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变脸
(刘靖安)
张黎突然有了一种失落,很深很深的失落。
台上的张黎是何等地意气风发。只见他,头一扭,手一挥,黑脸、红脸、花脸,刘德华、郭富城、周润发……十几张脸说变就变,让人眼花缭乱。台下,掌声雷动,观众们一起高声喊叫,刘德华,刘德华……台下的张黎,卸了妆,走在大街上,却没一个人认识他。演武生的李杰、演青衣的何蕾被人围得挪不了步、老师长老师短地叫个不停的时候,张黎没人理,有时还会被嫌弃挡了道,甚至因此而挨骂挨掌。
青石板街面,清一色瓦房、街道两旁或红或精致小巧的灯笼……古城的夜晚,一切都散发着一种古色古香的味道。这种味道,像来自每一扇门、每一堵墙的骨头里,如烟似雾,似有若无。现在的张黎早没了欣赏的心情。
张黎回到家,落寞地坐在桌边。看那摆了一桌的五颜六色的脸谱。妻子哄着怀里的儿子,可是,半岁的儿子不领情,反而哭得更厉害了,哭得声嘶力竭。
儿子哭成这样,你还有心思看这个!妻子生气了,把儿子一把塞进了张黎怀里。
张黎什么也没说,他知道自己理屈。剧团工资低,他一个千把块钱来养家,根本不够用。妻子几次闹着要去找工作,他没答应,总说,会好起来的。闹过了,妻子还是一心一意带儿子、做家务,让他安心做自己的事。功夫不负有心人,张黎现在成了变脸王,成了团里的顶梁柱,但工资却涨一分。
儿子还在哭,一脸的鼻涕一脸的泪。妻子看不下去了,她抢过儿子,威胁张黎,你再不开窍,我明天就把儿子扔给你,到广州打工去。顿了顿,又说,你看李杰他们,徒弟收得多,油水捞得足,哪像我们,穷得舔脚板灰。
可是,没人认识我啊。张黎终于松口了。
没人认识你没关系,知道你是刘德华就行。一听张黎的口气,妻子知道有希望了,说话也柔和了。明天,你戴着刘德华的脸谱上街,边走边喊收徒弟,准成。
第二天上午,张黎戴了脸谱,成了刘德华,磨蹭了半天,最终还是出了门。
果然,张黎往街上一站,就被人围住了。人越来越多,密密匝匝的,压断了半条街。开初,张黎还有些拘谨,渐渐地,他就放开了。张黎第一次体会到了众星捧月的感觉。
十天以后,张黎的徒弟有三十多人了。这时候,张黎突然发现,他竟然不想揭下戴着的脸谱了。徒弟们不叫他张老师,叫他刘老师,甚至直呼其名,叫他刘德华,把张黎弄得神情恍惚,以为自己真的就是刘德华了。
一天他指着脸,对妻子说,我怎么就想一直戴着它呢?
想戴就戴吧,这张脸没什么不好。妻子笑着说。
从此,张黎除了演出和洗脸,再不揭下脸谱。再后来,他琢磨出了一个小窍门,连演出的时候也不用揭了。洗脸嘛,反正有脸谱,给刘德华洗了,也就相当于给自己洗了。
这天,徒弟们凑份子,请张黎吃饭。几杯酒下肚,一个叫王岩的徒弟说,刘老师,你长什么样子,让我们看看呗。
张黎怔了怔,说,你不天天都看到我吗?
是啊,亏你说得出来,罚酒三杯。其他人随声应和。
可是,你到底不是真正的刘德华啊,让我们看看吧。王岩固执地说。
张黎哦了一声,说,我不是真正的刘德华,那你说,我是谁?他的眼睛里,涌出一种迷茫,雾一样。
听说,你叫张黎。王岩说。
是吗?张黎眼里的雾更浓了。
取下脸谱,不就知道了。王岩说。
好像你说得也对。张黎喃喃地说。他伸出手,开始揭脸谱了。可是,不管他怎么揭,那张脸谱始终都揭不下来。徒弟们轮番上阵,想帮他揭下来,还是不行。王岩打开所有的灯,细细一看,这才发现他的脸谱已经长进肉里去了。
你真成刘德华了。王岩笑着说。
张黎没笑,他一下子哭了,就像一年前他儿子那样,哭得声嘶力竭。
【小题1】文章开篇说“张黎突然有了一种失落”,请概括其中的原因。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作用。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变脸”的妙处。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删去最后两段会更精彩,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加以阐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5 05:06: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历史的发展证实了马寅初的正确性和预见性。人们用“错批了一个人,多增了三个亿”来形容这段残痛的学术冤案。马老百年后他的墓前有一副挽联写道:旧社会不畏强暴,敢怒敢言,爱国一片赤子心,深受国仁敬重新中国严谨治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不屈不挠,堪为晚辈楷模。
记得卞毓方先生在写马寅初的文章中,曾经写到思想者的命运有三种:一种是与潮流同步,因而最功利,也最稳当,尽管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转瞬就有可能化作________。一种是思想超前半步,不乏新鲜,也不乏风险,然而,当卫道士们正要抡起大棒申斥,已被社会前进的脚步裁判为真理。一种是思想领先百家,超越时代,注定要被视为异端斜说,大逆不道,常常要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为后来者逐渐认识,接纳。正是这种遭遇,使一批又一批的竖子成名,而使一批又一批的布鲁诺曹雪芹愤世疾俗,慷慨悲歌;未来的先知思想者或许不会再经历那么多的磨难,因为科学越来越昌明民主,环境越来越宽松包容,_______越来越健全规范。但思想者尤其是领先时代的先行者,注定“阳春白雪,和者盖寡”要恪守真理,仍需要________的品格,需要耐住寂寞甘之如怡的心理定力,及“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献身精神。
【小题1】文中加点字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功利   异端斜说  瞻(zhǎn)之在前
B.残痛   甘之如怡  和(hè)者盖寡
C.竖子   愤世疾俗  抡(lūn)起大棒
D.申斥   昌明民主  恪(kè)守真理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第二段横线处的词语或短语,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日黄花 法治 我行我素
B.明日黄花 法制 特立独行
C.过眼云烟 法制 我行我素
D.过眼云烟 法治 特立独行
【小题3】文中画横线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①B.②C.③D.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爷父子

