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它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浸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具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D.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
B.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C.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
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2 10:12: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神医张
孙玉秀
神医张祖籍河北,祖上几代都是有名的接骨大夫,祖训是“扶危济困”。神医张其貌不扬却有一副侠骨柔肠。有钱有势的,他收钱不误,穷人讨饭的,他分文不取。凡是有个腿断胳膊折的,别的名医治不好的,只要送到神医张这里来,让神医张捏吧一阵子,骨头即刻恢复原位,再给配上几幅接骨药,养上个把月,准保恢复成好人一个。
几位抗联战士化了装,连夜将受伤的“青山好”送进了县城神医张的药铺。神医张仔细打量了几位不速之客,从装束打扮和举止上,已经猜到了八九分,便一拱手说:“几位从哪里来?对身份不明的人我拒不接收。”
一位战士看了看担架上的“青山好”,见他轻轻点了点头,才肯说:“那就不瞒您了,我们是抗联的人!昨天在密林里执行任务时,队长被一队小鬼子包围了,并追到了山崖边。小野想要生擒队长,没想到却被队长拦腰抱住,一起跳下了悬崖……”
神医张舒展双眉,微微点头,指着担架上疼得满脸是汗的“青山好”说:“把他放下吧!只见神医张走到他身边蹲下,两手托起他的后腰,先是慢慢揉捏了几下,然后突然间双手一用力,只听“咔吧”一声响动,两手再轻轻推拿一番,才从他的后腰下拽出两只手来。
说来也是奇怪,那声响动之后,“青山好”立刻觉着腰部不那么剧痛了,微微抬起头,双手抱拳,微弱地说:“张大夫,果然名不虚传!”
神医张淡然一笑,转身对几位战士说:“山里条件差,要想彻底治好,就把病人留在这里,一个月后再来领人!”战士们见他下了逐客令,用眼神征求“青山好”的意见。“青山好”点点头,一挥手,几位战士便离开了。
几位战士刚走不到一个时辰,药铺大门又被吵闹着敲开了。
神医张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胖翻译官带着几个日本兵,正抬着担架横在门口。胖翻译斜着一双眼:“你就是神医张?小野队长进山剿匪受了伤,今天你必须给他治好,否则你这药铺就别想再开了!”
神医张面不改色,同样一拱手说:“长官,请把担架放下,我马上给病人,不,给小野队长洽病。”他蹲下去同样捏揉推拿了一番,小野便杀猪一般叫唤。胖翻译立刻跳起来,拿出手枪顶住了神医张的脑袋。
神医张头也没抬,双眼仍注视着小野的腰部,只听“咔吧”一声响动,又舒缓了一会儿,小野微微睁开了眼,对着神医张伸出了大拇指:“呦西!大大的好!”
胖翻译这才将手枪收回腰间,对那几个日本兵说:“你们留在这里照看小野队长,不能有丝毫差错!”
胖翻译往外走时,才发现药铺里还躺着一位病人。他立刻警觉起来,拔下手枪悄悄走了过去,将那人身上破了洞的被单用力一掀,一股难闻的臭味扑了过来。他急忙捏住鼻子,对着担架上衣衫褴楼、脏兮兮的“青山好”骂了一句:“他奶奶的,原来是一个要饭花子”,便站起身,对他踢了一脚,气哼哼地转身走了。
神医张冲着胖翻译的背影笑了笑,吩咐手下的小伙计说:“赶紧把小野队长抬到里间软床上,千万不能让他受凉了!至于门口那个要饭花子,把他抬到那几块木板上就行了!”
担架上的小野听了神医张的话,连连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以后的一个多月里,神医张在几个日本兵的严密监视下,给两个病人煎汤熬药,眼见病人一天天好了起来,也能下地轻微活动了。
中秋节那天早晨,神医张吩咐手下的小伙计,将要饭花子“青山好”抬到大门外,扔给他一根拐杖。神医张对他骂道:“我对你已经仁至义尽了,你又没钱给我,赶快滚吧!”
