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演好自己的偶像剧
——专访方文山
他身上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才华”,另一个是“相貌”。有“粉丝”这样评价他:“横溢的才华吓跑了脸上的帅气。”还有人描述他的长相:“有惊无险,像街头的寻常路人。”最损的莫过于吴宪宗“歹毒”的大嘴:“看看他的词,再看看他的脸,你才明白,原来上帝是多么公平!”
他便是方文山,周杰伦的“御用”词人。从《双截棍》、《东风破》、《七里香》,直到今天感人肺腑的《菊花台》,方文山用天马行空的文字与瑰丽的想象一次又一次冲击我们的感官,他几乎包办了周杰伦所有脍炙人口的精品,成为今日歌坛中无法撼动的“指标性人物”。此刻,他坐在我面前,接受我的采访。
记者:你曾以亲身经历为范本写过一本励志书《演好你自己的偶像剧》。之所以有如此感悟,是否因为自己的成长故事充满励志色彩?
方文山:成长对我来说,并非一帆风顺。我出生在台北一个小乡镇的普通家庭,家境不好,很小便开始勤工俭学了。每到寒暑假时我一般都会外出打工,比如送报纸、当餐厅服务员……当时也会觉得苦,但现在回想起来却蛮感激。因为有过那些困顿、不如意和苦难,今天的自己才会懂得惜福。
记者:电影和写作曾经是你的理想,为何却写了歌词?
方文山:当年我本想进电影圈发展,但是行业不景气,只好退而求其次写歌词。我想,总有一天,自己会慢慢靠近电影圈的。当时我的工作是安装防盗系统。工作时,我会随身带纸和笔,边工作边想歌词。有时突然想到一句好词,赶紧拿出笔把歌词记下。就这样,一年下来写了一百多首,四处投递出去。最终只有宪哥(吴宗宪)回了我的电话……
机会显然眷顾方文山。当吴宗宪幸运地光顾之后,周杰伦又呼啸而来。
记者:周杰伦给你的最初的印象是什么?
方文山:我们同时被宪哥签下词曲经纪约。起初对杰伦的感觉是:这个年轻人有些与众不同,做事酷酷的。接触久了,我发现他的确有资格酷。比如他钢琴弹得的确不错,音乐的确比别人更有创意,一年后,他又签了歌手约,显然是可造之才。
记者:关于你和周杰伦彼此的作用,很多人都在探讨甚至争论不休。你自己认为呢?
方文山:我们是相辅相成的。曲是架构,词是衣服。杰伦的曲天生已经很匀称了,旋律本身已经很动人,即便没有我的词,它一样存在。我只是帮他的旋律加画面,提供故事,让它更有血肉。
记者:有没有想过如果搭档不是周杰伦,而是别的歌手,你的歌词还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吗?
方文山:我想不会。好的作品需要好的曝光平台。杰伦的曲风便是强有力的曝光媒介,这种强强联手的效果便是“1+1=3”。
目前,“粉丝”们为方文山与周杰伦的地位吵得不可开交。一种说法是周杰伦捧红了方文山,另一种说法是方文山成就了周杰伦,更有观点认为:这个年代,如果没有周杰伦,音乐将会很寂寞;如果没有方文山,周杰伦也会很寂寞。
记者:你觉得,你的歌词能在浩若烟海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方文山:风格。创作歌词时,我会故意强调段落与段落不见得有关系,但阅读时依旧有主题。我强调一种整体感觉,这在《爱在西元后》有着很好的体现。
记者:你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人最大的悲哀是不想当自己。
方文山:几年来,我在圈内看到许多年轻人不想扮演自己,永远羡慕别人,成天幻想当周杰伦、刘德华。与其羡慕别人,耽误自己的人生,不如做好优秀的自己。
在“一切皆有可能”的今天,人人都憧憬着由麻雀变成凤凰。只是,变成凤凰的方文山却一再提醒:先甘心当一只麻雀,潜心演好自己的偶像剧。否则,既错过麻雀的欢愉,又无法企及凤凰的荣耀,那岂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小题1】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吴宗宪到周杰伦,方文山拥有两次令人艳羡的机会,因此很多人把方文山的成功归为 “幸运”,其实,方文山的成功完全靠的是自己的天赋和努力。
B.文章的开头的引用围绕方文山的“相貌”和“才华”展开:他长得很一般,甚至有些丑,但极有才华,词写得十分出色。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开篇,引起阅读兴趣。
C.方文山一年下来写了一百多首歌词,四处投递只有吴宗宪回了电话,说明方文山当时的歌词创作水平远远不够。
D.变成凤凰的方文山一再提醒“先甘心当一只麻雀,潜心演好自己的偶像剧。”,因为他认为既错过麻雀的欢愉,又无法企及凤凰的荣耀,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小题2】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方文山是周杰伦的“御用”词人,他包办了周杰伦所有脍炙人口的精品,成为今日歌坛中无法撼动的“指标性人物”。
B.方文山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人生经历过那些困顿、不如意和苦难,让方文山懂得惜福。
C.方文山对周杰伦的评价很高,他认为若不是和周杰伦合作,他的歌词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D.方文山的歌词能从浩若烟海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写作歌词的风格与众不同,他强调一种整体感觉,不强调段落之间的关系,但阅读时依旧有主题。
E. 本篇访谈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炉,特别是对话后的议论,能起到过渡衔接,表达作者观点的作用。
