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变脸
(刘靖安)
张黎突然有了一种失落,很深很深的失落。
台上的张黎是何等地意气风发。只见他,头一扭,手一挥,黑脸、红脸、花脸,刘德华、郭富城、周润发……十几张脸说变就变,让人眼花缭乱。台下,掌声雷动,观众们一起高声喊叫,刘德华,刘德华……台下的张黎,卸了妆,走在大街上,却没一个人认识他。演武生的李杰、演青衣的何蕾被人围得挪不了步、老师长老师短地叫个不停的时候,张黎没人理,有时还会被嫌弃挡了道,甚至因此而挨骂挨掌。
青石板街面,清一色瓦房、街道两旁或红或精致小巧的灯笼……古城的夜晚,一切都散发着一种古色古香的味道。这种味道,像来自每一扇门、每一堵墙的骨头里,如烟似雾,似有若无。现在的张黎早没了欣赏的心情。
张黎回到家,落寞地坐在桌边。看那摆了一桌的五颜六色的脸谱。妻子哄着怀里的儿子,可是,半岁的儿子不领情,反而哭得更厉害了,哭得声嘶力竭。
儿子哭成这样,你还有心思看这个!妻子生气了,把儿子一把塞进了张黎怀里。
张黎什么也没说,他知道自己理屈。剧团工资低,他一个千把块钱来养家,根本不够用。妻子几次闹着要去找工作,他没答应,总说,会好起来的。闹过了,妻子还是一心一意带儿子、做家务,让他安心做自己的事。功夫不负有心人,张黎现在成了变脸王,成了团里的顶梁柱,但工资却涨一分。
儿子还在哭,一脸的鼻涕一脸的泪。妻子看不下去了,她抢过儿子,威胁张黎,你再不开窍,我明天就把儿子扔给你,到广州打工去。顿了顿,又说,你看李杰他们,徒弟收得多,油水捞得足,哪像我们,穷得舔脚板灰。
可是,没人认识我啊。张黎终于松口了。
没人认识你没关系,知道你是刘德华就行。一听张黎的口气,妻子知道有希望了,说话也柔和了。明天,你戴着刘德华的脸谱上街,边走边喊收徒弟,准成。
第二天上午,张黎戴了脸谱,成了刘德华,磨蹭了半天,最终还是出了门。
果然,张黎往街上一站,就被人围住了。人越来越多,密密匝匝的,压断了半条街。开初,张黎还有些拘谨,渐渐地,他就放开了。张黎第一次体会到了众星捧月的感觉。
十天以后,张黎的徒弟有三十多人了。这时候,张黎突然发现,他竟然不想揭下戴着的脸谱了。徒弟们不叫他张老师,叫他刘老师,甚至直呼其名,叫他刘德华,把张黎弄得神情恍惚,以为自己真的就是刘德华了。
一天他指着脸,对妻子说,我怎么就想一直戴着它呢?
想戴就戴吧,这张脸没什么不好。妻子笑着说。
从此,张黎除了演出和洗脸,再不揭下脸谱。再后来,他琢磨出了一个小窍门,连演出的时候也不用揭了。洗脸嘛,反正有脸谱,给刘德华洗了,也就相当于给自己洗了。
这天,徒弟们凑份子,请张黎吃饭。几杯酒下肚,一个叫王岩的徒弟说,刘老师,你长什么样子,让我们看看呗。
张黎怔了怔,说,你不天天都看到我吗?
是啊,亏你说得出来,罚酒三杯。其他人随声应和。
可是,你到底不是真正的刘德华啊,让我们看看吧。王岩固执地说。
张黎哦了一声,说,我不是真正的刘德华,那你说,我是谁?他的眼睛里,涌出一种迷茫,雾一样。
听说,你叫张黎。王岩说。
是吗?张黎眼里的雾更浓了。
取下脸谱,不就知道了。王岩说。
好像你说得也对。张黎喃喃地说。他伸出手,开始揭脸谱了。可是,不管他怎么揭,那张脸谱始终都揭不下来。徒弟们轮番上阵,想帮他揭下来,还是不行。王岩打开所有的灯,细细一看,这才发现他的脸谱已经长进肉里去了。
你真成刘德华了。王岩笑着说。
张黎没笑,他一下子哭了,就像一年前他儿子那样,哭得声嘶力竭。
【小题1】文章开篇说“张黎突然有了一种失落”,请概括其中的原因。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作用。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变脸”的妙处。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删去最后两段会更精彩,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加以阐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5 05:06: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鼓岭遇雨