肖建国

爷父子,捣蛋铺子。这是地方俗语。捣蛋,对着干,谁也不服谁。

老耿和小耿就是这样一对父子。比如,大伙儿选小耿当村支部书记,老耿首先不同意。老耿说:“这小子,没公心,不顾人,从我们一家人吃饭就看得出来。饭菜一端上,他就先动筷,专拣好的吃,狼吞虎咽。还得历练历练。”大伙儿先一愣,后哄笑,认为老耿幽默,欲擒故纵。小耿在多数人的支持下当了书记。前任书记——老耿,退下来,当了委员。

老耿是孤儿,参加过对越反击战,在丛林里出生入死,立过军功。退伍后本来安排在国营单位当一把手,但老耿倔,偏要回到生他养他的小山村,心甘情愿地做了几十年的小村官。轮到儿子从部队复员,老耿才感觉自己实实在在的老了。看着依旧破落的村子,老耿对小耿说:“留下吧,帮帮大伙儿。没有乡亲们当年的施舍,我早就饿死了,也就没有你,更不会有我们今天这个家。”

小耿准备去深圳,战友泥鳅给他介绍了一份差事,年薪六万。老板说:“表现好,再加。”

小耿看看老耿通红通红的眼,思索了良久,才点头。没想到,老耿竟然不同意他当书记。小耿气,不理老耿。吃饭也不聚一桌。端起碗,夹点菜,蹲在门口榆树下,吧唧吧唧吃得山响。

老耿没事一样,瞅空就对小耿指点这指点那。说:“学校的围墙裂了,娃们都是一群踩死蛤蟆踢死猴的主,要赶紧修修。”说:“夏季就要到了,河堤要加固,万一有个闪失,损失就大了。”说:“村东头老党员─也就是你贺大爷病了,已在床上躺了三天,你要去看看。”……

小耿烦了,反问道:“到底我是书记还是你是书记?”老耿也不示弱:“你是书记,可我是你爹。”“爹大书记大?”“书记再大,也得听爹的话。”小耿问得冲动,老耿回答得痛快。小耿无言,起身就走。

气归气,老耿的话小耿还是照着做了。学校砌围墙,他时不时都过去看看。给工人发一遍烟,说:“要保证质量。孩子的事,不能闹着玩。”工人们拍着胸脯保证,这墙要是砌不牢,提头来见。河堤加固,他第一个扛着铁锹到现场─这里没有机械化,全靠人工挖土方。他一捋袖子,干。工地上一片欢腾。贺大爷病重,他率支部成员一起去探望,感动得贺大爷泪流满面。