【小题3】记者进行采访时,需事先针对采访对象拟定采访提纲,请根据文意,还原出本文的采访提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4 02:13: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我国,“法治”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乐记》中,“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在我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儒家还是法家,都将法律视为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和工具,而没有将其视为社会治理的目标。近代以来,尤其是自“五四”运动以来,“民主”和“科学”作为社会理想和目标,已具有广泛的共识。但“五四”时期并没有深刻认识到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因为救亡图存、自立自强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民主指向自立,科学指向自强,“民主”和“科学”自然就被作为最重要的价值,而法治更多被看作是国家独立和强大之后,才应该思考和追求的目标。“五四”没有把法治作为口号,主要是因为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法治的独立价值,而是将其作为实现民主、自由、平等、富强等目标的手段和工具。
新中国的法制建设虽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无论是成文法的颁布,还是法律的执行以及法律的适用等方方面面,但整个过程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在“文革”时期,法治基础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党工作的重心,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此为中心,深刻检讨了“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作为当时及后来很长时期内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并正式采用“法治”的表述,这也标志着我们党在执政理念、领导方式上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1999 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将依法治国确立为一项宪法的的基本原则,通过国家根本大法对依法治国予以保障。这种观念上的改变意味着“法治国家”建设不再是一种方式和手段,其本身就是国家建设的目标。
从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变化本身表明,我们党对民主法制建设认识正在逐步深化。西汉时期的《淮南子》一书曾对小康社会进行了描述,“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暗,辅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限;道不拾遗,市不豫贾”。可见,小康社会实际上包含了社会稳定、国富民强、百业兴旺、政通人和、秩序井然的内涵。即使仅从经济层面理解小康社会,将其视为一种社会经济维度上的现代化,那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二字,则显然已经超越了经济维度。我们说法治是目的,是因为法治内在包含社会文化建设、民主法治建设等各类有利于增进人民幸福和福祉的目标。也就是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指物质上的丰富、经济上的富裕,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而且还包含了个人生活在自由、平等、安全的法治环境中,社会治理井然有序、社会环境安定和睦、权利自由受到保障、社会正义充分实现等内涵,这些目标也是法治的目标。
( 摘编自王利明《法治具有目的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至儒家、法家思想文化,近至“五四”运动开展,法律普遍都被视为实现某种目标的手段和工具。
B.“五四”运动时人们之所以没有把法治作为明确的主张,是因为当时人们没有认识到法治的独立价值。
C.新中国法制建设虽不是一帆风顺。但在成文法的颁布、法律的执行等方面还是取得了较大成果。
D.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八大的执政目标表述变化来看,我们党对民主法治建设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化。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法治更多的被看作是国家独立强大后才应该思考和追求的目标,所以“五四”时期法治未被作为社会治理的目标。
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重心转移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而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C.在我党的执政历史中,法制建设是曲折的,在文革时期破坏极为严重,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在党的十五大时明确提出的。
D.西汉时期《淮南子》想象的小康社会包括百官公正无私,上下协调而无过失;法令明确可行,奉公执法而不需迎合别人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对法治的追求历史悠久,从“法治”一词最早出现在儒家经典《礼记·乐记》中,就可以看出儒家对法治是非常重视的。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建设小康社会相比,已经超越了经济层面,其对法治目标的追求与宪法建设法治国家的规定精神是一致的。
C.央视新年问题“你幸福吗”虽然引得一些人的吐槽,但这也能从一个方面体现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内函目标。
