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亚舒:翻译界的翘楚
李亚舒,1936年生于荆州公安,亚舒虽是家族中最小的男孩,却未得宠,反而管教甚严。抗战后,他入新式学堂,两年后因长江决堤而辍学。1947年考入县城公立中学,不到两月又因溃堤失学,后投考长沙林枫中学。初中毕业时,亚舒顺利考入省立一中。课余时间,他钻图书馆,办板报,作品频见校刊。
高中三年,亚舒文科成绩突出,尤其是语文和英语。从中学起,亚舒就有写英语日记的习惯,这得益于英语老师张普安的循循善诱:“解放后国家特别需要会外语的人才,你要坚持学下去,年轻人学外语不仅要有自己的兴趣,还要想到将来拿它干什么。”“想当翻译”之志萌生于中学时代,而亚舒真正走上翻译与国际交流之路,却是在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之后。北大西语系名师云集,系主任冯至的一场报告,更坚定了他的信念。
刚上大一,亚舒就遇到了留法归国的齐香教授,她的先生罗大冈教授更是蜚声中外的法国文学专家和翻译家。当时,亚舒任课代表,频频出入师门,两位大家为人之尚善、为学之严谨深深地感染了他,他决定以翻译为其终生之路。
亚舒真正的翻译“练手”则始于他的留学时期。
1956年,高教部派亚舒留学越南河内综合大学文学系学习越语。凭借着刻苦努力,亚舒学有所成,大二时就为访越的高教部部长杨秀峰做了接待翻译。
当时,这位“文青”有幸与越南著名作家陶武、诗人黄忠通等成为邻居,与之畅谈文学之际,也燃起了他的创作热情。留学期间,先后发表了《鲜花》、《戴红领巾的小姑娘》、《爱情》等数十篇作品,先后刊于河内中文日报《新越华报》和国内的《诗刊》。
1959年,亚舒开始笔耕译坛,主译诗文集《越南的女儿》、诗集《通往友帮之路》《向中国致敬》等。毕业后,他留校师从邓泰梅教授读研半载,主修越南文学,兼修法语,回国后拟做中越文化关系史研究。
1959年底,这位本名“志强”的有志青年学成回国,一工作便更名为“亚舒”——走出三楚大地,极目亚洲舒。
起初,亚舒被分配至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从事东南亚、南亚及欧美相关文献的翻译与写作,后参与《亚非文献》创刊,负责汉、越、英、法多语的编译。
工作之余,亚舒仍痴迷小说,但创作之路被各种政治风潮挤兑,译作不多,却有档次,其中包括:《海鸥》、《阮荐仁义思想试探》、《像他那样生活》等。
各种“运动”,亚舒都“有缘”,也因此抱憾:“那时的笔译基本被迫停止。”
“文革”一结束,已近“知天命”的亚舒更是惜时如金,1983年,去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补学英语。人到中年,亚舒外事工作异常繁忙,可译作著述从未间断。文学翻译仍是他不舍的追求,20世纪90年代,他先后翻译了《熄灯》、《亨利六世》、《从原子到生活》、《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等。
几年前,中国译协本地化委员会的崔启亮先生第一次见到亚舒,谈及自己从事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本地化翻译。亚舒很感兴趣,让对方回去发来相关文章,以便学习。
2011年,亚舒荣退《中国科技翻译》主编岗位,再次退而不休,仍参与审稿把关,但他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培养年轻人:“我撰文出书,多一篇少一部,意义不大,现在更重要的是培养后来人。”
面对创新,亚舒永远是鼓励者。199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国际翻译教学研讨会,一位年轻人首次提出“变译”的理念,旋即引起与会代表关注,可是,也有一位知名教授批评说“变译”算不得翻译,至多是情报学研究的对象。而正当这位年轻人犹豫之际,亚舒开腔了:“对年轻人的思想不要一棍子打死,他刚提出来,我们让人家发展,观察观察,再做结论也不迟。我们应该有鼓励学术的雅量。”
如今,耄耋之年的亚舒更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我要用越语重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名著《翠翘传》。”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亚舒是家中最小的男孩,家教甚严,先后就读于县城公立中学、长沙林枫中学,期间展现出过人的才华,作品频见校刊。
B.1956年,李亚舒留学越南河内综合大学文学系学习越语,毕业后,他留校继续读了半年研究生,1959年底学成回国。
C.李亚舒惜时如金,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他让崔启亮给白己发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本地化翻译的有关文章,以便自己学习。
D.2011年,李亚舒从《中国科技翻译》主编岗位退下来,但他退而不休,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年轻人的培养,极力鼓励年轻人创新。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从中学起,李亚舒就有写英语日记的习惯,文科成绩很好,尤其是语文和英语,但真正“想当翻译”并且走上翻译与国际交流之路,却是在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之后。
