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霍松林先生的教学与研究
2017年2月1日,霍松林先生在走过人生第97个春秋后,溘然长逝。先生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教书70多年,仅在陕西师范大学执教就有半个多世纪。一生平淡而又非凡。
先生教书首先从编写教材入手。20世纪50年代初,高校中文科处于创业阶段,要求多开新课,用新观点教学。但霍先生接手的三门新课之一的文艺学,既无教材,又无参考资料。怎么办?他开始搜集和阅读大量资料,力图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重新分析已有的理论。几经补充修改,到1953年秋,终于完成了26万字的《文艺学概论》。就这样,我国便有了最早的一部新型文艺理论教材。
霍先生讲课很有特点,他为本科生讲古文,诗、词,从来不看讲义,边背诵,边讲解,却一字不差。跟别的老师只管讲解不同,霍先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严格要求学生背诵大量的诗文名著、精读必要的古典名著,以奠定学生的知识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后,霍先生把订精力放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上。到2015年,霍先生先后培养了20多名硕士和70余名博士。他们走向全国各地,大都成为所在单位教学科研的骨干或学术带头人,学界称之为“霍家军”。而他本人则被誉为“关西孔子”“海内儒宗”。鉴于他几十年来为学校作出的杰出贡献,陕西师大于2014年为他颁发了“陕西师范大学杰出贡献奖”,奖金100万元。但他随即用其设立了“霍松林国学奖学金”,以奖掖后辈。
霍先生有句名言:“我的工作是教学,所谓研究,其实是备课。”
霍先生曾在《“断代”的研究内容与非“断代”的研究方法》一方中强调,“断代”研究不能用“断代”的研究方法。就研究唐诗说,不应割断它与唐以前、唐以后诗歌发展的联系,尤其不应忽视唐诗与今诗的关系。
霍先生经常引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的一句名言:“若无新变,不能代雄。”霍先生与弟子傅绍良合著的《盛唐文学的文化透视》,开辟了盛唐文学研究的新领域,给后来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霍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是建立在他雄厚的文艺理论基础之上的。他自己除撰有《文艺学概论》《文艺学简论》《诗的形象及其他》等著作之外,还整理了大量古代文艺理论著作,如校注《滹南诗话》《瓯北诗话》,主编《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说注》《控文论名篇详注》《中国诗论史》,并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古代诗文的研究实践当中,因而成就斐然。
我至今还记得,1982年霍先生主持召开全国首届唐诗讨论会的情景。当他在开幕致辞中说到“我们的这次全国性的唐诗讨论会,新中国成立以来是第一次,唐代以来也是第一次”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唐代以来的第一次”,此话气势非凡,振奋人心。也是在这次会议上,程千帆先生给霍先生题写斋榜“唐音阁”,从此,“唐音”走遍全国,走向世界。
霍先生晚年仍笔耕不辍,2001年,出版《唐音阁论文集》《唐音阁译诗集》《唐音阁诗词集》《唐音阁随笔集》等系列著作。2010年霍先生90寿辰时,他亲自整理编撰的《霍松林选集》(十卷本)正式出版,集中体现了其学术成就。
“学海珠玑光简册,诗坛星月耀乾坤”,这是霍先生1982年献给首届全国唐诗讨论会的诗句,今天用来概括先生的学术风范也十分恰当。先生离开我们了,但“唐音”永存,他的著作将永远流传,光照千古。
(摘编自张新科《霍松林:“唐音”永存》)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霍松林先生一生经历平淡而成就非凡,他教书生涯长达70多年,大多数的时间都在陕西师范大学度过,但他桃李满天下,且著作等身。
B.霍先生在学术上有创始之功。20世纪50年代初,霍先生接手的中文学科文艺学新课,无教材、无参考资料,但他克服困难,编写了教材。
C.霍先生教学强调基础。他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文名篇、精读古典名著,而先生本人上课时更是对古文、诗、词边背边讲。
D.霍松林先生为培养人才倾尽心血,被同仁誉为“关西孔子”“海内儒宗”,他所教的学生被学界称为“霍家军”。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艺理论教材,26万字的《文艺学概论》就是由霍松林先生编写的,该教材力图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编写。
B.霍松林先生在全国首届唐诗讨论会上致辞时说,我们这次唐诗讨论会在“唐代以来也是第一次”,这种非凡的气势使与会者深受鼓舞。
C.霍先生著述众多,除自己撰写以外,还整理了大量古代文艺理论著作,主编《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详注》《控文论名篇详注》《中国诗论史》等
D.1982年,在全国首届唐诗讨论会上,程千帆先生给霍松林先生题写斋榜“唐音阁”,使得“唐音”走遍全国,走向世界。
E. 奖掖后辈的“霍松林国学奖学金”资金于2014年霍先生被授予“陕西师范大学杰出贡献奖”时,得到的100万元人民币奖励。
【小题3】霍松林先生在学术研究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8 10:4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传统的观点一般认为,读书就是要潜心安坐,用心感受纸质书带来的墨香与触感。不过对于年轻人来说,电子书的便携、大容量和多场景适应力在当今社会更具吸引力。报告显示,近几年,电子阅读的普及率持续攀升。2016年,64%的受访者认为电子书能够让碎片时间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有助于提升整体阅读量。不过,纸质书因为收藏感更强,不会被读者轻易抛弃。85%的受访者表示会同时使用纸质书和电子书两种介质进行阅读。而随着人们的业余生活越来越碎片化,篇幅短小、内容优质的电子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其中,知乎周刊、豆瓣作品全集等互联网UGC内容逐渐成为人们在碎片时间内的读书新欢。
(摘编自爱范儿《从亚马逊的<2017全民阅读报告>,来看看中国人都是怎么读书的》)
材料二:

