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小公务员的死

契诃夫

在一个挺好的傍晚,有一个同样挺好的小公务员,名叫伊凡·德密特里奇·切尔维亚科夫,坐在正厅第二排,用望远镜看戏——《歌纳维勒的钟》。他定睛瞧着,觉得幸福极了。可是忽然间——在小说里,人常常遇见这个:可是忽然间。作家是对的,生活里充满多少叫人惊奇的事啊!可是忽然间,他的脸皱起来,他的眼睛没有了光,他的呼吸止住了……他从眼睛上摘掉望远镜,弯下腰去,于是……“啊嚏!”诸君看得明白,他打喷嚏了。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什么地方,打喷嚏总归是无可责难的。乡下人固然打喷嚏,警官也一样打喷嚏,就连枢密顾问官有时也要打喷嚏。大家都打喷嚏,切尔维亚科夫一点也不慌,他拿手绢擦了擦脸,而且照有礼貌的人那样,往四下里看一看他的喷嚏究竟搅扰了别人没有。可是这一看,他却慌起来了。他看见坐在他前面正厅第二排的一位老先生正在拿手套小心地擦自己的秃顶和脖子,而且在自言自语地嘟哝着。切尔维亚科夫认出来那位老先生是卜里斯哈洛夫,在交通部任职的一位退伍的将军。

“我把唾沫星子喷在他身上了,”切尔维亚科夫想,“他不是我们的衙门的官,不过那也还是叫人不过意。我得道个歉才对。”

切尔维亚科夫咳了一声,把整个身子向前探出去,凑着将军的耳根小声说话。

“对不起,大人,我的唾沫星子溅在您身上了……一不小心……”

“不要紧,不要紧。”

“看在上帝的面上,原谅我,我……我不是故意要这样。”

“哦,请不必再说,坐好!让我听!”

切尔维亚科夫窘了,他傻头傻脑地微笑,又定睛看着

舞台。他看啊看的,可是不再觉得幸福了。他开始给不安困住了。在休息时间,他走到卜里斯哈洛夫跟前,在他身旁走着,压下自己的羞怯,喃喃地说:

“我的唾沫星子喷在您身上了,大人,原谅我……您明白……我原本无意……”

“唉,够啦……我已经忘了,你却说个没完!”将军说,不耐烦地撇他的下嘴唇。

“他已经忘了,可是他的眼睛里有一道凶光啊,”切尔维亚科夫暗想,怀疑地瞧着将军。“而且他不愿意多说,我应当对他解释一番才对……说明我真无意……说明打喷嚏是自然的法则,要不然他就会认为我有意唾他了。现在他固然不这么想,往后他一定会这么想!”

一回到家,切尔维亚科夫就把自己的失态告诉他妻子。他奇怪他妻子对这件不幸的事竟看得全不在意;她先是有点惊吓,可是等到明白了卜里斯哈洛夫是在别的部里任职,她就放心了。

切尔维亚科夫这么想着,走回家去;他没给将军写信,他想了又想,写不成那封信。他只好第二天亲自去解释。

“昨天我斗胆冒犯大人,”他喃喃地说,这时将军抬起问询的眼睛来望着他,“那不是如您所说的那样开您的玩笑。我来赔罪,因为我在打喷嚏的时候喷了您一身唾沫星子……我做梦也没想到过拿您开玩笑。我哪儿敢拿您开玩笑?要是我们沾染了开玩笑的习气,那就会失去对别人的尊敬心,那就会……”

“滚出去!”将军叫道,脸色忽然变紫,周身打抖。

“什么?”切尔维亚科夫低声问道,害怕得周身麻木。

“滚出去!”将军又说一遍,顿脚。

切尔维亚科夫的胃好像翻了个身。他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蹒蹒跚跚走到门口,出去,上了大街,一路摇摇晃晃地走着……他身不由己地到了家,也没脱掉制服,就往沙发上一躺,死了。