B.李亚舒留学越南河内综合大学文学系学习越语期间,先后发表了《鲜花》、《戴红领巾的小姑娘》《爱情》等数十篇作品,达到了创作的高峰。
C.李亚舒大学留学毕业后,打算到国内做中越文化关系史研究,可后来被分配至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从事相关文献的翻译与写作工作。
D.李亚舒痴迷小说,但创作之路被各种政治风潮挤兑,各种“运动”,亚舒都被卷入其中,“文革”结束后,他才有一些有档次的译作。
E. 李亚舒留学归来,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本领。有“走出三楚大地,极目亚洲舒”之感,于是将“志强”更名为“亚舒”。
【小题3】李亚舒学生时代哪些因素影响他走上翻译之路?请简要归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3 05:32: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打一个电话
李登建
从窗前我看见她又出现在楼门口,我决定推迟下楼,我得避开她。
近来我怕碰见她,甚至有点像老鼠害怕猫一样躲着她,可是有时“冤家路窄”,越想躲越躲不开。大前天我一出楼门,她正提着一桶水从水管子那里走过来,问我电话打了没有,我应着一定打,一定打,慌忙脱身;昨天我刚下楼梯,她又攥着笤帚幽灵似的从楼道后转出来,还是问打电话的事,我早把这事忘在脑后了,支支吾吾,贼也似的溜走。
她是新来的清洁工,半个月前才接替了她的前任小刘。与她的前任明显不同的是,她特爱说话,远远地就跟你打招呼,嘘寒问暖,又是长又是短说个没完。那天我在楼梯上头一回见到她,她就问我在哪个部门上班,孩子学习好不好,又对我说她的孩子大学毕业了,还没找到工作,在家闷着,动不动就发脾气,爷爷一样地难伺候。她就说自己家在南面六里路外的疙瘩李村,人家都有大厦檐砖房她还没有,就得想法出来挣钱。她每天早晨骑着车子来,晚上回去。下雪那天在路上滑倒,从车子上摔下来,现在腿还疼。我问她能拿多少工钱,她前后指了指说,这6座楼12个楼道的卫生都是她打扫,一天下来腿发胀,一个月才500块钱。我说太少了。她说是少,可你不干还有人抢着干,都是托人来的,人家都有关系,她老担心被辞退。说到这里她朝我跟前凑过来,说:“你给俺公司打个电话行不?”我问:“打电话干什么?”“你就说我在这里干得挺好,你们很满意。”她又说,“你不知道,我以前在东区干,大伙儿都夸我干得好,你们不愿意用刘庄的小刘,才把我调过来的,你放心,我保证好好干。”我不假思索地说:“好,我打。”她追着我喊:“我叫李玉梅。”
不打这个电话恐怕我就摆脱不了她的纠缠,可是打吧,虽然她来后楼道的卫生状况好像比以前好了,但这才是个开头,现在就下结论是不是为时尚早?而且我打这个电话应该征得全楼住家的同意啊。不过,我自己打个也没有多大关系,她不就是为了保住这个差使吗?这个要求也够可怜的,为她说几句好话也没什么不应该?于是我从桌子上的书堆里翻出她告诉我的那两个号码,抓起电话拨通一个。电话那端的声音很冷漠,我详细说明了情况,为引起他的重视,甚至适当作了艺术夸张,可那苍老的声音只无所谓地“哦哦”了两声,就挂断了。我不甘心,又拨另一个号码,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对方就笑起来:“这个李玉梅又来这一套了!”我急了,很严肃地说:“是真的,她真的干得不错!”对方没再说什么,“哈哈”的笑声却更大了。我感到很泄气。我能把这个结果告诉李玉梅吗?
转眼春节到了,春节在国人心目中是压倒一切的大节日,放长假,什么活儿都撂下,痛痛快快地玩、闹,沉浸在浓似酒的欢乐气氛中。到除夕夜,燃放大雷子、钻天猴、彩筒的阵势简直就像当年辽沈战役发起总攻,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下半夜才归于沉寂,像这场战役取得了最后胜利。早晨我起床后,走到阳台向外面一望,下雪了!晶莹透亮的雪花正粉蝶似的纷纷扬扬地飞舞着,站在窗前似乎能听见蚕食桑叶似的沙沙声。楼外的空地、花池,铺了厚厚的一层雪,丛丛花木变为了琼簇。我家阳台视野开阔,可以望到很远的地方。①正在我出神眺望时,忽然发现一豆红粒儿在洁白的雪野上浮动,仿佛丹青妙手的彩笔在一张阔大的宣纸上滴了一点红,又仿佛千树万树梨花中竟有一枝红梅孑然地绽开花瓣,那么鲜艳、动人。它的出现立刻使茫茫玉宇生动无比,这是一首意趣盎然、境界壮丽的诗。渐渐地,这点红在拉长,原来是个红衣女人。红衣女人正朝我们楼走来,近了看清恰是李玉梅。大年初一不在家过年来做什么?我怀着好奇心出来看。
李玉梅已经从楼道后的“仓库”里取出扫帚,刷刷地扫楼门前的雪。我受到感动,也拿了一张锨,一边“帮”她干,一边问她为什么今天还来。她说雪得趁早打扫,结了冰就不好扫了,鞭炮皮也得扫掉,要不会刮得到处都是。
我问她:“步行走这么远全身不冻透了?”
她说骑车子怕再摔倒。
扫完我们楼前,她还要到别处去扫。②临走,她又央求我:“你能不能给他们打个电话啊?”
(选自《名家精品微型小说排行榜2009》)
【小题1】简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
(1)解释画线①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2)分析画线②处的含意。
【小题3】小说以“打一个电话”为关节点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写的是关于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的民生大事,却用“打一个电话”这样一个小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