春夏秋冬,一晃5年过去了,小耿赢得了群众极好的口碑,然而他却没有得到任何重用和提拔。先是镇里公选一名副镇长,按票数,他第一,然而公布的结果不是他。再就是县里要确定一批青年干部做接班人,德、能、勤、绩,他都是优秀,可最后确定下来的名单里依然没有他。和退伍的战友们相聚,他最寒酸。人家上了一瓶XO,他竟说这黄酒没有自家酿的好,辣辣的,没点甜味。笑得满桌子人喷饭。已是处级干部的泥鳅意味深长地拍拍他的肩说:“想当官,要会作秀。”

这话,让他嚼了又嚼。

进入六月,暴雨连绵。市里的头头亲自带队到各地巡视防洪工作。小耿眼前一亮,吩咐村里要准备好二十只木船。老耿骂他乱花钱,杞人忧天,说:“这河堤我天天都在观察,结实着呢。”小耿只是笑笑,难得一次不顶嘴,只交代村干部要让村民们进行自救演习。老耿骂:“神经病!”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天半夜,河堤决了口,洪水铺天盖地涌进村子。好在村民们都有准备,那边铜锣一响,这边村民们都收拾重要家当爬进小船。洪水来得快、大,冲倒了七八间房屋,但没有一人受伤。保住了性命的群众都说小耿有眼力,是个好干部。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小耿就成了非常时期的典型人物,受到了头头的亲自接见。

雨季过后,小耿连升三级,给县长做助理。

上任前一天,一直沉浸在幸福之中的小耿才发觉这些天来很少看到老耿。小耿心里顿时就慌慌的。他想到了老耿,老耿就出现在他的面前。赤着脚,喘着粗气,手里还提了一双被泥巴包裹了的解放鞋。这鞋是他的。

小耿的脸一阵发白,浑身起鸡皮疙瘩。父子俩对视良久,小耿慢慢地低下了头。

老耿一字一句地说:“去自首吧,河堤是你挖掘了才决口的。”

“不。”

“你不去,我去。”

老耿说着就往外走。小耿扑通跪了下来:“爹啊,你是我亲亲的爹啊。你不能把这事沤在肚子里吗?”“不能。”“那我就死在你面前。”“你死在我面前,我也要把这事说出去。否则,我就对不起把我养大的百家饭,就不是一名上过战场的军人,也就不是你的爹。”