胖翻译也是那天开车来了,扔给神医张二百块大洋,接走了小野队长。
两个月后,人们才发现神医张的药铺关门了,人早已不知了去向
后来人们听说“青山好”在密林里,又跟小鬼子打了几个漂亮仗。至于小野队长,变成了一个拄着拐杖的罗锅了,到处悬赏捉拿神医张。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交代了神医张的家世背景、超高的接骨技术以及他的侠骨柔肠,为后文他治好了“青山好”的病并且分文未取作了铺垫。
B.神医张吩咐手下的小伙计赶紧把小野队长抬到里间的软床上,把“青山好”抬到几块木板上,说明在胖翻译的威胁下,神医张只能暂时妥协,优待小野队长。
C.神医张刚收下“青山好”,日本兵就到了。胖翻译刚要离开药铺时却差点发现“青山好”。这样设置使情节跌宕起伏,松弛有度,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D.文章结尾体现了神医张的机智与侠骨柔肠。在日本兵的监视下他治好并巧妙放走了“青山好”,让小野变成罗锅后自己还成功脱身。
【小题2】小说中细节描写的运用使得神医张这一形象丰满传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神医张”为题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鞋匠
李培俊
鞋匠把钱递给我的时候,我认真看了他一眼。这是一张已经不再年轻的脸,上面的褶子一条摞着一条,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和生活的艰辛。握钱的手,被柔韧的细绳勒出一道道嫩红的沟壑。
他说:请给我一朵玫瑰。
鞋匠的摊子摆在我们花店的窗下,坐北朝南,一年四季,鞋匠那张憨厚的、黝黑的方脸沐浴在灿烂的阳光里。在阳光里乒乒乓乓钉掌,在阳光里嗤嗤拉拉绱鞋。没活的时候,鞋匠会舒服地伸个懒腰,点上一支烟,望着天边某处,不知想些什么。有时,那烟味会丝丝缕缕飘进花店,暖暖的,有些辛辣,有些刺鼻。那烟,显然是两元一包的低档货。
鞋匠的生意不错,摊子常常被围得水泄不通,有点风水水起的兴隆味道。大家奔他而来的原因,当然是鞋匠为人活泛,活儿做得地道。鞋匠在花店窗下摆摊好几年了,没见和谁红过脸、生过口角。顾客付钱时,鞋匠满脸都是笑,从马扎上欠欠身子,重重点点头。顿时,那张脸便因此显得生动起来。他说,谢谢,您慢走,再来啊。
鞋匠第一次来买花,很是拘谨,站在收银台前,他狠劲搓手,粗糙的双掌磨擦出一串沙啦沙啦的响声。我问:有事吗?鞋匠羞涩地点点头说,我买一朵玫瑰。
买玫瑰?我以为听错了,又问一声,你要玫瑰?他重重地点点头,说,是的,我要一朵玫瑰。说着,把钱递了过来。钱是一元一元的零票,折褶里带有微微的酸味。
我从新进的玫瑰花中选出一朵最大最艳的,用绢纸包上花枝,递给他。他双手捧着走出花店,快步跨过马路,消失在对面的小巷里。
我没问过这花买给谁,为什么每月要买一朵?他靠手艺吃饭,日子过得紧巴巴,为什么要把汗水里捞出来的钱送进花店,换回一朵不能吃不能喝的玫瑰呢?也许,鞋匠有一位他十分疼爱的妻子,每月为爱妻送上一朵鲜花;也许他的妻子有什么疾患,卧病在床,她的床头需要一朵鲜花陪伴;也许,他的妻子已经去世,这个重情重义的男人,把玫瑰供在妻子遗像前,以示怀念……不管是哪种情况,鞋匠都是令人敬重的男人。
每次进货,我都要精心为他挑选一朵鲜艳的、最大的玫瑰为他留着,等着鞋匠来取。
情人节到了,这个西方人的节日,已被国人接受,成了年轻人不可或缺的庆典。这天,少男少女们疯了一样涌向花店,你来我往,川流不息。尽管我心理上有所准备,进货量高于平时三倍,玫瑰仍然供不应求。下午五时,最后一朵玫瑰卖出,我吁了口气,准备清点当天不菲的收入。这时,一对小恋人急如星火走进花店,男孩儿问,有玫瑰花吗?我说,对不起,你们来晚了,玫瑰刚刚卖完。女孩儿眼尖,发现了那朵留给鞋匠的玫瑰,兴奋得大叫起来,瞧,还有一朵!她央求我说,大姐,卖给我们吧。我说,抱歉,那花是别人预订的,过会儿要来取。女孩儿十分失望,两眼汪满泪水,说,这是我俩过的头一个情人节,全市花店跑遍了,只剩下你这朵玫瑰了,你忍心让我们过个没有玫瑰的节日吗?男孩儿也说,要不,我出双倍的价钱。
我还是摇了摇头,说,做生意要言而有信,你愿意让我做个失信的人吗?