魏饴

素质教育发端于古希腊自由教育和中国孔子的“做人”“成人”人本教育。古希腊文明能达到古代世界巅峰,并非因为它强大富足,而是因为它教育培养了使人自由的精神。它强调人在本质和目的上是理性、道德和精神的存在体,人的教育应该是为知识而探讨知识,为真理而追求真理,并由此实现心灵的培养。这种教育为了人,而不为人以外的其他任何目的。孔子教育追求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人”或成为“君子”,而“君子”的核心就是“仁”。与自由教育相比,两者目标都指向人,不过自由教育重在人本心灵的培养,孔子教育在提倡人本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人伦教化的关注。中国教育强调调和持中、反求诸己的群体伦理和社本主义。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人,“成人”兼顾群体伦理也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在于究竟把人本放在什么位置。中国教育的发展,开始就没有真正突出人本,往后一直是社本主义或功利主义占上风,这值得我们深刻反省。

素质教育内容不仅要通过传统的显性课程形式来传授,而且还应特别注意通过耳濡目染的隐性课程的形式实施,这几乎是古今中外所有学校的一致做法。知识可从彼到此教出来和学出来,不教不学当然不会了解和掌握知识,但人的素质却不能仅通过课堂教学得来,需要在生活中学,在实践中学。

“二战”以来,发达国家首先表现出的科学综合和行业综合的趋势已愈来愈突出。在高等教育方面表现为减少专业数量、提倡学科交叉、增强课程间的融合等,关注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已逐步成为我国大学发展的主旋律。在这种背景下,人的素质如何自然成为关注的热点,它是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然而,在人的所有素质因素中,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则又是“做人”的灵魂,是蕴藏在国民心中推动国家和民族前进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在西方大学,他们把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称之为“德育投资”,认为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德育已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学校要开设的必修课程。