(资料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
材料三:
2017年度“中国最美的书”出炉。“最美的书”内容多是适合浅阅读的小众题材。有些内容如果仅依托传统的白纸黑字出版,可能很难形成阅读乐趣。好在这些内容天然带有文创属性,只要包装得法,立显“纸质”优势。其次,在设计上强调“悦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纸质书被设计者以绝佳的表现力“视觉呈现”,更像是文创产品。其设计理念更多地观照阅读的附加值。文字被趣味性装帧出立体感,“阅读”被全方位诠释成“悦读”。电子阅读器在多变的纸、墨、色彩、结构面前完败。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电子阅读时代“悦读”还得靠纸质书》)
材料四:
2004年,Blog(博客)出现在中国,社交类网络从此风靡中国。各个行业都开始向自己的产品中植入社交基因,以期通过更多的用户群带来高额利益回报。《2017全民阅读报告》的数据显示,78%的受访者选择通过社交平台分享阅读的有关内容,而17%的阅读者会在电商平台留下读者评论,虽然通过分享社交平台的信息的门槛相较于“阅读”而言略显宽泛,但通过评论、分享,却能增加读者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电子阅读器与各类App相比,功能捉襟见肘并且囿于体积的时候,阅读类App自然成了阅读时代的新宠儿,它更加关注社交,依托手机使用更方便。各大阅读平台都在对阅读类App的社交性进行升级改造。阅读类App覆盖率排行第一的掌阅iReader通过“圈子”来经营粉丝;排行第二的QQ阅读通过“大神说”来维系作者与粉丝的互动。而以专注社交阅读而闻名遐迩的信读书可以说是在社交阅读上做得最好的;界面设计简洁友好;在书的段落中可以观看别人或自己写下批注,还可以加好友进行互动;赠书扉页上有人性化签名,记录你与好友赠书之情,赋予电子阅读一点儿仪式感;好友阅读对比更是赋予读书一点儿趣味,甚至你打开淘宝还有阅读时长代刷。微信读书的努力并没有白费,相比于2016年1月,微信读书的覆盖率增长215%,活跃度提升412%。这正是抓住用户对于“社交”二字的深刻需求而得到收获。
(摘编自北京商报《电子阅读迟早会替代纸质书,社交阅读是第二个掘墓者》)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书籍之所以不受读者欢迎,是因为其内容不适合浅阅读,而且用传统的白纸黑字出版,在包装、设计方面缺乏趣味性。
B.近几年,电子阅读的普及率持续攀升,短篇、优质的电子书越来越受欢迎,一些互联网UGC内容逐渐成为人们在碎片时间的读书新欢。
C.根据材料二可知,我国国民2015年使用数字媒介阅读的时长均高于2014年,其中使用手机的时长明显高出2014年。
D.《2017全民阅读报告》的数据显示,大部分的受访者选择通过社交平台分享阅读的有关内容,同时会在电商平台留下读者评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枪挑紫金冠