陈应松

那些冬天也被植物纠缠的山野,笼罩在黧铅色的天空下。寒意是从雨雾中升起的,通过古老的街道、房屋和石板路,这些越来越黯淡的景物,又通过冷雨聚集在一起。深埋在时间厚壤下的记忆,那些人,那些古人和洋人——番仔,在雨中,他们会时常出现在闪着冷冽光芒的街道上,彳亍游荡。

那些干净的石墙,经过了一百年,依然百毒不侵,连青苔都没有感染星尘,它们的自净能力太强大、太神奇。也许到了半夜,它会悄悄掸掉身上的尘土和苔藓,挺着贞洁干净的胸,拗着脖子,站在这风雨如磐的时间里。

前面是什么?是条老街。老街一百年的规矩,菜放门前,投币自取,决无贪小便宜者。当年郁达夫和庐隐都来过这里,吃着村民的酒,睡着村民的床,也沉醉于此地的乡风人情,享受着仙境般的桃源生活。庐隐说:“若能终老于此,可算是人间第一幸福人。”那个发现鼓岭的美国牧师伍丁应该是首先发现了这儿天境般的景色才流连于此。

此刻的雨雾依然带着一点黛蓝,好像暮色早临。行人全无,门口的对联亮着唯一的红。但角落里的野茅、竹丛和梅花都在顽强生长。梅已打苞。往四下望去,松林和深厚的山体阴影将视线隐去,那些造型各异的石头屋,古堡一样蹲在蜃景中。在迷蒙深处漂浮的屋脊与院墙,全像是用巨石凿的,像搁在旷野的怪兽,在绵延的青烟中忍受风雨和寒冷的刮削,它们残存的身影是冬天黑色的慰藉。

那个在石头上凿出的游泳池,像是一场舞会过后的枯寂空寞,盛满了特别伤感和别离的残液,落叶成为信物。我们坐在池畔的椅子上抽烟。隔着桌子,关仁山给我们敬烟点火,火光带来的丝丝温暖慢慢渗入身体,仿佛在劝说我们忍耐和勿言。山坡密匝匝的松林里,似还有别墅的废墟,在那儿半露着它们的哀伤。风动山冈,使得这疏肃的季节,芦花飘飘,冻雨霖霖,那些已经离弃的身影,像孤魂野鬼,漂浮在异国的荒野,或散落在破碎的回忆中。

在万国公益社高大的挡风墙外,当地人指给我看纪念郁达夫的鹤归亭,在那儿,农历清明,他曾在村民自酿的酒中醉过,并酒后真言:“魂若有灵,我总必再择一个清明的节日,化鹤重来一次。”更远处是东海,有一条通往连江县的路,但我们看到的依然是无边起伏在细雨中的山岭。

大梦书屋,这座灵异的书楼,在冷雨清寂中独自优雅。是谁将那么有水准的书搬运至此?在门外的野云与寒风灌进来时,那些书,文史哲,都是精心挑选上山的。这是一个石头垒砌的库室。那些深刻的、在历史星空中闪亮的文字,静静地摆放在这里,因为潮湿,翻动书页的声音喑哑而低细。云雾一团团涌进,萦绕在书架和走廊里,你忍不住有想要挺身而出保护这些古老而脆弱的书籍的念头,怕它们在如此的严寒中衰老和死去。我们在书楼听雨。我们在窗口看山。

鼓岭最值得敬仰的景物是那棵1300年的紫杉树,它的体位占据庞大时空,枝桠泛滥,挣扎在微亮的雨中。在那“谷暗山尤静,林昏地愈明”“如擘絮飘扬,如突烟潘涌”的鼓岭浓雾中,虎㘚狼嗥的阵势敲击得群山嗡嗡直响,那种被群山掷下的空旷和时间,变得如此辽阔苍茫;它的挟风的厚重与神秘,几乎覆盖了一座山岭的历史。只有它才有资格与时间对峙,充当证人。寒冬来临,它吞咽着扰人的雨雾,鼓岭的山川在它眼里缓缓移动