D.我党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并非空穴来风,也是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的,应该说,把法治建设放到国家建设的目标中是认识成熟的表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马小菊
天空的天
马小菊从家里出来时,天还好好的,走到半路就下起了雨。马小菊没带雨具,豆大的雨点打在身上又冷又疼。她看看离药店不远了,就跑了起来,跑到药店,衣服湿了个透。这个夏天的雨格外多,像失恋女人的眼泪,落得很频繁。
“咋这天来了?”药店老板招呼马小菊。“婆婆疼得紧。”马小菊一边用她本就湿了的袖子擦拭脸上的雨水,一边回避着药店老板的眼睛。马小菊的婆婆有风湿病,一到雨天就疼得厉害。
“向午真不是个东西,把家里的事都甩给你一个人,自个儿倒乐呵去了。”药店老板说。向午是马小菊的男人,当包工头挣了钱后就很少回家了,别人说他有了外遇。
马小菊没理药店老板的茬,边说拿一盒膏药再拿一盒止疼片,边从湿湿的裤兜里往外掏钱。药店老板把找回的钱递给马小菊的时候说:“昨天二凯去省城进货看见向午了,他和一个女的在街上走着。”说完两眼盯着马小菊看,以为她会大骂向午一顿,可是马小菊似乎没什么反应,她先接过钱,然后像听别人家男人的事一样“哦”了一声。马小菊说:“要是二凯再看见向午,就跟他说他娘病了,想他。”
马小菊说完拿上装在塑料袋里的药就往外走。雨还在下着,马小菊不紧不慢地走在雨里,密密的雨点实实地打在她身上。刚才要不是药店老板提起向午,她还想在药店避避雨的,可是药店老板提起了向午,她就不能再待下去了。
向午是马小菊的一块心病。刚听说向午有外心的那会儿,马小菊的心都碎了。她整天哭整天骂,四处向人打听向午的行踪。她还去省城找了一趟,但偌大一座省城,要找一个人谈何容易,就像绣花针落门前草坡地了。马小菊找了三天三夜,没找到,就回来了。
马小菊回到家才知道,她不在家这几天,婆婆摔断了腿。马小菊好懊悔,如果不是自己离开家去找向午,婆婆就不会摔伤。马小菊抱着婆婆的伤腿,眼泪流得像筛子眼里落下的米。一些人笑话马小菊,说她管不住自己的男人,马小菊不去理。她觉得眼下没有比照顾婆婆更重要的事了,真的没有了。
马小菊揣着药走到家时雨停了,她心想:这雨,好像就是给我下的。
马小菊进了屋唤了几声娘,没人回应。马小菊以为婆婆睡着了,就去自己的房间换衣服。等她换完衣服来到婆婆房间一看,婆婆昏倒在地上,口里吐着白沫,手里却紧紧地攥着一张向午的照片。马小菊明白了,婆婆是为了找放在抽屉里的向午的照片才摔倒的。马小菊赶忙把婆婆送到了医院。医生说是脑溢血,要马小菊去交住院押金。马小菊的钱不够,就去银行取钱。
在去银行的路上,马小菊碰见了旺子媳妇。旺子媳妇追着撵着跟马小菊说:“我在省城看到远处一个男人,好像是向午呢。”马小菊说:“你再看见向午,跟他说他娘病了,病得很重,让他赶快回来。”旺子媳妇还想跟马小菊说些什么,马小菊却匆匆走了。
经过一夜的抢救,婆婆仍然昏迷不醒,医生说能否醒过来不好说。
马小菊说:“怎么就不好说了呢?”她想起别人曾给过她一个治疑难杂症的偏方,婆婆用了这个偏方也许会好起来。她就回到家找到那个偏方,按方子里写的,找了几味药,最后就差一味冬瓜皮。马小菊知道前院吴二婶家种了冬瓜,就去吴二婶家要冬瓜皮。
马小菊到吴二婶家还没开口说话,吴二婶就先和她说起了向午的事。吴二婶说:“小菊,我去省城儿子家,看见向午和一个女人在逛街。”马小菊说:“吴二婶,你再见到向午,跟他说他娘病得很重,快不行了,让他赶快回来。”
婆婆喝了马小菊熬的药,仍旧没有好,最后还是去了。
婆婆入土那天,又下了雨,很大的雨,雨声把马小菊的哭声给淹没了。
雨季快要过去的时候,向午回来了。向午一身落魄地回来了,他被人骗了个精光后回来了。
“你还回来干啥?你娘不在了你还回来干啥呢?”马小菊说着,眼泪像雨滴一样落了下来。可这时窗外的雨却停了,天空响晴响晴的。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面对丈夫的外遇,马小菊开始时大吵大闹,后来心平气和,毫不在乎,连回答别人时都是简单重复那几句话,这一变化过程说明她对丈夫已经丝毫不抱希望。
B.小说对向午这个人物着墨不多,但这个赚了钱就开始膨胀、迷失自我的农民形象具有典型性,隐含着作者对进城农民生活状态和价值追求的忧虑和反思。
C.作者注重在细微处写人,写药店老板、旺子媳妇、吴二婶等人迫不及待地将向午的相关信息告诉马小菊,目的就是为了体现善良的村民们对马小菊的同情和关心。
D.小说结局虽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但从小说情节的发展逻辑看,随着向午的回归,马小菊的命运出现了转机,她一定会原谅丈夫,过上幸福生活。
E. 小说有主次两条线索,主线是马小菊在家中照顾婆婆,次线是向午在城里出轨被骗;两条线索同时发展,最后随着向午落魄归家而相互交织。
【小题2】小说在刻画马小菊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多次写到“下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苹果商店,一根长1米的数据线售价为19美元,而在美国电商亚马逊的网站上,功能、长度相同,排在第一名的产品是来自中国生产的安克,售价只有7.99美元,亚马逊上用户评分最高星级为5星,有3363位用户为它打出了4.5分的高分。很多美国民众认为,一旦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这些来自中国、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电子产品价格将上涨,“美国政府这样做,最后埋单的是美国普通消费者”。特朗普政府对产自中国的钢铝产品额外征税决定公布后,美国全球贸易伙伴咨询公司算了一笔账:外征税将会给美国相关行业增加26346个就业岗位,但对航空、汽车、建筑业、电子元器件等下游产业来说,关税提高了钢铝价格,导致成本增加,企业裁员,从而减少495136个工作机会,最终结果是468790个岗位的净流失,也就是说,每创造一个就业,将损失18个就业。
(摘编自《人民日报》章念生 高石 郑琪《“每个美国家庭都离不开‘中国制造’”》)
材料二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