【小题1】第1节中描写切尔维亚科夫看戏时“凝神注目,飘然欲仙”,对下文有什么作用?
【小题2】小说详细描写了切尔维亚科夫打喷嚏的情况,其作用是什么?(不超过10个字)
【小题3】画线句子是作者发表的一段议论,其用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叙述中插入这段议论,作者是借题发挥,表明生活本身就有不少意外事情。
B.叙述中插入这段议论,只是作者的随意生发之笔,没有什么深义。
C.叙述中插入议论,作者的目的是画龙点睛,点明切尔维亚科夫悲剧的意义。
D.叙述中插入这段议论,是作者有的放矢,以此表达对切尔维亚科夫悲剧的见解。
【小题4】第8自然段中写切尔维亚科夫“又定睛看着舞台。他看啊看的,可是不再觉得幸福了”。对此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打喷嚏使他在公众场合失了礼。
B.因为官场一片黑暗。
C.因为官场等级森严。
D.因为他认为自己冒犯了上司,没有得到上司的原谅,因而心中惴惴不安。
【小题5】切尔维亚科夫因为打了一个喷嚏而死了,你认为这可信吗?试结合人物性格特点来分析。
【小题6】本文的心理描写十分细腻,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了主人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举例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29 10:04: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乞丐
契诃夫
“仁慈的老爷!行行好,请顾念一下我这个不幸的挨饿的人,我三天没吃东西了……我当了八年的乡村教师,现在失业了。请帮帮忙,行行好!”
律师斯克沃尔佐夫打量着他,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破大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他觉得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人。“听着,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园街遇见过您,”他说,“不过那时您说您是被开除的大学生,没有说是乡村教师,还记得吗?这很下流,这是诈骗!”
斯克沃尔佐大大发脾气,毫不留情地痛斥这个求告的人。这家伙一味说谎,利用别人的仁慈,恰恰亵渎了他出于纯洁的心灵喜欢周济穷人的一片好意。破衣人起先一再辩解,后来不作声了,羞愧得低下了头。“先生!”他说,一手接到胸口,“确实,我……说了谎!我来在俄罗斯合唱团里任职,由于酗酒,我被赶了出来。不说谎又有什么办法呢?”
“什么办法?”斯克沃尔佐夫大喝一声,逼近他,“工作呀,这就是办法!您应该工作!”
“这个我自己也明白,可是上哪儿去找工作呀?去当看门人吧,谁也不会要我,工厂也不会要我,工人要有手艺,我却什么也不会。”“胡说!您总能找到借口!那么,您愿意去劈柴吗?在我家里劈柴您愿意吗?”“好吧,我可以劈……”
斯克沃尔佐夫高兴地搓着手,把厨娘叫了出来。对她说:“奥莉加,把这位先生领到板棚里去,让他劈木柴。”斯克沃尔佐夫赶紧走进餐室,那里的窗子正对着院子。斯克沃尔佐夫看到他们进了院子。奥莉加气呼呼地打量她的同伴,打开锁着的板棚,砰一声恶狠狠地推开了门。那个冒牌教师和冒牌大学生坐到木墩子上,用拳头支着红腮帮,想起心事来。厨娘把一把斧子扔到他脚旁,破衣人迟疑地拉过一块木柴,把它放在两腿中间,胆怯地用斧子砍下去。木柴摇晃起来,倒了。那人又把它拉过来,很小心地砍下去。木柴又倒下了。
斯克沃尔佐夫的气愤已经消散,他感到有点不安,有点惭愧。他回到书房里,“我这样做是为了他好。”一小时后,奥莉加来报告,木柴已经劈好。“拿着,把这半卢布交给他,”斯克沃尔佐夫说,“要是他愿意,让他常来,活总是有的。”
从此,他经常出现:有时把雪扫成堆,有时收拾板棚里的杂物。斯克沃尔佐夫搬家时,雇他来帮忙。破衣人没有喝酒,很少说话。搬运完之后,斯克沃尔佐夫吩咐人把他找来。
“噢,我看得出来,我的话对您起了作用,”他说着,递给他一个卢布,“这是给您的工钱。我看得出来,您没有喝酒,也不反对工作。您叫什么?”“卢什科夫。”
“那么,卢什科夫,我现在介绍您去做另一份工作。您拿上这封信,明天去找我的一个同行,他会给您一份抄写的工作。好好工作,把酒戒了,别忘了我对您说过的话。再见吧!”斯克沃尔佐夫很得意:自己总算把这个人拉到了正道上。
两年过去了。有一天,斯克沃尔佐夫站在剧院的售票处付钱买票,看到身旁站着一个身材矮小的人,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顶旧的海狗皮帽子。“卢什科夫,是您呀?”斯克沃尔佐夫问,“喂,怎么样?现在做什么事?日子过得好吧?”
“还可以,现在我在一位公证人那里工作,每月拿三十五个卢布,先生。”
“哦,谢天谢地。太好了!我为您感到高兴,非常非常高兴,卢什科夫!要知道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的教子。要知道这是我把您推上了正道。”
卢什科夫说:“我既感激您,也感激您家的厨娘,求上帝保佑这个善良而高尚的女人身体健康!说实在的,真正救我的是您家的厨娘奥莉加。”
“这是怎么回事?”
“当初我去您家劈柴,我一到,她总是这样开始:‘嗅,你这个酒鬼!你这个天地不容的人!’然后发起愁来,瞧着我的脸,哭着说:‘你是个不幸的人!你活在世上没有一点快活,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你这苦命人啊!’您知道,尽是这类的话。但重要的是,她替我劈柴!先生,我在您家里连一根柴也没有劈过!为什么她要挽救我,为什么我瞧着她就决心痛改前非,这些我对您也解释不清。我只知道,她的那些话和高尚的行为使我的心灵起了变化,是她挽救了我,这件事我永世不忘。该入场了,里面正在打铃。”
卢什科夫鞠躬告辞,找他的楼座去了。
(冯加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面对卢什科夫的哀求,斯克沃尔佐夫当面揭穿了他的谎言,并且严词拒绝了他的请求。这表现了斯克沃尔佐夫对欺骗行为的痛恨。
B.卢什科夫先在谎称自己是失业的乡村教师时神情慌张,后来又主动道出了实情,说明卢什科夫撒谎实属无奈。
C.卢什科夫勉强答应干劈柴的活计时,斯克沃尔佐夫“搓着手”——这个细节表现了斯克沃尔佐夫为自己能帮助卢什科夫感到高兴。
D.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重视人物心理刻画,并且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与衬托,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E. 这篇小说情节简单,没有冗长的描写和背景交代,只是截取几个片段,叙述主次分明,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小题2】小说两次写到卢什科夫的衣着,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斯克沃尔佐夫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在小说结尾处,卢什科夫道出真相,真正救了他的是厨娘奥莉加,作者这样处理有哪些好处?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假面