那天的雨,我又想起在吃饭过后,被马原索去的一蔸薤菜,青翠可人,它将被马原带去栽种在西双版纳的南糯山。无论是乔木还是柔软的草叶,在这里经历过万年,如果它们与我们相遇,一定有某种道理。那些植物生长的神秘气息和浓密阴影,有如穿过大地的深邃甬道,抵达生命的秘境。在生命尽情狂欢过后,一株草,连同一棵树庞大的影子,将带往各处,继续呼吸。

(摘编自2018年1月24日《中华读书报》)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到了著名作家庐隐、关仁山、马原等人与鼓岭的情缘,尤其是郁达夫当年的清明之游,弥漫着浓厚而温馨的人文气息以及沉重而亲密的历史沧桑感。
B.文章扣住“雨”字,写雨中的番仔,雨中的石墙,雨中的石凿泳池,雨中的鹤归亭,雨中的书楼,雨中的动植物,一一道来,文脉畅达,文气沛然。
C.文章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述了福州近郊的避暑胜地——鼓岭的自然景观:山川树木、老街、泳池、大梦书屋、万国公益社等,勾起了读者的遐思。
D.文中有“我”,颇似“诗中有我”的境界。“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使历史的厚重积淀与现实的雨雾濛濛相触碰,拉近了读者的距离,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小题2】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3】文章是怎样描写鼓岭的“雨”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外有山天外天

林斤澜

①北温泉有江边码头,一上码头就上山坡,坡上转弯地方,有薄板搭起来的小饭馆。当门账桌上,坐着一位中年汉子,平头,高颧,宽肩膀,两眼闪闪,独腿。据说是冯玉祥的老兵,抗日拼大刀丢掉一条腿。厨下堂上,都是退伍军人,都是北国口音,都有见过世面的气派。

②流亡学生到学校二三天,就在温泉游泳池打了一架,把老板打到水沟里动弹不得,看门的扫地的当下住手,哈腰央告,这才让老板顺沟溜走,得胜收兵。

③老板额角有暗红胎记一大块,袍哥中称三爷陈大疤。

④起因是一个东北学生跑来告诉,只因无票进门“小事”,受了干预之气。论流亡,东北资格最老,不过这一位却口讷体弱,只有回到学校里吞吞吐吐的份儿。大家刚来,素不相识,不过“同是天涯流亡人”,当以义气为重。几个东北学生振臂一呼,义无反顾,蜂拥跟上,到位就开打。陈大疤闻声出来,当门一站,还没有及时“拿言语”,一个老东北军子弟,把“来将通名”都省略掉了,箭步挥拳……

⑤须知袍哥打架,“拿言语”是大关节,言来语去,倒把两手“反剪”起来,那就只见扭头犟颈,吐沫车载斗量。流亡学生辩论是辩论,打架是打架,分做两回事,到了打架份上,“更不搭话”,“当场开彩”。

⑥这位老东北军子弟,其父没等他翅膀长硬,先送学兵连练操盘杠子,而后才斟酌上洋学堂,因此有一些“幼工上身”,说不上“出手不凡”的话,也是“出手不孬”。那陈大疤敢开浴室、游泳池,也不是等闲之辈。当年凡在市井做卖票出入的营生,都是有两手的角色。多半因双方程序不一,弄得个措手不及;又可能还没有和学生对过阵,先乱了步法,失脚落沟。凑巧那水沟高齐胸口,窄如肩宽,在里边只有吃打的份儿,没有施展的余地,立刻无条件停战了。

⑦陈大疤还是有后台的,后台告到学校去。学校当局按“中庸”之道处理:打群架不提,外无赔情内不记过。单说起因,某生“行为不轨”,不具体说明不出告示,个别劝告自动离校。那学生也不作声,只管卷行李。学校派人跟着,是押送也是护送。