认识素质教育还要正确认识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相互借鉴融合的问题。通识教育是一种哲学观,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两者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事实上,大学素质教育问题的提出相对较晚,通识教育的很多做法可直接用之于素质教育,譬如国外普遍采用的“2+2修读模式”等。甚至有著名学者指出,通识教育“实际上是全面素质的教育”。这里,将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完全等同虽不准确,但应看到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且近年来二者有互相接近的趋势。虽然,素质教育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思想和观念,但素质教育并不排除通过一定形式加以强化;虽然,素质教育不重在开设多少门课程,它关注得更多的可能是一种能力、思维形式或情志倾向等,而素质的种种表现又是以人扎实的知识素质为基础的,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仍需进行传统的课程讲授。虽然,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但美国高校现在也注意将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同样可适用于专业教育的理念与方法来加以认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素质教育”,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素质教育发端于古希腊文明巅峰的自由教育和中国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人本教育。
B.素质教育在古今中外所有学校中不仅通过显性课程的形式传授,还通过隐性课程的形式实施。
C.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是一种思想和观念,不是一种模式,不能够通过一定的形式来加以强化。
D.素质教育,以人扎实的知识素质为基础,可能更关注能力、思维形式或情志倾向等。
【小题2】下列对文中有关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自由教育与孔子的人本教育,两者的目标都指向人,前者强调理性、道德和精神共融,后者在提倡人本的同时更关注人伦教化。
B.古希腊自由教育强调人的教育应在探讨知识、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实现心灵培养;孔子的人本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人”或成为“君子”。
C.通识教育是一种哲学观,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两者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但相互借鉴融合,完全可以等同视之。
D.现在的素质教育不重在开设了多少门课程,已经有融合古希腊自由教育、孔子的人本教育、通识教育各自优点的趋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教育强调调和持中、反求诸己的群体伦理和社本主义,但由于重视社本主义或功利主义,没能真正突出人本。
B.人的素质需要在生活和实践中学来,不能像教出来的和学出来的知识那样通过课堂教学得来。
C.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素质,因而关注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已逐步成为我国大学教育的主旋律。
D.通识教育的很多做法可直接用之于素质教育,甚至有著名学者指出,通识教育“实际上是全面素质的教育”。

同类题3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轴心时代的文明对话

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这一时期被哲人称为“轴心时代”。期间,人类文明的精神基础同时在中国、古印度和古希腊开始独立形成。这一时期通过对话产生的哲学思想具有深刻的原创性。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精神基础之上。在前轴心时代,主导文明对话的是帝王、国王、神话英雄或“王官”。到了轴心时代,思想家登上文明对话的舞台,成为对话的主体,引导对话的展开。春秋时期的中国“礼崩乐坏”,思想家奔走于诸侯国之间,游说各国君王,批评政治,为重建社会秩序而努力。此时,古希腊社会的城邦也已形成。无论是雅典的民主政体还是斯巴达式的寡头政体,一切问题取决于专家、知识分子、演说家的演讲艺术,而且必须通过辩论做出裁定。雅典的广场、公民大会、参政院、法庭、体育学校等是这些文明对话的最佳场所。

思想家、学者或知识分子之所以成为文明对话的主体力量,是因为他们有学问,有智慧,有真知灼见。在思想家那里,对话既是哲学思想的表达形式,也是哲学思想本身。对话产生哲学思想,哲学思想持有对话的结构。富有内涵的对话打破了君王对思想的垄断,树立起思想与文化的权威,这对于文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

春秋时期两大显学孔学与墨学就是由对话产生的对中国文明影响深远的两大哲学思想流派。“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或关键词。孔子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巧妙地阐释了“仁”的丰富意蕴。与“问仁”同样精彩的对话还有“问政”。《墨子》全书也多为对话体。墨子为言论订了三条原则:“有本原的,有推究的,有实践的。”这是轴心时代文明对话、百家争鸣的重要原则。

轴心时代古希腊两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是文明对话的高手。苏格拉底独创了自己的对话问答法,极其娴熟地运用对话思维方法来展开思想,通过对话,激发思考,探求真理。柏拉图完全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对话思维方法,他创办了雅典学院,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对话问答法的教学方法,提倡通过对话,突显矛盾,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这与苏格拉底的思维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无论从孔子、墨子到孟子、荀子,还是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可以明显看到哲学思想在表达形式上的变化:由相对自由的对话体逐渐转向比较严谨的论述体。不过,即使是思想家、学者“述而有作”,对话也没有退出思想学术领域。比如先秦诸子著作的经传,既是一种学生对老师学说的解释,同时也是学生与老师的对话。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话永远是哲学思辨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