契诃夫

某地社交俱乐部,出于为慈善事业募捐的目的,举办了一次假面舞会。已是午夜十二点。五个没有跳舞、不戴假面的知识分子,围坐在阅览室里一张大桌旁,看报、打盹。阅览室里十分安静。突然响起一个低沉而喑哑的声音,“看来这里更舒服!都上这儿来!快点,朋友们!”门敞开了,一个肩宽背厚的男人闯进阅览室,他穿着马车夫的号衣,一顶宽边帽上插着几根孔雀毛,脸上蒙着假面。在他身后跟进来两个戴假面的女人和一名端托盘的仆役。托盘上摆着几个酒瓶和杯子。

“都别待在这里!现在不是看报和研究政治的时候……把报纸都扔了!”“我请你安静点,”有个知识分子透过眼镜,瞧了瞧那人的假面说,“这里是阅览室,不是喝酒的地方。”

 “天下怎么会有这样的聪明人,居然认为报纸比美酒还好,”插孔雀毛的男人给自己倒了一杯烈性甜酒,开口说,“照我看来,你们这些可敬的先生之所以喜欢看报,是因为你们没钱买酒喝……你别再装模作样,不如来喝一杯!”

插孔雀毛的男人稍稍挺起身子,从眼镜先生手里一把夺过报纸。“您竟敢放肆!”眼镜先生发怒了,“您不知道您在跟谁打交道,我是银行经理热斯佳科夫!……”“我啐你这个热斯佳科夫!”男人拾起报纸,把它撕成碎片。孤儿院会计别列布欣红着脸、耸着肩膀说,“我简直不明白……有个无赖闯到这里……突然说出这种混帐话来!”“什么叫无赖?”插孔雀毛的男人大喝一声,一拳头捶在桌子上,震得托盘上的杯子都跳起来。“你是跟谁说话?快点,给我统统滚蛋!”“我们马上会看到结果!”热斯佳科夫说,他激动得连镜片都冒汗了。“快去把斯皮里多内奇叫来!”