⑧众流亡学生想道:岂不是打架打坏了?若不帮衬盘缠,不说遭人耻笑,也是仁义上过不去。只是流亡学生有一个通病,经常腰无分文,仗义大方,疏财羞涩。有一位心血来潮,会同二三人,直奔水码头老兵搭的薄板小店,说明原委,张口一百元,有借有还。坐账桌的独腿老兵,二话不说,拉开抽屉,数出一沓票子来。当年一个月的伙食费,还到不了二十元,一百不是小数。学生接钱道一声谢,回头就走了。过后才想起来,不但没有写下字据,连归还的日期也没有说定。啊呀,双方都还没有通名道姓。

⑨一二个月后,学生得了一注钱财,走到小店去,心想人家将本求利,难得这样痛快,就添上十元,也不说明,把一百一十做一搭递上账桌。回头坐下,要了个油煎豆腐,一人一碗酒。当地喝烧酒,也论碗。才喝上几口,独腿过来,把十元拍在桌上,只说:“咱们不来这个。”学生才要解释,独腿已把双拐一甩半个圆圈,扭过身子了,学生几张嘴同声叫道:“喝酒,来来,喝碗酒。”“有事。”独腿坐到账桌那里了,两眼闪闪,有微微的笑影。

⑩有天路过店门口,听见里边有人高谈阔论,只看得见守着账桌的独腿,不时点点头,答答应,一脸少见的恭敬。不免朝里张张,看见高谈的人,那是陶行知,人称陶老夫子。夫子经常在重庆和草街子之间奔走,重庆校场口那里也有个院子,是育才学校的一部分。当然,他还有许多社会活动。当年车无时间表,船看日头。夫子等船的工夫,就在小店里“传道”。

⑪北温泉的流亡学生中,男多女少,草街子的男生还未长个,女生先苗条起来了,总是造化的功德,两厢来往频率,日渐提高。

⑫陶老夫子的高风亮节,自然撞进耳轮。这里仅记两次愤愤之情。一次是学校内部晚会演出,一个老师编排了一个舞蹈《农家乐》。育才的文艺老师,论艺术流派,是兼容并蓄。这个舞蹈是东方的现代舞。演完才闭幕,陶老夫子就在观众席上高声问道:“现在农家还有乐吗?”随着当众直抒己见,他说的“乐”,指的是“田园牧歌”“春秋抒情”等等,在山穷水尽的现实农村,这些“乐”已经不复存在了。说着有些愤然。编排老师也根据他的艺术角度,分辩一通,言来语去,夫子愤愤溢于言表。过后,没有行政处理,归在学术上的争鸣了。

⑬再一次是召集全校学生讲话,讲的是近来纪律不怎么好,声色愤愤,全场哑默。接着列举事实,数落真人真事中间,不免涉及大多学生是从难民收容所挑来的难童。比如有个男生,原是端着个饭碗,去打两个铜板酱油,回头落下炸弹,一片火烧瓦砾场。这个男生的身世记忆,只剩下端碗打酱油。夫子不觉老泪夺眶,台上唏嘘,台下饮泣。这也没有行政处理,归用不着了。

⑭育才在北碚公演,北温泉流亡学生当作好机会,跑去帮忙。到那里看见把门任务,已是老兵“包圆”。门口一盏发蓝光的气灯,灯下正中间,站着独腿老兵,金鸡独立,又有双拐斜撑,鼎足而三。散披军大衣,分外肩阔膀圆。两眼闪闪,平头高颧,微露笑影。这气派,别说陈大疤,就是流亡学生也玩不出来,山外有山天外天也。

⑮凡袍哥、特务、青皮、痞子,一概销声匿迹,唯有蓝光一片,丝丝作响,弥漫夜空。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题目“山外有山天外天”的含义是“人外有人”,而文中所写的第一高人(主人公)应是陶行知先生。
B.本文塑造了抗战时期大后方形形色色的人物,其用意是以之反衬陶行知先生。
C.文章叠用短句,三次描写独腿老兵的外貌、神态,传神地刻画了独腿老兵正气凛然、豪迈自信的特点。
D.“守着账桌的独腿,不时点点头,答答应,一脸少见的恭敬”,既写出了独腿老兵折服于陶行知先生的高风亮节,又为后文写他主动为育才学生北碚公演担任把门任务做铺垫。
【小题2】⑫、⑬两段表现了陶行知先生怎样的“高风亮节”?
【小题3】⑭、⑮两段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动商与身体认知