女孩儿脸色变得越发难看,埋怨男孩儿说,都怨你,都怨你,我说早些来,你偏不听,现在可好……男孩儿脸上讪讪的,嗫嗫嚅嚅地说,明年,明年我送你一大抱玫瑰。
鞋匠早进来了,把钱递给我,我把玫瑰交给了鞋匠。鞋匠脸上绽开一抹笑意,把玫瑰举到鼻子下,深深地嗅闻一阵,然后心满意足地走了。
这次鞋匠没有跨过马路,也没有走进那条小巷,他微笑着,把玫瑰花交给小伙子,说,还不快点送给姑娘。天降之喜把小伙子弄懵了,接过玫瑰,朝鞋匠深深地鞠了三躬,连声说,谢谢大爷,谢谢大爷!
这对小情侣走时,鞋匠在他们身后喊了一声,祝你们幸福啊。那喊声很快淹没在寒风中,不知道小情侣听没听到。 那一刻,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鞋匠着墨较多,善用细节写人。“从马扎上欠欠身子,重重点点头”,用看似简单的动作描写,写出了鞋匠热情的服务态度。
B.小说的情节起伏有致,作者先叙写鞋匠的生意,接着写他送玫瑰花的种种猜想,到最后鞋匠主动让出玫瑰花,把情节推向高潮。
C.小说选材贴近生活,以百姓生活为创作素材,将笔触伸向市井小民,以艺术的手法展开叙写,开掘生活底蕴,咀嚼人生况味。
D.本文夹杂着不少的生活口语和地方方言,如“谢谢,您慢走.,再来啊”“祝你们幸福啊”等, 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小题2】小说中“玫瑰花”在结构、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两段出人意料,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烛火丹心朱亚杰

1914年冬,朱亚杰出生在江苏省兴化县中堡镇。在扬州中学读书时,有一次春游,他平生第一次看到火车,这让他对燃料化工和能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时,由于家庭经济日趋困难,父母劝他辍学回乡,而他却说:“只要供我上学,将来家中祖产片瓦分田不要。”逆境中他发愤学习,1934年考入了清华大学化学系。“一二•九”运动中,朱亚杰是请愿示威游行队伍的交通员,目睹斗争的壮烈,他深刻地理解到:要有所成就必须不怕牺牲自我。

1938年,朱亚杰在西南联大结束大学生活。194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教育部公费留学生,前往英国攻读化学工程硕士学位。1949年,风雨飘摇的国民党政府悄然撤销驻英使馆,朱亚杰第三年的公费再无着落,朱亚杰无法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半工半读受聘于一家公司。聘用期满,公司对朱亚杰许以“高薪续聘10年,并负担全部家属赴英费用”的承诺,可新中国的成立早让朱亚杰归心似箭,续聘的请求被他婉言谢绝。1950年,朱亚杰回到祖国,在母校清华大学化工系任教。

在中国石油大学历史上的三次重大创业中,朱亚杰都作出了重大贡献。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成立,朱亚杰对建校初期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倾注了大量心血,并担任人造石油教研室主任,为新中国石油工业培养了第一批专门人才。1965年,朱亚杰开发出顺丁橡胶的工业化生产技术,此项研究成果20年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文革”后期,下放到农场放羊的朱亚杰回到华东石油学院(1969年北京石油学院迁往山东后更名),为挽回动乱对石油科技造成的损失,朱亚杰丝毫不顾工作环境的阴暗潮湿,昼夜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1981年,为让混乱中的石油高等教育尽快走向正轨并大幅度提高层次,时任副院长的朱亚杰不顾年事已高,四处奔波,克服重重障碍,终于在北京原校址内建立了研究生部。

朱亚杰在煤炭、油页岩、石油等可燃矿物的综合利用方面的科学研究享誉中外,对我国能源技术的发展贡献巨大。1980年朱亚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而作为中国新能源的奠基人,朱亚杰1990年主持我国第一个新能源国家攻关计划,为“九五”以后我国氢能和可再生能源研究奠定了基础。

朱亚杰常告诫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打好基础,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就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能事事考虑个人前途利益。而“做学问,首先是做人”则是朱亚杰对学生们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追循的为事业之道、为人之道。朱亚杰誉满学界,后来又相继担任一些政治组织、学术团体的重要职务,但他一直讳言自己。