把它跟丹尼尔并排摆着,把他的前腿跟丹尼尔的放齐了,我喊个号。”然后斯迈雷就喊:“一——二——三——蹦!”他和那汉子从后边点那两只跳蛙。那只新来的跳蛙蹦得特有劲儿,可是丹尼尔喘了一口粗气,光耸肩膀——就这样——像法国人似的。它动不了,跟生了根一样,连挪挪地方都办不到,就像抛了锚。斯迈雷说什么也想不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那汉子拿起钱就走,临出门了,他还拿大拇指从肩膀上头指指丹尼尔,慢慢吞吞地说:“我也没瞧出来这跳蛙比别的跳蛙好到哪儿去嘛。”

斯迈雷呢,他站在那儿抓耳挠腮,低着头把丹尼尔端详了好一会儿,最后他揪着丹尼尔脖子上的皮,把跳蛙掂起来,跳蛙头朝下,喷出满满两大把铁砂子来。这时候斯迈雷才明白过来,他气得发疯,放下跳蛙就去追那汉子,可再也追不上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从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对小斗狗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表现了小斗狗的狡诈、凶恶、对主人服服帖帖等特点。
B.吉姆·斯迈雷只要能找到一个人愿打赌,他就陪同,而且碰上什么就赌什么,且十有八九是他赢,说明他虽嗜赌但是智力超出常人。
C.“只要他从后头点跳蛙一下,那跳蛙就会像翻煎饼一样在空中打个转,然后稳稳当当地脚朝下落地”,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体现了跳蛙的灵敏矫捷。
D.小说塑造了众多形象,既有吉姆·斯迈雷和汉子这样的人物形象,也有小斗狗和跳蛙这样的动物形象,在幽默诙谐中表现出严肃的主题。
【小题2】这篇小说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什么突出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