动商要唤起人们对身体的重视,要重估身体的价值,要夯实身体认知论的基石。动商是对内部人自身规律运行的研究;基于身体,认识身体的运动和运动中的身体是动商的出发点;超越单纯的物理性和生理性的身体运动研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动商的目标;对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关照是其人文关怀的表现。身体并非仅是生理器官的组合,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场域,它外与天地人事相通,内具生理、心理、精神多重功能。

认识到身体的内外表现,不难看到身体的“内在”即是“商值”:在狭义上表现为运动的天赋和潜能等,这些运动的天赋与潜能主要依附于身体的物理和生理特性之上,如身体的形态学,身高、体重、臂长、腿长等,如生理学上的人体各项生理机能指数。其外在单一的表现为走、跑、跳、投、悬垂、支撑、攀爬等方面的能力;其综合性的表现为速度、力量、灵敏、柔初、协调等方面的能力。在广义上,内在商值表现为通过身体或身体某一部分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包括生命活动、生产劳动、身体运动的特质和能力。

身体的“外在”即是“动”,“动”在这里有多层意思:

一是表现为身体天赋与潜能的自我运行。人类漫长的进化史,直立行走是一个关键点。从四肢爬行到两足自立,是生物体运动的结果。进化论认为是环境的逼迫——适者生存,如果仅是环境的逼迫而没有身体内在潜质的延展性功能,这一逼迫所导致的结果就不是进化的成功,而是灭绝。只有身体天赋与潜能的适应性功能与环境逼迫的共同作用,人才迈出了从四肢爬行到直立行走这一关键一步。从进化的这个阶段来看,身体结构、身体思维、身体智能的变化与发展是先于理性先验的,运动技艺是先于智能认知的。

一是通过运动改造来挖掘与开发身体商值——提高个体的生理机能、增强个体的运动机能、促进个体的行动机能,强化个体的心理机能的环境适应性等。运动可以挖掘与开发身体的天赋与潜质,这已是不证自明的命题了。运动所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强”,是对天赋与潜质的深度挖掘与开发,从而达到超越自我。以此为出发点的超越自我,不仅是对人的自然属性的提升,也是对人的社会属性的改造。这里的社会属性主要表现为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运动对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改造,使得人类有了创造性的设计并展示这一成就的奥林匹克运动。在奥林匹克运动上,人们尽情地展示着身体的真、身体的善、身体的美;展示着人类的团结与竞争,展示着人类的和平与友谊。

一是通过认识与开发商值来认知客观规律,正如对智商和情商的认识与开发一样。在认知的世界中,人具有主客一体性,他既是这个客观世界中的一员,又是认识这个客观世界的主体。对自身的内视,既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展示。我们知道,不断地审视自身,以及将这种审视推延到外物,是促进人类不断进步的方法。动商不断发现身体具备的天赋和潜质,然后对这些天赋与潜质进行审视——探讨这些天赋与潜质的功能与价值,最后是设计出开发这些天赋与潜质的内容与方法,这一过程蕴含了人的一般的认知规律——发现、分析、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动商是对身体天赋与潜质的认识与研究,是对身体天赋与潜质科学开发的认识与研究,因此它是人类认知身体的必然内容与途径。

人类的创造性思维与活动,都脱离不了身体的支持。忽视身体本身的存在主体,最终只能陷入虚无的神秘主义。承认身体的地位与价值,由此而发展的身体文化、身体教育与身体艺术等,方才是人类发展的正确途径。以历史为鉴,但凡确立基于身体的“彪焊”“强壮”“尚武”“健康”等认识的封建朝代,都建立了一段辉煌的历史。反观以戕害身体的“禁欲”“缠足”“束腰”“削肩”等认识的朝代,只能快速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中。

(摘编自2017年第四期《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覃兴耀)