在他看来,科学是至高无上的,如果拿它作为获取名利的手段,就是对科学的亵渎,就不配做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1996年,朱亚杰病重住院,仍然拖着病体对每一个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严格把关,逐字逐句修改。朱亚杰病危时,他指导的博士刘晨光教授出国进修前来与老师辞行,朱亚杰因带着氧气面罩而不能说话,忍着剧烈的疼痛,艰难地坚持用笔交谈,一再嘱咐刘晨光要注意考察国外新能源研究情况,早日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当时的情景令医护人员都感动得热泪盈眶……爱国者朱亚杰如烛火一般,以赤诚之心,用尽毕生精力,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摘编自孙兴文《克尽毕生一寸丹》等)

相关链接

①他潜心科研,对他钟爱的科学事业敢为人先,为能源研究执着追求;他教书育人,对他寄予期望的学生呕心沥血,为石油教育撑起一片天空。他便是我国著名化学工程学家、石油化工学家和教育家朱亚杰。

(摘自《科技名家风采录》)

②1957年我考入北京石油学院地质系,每逢学校开大会,常见到一位衣着整洁、身材修长的清瘦中年人,或拎一只木凳,或提一只马扎,和大家一起坐在台下。从高年级学生谈话中我知道了他就是留学英国归来的人造石油化工专家朱亚杰教授。

(楚泽涵《我的好老师——怀念朱亚杰先生》)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朱亚杰留学英国期间,曾就职于一家公司,是建设新中国的念头促使他谢绝公司的挽留,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说明信念对人生方向的选择影响很大。
B.朱亚杰曾忧心石油高等教育的状况,并为建立研究生院四处奔走,他认为若非如此,石油高等教育就很难尽快走上正常发展道路,也很难大幅度提高层次。
C.朱亚杰很早就对化工和能源兴趣浓厚,后来长期致力于此方面的科研工作,他潜心钻研执着追求,在科学上卓有建树,对我国的能源技术的发展很有贡献。
D.在朱亚杰看来,真正的科学家应该心存敬畏并把科学置于最高地位,而不应该亵渎科学用它来获取名利,所以朱亚杰虽然誉满学界,却较少公开谈及自己。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扬州中学读高中期间,朱亚杰因为家境拮据,差点儿没辍学,是求学的信念和淡泊的意识让他得以坚持,最终考上了清华大学。
B.朱亚杰在北京石油学院从事教科研工作,培养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批专门人才,1965年其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C.朱亚杰作为留英专家在学校里有名声,而在学生眼中却是朴实无华的,学生楚泽涵的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老师的敬仰和热爱之情。
D.朱亚杰心系科研工作,病危时他只能用笔写字来与刘晨光教授指导的博士交流,叮嘱他出国进修后别忘关注国外新能源研究情况。
【小题3】朱亚杰认为“要有所成就必须不怕牺牲自我”,这一点在他的人生中是怎样体现的,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随着国家政策频繁出台利好新能源汽车,各地方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也逐步加大,截至2018年6月20日,全国共有上海、深圳、重庆等15省市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奖励政策。
在如此大规模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情况下,电动汽车的产销量也获得了可喜的成绩,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18年1-5月,汽车产销均呈增长趋势。5月,汽车生产234.44万辆,同比增长12.84%;销售228.77万辆,同比增长9.61%。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6万辆和10.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5.6%和125.6%。
就在这形势看似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一个致命的问题却悄然浮现。一些为蹭热度、蹭补贴进入这个领域的电池厂商生产出来的电池远远达不到新补贴政策要求,由于产品不合格,生产的大量电池只好报废。福建猛狮科技总经理王少平表示,“国内锂动力电池正在向高品质、有产能的企业集中,大者恒大的趋势开始越来越明显。”而随着动力电池市场的进一步升温,锂电池行业内的企业分化开始进一步加剧。
(摘编自《动力电池市场的“内忧外患”》,上海有色网2018年6月21日)
材料二:
2017年全球动力电池销量前1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就有7席,占据世界第一位;预计到2020年,我国在全球电池市场所占的份额将达七成以上;目前我国电池生产企业已超过了200家,是全球拥有锂电池生产企业最多的国家。然而这一串数字,并没有让业内人士觉得骄傲。