李修文

谁要看这般的戏?新编《霸王别姬》。霸王变作了红脸,虞姬的侍女跳的是现代舞,一匹真正的红马扮乌骓。我先是手足无措,而后生出了深深的羞耻——所谓新编,在许多时候,并不是将我们送往戏里,而是在推我们出去。它像镜子,只照出两样东西:胆大妻为与匮乏。

羞愧地离席。出了剧院,二月的北京浸在浓霾里。没来由想起了甘肃,陇东庆阳,一个叫做小崆峒的地方,黄土上开着一树树的杏花。三月三,千人聚集,都来看秦腔,《罗成带箭》。我到时,恰好是武戏,一老一少,两个武生,要翎子,咬牙,甩梢子,一枪扑面,一铜往还,端的是密风骤雨,又配合得滴水不漏。突然,老武生一声怒喝,一枪挑落小武生头顶的紫金冠。小武生似乎受到了惊吓,呆立当场。

我以为这是剧情,哪知不是,老武生一卸长髯,手提长枪,对准小的,开始训斥:鼓锣钹之声尴尬地响了一阵,渐至沉默,在场的人都听清了,他是在指责小武生上台前喝过酒。说到暴怒处,举枪便打。这出戏是唱不下去了,只好再换一出。我站在幕布之侧,看见小武生在受罚:时代已至今天,他竟然还在掌自己的嘴。

梨园一行,哪一个的粉墨登场不是从受罚开始的?这台前幕后,遍布着多少不能触犯的律法:玉带不许反上,鬼魂走路要手心朝前,上场要先出将后入相……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

千百年来,多少伶人身上承载着这样的命数:三天两头被人喝了倒彩,砸了场子,不得科举,不得坐上席,甚至不得被娶进门去;在最不堪的年代里,伶人出行,要柬绿巾、扎绿带,单是为了被人认出和不齿;就算身死,也难寿终正寝。

戏台上那烟尘里的救兵、危难之际的观音,实际都不存在。唯.有信自己,信戏,以及那些古怪到不可理喻的戒律。这些戒律因错误得以建立,又以眼泪、屈辱浇威,越是信它,它就越是坚硬和无情,虽然它不能改变那可怕的命数,但它总能费你一碗饭吃,给你些许做人的尊严。

在江西万载县乡村场院里我看过一出赣剧《白蛇传》,那大概是我此生看过的用时最长、记忆也最刻骨的一出戏。

这出戏只五回,而每一回竞长达一个多小时。戏台上,小青与法海,一场打斗,但见翎子翻飞旗杆挑枪。但见金盔跌落银靴生根。可能是我想多了,——编排这出戏的人真是看透了人世。漫长的时间之下,戏台上的打斗正如生活中的对抗,几乎将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既认真,又厌倦。