【小题1】下列对原文概念的阅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动商研究者认为,动商的出发点,是认识身体运动与运动中的身体的规律;其研究的目标,超越单纯的物理性与生理性的身体运动探究,从而促进人的智商、情商等商值的全面发展。
B.商值即身体的“内在”,亦即依附于身体的物理与生理特性之上的运动的天赋与潜能,表现为奔跑、跳跃、投掷、悬垂、支撑、攀爬等生命运动、生产劳动与身体运动的特质与能力。
C.进化论者认为“适者生存”,是人类发展的法则,而动商研究表明,只有环境的改变或逼迫与身体内在天赋或潜能的延展性功能的共同作用,才会导致进化的成功,而不是物种灭绝。
D.动商研究者表明,运动中超越自我的追求过程,创造了辉煌的奥林匹克精神,人们可尽情地展示身体的真、身体的善、身体的美,并对团结与竞争、和平与友谊等自然属性进行改造。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商对于不断发现的身体的天赋和潜质,进行认真深入的审视,并探讨其价值,开发其内容与方法,这一过程通常与人的一般的认知规律,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一致的。
B.动商研究表明,身体结构、思维、智能的变化与发展先于纯粹的脑思维,运动经验先于理性经验,运动技艺先于智能认知,这似乎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千百年来鸡与蛋孰先孰后的难题。
C.动商之所以成为人类认知身体的运动与运动中的身体的必然内容与途径,是因为动商认识与研究的是身体天赋与潜质,是对身体天赋与潜质的科学开发。它与智商情商相互渗透影响。
D.动商研究认为,人类发展的正确途径:只有承认了身体本身的客观存在,承认了身体存在的地位与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身体文化、身体教育与身体艺术,才与一般认知规律相吻合。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逻辑推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人迈出由四肢爬行到直立行走是这重要一步,推断出这种进化的关键,在于生物体运动的结果,进而推断出身体的天赋与潜能的自我运行。
B.从运动可挖掘和开发身体的天赋与潜质这一不证自明的命题,推断出运动可挖掘开发身体的商值,进一步推断出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C.从人的主客一体性,推出人由“自身内视”推延到外物,从而促使人类不断发展,进而推断“动商”通过认知与开发商值来认知客观规律。
D.从要么彪悍、尚武、强壮,要么禁欲、缠足、束腰,对于身体的两种认识以及导致的两种结果,推断出承认身体地位与价值重要性的结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
什么是大数据,迄今并没有公认的定义。从宏观世界角度来讲,大数据是融合物理世界、信息空间和人类社会三元世界的纽带,因为物理世界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有了在信息空间中的大数据反映,而人类社会则借助人机界面、脑机界面、移动互联等手段在信息空间中产生自己的大数据映像。从信息产业角度来讲,大数据还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强劲推动力。相较于传统的数据,大数据具有体量大、速度快、模态多、难辨识和价值大密度低的特征。但大数据的主要难点并不在于数据量大,因为通过对计算机系统的扩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数据量大带来的挑战。其实,大数据真正的挑战来自于数据类型多样、要求及时响应和数据的不确定性。
(摘编自程学旗等《大数据系统和分析技术综述》)
材料二: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大数据,是指人们依托互联网而将自己的行为信息与人际间的互动信息以互联网能识别、分析与保存的方式所产生的海量数据。互联网中大数据的价值再造过程如下图。