老耿说完就往外走,任小耿将头在青石板上磕得鲜血直流。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1年第4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爷父子,捣蛋铺子”这一地方俗语开篇,瞬间激活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暗示了父子间的情感纠葛与观念差异。
B.作者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在父子亲情、伦理道德、仕途升迁、社会现实的种种矛盾冲突中,成功地刻画了父子俩的独特形象。
C.小说采用顺叙、倒叙并用方式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凸显了老耿和小耿大相径庭的人生选择、迥然不同的人格境界。
D.小说对不择手段“作秀”的某些官员进行了无情针砭,升腾出一股可感的正义力量,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与强烈的现实意义。
【小题2】《爷父子》以小耿人生经历的前后变化为界可分为两个部分,请据此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小题3】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是这篇小说的特点之一,请以小说结局部分老耿与小耿的对话为例,简析老耿的性格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的故事
张 炜
父亲也被叫到海上拉鱼了,他大概做梦都不曾想过,他那张被山风吹糙了的总是挂满愁苦的脸,现在满面微笑。
他们真辛苦,每天要拉好多网。有时候半夜还要拉一网。
早晨也要拉“黎明网”。
鱼实在太多了。
多少鱼啊。鱼多得让人骂起来了。
家里没有粮食吃。吃鱼吃得嘴巴发酸,再好的鱼也比不上玉米饼啊。
父亲在海上学会了做一种毒鱼。这种鱼身上全是蓝斑,肚子发黄。它样子就可怕。可是父亲学会了怎样对付它。这种鱼肉最鲜,可偏偏有毒,毒死的人数不完。母亲一见它就吓得叫起来,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冒这个险。父亲把衣袖绾起,用一把小刀剖开鱼肚,然后分离出什么,把鱼头扔掉。用清水反复冲洗,又将鱼脊背上那两根白线抽掉,说:“没事了。”母亲喘着把鱼做好。
一种奇特的鲜味飘出。   
真好吃。这才叫好吃。
父亲从酒葫芦里倒出一点酒,让我和母亲都尝了一小口。这天晚上愉快。碰巧父亲第二天用不着起早上海,不急睡。他还唱起了一首拉网的歌。
父亲常把海上的欢乐带回,又差点全部抵销。这次父亲又捎回几条毒鱼,扔在地上就睡去了。母亲仿照父亲上次那样把鱼剖开,从头全做一遍。还是鲜汽逼人。美吃一顿。
一个多钟头过去,我有点晕。真的晕了。我看见父亲全身抖动,手指像按在一根琴弦上,又颤又挪。母亲比我们好一点,脸也黄了。她抱紧我和父亲,惊恐的说着什么……
母亲要去请医生。
父亲摇着头。
这里离最近的村落也有几十里路,去哪儿请呢?母亲明白来不及了。这时我觉得手脚都一阵抽疼,想站起,一挪步子就跌倒。我咬着牙爬几步。母亲摇晃过来,我们扶在一起。母亲说:“到外面采一点木槿叶,采一点解毒草。”
我往外连爬带跑。草地上全是一样的草稞,根本分辨不出有什么不同。这些草稞像是向我伸来,抚摸我。我低下头,它们就摸我的眼睛,头发。一会儿又像火焰一样烧我的脸。我叫了一声。妈妈跟来了,拍打我:“不要紧,不要紧,慢慢找。你睁大眼看。”
原野在眼前变成一片紫色,又变幻出更奇怪的颜色……
我想起了妈妈,睁大眼找。四周一个人也没有。我喊,不知喊了多久,才听到一阵脚步声。
我躺在小茅屋里,旁边是父亲。母亲坐在那儿,旁边的碗里是捣成稀汁的解毒草。她说:“孩子,你说胡话……”
吃毒鱼后一个多月的晚上,外面起了大风。风很大,搅弄得整个荒滩不得安宁,使我害怕。我睡着了,接着就梦见一条小鱼。好俊的小鱼。它打扮得像一个小姑娘一样走进了茅屋。母亲把她抱到怀里,给她梳理透明的头发,真漂亮。我扯着她的手在院里玩。母亲对她特别好,给她玉米饼吃;母亲让她住在屋里。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想让她做我的媳妇。我不好意思。不过,幸福。
她说她要走了,但是还会常来小屋。
我说:“你不要走了,你的家在哪里?”
“在大海里。”
我想起了,她是一条小美人鱼。看来平时人们传来传去的话一点也不假啊。
走前她告诉我:她的爷爷、奶奶、哥哥、弟弟,所有的亲戚都给海上老大逮来了。他们死得惨。她让我求求岸上的人,求求他们住手吧。如果可以,她就可以嫁到岸上来。
我哀求母亲答应她的话,哀求母亲去找海上老大。
小鱼姑娘又来了。她哭着,告诉我:他们还在捕鱼,海里那么多姐妹再也看不到了。她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所以刚才路过渔铺的时候,给好多睡觉的拉网人腿上胳膊上都扎了红头绳:“我把他们扎住了,他们就不能下海了。”
梦做到这儿就醒了。我觉得像失掉了一个真正的朋友,竟然哭了。
父亲睡得正香,被哭声惊醒,推我一下。母亲赶紧把我抱到怀里,问怎么了?我就告诉了这个梦。母亲没有做声,看了父亲一眼,哄我睡下。
天亮后父亲要到海上去,母亲让他小心一点。她把我的梦告诉了他,说:“孩子梦见好多拉网人都给扎上了红头绳。”
父亲瞥了母亲一眼,走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父亲把我的梦告诉了海上老大,老大只是一笑。
那天傍晚风息涛平,老大就让小船出海。想不到一场风暴突来,出海的五个人就在人们的眼皮底下跌进了狂浪。他们无一生还。
父亲跑回来嘴唇都紫了,双手抖着跟母亲讲了风暴。
母亲一句话也没说,只直眼盯着我。
这就是鱼的故事。我再也忘不掉,一直没忘。尽管许多人说那只是一次巧合……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来突出其内心世界,父亲“那张被山风吹糙了的总是挂满愁苦的脸”表明我们全家人生活的困难和父亲支撑这个家庭的艰辛。
B.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母亲第一次见毒鱼吓得叫起来,而后竟仿照父亲那样做起了毒鱼,表现了母亲善于学习和对美味的追求。
C.小说以“鱼”为线索,围绕捕鱼、吃鱼、梦鱼等展开,情节跌宕,结局的海难可谓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D.小说的精彩源于高超的写作手法,如“我”吃鱼中毒后,充满幻景的描写就是作者对象征、对比、渲染、烘托等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
【小题2】如何理解“父亲常把海上的欢乐带回,又差点全部抵销”的含意,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我”梦鱼的情景,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些乡村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尽管面貌焕然一新,但让人留恋的东西有可能会荡然无存。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做好相关的前期规划。
C.要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乡愁,就必须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D.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会使“乡愁”无处安放。
【小题2】下列关于“文化记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记忆是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B.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二者相互融合渗透。
C.乡村记忆的选择与保留,可借助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广泛民意。
D.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其定期维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
B.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立   正