斯皮里多内奇,一个身着警察制服的老头,立刻到来了。“请您离开这里!”他瞪大可怕的眼睛,耸动着染过的八字胡,声音嘶哑地说。“哎呀,吓死人了!”男人快活得哈哈大笑,“居然有这么可怕的人,你那小胡子活像猫的触须,眼睛都瞪出来了……嘿嘿嘿……”斯皮里多内奇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把俱乐部里所有的警察都叫了来。他坐下开始写违警记录。“写啊,写啊,”假面人用低沉喑哑的声音说,“哈哈!好吧,现在我让你们瞧瞧!一……二……三!”男人站起来,猛地摘下自己的假面,瞧着大家,快活得纵声大笑。他引起的反响的确非同小可。所有的知识分子都面面相觑,吓白了脸。斯皮里多内奇不安地清着嗓子,像个无意中做了蠢事的人。

大家认出这个捣乱分子原来是当地的百万富翁、工厂主、世袭的荣誉公民皮亚季戈洛夫,这人向来以喜欢胡闹、热心公益事业而扬名乡里,另外,正如当地通报里不止一次所载的那样,他还“满怀对教育事业的爱”。

知识分子们都哑口无言,踮起脚尖不声不响地走出阅览室。“你一定早知道他是皮亚季戈洛夫!”过了一会儿,斯皮里多内奇对着那个端酒进阅览室的仆役,声音嘶哑地斥责道:“为什么你一声不吭?我把你这个该死的畜生关起来!”“他老人家不许说,长官!”知识分子们在俱乐部里走来走去,一个个都垂头丧气,心神不定。夜里两点钟,皮亚季戈洛夫才从阅览室里出来。他来到大厅,在乐队旁坐下,打起瞌睡……

 “请问,要不要把您送回府上,或是吩咐备好马车?”别列布欣俯身凑着百万富翁的耳朵问。

“我要回……回家……你送我……回去!”别列布欣高兴得眉飞色舞,赶紧扶起皮亚季戈洛夫。其余的知识分子立即跑过来帮忙,他们愉快地微笑着,七手八脚把这位世袭荣誉公民抬起来,小心翼翼地把他送到马车上。

送走了皮亚季戈洛夫之后,那几个知识分子便面露喜色,开始安下心来。“临走时他还向我伸出手来哩,”十分得意的热斯佳科夫说,“这么看来,万事大吉了,他不生气了……”