戏台上,白素贞和许仙,他们说着西湖,说着芍药,彼此挨近着,端的是:隔墙花影动,舍风玉露一相逢。就要挨在一起之时,又有意无意地闪躲开……一切都在微小处展开,又牵动着我的神经:他在如火如荼,我却知道好景不长;她那边莲步轻移,我这厢敲的是急急锣鼓;她深情款款,我看了倒是心有余悸。到最后,这许多的端庄、天真和痴恋只化作山水画上的浓墨一滴,剩余处全是空白,演戏的人走向断桥、残垣,看戏的人则奔向空白处的千山万水。

这便是戏啊,老生和花旦,风冠和禅杖,纷纷聚拢,造出幻境:这一方戏台,虽无波涛却会江水长流,不事耕种也有满眼春色。所谓“强烈的想象产生事实”,它让你沉醉其中,到了这时候,还分什么你看戏我演戏?我还清楚地记得散场之后的夜路。那一隅戏台被空前扩大,连接了整个夜幕:在月光下走路,折断了桃树枝,再去动手触摸草叶上的露水,都像一场戏。

还记得安徽的一个小县城,在长江边一艘废弃的运沙船上看徽剧《单刀会》。那只不过是个寻常的戏班子。

可是,这里的关云长,全然不是人人都见过的那个关云长。上百种关公戏中的关云长,先是人,后是神,在不断的言说中变得单一和呆板,戴上了一副面具,成为了人们所缺失之物的化身。他不再是刘玄德一人的二弟,而是万千世人的二弟。他的命运,便是被取消情欲,受人供奉。可是,且看这出戏里的关云长:虽说逃脱了险境,惊恐、忐忑、侥幸却一样都没少,置身在回返的行船上,一遍遍与船家说话,以分散一点惊惧,惶恐得像个孩子。

这一出乡野小戏,几乎照搬了元杂剧,竟然侥幸逃过了修饰和篡改;可以说,这出戏,以及更多的民间小戏,其实就是历史典籍。只不过,修撰者不是翰林史官,而是人心。是人心将那些被铲平的复杂人性、被抹消的文化印记,全都放置于唱念做打里残存了下来。这诸多顽固的存留,就是未销的黑铁。你若有心,自将磨洗认前朝。

还是二月的北京,再次踏入美轮美奂的剧院,去看《战太平》。又是要命的新编,又要继续一夜的如坐针毡:声光电一样都没少。管他蟒袍与褶衣,管他铁盔与冠帽,都错了也不打紧,反正我有声光电;谋士的衣襟上绣的不再是八卦图,名将花云的后背上倒是绣上了梅兰竹菊,都不怕,反正我有声光电。

唯有闭上眼睛。闭上眼后,却分明看见一个真实的名将花云正在怒发冲冠,正在策马狂奔。他穿越河山,带兵入城,闯进剧院,来到没有畏惧的人中间,立马横枪,劈空断喝,一枪挑落他们头顶的紫金冠。

(取材于李修文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作者“羞愧地离席”,是因为发现自己不能理解作品被如此改编的用意,惭愧于自己与新编作品间的隔膜。
B.文章中对白素贞与许仙相逢的描写,体现了中国戏剧表演中的含蓄细腻,能引人入戏,这样的表演令作者十分欣赏。
C.叙写《单刀会》时,作者特意交代这个寻常的戏班是以“废弃的运沙船”为舞台,是想突出戏班面临的生存困境。
D.文章结尾处,作者重复“反正我有声光电”,是在强调和肯定现代技术手段可以给新编戏剧带来别样的舞台效果。
【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颇具匠心,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赏析。
【小题3】文章写了作者看过的三出戏《罗成带箭》《白蛇传》《单刀会》,请分别概括作者借这三次观看经历所表达的对戏剧艺术的认识。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意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它是神话,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爱情理想

高晓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共19项,昆曲名列第一。

白先男:是的,中国有这么一块文化瑰宝,我们不去保护它,谁去保护它?我们不去发扬它,谁又会去发扬它呢?当然,联合国不可能替我们做这件事情.它没有那个经费,也没有那个人力。我们得自己来做,需要两岸三地、世界各地的华人同心协力地来传承我们民族的这一笔文化遗产。

昆曲是高雅的,它集合了文学、舞蹈,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形式,然后。它再用它的方式把它们精确、精美、精致地表达出来。我们的年轻人应该从昆曲中接受美育教育,因为它合乎我们中国美学里的所谓抽象、写意、扦情、诗画的美学观念。

高晓:昆曲最精华的部分在哪里?