轴心时代文明对话的另一形态特征表现为对话是教育的直接形式,通过对话展开教化,对话成为一种知识生产方式。孔子和柏拉图是中西方以对话方式开展启发式教育的开山祖师。一部《论语》,一部《柏拉图对话集》,是人类对话式教育方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轴心时代”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轴心时代出现在公元前,公元前500年属于轴心时代,而公元后的年代则与此无关,这是它严格的时间界限。
B.轴心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人类文明的精神基础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C.轴心时代的对话主体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家与帝王、国王、神话英雄可以平起平坐,同台对话,可谓异彩纷呈。
D.轴心时代东西方都有其重要的代表性人物,如东方的孔子、墨子,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的哲学思想都有原创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期的中国思想家们奔走于各个诸侯国之间进行游说,这种富有内涵的对话,打破了君王对思想的垄断。
B.一个人只要有学问,有智慧,有真知灼见,就可以成为文明对话的主体力量,并借助对话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
C.轴心时代,哲学思想在表达形式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最初是相对自由的对话体,后来逐渐转向比较严谨的论述体。
D.先秦诸子著作的经与传,可以看成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老师的学说变得更加明晰易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学和墨学这两大哲学思想派别,都是由对话催生出来的,这些对话既是一种表达形式,又是哲学思想持有的一种结构。
B.不论是东方的孔子还是西方的苏格拉底,都是最早运用对话的方式对弟子开展启发式教育的人,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其各自的哲学思想,也成为人类用之不竭的宝藏。
C.轴心时代文明对话有两种形态特征,一是产生了具有深刻的原创性的哲学思想,二是通过对话开展教化,进行启发式教育。
D.轴心时代东西方文明创造出来的各种形态的文明对话丰富多彩,今天的人们没有理由不从中汲取文明对话的智慧和营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人与井
夏一刀
掌灯时分,瞎伯划拉着他那根光亮的导盲棍摸到黑牛家里。
瞎伯有事没事最喜欢到黑牛家里去,拉拉家常、谈谈天,喝一杯黑牛采制的清茶。
瞎伯说,黑牛,你晓得吧,我们村里以前有一口老井的,叫善卷古井。
黑牛说,晓得晓得,我小时候听爷爷讲过,说是一个叫善卷的古人,他看到春夏天枉水河河水浑浊,人们喝了就生病,就带领大家挖了一口井。是吧?
瞎伯说,善卷是神仙下凡呢,什么都懂。他对乡里的人像兄弟姐妹一样好,和气得很。本事很大,皇帝都要向他求助,问他治理国家的办法!
黑牛笑道,瞎伯,你讲得神气活现,好像见过他一样。
瞎伯说,我没见过善卷,我见过他挖的井呀,那时的井台用桃花石砌的,周围又用桃花石铺了地面。我和小伙伴们在孤峰岭上砍柴,口渴了就跑到井边,趴在井边咕噜咕噜喝水,那水真甜呀。