许行

“你说说,为什么一提起蒋介石你就立正?是不是……

我的话还未说完,那个国民党军队的被俘连长,早就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因为他听到我提“蒋介石”了。

这可把我气坏了,若不是解放军的纪律管着,早就给他一巴掌了。

“你算反动到底啦!”

“长官,我也想改,可不知为啥,一说到那个人就禁不住这样做了…”

“我看你要陪他殉葬啦。”我狠狠地说。“不,长官,我要改造思想,我要重新做人。”那个俘虏连长很诚恳地说。

“就凭你对蒋介石的这个迷信态度,你还能……”

谁知我的话里一提蒋介石,他又“叭”ー下子来了个立正。

这回我终于忍不住了,一杵子把他打了个趔趄,并且厉声说:

“再立正,我就打断你的腿!”

长官,你打吧!过去我这也是被打出来的。那时我还是个排副,就因为说到那个人没有立正,被团政调处长知道了,把我弄去好一顿揍,揍完了对我进行单兵训练,他说一句那个人的名字,我马上就来个立正,稍慢一点就挨打,有时他趁我不注意冷不防一提到那个人的名字,我没反应过来,便又是一顿毒打……从那以后落下这个毛病,不管在什么时间地点,一说到那个人的名字就立正。开得像个神经病似的,可却受到嘉奖,说这是对顿袖的忠诚……长官,你打吧!你狠狠地打一顿也许能打好呢。长官,你就打吧打吧!”停虏连长说着就痛苦地哭了,而且恳切求我打他。

这可怪了。可听得出来,他连“蒋介石”三个宇都回避提,生怕引起自己的条件反射,不能怀疑他的这些话的真诚。

他闹得我有些傻眼了,不知该怎么办啦。

1948年我在管理国民党军队的俘虏时,遇到了这么一件事。当时那个俘虏大队里都是国民党连以下的军官,是想把他们改造改造好使用,未曾想到竟遇到这么一个家伙。

“政委,咱们揍他一顿吧,也许能揍过来呢。”我向大队政委请求说。

“不得胡来!咱们还能用国民党军队的方法吗?你以为你揍他,就是揍他一个人吗?”

啊!好家伙,政委把问题提得这么高。

“那么…”我心生忐忑。

“你去让军医给他看看。”

当时医护水平有限,自然看不出个究竟来,也没有医疗办法。以后集训完了,其他俘虏作了安排,他因这个问题未解决,使打发回了家。

事隔30年,“文化大革命”后,我到河北一个县里去参观,意外地在街上遇到他,他坐在一个轮椅里,隔老就认出我来。

“教导员,教导员!”他挺有感情地扯着嗓子喊我。

他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显得非常苍老,而且两条腿已经坏了。我问他腿怎么坏的,他说因为那个毛病没有改,叫“红卫兵”給打的,若不是有位关在“牛棚”的医生给说句话,差一点就要没命啦!

我听了毛骨悚然,生活竟是这的一部史书。打断了他两条腿,当然就没法立正了,这倒是一种彻底的改造方法。于是我情不自禁地说:

“你这一辈子叫蒋介石给坑啦!”

天啊!我非常难过地注意到:在我说“蒋介石”三个字时,他那坐在轮将中的上身,仍然向前一提,做了个立正的姿势。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给读者真实可信的感觉,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更成为主人公命运的见证人和思考者。
B.面对主人公“文革”中的遭遇,“我”的“生活竟是这样的一部史书”的感慨,升华了小说的主题,引导读者开掘小说更深层次的内涵。
C.结尾的细节描写,仿佛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凸显了人物形象,增强了人物的悲剧性,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D.小说情节的脉络为:不惯立正一被迫立正一习惯立正一一因立正断腿一一轮椅立正,这些情节塑造了一个顽固不化的战俘形象。
【小题2】小说写的是一个改造战俘的故事,有人认为以“改造”为题会更好。你更喜欢哪个标题,请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你的理由。
【小题3】有评论家评论《孔乙己》说:“孔乙己断的不只是腿。"这话也适用于本文主人公。请结合此文本和《孔乙己》分析,两人除了腿,还“断”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