白先勇:昆曲之美,美在唱词《那些唱词都是最美的诗。比如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些美不胜收的句子在汤显祖的《牡丹亭》里比比皆是,不是吗?

昆曲之美,美在舞蹈。昆面是用水袖的线条来表现舞蹈的美的,它跟我们的字画、书法是同一套文化符号。如果我们把舞蹈的线条勾勒下来,它就是一幅最美的狂草。它的音乐也是极美的,它以笙条管笛为主,所以听起来特别地婉转缠綿»如果給昆曲下一个最简单的定义,那就是:把抒情诗的传统,用歌和舞的形式具体地呈现在舞台上,这是它最美的部分。

高晓春:凭着对昆曲的一腔热爱,几十年如一日,您投入精力和财力,努力宜传和推广昆曲,并制作出了代表当前最高艺术水准的青春版《牡丹亭》,在两岸三地的演出?引起轰动,打破了青年人很难接受传统戏剧这一印象。但从更广泛的层面上来说,中国古典戏曲的听众是越来越少了。

白先勇:是的。我眼见昆曲因为战乱彳文革”、缺乏年轻演员承袭衣钵等原因日渐没落——我是写小说的,是教书的,我原本在台下听听戏就够了,但是,不行,我怕它流失了,我着急,所以才有了回国排新版昆剧推广昆曲的想法。两年多的时间,我往返于美国加州,中国内地、台湾和香港等地,联系各方面的力量,终于排出了青春版《牡丹亭》。

与传统的昆区不同,青春版《牡丹亭》采用了现代的舞台和灯光,并找了年轻的演员来扮演杜丽娘和柳梦梅。演柳梦梅的俞玖林儒雅俊朗,演杜丽娘的沈丰英更是眼角生情,美得不得了。为了打动年轻的观众,我们这次打的就是“俊男美女牌”。

高晓春:为了推广昆曲,两年前,从美国加州大学,您提前退休了。

白先勇:我等不到退休了,因为昆曲太重要,它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如果让它流失了,就是我们没有尽到我们应尽的责任。只是,做这件事情太辛苦,花这么多时间,还有这么多人力,物力,我个人的力量、我们几百人的力量太有限了,我希望有人能帮我们一把。

高晓春:还记得您第一次听昆曲的情景吗?

白先勇:当然记得。那是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梅兰芳回国首次公演,那一年,我 9岁。梅兰芳一向以演京戏为主,昆曲偶尔为之,那次的戏码却全是昆曲:《思凡》《刺虎》《断桥》《游园惊梦》。我随家人去看的恰巧就是《游园惊梦》。从此,我便与昆曲,尤其是 《牡丹亭》结下了不解之缘。小时候并不懂戏,可是《游园》中《皂罗袍》那一段嬈丽妩银、一唱三叹的曲调,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以至许多年后,一听到这段音乐悠然杨起就不禁怦然心动。

高晓春:从9岁看《牡丹亭》,到60年后的青春版《牡丹亭》公演,为什么您如此钟情《牡丹亭》?