黑牛说,瞎伯,你今天总讲井呀井呀干什么呢?
瞎伯不做声,从怀里摸索出一个布包,黑牛,我这里有一万多块钱,你帮我请人打一口井吧!
黑牛急了,瞎伯!你攒几个钱容易吗?花光了以后的日子怎么过?你要打一口井干什么呢!吃水还是我来帮你挑呀!
你别管,黑牛,我就想再尝尝古井里的水,我要你打你就打。
瞎伯把话说得很坚决,怎么劝阻都没用。黑牛只好说,那好吧,瞎伯。
第二天就开始打井了。瞎伯用导盲棍点点戳戳到一个地方说,黑牛,这地方就是老井的位置,就在这儿掏吧。
挖了三天,就传来了黑牛兴奋的喊叫声,瞎伯,真如你讲的,一下就挖到了老井,才下去不到二十米,就出了水呢。
瞎伯急急忙忙敲着棍子来到井边,黑牛,快舀一瓢给我尝尝。
黑牛舀了一瓢水给瞎伯。
瞎伯喝了一口,含在嘴里,久久地品着。
瞎伯摇了摇头,黑牛,你欺我是瞎子是不是。这是孤峰岭上的山泉水。
黑牛说,我骗你干什么?不信你丢一个石子下井试试。
瞎伯果真摸了一个小石子丢下了井。听到扑通一声水响,瞎伯笑了。
瞎伯说,黑牛,你帮我把其他的乡邻都喊过来一起吃晚饭吧,要庆祝呢!
太阳一偏西,大家陆陆续续地来了。来的人都给瞎伯道喜,瞎伯乐得白胡子一抖一抖。
这个黄昏,瞎伯的小屋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菜每家都带来了一些,合在一起,满满一大桌。
男人喝着德山老酒,女人也喝,瞎伯也端起了酒杯。
瞎伯说,黑牛,井打好了,剩下的钱你去买一些管子,一家一家把水抽过去。
大家说,瞎伯,剩下的钱你自己收好,买管子每家自己管吧。
瞎伯说,黑牛,我十几岁就瞎了,这辈子全靠你们这些乡邻照顾,要不,我这瞎老头哪有这么好的日子!我不能忘本哪,就做这么一点点好事,也算是对大家的报答吧。我晓得我的日子不多了,我走了,麻烦大家把我埋进土就行,不许用太多的钱,黑牛,你要是不依我的,我就在你梦里来找你。
大家都哈哈地笑起来,一边举杯干酒。
瞎伯也许醉了,睡到第二天中午还没有起来。
黑牛从屋梁上爬了进去。
瞎伯已经睡了过去,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
把瞎伯抬上了山,黑牛用瞎伯留下的钱请了一个专业打井队。打井的人用洛阳铲在新井三米远的地方探到了老井的位置。
一层一层的土起上来,露出了古老的井壁。再往下,堵住的泉眼打开了,清亮的水涌上来,水花翻开着,像一朵一朵百合。
黑牛从开始打的井里起上来一只盛水的大木桶,这是蒙骗瞎伯的。然后,从古井里打上来一桶水,小心翼翼地抿了一口,围在井边的乡邻都屏住呼吸,抿了一口。
水甜甜的,润润的,像甘露。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掌灯时分,瞎伯划拉着他那根光亮的导盲棍摸到黑牛家里”,看似突兀, 但能够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瞎伯跟黑牛讲了那么多关于善卷的故事,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跟善卷差不多,他也是会为大家谋福利的人。
C.因为瞎伯见过那口古井,所以他根据自己的记忆用导盲棍点了一个地方,黑牛在那里打出了甘甜的井水。
D.瞎伯用自己的钱为村里人挖了口井,大家都来给瞎伯道喜。当瞎伯要用自己的钱给大家买管子通水时,被大家拒绝了。
【小题2】小说中的瞎伯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水甜甜的,润润的,像甘露”结尾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它是神话,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爱情理想