(摘编自章政等《大数据时代的社会治理体制》)
材料三:
大数据这股浪潮正在兴起,人民大众的经济、交通、医疗、旅游、服务等方面的生活形态,都可能在互联网平台上展开。
目前,大数据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最广泛。京东通过建立PB 级大数据平台,将每个用户在网站上的行为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提高与用户的沟通效率,提升用户体验,实现了向不同用户展示不同内容的目的。
大数据在公共交通、打车出行等交通领域的应用也已初步展开。很多人都有在寒冬户外苦苦等公交车的经历,如今出门前只需提前查询地图,就可以知道车辆多久能够到站。交管部门可以将实时路况与百度地图大数据对接,依托百度地图的交通大数据,为公众提供专业的城市实时交通信息。利用大数据,还可以通过分析预测出行交通规律,指导公交线路的设计,调整车辆派遣密度,进行车流指挥控制,以做到及时梳理拥堵,合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与民生福祉密切相关的健康医疗领域也在逐步应用大数据。我国部分省市正在实施病历档案数字化,以配合临床医疗数据与病人体征数据的相关分析,用于远程诊疗、医疗研发,甚至还可结合保险数据分析,用于商业及公共政策制定等。在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企业和个人方方面面的今天,大数据将逐渐成为很多行业、企业实现其价值的最佳途径,大数据的应用也将会全面展开。
(取材于王轶辰、孙博洋相关文章,有删改)
材料四:
大数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在大数据热中,也出现了一些伦理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冷思考,并积极应对。
一是隐私泄露问题。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这个世界越来越透明,人们就好像处在“鱼缸生活”中,个人的身份信息、行为信息、位置信息甚至信仰、观念等隐私信息,都可能被记录、保存、呈现,每个人的信息,无一不被外界掌握。二是信息安全问题。个人所产生的数据包括主动产生的数据和被动留下的数据,其删除权、存储权、使用权、知情权等本属于个人可以自主的权利,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得到保障。三是数据鸿沟问题。一部分人能够较好占有并利用大数据资源,而另一部分人则难以占有和利用大数据资源,造成数据鸿沟。
学术界普遍认为,针对大数据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应确立相应的伦理原则。大数据技术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权责统一原则和尊重自主原则,数据的存储、删除、使用、知情等权利应充分赋予数据产生者,还应该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消除可能引起的风险。2016年,《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出台,这是国内首个大数据地方性条例。大数据地方立法对国家层面立法起到了推动作用。有法律规范,大数据产业才会得到更为健康的发展,而健康发展、不断创新的大数据产业,也会带动我国的数字化高速发展。
解铃还须系铃人,对于大数据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推动技术进步和技术控制。解决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问题,需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但从根本上看要靠技术事前保护,所以应鼓励以技术进步消除大数据技术的负面效应,从技术层面提高数据的安全使用和管理水平。
(取材于杨维东等相关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融合物理世界、信息空间和人类社会的纽带,大数据不但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也能够对其他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B.由材料二看,在互联网大数据应用中,个人、企业用户因产品或服务而产生的数据,经过云计算整合后形成大数据,反馈给各行业生产者,实现价值再造。
C.根据材料三,我们可以了解并推断出大数据在社会生活中使用情况。如社区可根据住户情况大数据,推荐社区维修服务项目,安排维修时间。
D.人类社会借助技术手段在信息空间产生的大数据映像,有一部分经过互联网的识别、分析与保存,有可能被收集、整合,应用于生产生活。
【小题2】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给生活带来便利,但很多情况下人们对自己产生的数据难以自主。因为我们的生活是“鱼缸生活”,是被束缚的、不自由的生活。
B.针对大数据发展热潮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各阶层普遍认为应该确立倡导相关的伦理原则,这样才能消除数据可能会引起的风险。
C.我们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大数据带来的一些问题。我国已经出台了大数据监管的地方条例,这会有助于推动国家层面的立法。
D.我国的数字化高速发展,这必将会带动大数据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不断创新。这也能从根本上解决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问题。