国家统计局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是度量居民生活消費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着时间变动的相对数,综合反映居民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段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材料三
人民币原油期货日前成功上市,首周总成交额近1160亿元,成交量超过27万手,日均5.4万手,合5400万桶原油。这一日均数量超过800万桶的迪拜商品交易所(DME),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和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WTI)原油期货。值得指出的是,人民币原油期货的看点其实是人民币,这是继加入特别提款权(SDR)之后人民币国际化的又一个里程碑,将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
(摘编自周颖刚《人民币国际化再上台阶》)
材料四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中国的市场潜力是其他经济体不可比肩的。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人富起来、强起来了,“买买买”的消费能量让全世界刮目,任何聪明的商人都会垂涎,失去了中国这个最大的消费市场,美国经济必将遭受重创。
近五年来,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30%,成为主引擎。去年中国经济总量跨过80万亿元大关,已从当年的“小个头”成长为今天的“新巨人”,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和话语权与日俱增,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再是高个子欺负矮个子,而是两个世界级巨人的博弈。
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中国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定不移,中国经济颜值高气质好,经济增长由原来更多依赖出口转向消费主导,国内消费连续多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不断增强。
(摘编自余柯《这场贸易战,中国有底气打赢!》)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从美国全球贸易伙伴咨询公司的计算可以看出,征税将导致美国航空、汽车、建筑业、电子元器件等产业成本增加,出现了岗位的净流失现象。
B.根据材料二可知,2017年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1)环比下降0.3%同比上涨0.9%。
C.材料二显示,2018年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9%涨幅稳中有升,跨人“2时代”,而3月份则较2月份有所回落。
D.根据材料二可知,从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和环比呈现正比变化趋势。
E. 中国的巨大市场潜力是其他经济体不可比肩的,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中国已经富强起。
【小题3】北京时间2018年4月4日15时30分许,针对美方开出的征税清单中国正式亮剑。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亮剑”的底气有哪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铁拐李”传奇