“愿上帝保佑!”斯皮里多内奇松了口气说,“恶棍,无赖,可是要知道,又是慈善家!……真没法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舞会上一帮“知识分子”被皮亚季戈洛夫耍弄,个个激动得像煮熟的虾,发誓非要教训一下这个荒唐的家伙不可。
B.在皮亚季戈洛夫还没有露出自己真实面目的时候,这些人一个个倨傲无比,仗着自己的权力和地位说话大声、举止粗暴,总想显示点什么。
C.小说利用铺垫、伏笔、反差等手法,使情节高潮迭起、一波三折,从而体现了皮亚季戈洛夫荒唐表现背后的正义感。
D.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尤其是对比手法的运用,揭露了几位知识分子虚假违心、惟权惟势的面目。
【小题2】小说以“假面”为题,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讽刺在这篇小说中几乎无处不在,请结合小说中的人物,举三例并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公羊和小姐——“老爷们”生活中的小插曲
俄契诃夫
老爷饱足而发亮的脸庞上流露出难受得要命的烦闷神情。他刚从摩耳浦斯午后的怀抱里挣脱出来,不知该做什么好。他既不愿意想心思,又不愿意闲坐着打呵欠。……讲到读书,他是从不复能记忆的时候起就已经厌倦了。到戏院去还太早,至于坐上马车出去逛一逛,他也懒得去。……那么该做点什么事呢?用什么办法来解一解闷呢?
“有一位小姐来了!”叶果尔通报说。“她要见您!”
“小姐?嗯。……这会是谁呢?不过,反正没关系,请她进来吧。……”
一个俊俏的黑发姑娘安静地走进书房里来,装束朴素,……甚至太朴素了。她走进来,鞠躬。
“对不起,”她用发抖的儿童最高音开口说。“我,您要知道,……据人家告诉我说,只有……只有下午六点钟才能在您家里见到您。……我……我……是七品文官巴尔采夫的女儿。……”
“很愉快!请坐!我能在哪方面为您效劳呢?请坐,不要拘束!”
“我是来请托您一件事情,……”小姐接着说,别扭地坐下来,用发抖的双手揪她的钮扣。“我是来……向您要一张火车票,以便不必花钱就能坐车回到家乡。我听说,您发这种火车票。……我打算坐火车,可是我……我手头不宽裕。……我要从彼得堡到库尔斯克去。……”
“哦……原来是这样。……那么您到库尔斯克去干什么呢?莫非您不喜欢这儿?”
“不,我是喜欢这儿的,不过,您要知道,……父母。我是去探望父母的。我已经有很久没到他们那儿去了。……家里来信说,我妈妈病了。……”
“嗯。……您是在这儿工作呢,还是念书?”
小姐就讲了讲她在什么地方和什么人手下工作,挣多少薪金,工作怎样繁忙。……
“哦。……您在工作。……是啊,您的薪金不能说多。……不能说多。……不给您免费票是不近人情的。……嗯。……这样说来,您是去探望父母的。……哦,不过,在库尔斯克恐怕还有漂亮小伙子吧,啊?还有漂亮小伙子吧?嘻嘻嘻。……有未婚夫吧?您脸红了?哎,何必呢!这是好事嘛。您自管坐车回去吧。您也到出嫁的时候了。……那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文官。……”
“这是好事。那您就去库尔斯克吧。……听说。离库尔斯克一百俄里远,人就可以闻到白菜汤的香味,蟑螂就往那边爬过去了。……嘻嘻嘻。……恐怕这个库尔斯克城很乏味吧?不过,您倒是把帽子脱掉啊!这样才对,您不要拘束!叶果尔,给我们端茶来!恐怕在这个……嗯嗯……它叫什么名字来着……库尔斯克城,很乏味吧?”
小姐没料到人家会这样亲切地接待她,就容光焕发,把库尔斯克城种种足以解闷的事情向老爷描绘一番。……她讲起她有个哥哥做文官,有个舅舅做教师,有几个表弟在中学里读书。……叶果尔把茶端来。……小姐胆怯地探出身子去拿茶杯,不出声地喝起来,深怕发出吧嗒嘴的声音。……老爷瞧着她,微微地笑。……他不再感到烦闷了。……
“您的未婚夫挺漂亮吧?”他问。“您跟他是怎样相好的?”
对这两个问题,小姐羞羞答答地作了回答。她带着信任的心情把椅子移过去,凑近老爷,笑吟吟地讲起在这儿,在彼得堡,人家怎样给她说媒,她怎样拒绝他们。……她讲了很久。最后,她从口袋里取出她父母写来的信,给老爷念一遍。时钟敲了八下。
“您父亲的这笔字倒写得不坏呢。……他在字尾上描的花笔多么好看!嘻嘻。……不过现在我该出门了。……剧院里开戏了。……再见,玛丽雅•叶菲莫芙娜!”
“那么我能指望这件事成功吗?”小姐问,站起来。
“哪件事?”
“就是请您发给我一张免费的火车票。……”
“火车票?……嗯。……我没有火车票!您大概弄错了,小姐。……嘻嘻嘻……。您找错地方,走错门了,……我隔壁那所房子里倒确实住着个在铁路上工作的人,我却是在银行里工作的,小姐!叶果尔,吩咐套车!再见machère玛丽雅•谢敏诺芙娜,我很高兴,……高兴得很。……”
小姐穿上外衣,走出去了。……在隔壁人家门口,开门的人告诉她说:他已经在七点半钟坐火车到莫斯科去了。
注:①摩耳浦斯:希腊神话中的梦神。   ②machère:法语,我亲爱的。
【小题1】小说中的小姐只是一个配角,可作者却花了大量笔墨加以刻画,为什么?
【小题2】小说为保持层层推进的结构时常常采用延迟的方法,故意“延迟”小说的进展;这篇小说亦有如此妙处,请将之找出并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运用了“欧•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
【小题4】“公羊与小姐——‘老爷们’生活中的小插曲”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试作赏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流放地

契诃夫

外号叫“明白人”的老谢苗,同一个谁也不知道名字的年轻鞑靼人,坐在岸边的篝火旁。谢苗是个六十岁上下的老头子,瘦骨嶙峋,掉了牙,但肩膀宽,看上去还挺硬朗,这时已醉醺醺的了。

鞑靼人生着病,难受得很,他裹紧破衣衫,正在讲他的家乡辛比尔斯克如何如何好。

“那当然,这儿不是天堂。”谢苗说。

“不好,不好!”鞑靼人说着,担惊受怕地朝四下里张望。鞑靼人抬头看一下天。满天星星,跟他家乡一样多,周围也是一片黑暗,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在家乡,在辛比尔斯克,完全不是这样的星星,这样的天空。