【小题3】有人说大数据会对我们这个时代产生巨大的影响,请结合材料,谈谈大数据对我们这个时代产生怎样影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后的山
素 素
我天生喜欢山,却没去过几座名山。面对长白山的时候,我既想走进它,又怕走进它。想走进它,是因为它是我心灵的图腾;怕走进它,是因为深深的敬畏。
雨在这里格外密集。我已在白山市听它喧嚣了三天,每天打着伞在大街上乱走。那个城市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座专门卖山货的大厦,里面有长白山的蘑菇、蕨菜、榛子、雉鸡、熊胆、人参,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山珍。我有半天时间待在那里,它包罗万象,像把长白山撕碎了,一块一块、一丝一缕地摆放在商贩的柜台上。我闻到了长白山浓郁的体香。
大雨骤停,我们开始上山。从长白山西麓的入口,走进长白山最原始的那一部分,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原始森林。它是树编织的自然之初的混沌状态,以古老和沉默,制造出一种令人眩惑的悲剧氛围。我看见,每一棵树的面孔,都沧桑欲语。每一棵树的身上,都长满了苔藓,披挂着如网的荆藤,却将岁月的负荷一轮一轮盘旋在心里。有的死去了仍英雄般地站着,枝已枯黄了还是那么美。它们是为原始森林做最后的支撑,为活着的树分担霜和雨。
车子在旷古的寂静中盘旋着上升。山的神秘愈加浓重,氤氲如梦,迷茫若仙。一位画家朋友告诉过我,在长白山,海拔不同树也不同,背包里的油彩不够用。我以为他是艺术家的夸张。但当我的脚、我的目光真正抵达这里,才知长白山隐藏了一幅从温带到极地几千公里长的巨大画卷,在这个倒悬的画面里,自下而上呈现出如四季一样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如同艺术大师的杰作,长白山是如此美丽。
然而,凝望长白山山顶的时候,所有人都仿佛被魔或仙引领到一个不可知的所在。目光所及,多是无遮无拦的旷野秃丘。长白山并不是一路都有树,原始的长白山到了高处,已如一只被摘净了毛的公鸡,只剩下一个英俊而孤独的冠了。记得在来的路上,曾看见一大片刚刚倒塌的原始森林。既然数百年的生长能被一场飓风毁于一旦,人类只能眼看着它们一点一点枯朽腐烂,那么,长白山山顶这最后的雄冠,也可能会在某一个时刻化为乌有。树的生命是脆弱的,森林并不是海拔多高都可以茂盛地张扬。山下的树因为亲近人类,而被弑杀了。长白山是如此单薄,那一瞬间,我曾在心里感到一种不由自主的惶悚。
车子向下,在山腰树最茂密的地方停下,我大声地喊:“东北虎你好!熊瞎子你好!”但是没有回应。这是原始森林,但这里太安静了!我特别想与最凶猛的动物相遇,我觉得如果这时候从森林里走出一只野兽,不管它是什么,我都会感到亲切。然而,我只惊动了一只小松鼠,它机警地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眨眼之间就不见了。
我禁不住想,除了土著的猎人,谁最早走进了长白山?是伐木者,还是采参人?我像是在追究一种责任。这其实并不重要,自然混沌,人也混沌,无论谁先走进长白山,都不会空着手。走进来的人,只有到长白山衰败枯竭的那一天才会住手,才会跪下来为哺育过自己的大山祈祷。建立清廷的爱新觉罗氏,当他们走出山林走进中原后,竟连回去的路径都模糊了。而做了伪满洲国皇帝的溥仪,却在长白山下宣布退位。大山之子,并没有走出多远。
如今,长白山不但在中国是最后的山,在世界也是,它是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加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今日长白山的一只鸟,或者一片树叶,都变成人类共有的了,不许哪个人随意拿走。这一切,都因为失去的太多了,才想起严守。然而整个长白山都稀疏了,只有这一小块葱茏,人类真的能守住它吗?
回来的路上,经过梯子河和锦江大峡谷。梯子河是一道欲裂未裂的山缝,下面有哗哗的水鸣声。锦江大峡谷则是将大山打开了,看起来像一句灰色的预言。我想它们能知道下一次火山爆发将会在什么时候,知道人类还能享受多久的宁静。它们会告诉你,原始的绿色已所剩不多,长白山随时都可能从休眠中醒来,如果扰了它的梦,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自始至终,我都是惶恐的。总感觉长白山在动,甚至将要裂开。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游览长白山,“我”始终都是惶恐的,原始森林令人眩惑的悲剧氛围、锦江大峡谷等都让“我”惶恐。
B.作为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长白山上垂直地分布着犹如四季一样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
C.如今长白山的一只鸟、一片树叶,都是人类共有的,从长白山获取蘑菇、人参、雉鸡、熊胆等山珍是绝对不允许的。
D.本文对长白山美景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长白山的地貌特点,表达了“我”对长白山由衷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小题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我只惊动了一只小松鼠,它机警地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眨眼之间就不见了。
(2)长白山随时都可能从休眠中醒来,如果扰了它的梦,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小题3】文章以“最后的山”为题,但直到第八段才说长白山是“最后的山”,为何这样安排?