陈圣芳

他,拄着拐杖,个子瘦瘦高高的,是一个流浪乞丐,身背很多口袋的褡祾,每天走村串户地乞讨,像一个行脚僧,人们背地里都叫他“铁拐李”。

“铁拐李”讨米很特别,用手抓的米他是断然不会要的。原来一个刁顽尖滑的大嫂,把一只紧捏的空手放进米袋子,然后从他袋子里面带出一大把米来。

铁拐李乞讨没有定性,走哪是哪。天黑了,随便睡在学校或者队屋廊檐下,将身子蜷缩成大虾米,囫囵睡去。当天放明时,又不知所踪了。而一方方的墙壁上,却用土坷垃划写满了诗文。湾子里的斋儒老先生曾经教过私塾,他一手捻着他那稀稀落落的几缕白胡子,一边摇头晃脑地吟哦着,一脸的陶醉。

“铁拐李”他有时也会给几分钱湾里的剃头匠,让剃头匠将他那乱茅草一样的头发理得顺顺当当的,但是他那飘然若仙的胡子他是一定不会剪的,而且,他每次去河边洗碗时,都会把胡子润湿,对着水面捊了又捊。然后把碗刷的贼亮,像猫子舔了似的。

 “铁拐李”虽然疯癫时六亲不认,举起拐杖见人就打,见狗就追。一旦安静下来,他又特别喜欢孩子。 那天他在苕货家门口发现苕货在写字,便蹑手蹑脚笑眯眯地走了过去,在后面认真地端详着,并且细声细气地告诉苕货:你发倒笔了,这个勾是“利刀勾”,这个不是这样的,是“宝盖头”,上面没有一点……他告诉苕货很多以后,当再遇见苕货时,他还不忘在他的草稿纸上教几个字,过几天他回来时,他一定会考考苕货,如果苕货回答正确了,他会像变戏法一样,变出一把把花花绿绿的豌豆糖来,赏给苕货。

有段时间,“铁拐李”突然不疯癫了,他居然背了一个上面印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书包,一步一拐地走学校赶乡集,卖他用澴河潭坡上的泥巴做出来的口哨。