高晓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共19项,昆曲名列第一。

白先男:是的,中国有这么一块文化瑰宝,我们不去保护它,谁去保护它?我们不去发扬它,谁又会去发扬它呢?当然,联合国不可能替我们做这件事情.它没有那个经费,也没有那个人力。我们得自己来做,需要两岸三地、世界各地的华人同心协力地来传承我们民族的这一笔文化遗产。

昆曲是高雅的,它集合了文学、舞蹈,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形式,然后。它再用它的方式把它们精确、精美、精致地表达出来。我们的年轻人应该从昆曲中接受美育教育,因为它合乎我们中国美学里的所谓抽象、写意、扦情、诗画的美学观念。

高晓:昆曲最精华的部分在哪里?

白先勇:昆曲之美,美在唱词《那些唱词都是最美的诗。比如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些美不胜收的句子在汤显祖的《牡丹亭》里比比皆是,不是吗?

昆曲之美,美在舞蹈。昆面是用水袖的线条来表现舞蹈的美的,它跟我们的字画、书法是同一套文化符号。如果我们把舞蹈的线条勾勒下来,它就是一幅最美的狂草。它的音乐也是极美的,它以笙条管笛为主,所以听起来特别地婉转缠綿»如果給昆曲下一个最简单的定义,那就是:把抒情诗的传统,用歌和舞的形式具体地呈现在舞台上,这是它最美的部分。

高晓春:凭着对昆曲的一腔热爱,几十年如一日,您投入精力和财力,努力宜传和推广昆曲,并制作出了代表当前最高艺术水准的青春版《牡丹亭》,在两岸三地的演出?引起轰动,打破了青年人很难接受传统戏剧这一印象。但从更广泛的层面上来说,中国古典戏曲的听众是越来越少了。

白先勇:是的。我眼见昆曲因为战乱彳文革”、缺乏年轻演员承袭衣钵等原因日渐没落——我是写小说的,是教书的,我原本在台下听听戏就够了,但是,不行,我怕它流失了,我着急,所以才有了回国排新版昆剧推广昆曲的想法。两年多的时间,我往返于美国加州,中国内地、台湾和香港等地,联系各方面的力量,终于排出了青春版《牡丹亭》。

与传统的昆区不同,青春版《牡丹亭》采用了现代的舞台和灯光,并找了年轻的演员来扮演杜丽娘和柳梦梅。演柳梦梅的俞玖林儒雅俊朗,演杜丽娘的沈丰英更是眼角生情,美得不得了。为了打动年轻的观众,我们这次打的就是“俊男美女牌”。

高晓春:为了推广昆曲,两年前,从美国加州大学,您提前退休了。

白先勇:我等不到退休了,因为昆曲太重要,它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如果让它流失了,就是我们没有尽到我们应尽的责任。只是,做这件事情太辛苦,花这么多时间,还有这么多人力,物力,我个人的力量、我们几百人的力量太有限了,我希望有人能帮我们一把。

高晓春:还记得您第一次听昆曲的情景吗?

白先勇:当然记得。那是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梅兰芳回国首次公演,那一年,我 9岁。梅兰芳一向以演京戏为主,昆曲偶尔为之,那次的戏码却全是昆曲:《思凡》《刺虎》《断桥》《游园惊梦》。我随家人去看的恰巧就是《游园惊梦》。从此,我便与昆曲,尤其是 《牡丹亭》结下了不解之缘。小时候并不懂戏,可是《游园》中《皂罗袍》那一段嬈丽妩银、一唱三叹的曲调,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以至许多年后,一听到这段音乐悠然杨起就不禁怦然心动。

高晓春:从9岁看《牡丹亭》,到60年后的青春版《牡丹亭》公演,为什么您如此钟情《牡丹亭》?

白先勇:因为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我的心。汤显祖笔下的爱情可以说是到了最高的境界——为了情,可以死,这还不够,为了情。还要再活过来,所以,我说它是一出爱得死去活来的悲喜剧。它是神话,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爱情理想,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相关链接:

白先勇,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白先勇从小就喜爱中国的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阅读了大量的中国民间故事和古典作品。对中国民间故事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喜爱,使他具有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的素养。

【小题1】下列对枒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根据全文,本文标题“它是神话,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爱情理想”中的这个“它”应该指的是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而非所有的昆曲。
B.对于联合国没有经费和人力去保护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中名列第一的昆曲,白先勇先生颇有微词。
C.为了保护和传承昆曲〈白先勇先生不仅投人精力和财力排出了青春版《牡丹亭》,还从美国加州大学提前退休。
D.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之所以能够在两岸三地引起轰动,与其采用了现代的舞台和灯光、找来了“俊男美女”扮演柳梦梅和杜丽娘是分不开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昆曲之所以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中名列第―,是因为它高雅、唱词美、舞蹈美。
B.白先勇提及儿时之所以会与昆曲结缘,既因为《皂罗袍》的曲调给他留下的印象之深,也因为京剧名角梅兰芳恰好参与了当时那场《游园惊梦》的演出。
C.这次访谈,高晓春和白先勇交流的是关于昆曲保护的问题,通过两人的对话,我们了解到白先勇先生为保护昆曲做出了很多贡献。
D.昆曲是用水袖的线条来表现舞蹈的美的,它就是一幅最美的狂草,跟我们的字画、书法是同一套文化符号。
E.白先勇提到保护昆曲的艰辛,以及他和他的团队力量的有限,是为了强调昆曲保护的任重道远,也表达出希望更多人能为昆曲保护尽一份力的强烈愿望。
【小题3】白先勇先生花了很大的力气排演青春版《牡丹亭》,请结合全文分析,他为何要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