白先勇:因为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我的心。汤显祖笔下的爱情可以说是到了最高的境界——为了情,可以死,这还不够,为了情。还要再活过来,所以,我说它是一出爱得死去活来的悲喜剧。它是神话,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爱情理想,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相关链接:

白先勇,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白先勇从小就喜爱中国的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阅读了大量的中国民间故事和古典作品。对中国民间故事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喜爱,使他具有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的素养。

【小题1】下列对枒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根据全文,本文标题“它是神话,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爱情理想”中的这个“它”应该指的是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而非所有的昆曲。
B.对于联合国没有经费和人力去保护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中名列第一的昆曲,白先勇先生颇有微词。
C.为了保护和传承昆曲〈白先勇先生不仅投人精力和财力排出了青春版《牡丹亭》,还从美国加州大学提前退休。
D.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之所以能够在两岸三地引起轰动,与其采用了现代的舞台和灯光、找来了“俊男美女”扮演柳梦梅和杜丽娘是分不开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昆曲之所以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中名列第―,是因为它高雅、唱词美、舞蹈美。
B.白先勇提及儿时之所以会与昆曲结缘,既因为《皂罗袍》的曲调给他留下的印象之深,也因为京剧名角梅兰芳恰好参与了当时那场《游园惊梦》的演出。
C.这次访谈,高晓春和白先勇交流的是关于昆曲保护的问题,通过两人的对话,我们了解到白先勇先生为保护昆曲做出了很多贡献。
D.昆曲是用水袖的线条来表现舞蹈的美的,它就是一幅最美的狂草,跟我们的字画、书法是同一套文化符号。
E.白先勇提到保护昆曲的艰辛,以及他和他的团队力量的有限,是为了强调昆曲保护的任重道远,也表达出希望更多人能为昆曲保护尽一份力的强烈愿望。
【小题3】白先勇先生花了很大的力气排演青春版《牡丹亭》,请结合全文分析,他为何要这么做?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演好自己的偶像剧
——专访方文山
他身上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才华”,另一个是“相貌”。有“粉丝”这样评价他:“横溢的才华吓跑了脸上的帅气。”还有人描述他的长相:“有惊无险,像街头的寻常路人。”最损的莫过于吴宪宗“歹毒”的大嘴:“看看他的词,再看看他的脸,你才明白,原来上帝是多么公平!”
他便是方文山,周杰伦的“御用”词人。从《双截棍》、《东风破》、《七里香》,直到今天感人肺腑的《菊花台》,方文山用天马行空的文字与瑰丽的想象一次又一次冲击我们的感官,他几乎包办了周杰伦所有脍炙人口的精品,成为今日歌坛中无法撼动的“指标性人物”。此刻,他坐在我面前,接受我的采访。
记者:你曾以亲身经历为范本写过一本励志书《演好你自己的偶像剧》。之所以有如此感悟,是否因为自己的成长故事充满励志色彩?
方文山:成长对我来说,并非一帆风顺。我出生在台北一个小乡镇的普通家庭,家境不好,很小便开始勤工俭学了。每到寒暑假时我一般都会外出打工,比如送报纸、当餐厅服务员……当时也会觉得苦,但现在回想起来却蛮感激。因为有过那些困顿、不如意和苦难,今天的自己才会懂得惜福。
记者:电影和写作曾经是你的理想,为何却写了歌词?
方文山:当年我本想进电影圈发展,但是行业不景气,只好退而求其次写歌词。我想,总有一天,自己会慢慢靠近电影圈的。当时我的工作是安装防盗系统。工作时,我会随身带纸和笔,边工作边想歌词。有时突然想到一句好词,赶紧拿出笔把歌词记下。就这样,一年下来写了一百多首,四处投递出去。最终只有宪哥(吴宗宪)回了我的电话……