“不好,不好。”他连连说道。

“你会习惯的!”谢苗说着笑了起来,“现在你还年轻,傻瓜,嘴上的奶味还没干,凭那股傻劲儿你会觉得,这世上没有比你更不幸的人,可是总有一天你会说:‘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你瞧瞧我。再过一个星期,等水退下去,我们要在这里安置渡船,在这两岸间摆过去渡过来。就这样我一干就是二十年。”

谢苗拿起酒瓶,猛喝了一大口,接着说:“我呀,伙计,可不是普通的庄稼汉,也不是出身卑贱的人,我是教堂执事的儿子。想当年我自由自在,进进出出都穿着礼服。可现在,我把自己磨炼到了这种地步,我能赤条条躺在地上睡觉,靠吃草过日子。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当年,我从俄罗斯发配到这里,从头一天起我就咬牙顶住。我什么也不要!”

鞑靼人浑身发抖,费劲地搜罗着他所知道的有限的俄语词汇,结结巴巴地说:“上帝保佑,千万别在外乡得病,死掉,埋进这片寒冷的铁锈般的土地里。”

“你会习惯的!”谢苗说。

鞑靼人带着憎恨对谢苗说:“上帝创造人,是要人活,要人高兴,要人伤心,要人忧愁,可是你,什么也不要,所以你不是活人,是石头、泥土!”

鞑靼人独自留下,他又添些枯枝,侧身躺下,望着篝火,开始思念起家乡和妻子来。红土高坡,驳船,河流,不怀好意的异乡人,饥饿,寒冷,疾病——所有这一切或许实际上并不存在,或许这一切仅仅是梦中所见。

天亮了。正下着雪。

“喂!”对岸有人在喊叫,“放渡船过来!”

“行了,急什么!”谢苗说。那种口气仿佛他深信不疑:这世上的事都用不着去着急,因为照他看来,急也不管用。

等船的是个瘦高个子的老头。他们把马车拖上驳船,又往回划去。谢苗叫他瓦西里·谢尔盖伊奇的那个人,在大家划船的时候,一直站着不动,咬紧厚嘴唇,眼睛望着一处地方发愣,马车夫请求他允许在他面前抽烟,他什么也没有回答,好像没听见似的。谢苗用肚子压着船舵,瞧着他挖苦说:“即使在西伯利亚,人们也照样能生活。活得下去的!”

大家都笑起来。鞑靼人厌恶地皱起了眉头,一挥手,裹紧破衣衫,朝篝火走去。几个船工和谢苗拖着沉重的脚步走进了小木屋。

“好冷啊!”一个船工声音嘶哑地说。他在潮湿的泥地上躺下去,伸直身子。

“是啊!不暖和!”另一个附和道,“苦役犯的生活……”

大家都躺下了。门被风吹开了,雪飘进屋里。谁也不想爬起来去关门:他们怕冷,懒得去关门。

“我挺好。”快要入睡的谢苗迷迷糊糊地说,“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

“你呀,当然,服了一辈子苦役,连鬼都抓不住你。”外面传来狗吠似的呜呜声。

“这是什么声音?谁在那儿?”

“是鞑靼人在哭。”

“瞧他这……怪人!

“他会习——习惯的!”谢苗说完,立即睡着了。其余的人也很快进入梦乡。

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

一八九二年五月八日

(选自《契诃夫中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注)一八九一年,契诃夫抛弃了托尔斯泰的“勿抗恶”的哲学,他理性地认识到,托尔斯泰的哲学只是空想,是不能实行的高尚的忍受哲学,不适用于现实。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谢苗与年轻鞑靼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这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情感上支持后者。
B.流放地满天星星,周围也是一片黑暗,这与年轻鞑靼人的家乡一样,可他总觉得缺少了什么,关键在于他不适应新环境。
C.小说叙写以谢苗与年轻鞑靼人为代表的流放者的生活,突出了流放者艰辛、凄苦的状态,表达了要奋起反抗的主题。
D.小说在刻画谢苗这个人物形象时采取了多种方法,如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给谢苗起外号“明白人”有讥讽之意。
【小题2】小说在刻画谢苗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概括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写“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结尾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