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所长周震说:“从行业角度来看,美国有比较强的研发设计能力,目前仍然引领锂电池原始创新、核心材料研发;日本作为电池材料制造大国,生产规范严格,能够最先制造出新的成品电池;我国和韩国作为第二梯队,后续跟进。”据了解,电池四大核心材料中,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都已实现了国产化,唯独隔膜仍是短板。核心专利缺乏,隔膜等关键材料不给力,这些不仅成了国产锂电池难以承受之痛,也拖了国产锂电池企业“走出去”的后腿。
(摘编自《一层隔膜两重天:国产锂电池尚需拨云见日》,《科技日报》2018年6月22日)
材料三:
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日前宣布,该国部分企业及学术机构将在未来5年内联合研发下一代电动车全固态锂电池,并力争早日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00亿日元,丰田、松下等23家汽车、电池和材料企业以及京都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等15家学术机构将共同参与研究,计划到2022年全面掌握全固态电池相关技术。
此前,法国雷诺汽车业务负责人诺曼德表示,全固态电池是新能源汽车工业的新希望,在成本、密度和热稳定性方面都较目前的锂离子电池有巨大优势。
相比于传统锂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将体现出比较明显的优势。首先,相同能量下,全固态电池更薄且体积更小,从而方便应用在新型小尺寸智能电子设备,实现终端产品的小微型化。其次,全固态电池轻便,能量密度高。综合考虑到以上两大因素,全固态电池相比于一般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可以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到目前为止,许多实验室中,都已经可以小规模批量试制出能量密度为300-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从能量密度的数据上看,全固态电池带给人们的直观体会是我们的手机等电子产品从“一天一充”升级到“两天一充”。
(摘编自《日本为何对全固态锂电池情有独钟?》,OFweek锂电网2018年06月20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以2018年5月份的汽车产销量为例,通过列数据、作比较可以看出,在汽车整体产销增长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更为迅猛。
B.作为电池四大核心材料之一的隔膜不能实现国产化,完全制约了国产锂电池的进一步升级,也成了国产锂电池企业“走出去”的障碍。
C.中国动力电池在市场份额和企业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但从业内人士的角度来看,我国动力电池产业虽然规模够大,但仍然存在着不足。
D.动力电池市场的进一步升温,加大了对为蹭热度、蹭补贴而进入该市场的电池厂商的淘汰力度,锂电池行业内的企业分化开始进一步加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利好政策,推进了地方补贴、奖励政策的出台,为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契机,而相应的动力电池行业的跟进迫在眉睫。
B.材料一和材料三都提及了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之间的关联,新能源汽车为电池产业带来市场,优质的动力电池则是前者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C.日本作为电池材料制造大国,能够最先生产出新的成品电池,走在动力电池制造的前列,这全得益于日本的企业和学术机构共同参与研究这一特点。
D.全固态电池在成本、密度和热稳定性方面都较目前的锂离子电池有巨大优势,它是新能源汽车工业的新希望,也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
【小题3】我国动力电池产业想要有所突破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霍金被认为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更被世人誉为“宇宙之王”。
自传:私人回忆
作为霍金的华人弟子,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吴忠超认为,“霍金的《我的简史》全球学界都已经期盼很久。作为一本自传,这本书肯定也会像《忏悔录》《我的苦难史》一样,传诸后代”。