那泥巴做的口哨的确精妙绝伦,有高音的,有中音的,也有低音的,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如果那个小朋友吹的好,他会摸摸他的小脑袋,笑眯眯地说,拿去吧,不要钱。得到哨子的孩子像过年般的高兴,于是刹那间,满湾子从南到北都是“蛐蛐”般忽高忽低的泥巴口哨声。不过,他尤其喜欢苕货,他看见苕货往往会送他几个五颜六色的泥巴哨,并且还要当面给苕货做示范,同是“蛐蛐”几声,却别有一番韵味。等到学生上课后,他就默默地站在教室的廊檐下,看着琅琅读书的孩子,一脸笑意。有一次,他在走廊小黑板前伫立良久,然后捡起地上的粉笔头,在黑板上涂改起来。一个老师发现了,便吼了几声,吓得铁拐李一溜烟跑了。那老师过来一看却愣住了,原来他修改了一处语法错误。

从此以后,这位老师便特别关注起铁拐李来。有一天,他路过铁拐李寄住的废砖窑时,看到一个漂亮的城里女子,对着铁拐李声泪俱下地说着什么,而他却有滋有味吃着讨来的米饭,理也不理。后来那女子伸手去拉铁拐李,不料一下子惹恼了他,他挥舞着拐杖,吼道:“你滚,你滚,我不要你管……”那位老师忙躲到一边,看见那女人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废砖窑。后来听人说铁拐李原来是一所大学的教授,因为说错了一句什么话划成右派,加上妻子闹离婚,所以就成了流浪的疯子;还有的人说,那个女人是他的学生,很是崇拜他,知道了恩师落脚地后,踏破铁鞋不远千里赶到这里……打这天起,铁拐李就突然从人们的视线里悄然消失了。

开始还有人念叨一下:铁拐李好长时间没有来讨饭哩?再后来,铁拐李这个名字就像从澴河上游冲下来的一截树枝,在河湾汊里打个转顺流而下,一去无踪。

而当“铁拐李”这个名字,再次被人提起时,已是十几年后的一天了。那天,已考取博士生的苕货,给家里寄来一张他和导师以及师母的合影。邻居们呼啦一下子围过来看,马上有人说:“咦!师母好年轻啊,怕要比导师年轻不少哩。”突然有人叫了一声:“这苕货的导师,有点像铁拐李呢。”大伙围过来一看,“呵呵,别说,还真有点像哩!”马上就有人说了:“瞎说,一个要饭的,一个是导师,八竿子也打不着呀!”苕货娘说,那好办,我打电话问问就知道了。

于是苕货娘在一圈人的注视下,拨通了电话:“喂,苕货,我问你一件事情哈……”