机会显然眷顾方文山。当吴宗宪幸运地光顾之后,周杰伦又呼啸而来。
记者:周杰伦给你的最初的印象是什么?
方文山:我们同时被宪哥签下词曲经纪约。起初对杰伦的感觉是:这个年轻人有些与众不同,做事酷酷的。接触久了,我发现他的确有资格酷。比如他钢琴弹得的确不错,音乐的确比别人更有创意,一年后,他又签了歌手约,显然是可造之才。
记者:关于你和周杰伦彼此的作用,很多人都在探讨甚至争论不休。你自己认为呢?
方文山:我们是相辅相成的。曲是架构,词是衣服。杰伦的曲天生已经很匀称了,旋律本身已经很动人,即便没有我的词,它一样存在。我只是帮他的旋律加画面,提供故事,让它更有血肉。
记者:有没有想过如果搭档不是周杰伦,而是别的歌手,你的歌词还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吗?
方文山:我想不会。好的作品需要好的曝光平台。杰伦的曲风便是强有力的曝光媒介,这种强强联手的效果便是“1+1=3”。
目前,“粉丝”们为方文山与周杰伦的地位吵得不可开交。一种说法是周杰伦捧红了方文山,另一种说法是方文山成就了周杰伦,更有观点认为:这个年代,如果没有周杰伦,音乐将会很寂寞;如果没有方文山,周杰伦也会很寂寞。
记者:你觉得,你的歌词能在浩若烟海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方文山:风格。创作歌词时,我会故意强调段落与段落不见得有关系,但阅读时依旧有主题。我强调一种整体感觉,这在《爱在西元后》有着很好的体现。
记者:你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人最大的悲哀是不想当自己。
方文山:几年来,我在圈内看到许多年轻人不想扮演自己,永远羡慕别人,成天幻想当周杰伦、刘德华。与其羡慕别人,耽误自己的人生,不如做好优秀的自己。
在“一切皆有可能”的今天,人人都憧憬着由麻雀变成凤凰。只是,变成凤凰的方文山却一再提醒:先甘心当一只麻雀,潜心演好自己的偶像剧。否则,既错过麻雀的欢愉,又无法企及凤凰的荣耀,那岂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小题1】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吴宗宪到周杰伦,方文山拥有两次令人艳羡的机会,因此很多人把方文山的成功归为 “幸运”,其实,方文山的成功完全靠的是自己的天赋和努力。
B.文章的开头的引用围绕方文山的“相貌”和“才华”展开:他长得很一般,甚至有些丑,但极有才华,词写得十分出色。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开篇,引起阅读兴趣。
C.方文山一年下来写了一百多首歌词,四处投递只有吴宗宪回了电话,说明方文山当时的歌词创作水平远远不够。
D.变成凤凰的方文山一再提醒“先甘心当一只麻雀,潜心演好自己的偶像剧。”,因为他认为既错过麻雀的欢愉,又无法企及凤凰的荣耀,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小题2】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方文山是周杰伦的“御用”词人,他包办了周杰伦所有脍炙人口的精品,成为今日歌坛中无法撼动的“指标性人物”。
B.方文山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人生经历过那些困顿、不如意和苦难,让方文山懂得惜福。
C.方文山对周杰伦的评价很高,他认为若不是和周杰伦合作,他的歌词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D.方文山的歌词能从浩若烟海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写作歌词的风格与众不同,他强调一种整体感觉,不强调段落之间的关系,但阅读时依旧有主题。
E. 本篇访谈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炉,特别是对话后的议论,能起到过渡衔接,表达作者观点的作用。
【小题3】记者进行采访时,需事先针对采访对象拟定采访提纲,请根据文意,还原出本文的采访提纲。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永远的普希金
余杰
①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普希金是无法形容的,一如俄罗斯皑皑的白雪。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普希金又是活生生的,一如他们用以维持生命的黑面包和红菜汤。