吴忠超向记者说起了霍金写这本自传的起源,那是霍金70岁生日那天,剑桥大学和国际同仁为霍金举办了“宇宙的态”的学术会议。“但是因为霍金的健康状态,医生不允许他亲自出席庆典。所以霍金在生日前预先录制了题为《我的简史》的视频,并在宴会之前向来宾播放。这就是这部自传的雏形。”
在吴忠超看来,《我的简史》一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准确。“因为身体原因,霍金不能正常写字,看书也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甚至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逐页阅读。”吴忠超感慨说,“但是《我的简史》是霍金在新技术帮助下完全凭借一己之力写成的书,他写得很慢,所以这本书也很短,但是他却能把自己的生平和研究经历写得很清楚。”
在书里,霍金浮光掠影般讲述了自己从战后伦敦的男孩成长为国际学术巨星的岁月。用简明、风趣、坦诚的语言让读者了解了过去著作中难得一见的霍金:曾经和同事为特别黑洞存在打赌的开玩笑者;在物理学和宇宙学世界博取立足之地的年轻的丈夫和父亲等等。
《我的简史》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霍金个人宇宙的窗户,让人们得以认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如何书写科学的历史、创造生命的奇迹。
他传:充满敬意
起初,物理学教授杨建邺对霍金并没有特别的认识,然而,在翻看《时间简史》之后,杨建邺便被书中的语言、思想所吸引。
后来杨建邺看了吴忠超写的中文版序之后对霍金有了大概了解。又先后看了《时间简史续编》《霍金讲演录》等资料,对霍金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于2005年完成《霍金传》一书。2014年,杨建邺出版了新作《霍金传奇》。书中新增了2006年以后霍金经历的一些事情,包括霍金的第三次中国行、与第二任妻子离婚等内容。写作时间也一直写到2013年3月霍金获得“特殊物理学基础奖”为止。
在杨建邺看来,霍金被人们铭记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学术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更是因为他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贡献是在他被禁锢在轮椅上30多年的情况下做出来的,此外他还多次因为疾病命悬一线。人们对具有如此顽强生命力、不懈追求宇宙真理、充满传奇色彩同时又具有非凡幽默性格的他,都不得不从内心发出深深的感叹和由衷的敬意。而我对霍金的敬意就是写一本他的传记。”
(摘编自王俊宁《霍金自传与“他传”》)
相关链接
①霍金不愿对恶疾低头,甚至不愿接受任何帮助。他最喜欢被视为科学家,然后是科普作家,最重要的是,被视为正常人,拥有与其他人相同的欲望、干劲、梦想与抱负。(摘自百度百科)
②霍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现象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摘自中国新闻网《霍金到底厉害在哪》)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金被世人誉为“宇宙之王”,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
B.杨建邺起初对霍金并没有特别的认识,通过阅读《时间简史续编》《霍金讲演录》等资料,对霍金有了更深的了解。
C.霍金在自传中,浮光掠影般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包括霍金和同事打赌开玩笑、与第二任妻子离婚等内容。
D.如果想认识霍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书写科学的历史、创造生命的奇迹的,那么不妨读读《我的简史》。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简史》是霍金在新技术帮助下完全凭借一己之力写成的书,吴忠超认为准确是此书最主要的特点。
B.霍金70岁生日那天,身体很差,到了不能亲自出席庆典的地步,因此,霍金决定写自传《我的简史》。
C.霍金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在学术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曾经在2013年获得“特殊物理学基础奖”。
D.霍金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怀着对他的由衷的敬意,杨建邺写了霍金的传记《霍金传奇》。
(3)你觉得霍金身上有哪些人格魅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再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