(选自《2015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第一段,运用白描手法,简要勾勒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和生活状况,并交代了“铁拐李”这一外号的由来。
B.“铁拐李”虽以乞讨为生,但却不要手抓的米,还在墙壁上写满诗文,表现了他的孤高自傲以及与时代的格格不入。
C.小说中的多处细节描写,如“铁拐李”背的书包、漂亮的城里女子的出现等,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了“铁拐李”人性扭曲的社会原因。
D.小说中的“苕货”其实并不“苕”,是理解作品的重要线索人物。“铁拐李”教他写字,送他泥巴哨子等情节,很好地凸显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E.该小说讲述了“铁拐李”颠沛流离的生活。全文结构紧凑,情节不蔓不枝,语言朴素精炼,体现了作者较高的叙事技巧。
【小题2】“铁拐李”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道德美不是在艺术美本身中所包含的那种广义的道德美,而是属于文学作品特定内容的道德形态。如果我们给予一部作品的评价是“美的作品”,邦就是我们阅读它的人对作品所体现出来的道德美和艺术美的综合评价。文学作品的道德美和艺术美是衡量作品价值的标尺,也是判别文学作品是不是具备美的出发点。
我们应该清楚,并非只有艺术才给人以美感,世界上物质中的一切具有美感因素的事物都能够让人感到美的享受。花卉是自然界的物质,能让人感知它的美,作为艺术形态常常呈献给人们,让人能够体会到美的愉悦。实际生活中花卉本身并不是作为艺术品而存在,它只是作为客观世界中的一种美的物质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作为自然界物质的“花”,它的美来自它的生命,也与它身上的色彩、形状、线条有很大关系,这种有机组合方式的美感,是由物质的材料组成的,尽管具有艺术的美,但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而我们所讲的道德则是属于精神状态层面的意识,人们根本就无法看到它美与不美,而是要通过感知、分析、思考、判断才能体会到。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对描写的对象存在着审美意识,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去判断,如作家描写的英雄人物、爱国人士、劳动人民等等,他们在作家的意识中都是具有美德的人物,而作家选取的内容本身就是感人的,再经过作家一番艺术表现以后,作品中人物、事件的美感力量就得到了增强。有些作品中,作家描写的对象本身看上去并不美,有的由于作家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段的不同,描写对象就呈现出丑的形态,如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董卓、秦桧、容嬷嬷等;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南霸天、刘文彩、假洋鬼子等。从这些人代表的阶级倾向和内在的品质来说,他们代表了罪恶和丑陋,对于这样的丑,作家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用人物塑造和故事建构的方式揭示他们内心深处丑的道德,这是作家思想中竭力鞭挞和批判的对象,尽管表现了他们丑的嘴脸,但是就文学作品而言,道德美的倾向更加明显。这就是文学艺术的能力所在。同时,因为创作者在艺术刻画中,符合生活的真实,同时也属于具有美感因素的艺术典型,让读着从反面去欣赏人物的形象,那么这样的人物就成了具有道德美教育的艺术对象了。
我们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一个作家如果在思想、立场上缺少道德倾向,就会混淆美丑的概念,那么作品根本没有道德美的倾向。从艺术表现形式看,创作者如果对于具有道德美的描写对象在进行艺术描写上表现得不够充分,那些具有道德美的事物就无法让人感到是美的,相对的,那些具有道德丑的人或事件,如果艺术典型化不足,没有完全对他们丑的实质给予揭露,自然美影响到作品道德美揭示程度。由此我们看到,一部文学作品中,让人能够感受到美的不仅仅是艺术美,同时还包括了道德美。在道德素养的形成中,文学作品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不管是哪位作家,无论是哪部作品,都需要接受伦理和道德的检验。
(摘编自丁洁《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与品格修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的道德美与艺术美中广义的道德美不同,它是具有特定内容的道德形态。
B.文学作品中的道德美与自然美也不相同,它是属于人的精神状态层面的意识。
C.文学作品中的道德美需要读者通过感知、分析、思考、判断才能真切体会到。
D.文学作品是否具有道德美跟作品是否有正面人物无关,而关键在于读者的审美意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判断文学作品是否为“美的作品”,关键在于看文学作品是否具有道德美和艺术美。
B.自然界中一切具有美感的事物作为艺术形态会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但它本身并不是艺术品。
C.作家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对事物进行艺术表现后,作品中的道德美的倾向会更加明显。
D.作品有具有美德的人物,感人的内容,即使艺术描写表现得不充分,读者也会认为它是美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界的花卉之所以能够给人以美感,庙为这种美感来自于它的生命以及它身上的色彩、形状、线条的有机组合方式。
B.文学艺术的能力在于作品所具有的道德美,道德美使作品中的美感力量更强;使作品中的罪恶与丑陋被揭露与批判。
C.作家能够创造出符合生活真实的反面人物并让读者去欣赏它,原因就在于这些反面人物本身就是具有道德美教育的艺术对象。
D.一个作家既要有好的艺术表现能力,又要有正确的道德倾向,这样,他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艺术美和道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