②《皇村的早晨》中生动地描写了童年的普希金。一个坚强而敏感的孩子被选中去捍卫整个民族的尊严,去创造一个民族的文化。当与他同宿舍的孩子还处在迷迷瞪瞪之中的时候,他就早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普希金在皇村的树林中做了一个梦,树们、草们、花们,都在跟他谈话,用一种比现有的俄语优美千百倍的语言。从此以后,他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感。他再出现在日常生活的时候,无论是在客厅里、在游艺所、在朋友圈中,还是在酒宴上、在牌桌前,普希金都会表露出这样的特性:他会突然神离周围的人们,陷入仿佛人迹不至、无声无息、忧郁的思想深渊之中。这个现象是从皇村的那个早晨开始的。那时候他还是个满头鬈发的少年,他已经知道他的使命,他为何来此人间。
③普希金是一个标志,是蛮荒的俄罗斯和文化的俄罗斯的分水岭。之前俄罗斯文学是粗鄙的、零散的、模仿的;在普希金之后,俄罗斯文学中有了真正的俄罗斯精神,天空中出现了满天星辰,交相辉映。普希金是一个象征,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力量的象征。在面对冷酷而阴险的亚历山大一世的时候,普希金体现了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光芒四射的高贵和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不可侵犯的尊严。亚历山大一世是世俗世界的帝王,他残暴的统治是暂时的;普希金是精神世界的帝王,他打着自由的火把照亮一代又一代人走路。
④普希金以后,俄罗斯知识分子都是畅饮着他的琼浆长大的。女诗人茨维塔耶娃在她的回忆中不断地写到普希金。她的父亲是普希金博物馆的奠基人。小女孩三岁就为普希金的死而忧伤,母亲的卧室里挂着油画《决斗》,难怪她毫不夸张地说:“我的童年是跟着普希金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
⑤茨维塔耶娃记得曾经在家里看见了普希金的儿子,跟画像上的普希金一模一样。她偷偷地读哥哥学校里的《文选》课本,上面有普希金的诗歌《致奶娘》。哥哥不爱读书,妹妹却很爱读书。她不能完全读懂诗里所表达的哀伤、预感、压迫等概念,但是她读到“布满皱纹的双手”和“被遗忘的大门”时,她记住了,并且终身不忘。她躲在巨大的书柜里阅读“禁果”——淡紫透蓝斜烫着金字的大厚书《普希金全集》。她差不多是在黑暗中读的,鼻子几乎触到书本和柜子的隔板上,书的重量压得她透不过气来。“我是用胸和脑来阅读普希金的。”
⑥最有趣的是,茨维塔耶娃一家人经常到普希金纪念像附近散步。普希金纪念像既是散步的起点也是终点:从普希金纪念像到普希金纪念像。小女孩仰望着黑色的普希金像,意识到自己面临的也将是“黑思想、黑命运、黑生活”。普希金纪念像还是她与妹妹赛跑的终点:看谁最早跑到普希金纪念像跟前。妹妹的保姆有时简单化地把它说成:“咱们到普希金那里坐一会儿。”小茨维塔耶娃总要学着老学究似的纠正她:“不是到普希金那儿,是到普希金纪念像那儿。”茨维塔耶娃是那样地喜爱普希金笔下的女子达吉雅娜,她赞叹:“哪一个民族有如此这般谈情说爱的女主人公:勇敢而自重,钟情而百折不回,有先见之明而又一往情深。”她自己的悲剧性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⑦茨维塔耶娃只是普希金的千千万万个孩子当中的一个。普希金生前早就料到了自己会拥有千千万万的孩子。在普希金生命最黯淡的时刻,他依然坚信这一点:自己比拥有全部俄罗斯人的生杀予夺权力的沙皇要高尚千百倍。普希金在《纪念碑》一诗中写道:
我将永远被人民所喜爱,
因为我用诗的竖琴唤起了那善良的感情,
因为我在残酷的时代歌颂过自由,
并给那些倒下的人召唤过恩幸。
(选自《想飞的翅膀》,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一小节有什么作用?
【小题2】结合文本,分析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含义。
(1)那时候他还是个满头鬈发的少年,他已经知道他的使命,他为何来此人间。
(2)她差不多是在黑暗中读的,鼻子几乎触到书本和柜子的隔板上,书的重量压得她透不过气来。
【小题3】文章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写茨维塔耶娃?
【小题4】请结合文本,赏析标题“永远的普希金”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